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在卒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胡雪艳;恽晓平;张通

    目的 研究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在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一侧肢体偏瘫的卒中患者20例,应用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方法,评价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双侧肢体的时空参数(跨步周期、跨步长、步频、步速、站立相时间)和髋、膝、踝关节角度参数的变化. 结果 ① 20例患者训练前跨步长、步速为(0.51±0.12)m、(0.26±0.17)m/s;训练后为(0.66±0.23)m、( 0.33±0.21)m/s,均P<0.05.跨步周期、步频及站立相时间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康复训练前比较,康复训练后患侧肢体踝关节首次着地屈曲角度明显减小;踝、髋关节站立相大伸展角度增大;足尖离地时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踝关节伸展角度增加;迈步相膝、髋关节大屈曲角度均增加;矢状面髋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增大,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减少.健侧肢体康复训练前后,除膝关节迈步相大屈曲角度增加外(P<0.05),其他关节角度参数变化不明显. 结论 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有助于定量评价卒中患者的步态特征和康复治疗效果.

  • 运动想象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琳;贾晓红;刘霖;王世云;杨胜荣;宋为群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训练(镜像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远端运动功能、痉挛和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35例卒中12个月以内的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单双的顺序,分为运动想象训练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的物理疗法、理疗、作业疗法,2~5 h/d,5 d/周. 运动想象训练组辅助镜像疗法,对照组辅助无镜像疗法的训练(完全避开视觉的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0 min/次,2次/d,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进行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手运动功能评定、痉挛评定(MAS)和功能独立评定(FIM)中自我照顾的评分.两组在治疗后4周和第1、3、6个月,评价Brunnstrom、MAS和FIM评分改变.对出院后继续自我练习3个月的2例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和表面肌电图检查. 结果 ①治疗后4周,运动想象组 Brunnstorm、FIM评分分别增加0.6±0.5和3.8±1.9,对照组分别增加0.1±0.6和1.5±2.6;两组Brunnstorm增加值比较,t=2.69,P<0.05;两组FIM增加值比较,t=3.03,P<0.01.在痉挛方面,MAS评分运动想象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减少0.2±0.4和0.1±0.3.运动想象组治疗后M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②运动想象训练组在治疗后1、3、6个月,Brunnstrom和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③表面肌电图检查显示,当进行腕背伸运动时,桡侧腕伸肌群活动比尺侧腕屈肌群活动明显.④头部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运动想象训练组患者在患侧第一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均有高信号显示. 结论 运动想象训练对提高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和降低手致残率的疗效显著,但对缓解痉挛的作用不明显.

  • 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

    作者:崔利华;张通;杨凌宇

    目的 对替扎尼定、巴氯芬、乙哌立松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评价.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住院治疗的103例卒中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替扎尼定组30例、巴氯芬组25例、乙哌立松组22例及对照组26例.用药前和用药后4、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 评分表、Fugl-Meyer评价表(FMA)、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进行评价. 结果 ①患者上肢和下肢用药后12周,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替扎尼定组、巴氯芬组、乙哌立松组、对照组上肢平均降低分数分别为0.8±0.6、0.7±0.6、0.7±0.4、0.4±0.4,下肢平均降低分数依次为0.8±0.6、0.7±0.5、0.7±0.5、0.5±0.5;但3个药物组间比较,P>0.05.②上肢FMA评分显示,4个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P>0.05;下肢FMA评分显示,4组患者在治疗后12周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5±3、6±5、5±4、4±4,均P<0.05.4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③改良Bathel指数显示,4组患者的分数在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 27±12、25±14、25±12、21±11,3个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嗜睡:替扎尼定组为10%,巴氯芬组为8%;胃肠道不适: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乙哌立松组为4.5%;血压降低: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全身乏力:乙哌立松组为22.7%.所有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均缓解. 结论 替扎尼定、巴氯芬和乙哌立松均有较明显的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作用,疗效无差异.在功能恢复方面,三者均未显示有明显作用.三种药物安全性均较高.

  • 应用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法研究针刺穴位对不同意识障碍患者的作用

    作者:袁英;刘玲;屈亚萍;汪洁;吴东宇

    目的 应用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研究针刺穴位对不同意识障碍患者脑电的影响. 方法 选取卒中后6个月内的意识障碍患者37例,其中低意识状态(MCS)16例,持续植物状态(PVS)21例.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和涌泉穴.比较针刺前(安静闭眼状态)与针刺穴位时,两组患者不同脑区(前额、额、中央、顶、枕、前颞、中颞、后颞区)的脑电非线性指数,包括复杂度(Cx)和近似熵(ApEn)变化. 结果 ①与针刺前比较,针刺患侧时,PVS组患侧所有脑区的Cx、ApEn值变化不明显;MCS组患侧部分脑区的Cx、ApEn值升高(P<0.05).②针刺健侧时,与针刺前比较,PVS组健侧少部分脑区的Cx、ApEn值升高(P<0.05).MCS组健侧大部分脑区的Cx、ApEn值升高(P<0.05,P<0.01).③针刺前,PVS组和MCS组患侧所测脑区的Cx、ApEn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患侧穴位时,两组患侧各脑区的Cx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而MCS组的前额、前颞、中颞及后颞区的ApEn值高于PVS组(P<0.05,P<0.01).④针刺前,两组健侧大部分脑区的Cx、ApEn值MCS组均高于PVS组(P<0.05,P<0.01);针刺健侧穴位时,健侧所有脑区的Cx、ApEn值MCS组均高于PVS组(P<0.05,P<0.01). 结论 PVS和MCS患者的皮质活动处于明显抑制状态,MCS较PVS患者皮质受抑制程度相对较轻.针刺能够引起损伤较轻的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并被脑电非线性分析捕获.

  • 急性重症卒中患者不同原因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闫福岭;张道培;徐海清;郭海建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卒中患者早期(住院后1周内)发热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137例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的急性重症卒中患者.2次/d测量腋下体温≥37.5℃,或单次测量体温>37.8℃定为发热.在Commichau等研究的基础上对发热进行分类.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任何原因发热、明确的感染性发热和不明原因发热的危险因素. 结果 任何原因发热者共89例,发生率为65.0%.其中明确的感染性发热者有67例,发生率为48.9%;不明原因发热的有21例,发生率为15.3%;明确的非感染性发热1例,发生率为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量≥30 ml和深静脉置管,是任何原因发热的临床高危因素;年龄>65岁、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量≥30 ml、深静脉置管和发热前入住NICU天数,是确定的感染性发热的临床高危因素;脑中线移位、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2.0×109/L,是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高危因素. 结论 不同原因导致急性重症卒中患者的发热危险因素不同,应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 偏瘫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晓霞;何静杰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进行性的代谢性骨病.如果能够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是可以防治的.但是,由于骨质疏松在发展至骨折之前症状极少,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故疗效往往欠佳.目前,对骨质疏松的防治较为困难,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骨质疏松的病因不清,危险因素不详;②尚无简便易行且普遍公认的评价方法;③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 血清淀粉样蛋白A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春雷;史怀璋

    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存在于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体内,其合成的部位主要在肝脏,由同一簇基因编码的一组多形性蛋白组成.SAA家族包含不同表达形式的载脂蛋白、急性相蛋白A(acute-phase serum amyloid A,A-SAA)和结构型SAA(constitutive serum amyloid A ,C-SAA).正常人血清SAA 值为0~0.78 mg/L[1].

  • 体外增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脑梗死大鼠脑内的存活

    作者:王洋;任力杰;韩漫夫;张朝东

    目的 观察应用维生素C(Vc)和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培养,移植到脑梗死大鼠体内后,在脑内的存活情况. 方法 ①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分离大鼠BMSCs.按培养液中加入的不同因子分为4组:对照组、Vc组(50 μg/ml)、bFGF组(1 μg/L)以及Vc+bFGF组(50 μg/ml Vc和1 μg/L bFGF),在体外对BMSCs进行培养并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MTT比色法分别于培养第1、2、3、5和7天,测定细胞在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A)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96 h后的细胞周期.②采用线栓法制备20只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 h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联合Vc+bFGF培养的BMSCs移植组(10只)和对照BMSCs移植组(10只).将相应组别的BMSCs细胞移植入脑梗死24 h后的大鼠体内.分别于移植后第1、2和3周,制备大鼠脑组织切片并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①形态学观察显示,Vc+bFGF组的BMSCs增殖快,对照组则相对缓慢.②各组细胞的A值于培养第2天开始增加,Vc组和bFGF组在第3天达到高峰(F=728.52和F=197.18,P<0.05),Vc+bFGF组在第5天达到高峰(F=1771.32,P<0.05),第7天均有所下降.第2天起,bFGF组、Vc组与bFGF+Vc组的A值均高于对照组;第3天起,Vc+bFGF组高于Vc组与bF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Vc组、bFGF组与Vc+bFGF组细胞处于增殖期(S+G2+M期)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 BMSCs移植后第2周,联合Vc+bFGF培养的BMSCs移植组大鼠脑组织切片中BrdU 阳性细胞计数较对照组高;第3周两组阳性细胞计数均有下降,但前者仍较后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r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梗死灶周围. 结论 Vc与bFGF均可促进大鼠BMSCs的增殖,二者联用较单用其一的效果更好;脑梗死大鼠移植增殖培养后的BMSCs,其在脑组织中的成活能力明显增强.

  • 覆膜支架在颅颈血管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勇;支兴龙;缪中荣;张鸿祺;张鹏;王亚冰;吴浩

    对主动脉、周围动脉和冠状动脉的某些病变,已开始使用各种覆膜支架进行治疗.由于血流动力学的作用、病变血管的变化以及栓塞材料的不稳定性,使病变与正常动脉之间的移行部分难于处理,常会出现治疗不全、病变再通及复发等问题[1-2].而使用覆膜支架可覆盖病变和相对异常的移行部分,建立一段人工的血流通道,从而达到治疗血管病变的目的.近年来,覆膜支架在颅颈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为血管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我们采用覆膜支架治疗颅颈血管病共19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Onyx胶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25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治纲;林金生;陈光忠;周东;舒航;陈发军

    Onyx胶是一种非黏附性的液体栓塞剂,它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较强的组织渗透性、非黏附性以及较好的弥散性等特点.术者长时间持续缓慢注射Onyx胶,使其在畸形血管团内充分弥散,达到尽可能完全栓塞畸形血管团的目的,显著提高了栓塞的安全性.

  • 模拟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作用

    作者:宋庆斌;王玉林;黄居易;王金龙;吴婷夏;凌锋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0例,常规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后,行三维血管造影,然后将图像旋转成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将影像所显示的动脉瘤的大小、空间位置、动脉瘤瘤颈、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等,与手术中所暴露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①三维DSA显示动脉瘤的直径与术中测量相符合的有140例,符合率为93.3%(140/150);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空间位置符合率为100%.②术前根据三维DSA,共选择动脉瘤夹149枚,因与术前判断不符术中更换6枚;准确率为96.0%(143/149).③术前有49例根据三维DSA,识别出相关穿支动脉或动脉瘤的邻近血管分支,术中发现有11例患者的重要穿支动脉被遗漏;符合率为81.7%.这些动脉均在术中解剖分离动脉瘤颈时直视下给予完整保留. 结论 模拟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能够在术前较准确地提供动脉瘤局部血管的完整信息,对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加强卒中康复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作者:张通

    卒中康复训练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十分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1-3].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降低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6].

  • 高灌注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作者:李光来;李东芳;冯鹏

    高灌注或高灌注状态(hyperperfusion state)是由于颈动脉高度狭窄被解除后,同侧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 flow,CBF) 成倍增加超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所致[1],是一个病理生理学概念.

  • 读者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指南(ASA 2009年版)"翻译的指正

    作者: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