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踝足矫形器在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张达彬;刘国光;梁志安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在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卒中偏瘫患者60例,并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AFO组与非AFO组,每组各30例。非AFO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FO组患者应用AFO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应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能力,10 m 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患者的步行速度及生理消耗指数(PCI)评定步行效率,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FO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和MWS分别为(39±5)分和(0.97±0.38)m/ s,均高于治疗前[(33±4)分、(0.28±0.07)m/ s]及非AFO组治疗后[(36±4)分和(0.54±0.31)m/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FO 组治疗后PCI 为(0.84±0.30)分,低于治疗前[(1.32±0.31)分]及非AFO 组治疗后[(0.96±0.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应用AFO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平衡状态,提高步行速度和效率。

  • 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莫大鹏;叶强;王博;马宁;高峰;孙萱;宋立刚;缪中荣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32例,使用Apollo或Winspan支架系统进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种支架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的改善情况、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结果32例均获得技术成功,患者脑缺血症状明显缓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长度为4~13 mm,平均(7.2±2.9)mm,狭窄率从置入术前(82±7)%降至术后(24±7)%;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3.1%)。26例获得DSA随访,6例失访。随访7~2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6±7)个月。随访期间发生脑出血1例,脑梗死1例,无一例死亡。有4例随访时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中3例使用Winspan 支架,且其中1例为症状性;另1例使用Apollo支架。结论应严格筛选患者,尤其注意病变长度,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G和白细胞介素10及白细胞介素17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庄献博;宋亚敏;王未飞;孙秀娟;姜桂生;杨霞峰;陈团芝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G(ACA-IgG)、白细胞介素10(IL-10)及IL-17水平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因缺血性卒中住院且行DSA 的患者176例,其中7例心源性栓塞、5例烟雾病、8例动脉炎、2例动脉夹层、9例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急慢性炎性反应及21例合并颅外动脉狭窄患者被排除,终纳入124例。根据颅内大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34例)、轻度狭窄组(30例)、中度狭窄组(32例)、重度狭窄组(28例)。比较4组患者血清ACA-IgG、IL-10和IL-17水平及基线因素的差异,并对影响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饮酒率、吸烟率及高脂血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与无狭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发生率:80.0%(24例)、93.8%(30例)、89.3%(25例)比55.9%(19例),χ2值分别为8.271、8.920、10.877,P值分别为0.038、0.032、0.014;糖尿病发生率:33.3%(10例)、43.8%(14例)、60.7%(17例)比8.8%(3例),χ2值分别为7.960、8.733、9.285,P 值分别为0.043、0.035、0.027];重度狭窄组糖尿病发生率高于轻度狭窄组(χ2=9.348,P =0.025);余组间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ACA-IgG水平[(23±5)、(39±8)、(51±9)、(65±10)kU/ L]、IL-10水平[(108±33)、(85±25)、(77±21)、(62±19)ng/ L]、IL-17水平[(38±10)、(58±22)、(63±31)、(75±26)ng/ 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754、9.827、12.656,均P <0.01);与无狭窄组比较,轻、中、重度狭窄患者ACA-IgG、IL-17水平明显增高(ACA-IgG 水平:t 值分别为2.307、2.559、3.374,P 值分别为0.026、0.014、0.001;IL-17水平:t 值分别为2.183、2.549、3.159,P 值分别为0.037、0.013、0.002),而IL-10水平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6、2.351、2.762,P值分别为0.042、0.023、0.006);与轻度狭窄组相比,重度狭窄组ACA-IgG、IL-17水平明显增高(t 值分别为3.154、2.976,P值分别为0.002、0.004);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ACA-IgG水平、IL-17水平为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OR =3.043,95% CI:1.606~5.875,P =0.003;OR =2.912,95% CI:1.513~5.824,P <0.01;OR =1.837,95%CI:2.057~3.416,P =0.037;OR =1.453,95% CI:1.346~2.721,P =0.014)。结论 ACA-IgG、IL-17在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作者:张莹;荆林凯;张倩倩;刘健;张义森;穆士卿;杨新健

    目的:探讨破裂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大径<3 mm,11例为破裂组,31例为非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三维DSA形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数。对比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未破裂组比破裂组多发动脉瘤更常见[58.1%(18/31)比9.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2)破裂组动脉瘤复杂流场模式和变化流场模式比率高于未破裂组[63.6%(7/11)比6.5%(2/31),P <0.01;45.5%(5/11)比3.2%(1/31),P =0.003];(3)破裂组动脉瘤壁面切应力中位数(P 25,P 75)为0.74(0.52,0.86),未破裂组为1.03(0.83,3.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结论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多见于多发动脉瘤的患者。对壁面切应力低和流场复杂且变化的微小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宜积极手术干预。

  • 无症状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障碍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

    作者:杜娟;蔡艺灵;吴铮;崔永强;王贵平;焦力群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评价脑血流灌注与无症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104例无症状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单侧狭窄率≥70%和对侧狭窄率<30%)患者,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后分为两组:无认知障碍组(MoCA≥26分)24例,认知障碍组(MoCA <26分)80例。对所有患者行DSA和(或)CT血管成像检查,确认单侧重度狭窄,并行头颈部CTP检查,并通过CTP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及相对达峰时间(rTTP)。通过DSA计算96例患者的侧支循环出现率。分别比较两组的侧支循环出现率和相对灌注参数等。结果(1)无认知障碍组患者MoCA评分为(27.8±1.7)分,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为(21.4±3.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7.959,P <0.01)。(2)96例患者出现侧支循环的比率认知障碍组为68.4%(52/76),无认知障碍组为60.0%(1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无认知障碍组CTP参数rMTT为1.074±0.066、rTTP为1.103±0.032、rCBV 为1.045±0.021、rCBF 为1.066±0.040;认知障碍组rMTT 为1.241±0.169、rTTP为1.328±0.248、rCBV为1.046±0.030、rCBF为1.093±0.058。两组rTTP、rMT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大部分存在认知障碍,并且狭窄导致脑血流灌注在认知障碍患者中明显慢于无认知障碍者。

  • 医院诊治模式的改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

    作者:邢鹏飞;张永巍;陈蕾;朱宣;张萍;吴雄枫;邓本强;刘建民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中心成立前后诊治模式的改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心成立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3例,剔除病历资料不全者31例,终纳入72例作为对照组,并接受串联诊治模式。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0例,剔除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行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4例,另有静脉溶栓患者9例数据不全),终纳入197例作为观察组,并接受并联诊治模式。两组均于发病4.5 h内就诊且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就诊、就诊至开始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到治疗、就诊到治疗及发病到治疗时间等各时段所耗时间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就诊至开始影像学检查时间、影像学检查到治疗时间、就诊到治疗时间、发病到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12)min比(60±20)min、(27±12)min 比(62±31)min、(51±17)min 比(122±52)min、(153±69)min比(230±81)min,均P <0.01];观察组发病至就诊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血管病中心的建立及流程改善缩短了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时间。患者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仍较长,应加强卒中宣教。

  • 类冬眠状态对缺血性卒中的保护作用

    作者:安红;丁玉川;吉训明

    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残和致死性疾病之一。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公认的治疗策略是静脉滴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溶栓治疗,但由于溶栓治疗时间窗较短(3~45 h 以内)及并发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较高,能够真正从溶栓中获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比例很低[1]。许多哺乳动物在严酷的季节及食物短缺时,可自然地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状态下,动物除体温及代谢显著降低外,还可抵御大幅度的脑血流降低而无任何脑损伤[2]。Frerichs[3]证实,在冬眠过程中,平均脑血流量降低至活动状态的10%以下,且葡萄糖利用率降低近98%。而当人类发生急性脑缺血时,由于脑血流的快速中断,可以在数秒内出现脑损伤和永久性脑功能障碍[4]。如果可以诱导一种类冬眠状态,将自然冬眠过程的生理代谢改变应用于缺血性卒中患者,或许可获得自然冬眠状态下强有力的神经保护作用。笔者综述诱导类冬眠状态的方法,并讨论这些方法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治疗技术在卒中后运动和认知及言语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谢瑛;吴春薇;丁玎;吴辉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卒中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卒中后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功能障碍,如运动、认知、言语、吞咽功能障碍等。人类大脑在卒中损伤后有显著的恢复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其他部位代替受损伤的脑组织行使其原有功能,而这种重组和可塑能力与康复治疗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来改善卒中后认知、运动等各类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MNS)的发现和基于MNS理论的康复疗法为卒中后功能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 卒中后药物低温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隽;段云霞;丁玉川;吉训明

    缺血性卒中是导致神经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低温治疗可减少卒中后脑损伤,提高神经功能评分[1]。药物低温治疗具有降温迅速、低温时间可控、寒战发生率低、神经保护作用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2]。但由于单纯药物降温的弊端,目前仍无法将药物低温治疗完全应用于临床,但物理联合药物降温治疗对于缺血性卒中可能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旨在对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1激活剂、神经加压素、阿片类受体激活剂、大麻类物质等4种可以诱导低温的药物进行综述分析。

  • 蛛网膜下腔出血对M4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飞;王勇;秦琳;陈繤;孙涛;余化霖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M4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M4)活性的作用。方法取实验清洁级SD大鼠17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SAH组(10只)和假手术组(7只)。SAH建模后第5天获取脑动脉并用酶促消化法分离脑动脉平滑肌细胞,运用蛋白印迹法检测TRPM4表达及转位率,运用膜片钳技术研究脑动脉平滑肌细胞TRPM4单通道大电流强度。结果两组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中均可见荧光染色的TRPM4。假手术组和SAH组总蛋白中TRPM4相对量分别为(24±3)%和(3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47,P <0.01)。假手术组和SAH组TRPM4的转位率分别为(44.0±1.9)%和(60.1±2.3)%,且SAH组高于假手术组(χ2=4.48,P <0.05)。钳制电压为-100、-80、-60和-40 mV 时,假手术组TRPM4单通道大电流强度均大于SAH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0.10)mV比(-2.23±0.08)mV、(-1.68±0.12)mV比(-1.99±0.12)mV、(-0.89±0.09)mV 比(-1.24±0.09)mV、(-0.69±0.12)mV比(-0.92±0.11)mV,均P <0.01];钳制电压为-20、0、20、40、60、80和100 mV时,两组TRPM4单通道大电流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SAH 对TRPM4的活性具有诱导作用。

  • 六枚支架治疗双侧椎动脉夹层伴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动脉瘤一例

    作者:李静伟;吕超;杨帆;李桂林;张鸿祺

    患者 男,50岁,2014年8月4日因头痛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间断后枕部疼痛20余年,口服止痛药物后可缓解。入院前1个月头痛再次发作,程度较前明显加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 血管成像( CTA)检查提示:双侧椎动脉夹层合并多发动脉瘤样改变(图1),未予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既往无明确颅内出血及缺血病史,有高血压病史9年(血压高160/110 mmHg,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5 mg / d,血压控制为140/90 mmHg)。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发音略模糊,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行全脑DSA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夹层合并多发动脉瘤样改变,累及基底动脉起始部;右侧小脑后下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起始处动脉瘤。考虑患者病史较长、症状较轻、病变累及范围广及治疗风险较大等因素,暂予以严格控制血压及口服双抗(阿司匹林100 mg +氯吡格雷75 mg/ d,1次/ d)等3个月保守治疗。3个月后行高分辨MRI提示:双侧椎动脉假腔形成,周径增粗,对脑干形成明显压迫,并且管壁强化明显,提示管壁结构不稳定(图2)。DSA复查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夹层及多发动脉瘤较前有增大趋势(图3,4),存在破裂出血及脑干缺血等风险,遂决定予以血管内介入治疗。

  •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作者:何川;张鹏;张鸿祺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年第12卷总目次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脑血管病
  • 严正声明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屡次接到举报,有人在网站上以《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的名义进行组稿和收取费用。现郑重声明,自创刊以来,《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从未授权任何人、任何单位以《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的名义进行组稿和收取费用。

  • 个体化3D打印模型在儿童脑血管病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尽管目前多维影像应用于临床,但对复杂的脑血管病,理解相关的3D解剖非常困难。3D 打印模型既可看到病变解剖情况,又可模拟手术入路。Weinstock 等报道了儿科脑血管病3D打印模型对患儿、受训者和医师在教学和临床工具方面的经验。

  • 快速廉价的颅内动脉瘤模型制作--3D弹性空心模型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日本学者Mashiko 等制作了一种可以用于手术训练的3D弹性空心颅内动脉瘤模型,并报道了弹性空心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运该项技术进行术前模拟和手术训练的作用。
      他们使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作为原料,运用3D 打印技术来制造血管病变模型,然后再涂上液态硅酮,待硅酮变硬后,再使用二甲苯溶解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并将其去除,留下外层作为空心的弹性管壁模型。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