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基底动脉不同部位慢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宋瑞琦;宋慎茂;朱凤水;缪中荣;焦力群;凌锋

    目的 回顾性分析基底动脉不同部位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情况,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92例经DSA证实的慢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的患者,评估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近期临床并发症及中、远期疗效,比较基底动脉中1/3段和下1/3段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球囊扩张支架和Wingspan支架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支架置入的技术成功率为96.7%(89/92),术前狭窄率为(88±6)%,术后狭窄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基底动脉上1/3段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0/3),中1/3段的发生率为23.8%(5/21),下1/3段的发生率为7.4%(5/68),中1/3段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下1/3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0,P<0.05).③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3%(7/75),Wingspan支架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3%(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对70例患者随访6~47个月,改良Rankin评分≤2分的患者有63例,随访期间共有9例发生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2.9%(9/70);共64例患者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成像复查,再狭窄的发生率为12.5%(8/64).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效果良好.基底动脉中1/3段置入支架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下1/3段.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预后观察

    作者:孙鸿;毛伯镛;游潮;贺民;李浩;刘翼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技巧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8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77例行瘤颈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孤立术、1例行血管旁路移植合并动脉瘤切除术.术后均常规进行叫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监测手术结果.从Hunt-Hess分级、不同部位动脉瘤及不同手术时机三个方面观察预后,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 全组80例中,出院时GOS评分良好67例(83.8%),差9例(11.2%),死亡4例(5.0%).①Hunt-Hess 0~Ⅲ级的73例中,良好65例(89.0%); Hunt-Hess Ⅳ级的7例中,良好的仅2例(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3.006,P < 0.001.②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良好率分别为92.8%(13/14)和91.7%(11/12);床突旁动脉瘤和椎-基底动脉瘤良好率为60%~70%.由于各组例数不多,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99,P >0.05.③在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手术时机≤3d者良好率低于>3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8,P<0.05.结论 ①术中更充分地暴露、近端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调整瘤夹以对瘤颈良好塑形、做好必要时血管旁路移植术的准备,是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成功关键.②手术疗效与Hunt-Hess分级和手术时机相关.③不同部位动脉瘤因样本量有限,未显示与手术效果相关.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小波;陈文强;李宗信;王宁群

    目的 研究2型塘尿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内皮细胞猫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38例)、颈动脉增厚组(4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46例).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①颈动脉正常组血清ICAM-1,IL-6及CRP较对照组升高,颈动脉增厚组ICAM-1、VCAM-1、IL-6及CRP水平高于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斑块组ICAM-1、VCAM-1、E选择素高于颈动脉增厚组,上述指标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②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r=0.472)、ICAM-1(r=0.501)、VCAM-1(r = 0.484)、E选择素(r=0.289)、IL-6(r=0.425)及CRP(r=0.381)呈正相关.患者HbAlc与ICAM-1、VCAM-1、IL-6及CRP呈正相关.ICAM-1、VCAM-1、E选择素、IL-6、CRP间呈正相关,均P<0.01或P<0.05.结论 炎性反应参与了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 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的影响因素

    作者:罗国刚;陈亚芬;刘娅;杨健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速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血肿体积为2.0~33.4 ml)经内科保守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血肿吸收速度的因素.血肿体积采用多田氏法计算,血肿吸收速度(ml/d)=(首次检查CT血肿体积-首次复查CT后血肿体积)/间隔时间.结果 ①血肿吸收速度为0.13~1.90 ml/d,平均(0.58±0.31)ml/d.②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部位的血肿吸收速度不同;10m1≤血肿体积< 30 ml的吸收速度快于<10 ml和≥30 ml的血肿吸收速度.有饮酒史、高血压病史、肝功能异常、入院首次收缩压增高及合并感染,使血肿吸收速度减慢;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使用甘露醇加快血肿吸收速度.血肿吸收速度与总胆固醇、血尿素氮水平呈负相关(r = -0.789,r=-0.586);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681).均P<0.05.③性别、年龄,糖尿病、卒中史、吸烟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形态,入院时意识状况,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空腹血糖,低钠、低钾,联合使用脱水剂,入院首次舒张压增高及住院期间平均动脉压均不是血肿吸收速度的影响因素.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肿吸收速度与血浆D-二聚体、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t =4.781,t =2.092);与胆固醇水平、入院首次收缩压升高、尿素氮水平及合并感染呈负相关(t=-3.327,t=-3.061,t=-2.700,t=-7.421).⑤血肿吸收速度与患者入院至首次复查头部CT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无相关性(r=0.083).结论 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清尿素氮水平、入院首次收缩压升高,血脂水平,合并感染可能是影响脑出血后血肿吸收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 亚低温对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病患者脑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跃峤;许平;陈文劲;程玮涛;王宁

    目的 初步探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机械碎栓治疗,同时采用脱水、降颅压等多种药物治疗.对发生脑庙后的6例患者,行开颅清除血肿和(或)单纯去骨瓣减压术.对7例患者(亚低温组)采用亚低温辅助治疗的方法,控制目标肛温在35℃,平均持续(4 ±2)d;对另外7例(非亚低温组)常规控制目标肛温< 38℃.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神经系统功能的情况、疾病转归和预后.结果 ①降温24 h时,亚低温组的肛温平均为(35.2±0.9)℃,非亚低温组为(37.1±0.5)℃.②亚低温组3例患者存活且恢复良好,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27±2.1)分,死亡4例;非亚低温组死亡6例,存活1例,GOS为4分.亚低温组死亡比例为4/7,非亚低温组为6/7,P=0.559.结论 重症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病死率高,亚低温辅助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二级预防依从性对其的作用

    作者:秦占忠;董俊英;李国忠;陈洪苹;赵秀丽;钟镝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危险因素进行二级预防,探讨依从性对复发率的作用.方法 对1年内发病的269例脑梗死患者完成随访,收集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吸烟史等)、目前预防性治疗(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限盐等)等方面的数据,根据1年内有无复发,将本组病例分为复发组(73例)和无复发组(1%例),分析脑梗死可能的复发危险因素,并分析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依从性对复发率的影响.结果 ①复发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者的比例均高于无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的心脏病史比例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③口服阿司匹林患者的复发率(24.42%)低于未服用者(38.46%),χ2=4.181,P <0.05.④按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病史的人数计算,采取相应二级预防干预措施者复发率均低于未采取干预措施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其良好的二级预防依从性有利于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 N-乙酰天冬氨酸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蔺俊斌;廖维靖

    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的60%~80%.及早治疗而降低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已成为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研究生物体受到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所有代谢产物变化的科学.

  • 脑缺血与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营;吉训明;罗玉敏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占45.5%~75.9%.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改善脑血流,抢救缺血半暗带和神经功能保护方面.

  • 不典型巨细胞动脉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傅贤;徐恩;欧阳小明;詹丽璇

    患者男,43岁.因发现"双侧颞部血管逐渐增粗、隆起6个月余",于2009年7月16日入住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无意中发现右侧颞部血管变硬、增粗、隆起,感觉右侧颞区肿胀,无发热、头晕、头痛、抽搐及意识丧失,无视力改变及肢体乏力.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引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李广文;张振芳;吉训明

    患者,女,50岁.因"头痛、双眼模糊10个月"于2011年3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10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双眼礼物模糊呈当地医院就诊.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术前栓塞的利与弊

    作者:陈光忠;李铁林

    颅内动静脉畸形(aneriovenous malfornation,AVM)的治疗,强调综合措施及个体化原则.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放射外科治疗以及上述两种或三种方式的联合治疗.能够快速、彻底地消除病灶的方式,首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但有部分病例因病灶体积较大、位置在功能区或结构复杂等因素,常需联合采取其他治疗方式.

  •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大脑后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作者:赵瑞;李吻;洪波;许奕;赵文元;黄清海;杨志刚;李强;杨鹏飞;刘建民

    目的 初步探讨对无法通过单纯栓塞治疗的大脑后动脉(PCA)复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PCA复杂动脉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共4个PCA动脉瘤.3个位于P1~P2段,1个位于P2段;其中1个夹层动脉瘤,3个宽颈动脉瘤;2个破裂动脉瘤,2个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支架均成功置入,共用支架4枚.2个动脉瘤被大部分栓塞,2个被致密栓塞,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3~28个月,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症状复发,亦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 支架治疗PCA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短期疗效满意,是可保留载瘤动脉的有效治疗手段.

  • 亚低温下温敏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脑创伤

    作者:李楚彦;董璨瑾;张涛;张赛

    目的 观察在亚低温条件下,向颅脑创伤(TBI)大鼠颅内移植温度敏感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sSV40LTag-BMSCs)对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每组18只.使用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tsSV40LTag-BMSCs.使用液压冲击脑损伤仪制备大鼠TBI模型,将对照组大鼠进行常规处理,对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进行亚低温治疗;采用立体定向引导,向亚低温移植组大鼠颅内进行多点移植标记后的tsSV40LTag-BMSCs;分别于伤后第1、7、14、21、28天,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①制备TBI模型后,各实验组大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7,P=0.788);TBI后第1天进行评分,3组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35,P>0.05).②在TBI后第7、14、21、28天,亚低温组、亚低温移植组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亚低温移植组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高于亚低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大鼠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均随损伤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亚低温条件下,移植tsSV40LTag-BMSCs治疗TBI大鼠,能够明显改善大鼠脑创伤所致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