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芍药甘草汤联合西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曹银玲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联合西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腹泻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0例门诊患者按抽签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降糖、降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对照组20例巴氯芬,初始剂量5mg,3次/d,后逐量增加,每3d加5mg,直至90mg/d.治疗组20例芍药甘草汤(伸筋草、木瓜、生白芍各30g,地龙、川芎、甘草各10g,丹参15g,生姜、当归、桂枝各6g,大枣5枚),1剂/d,水煎200mL,早晚口服.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中风病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7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联合西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腹针配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研究

    作者:袁有平;朱林;樊鹤莹;巫明娟;沈正美;李跃阳;王英

    目的::研究探讨腹针配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加口服巴氯芬,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以腹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腹针配合巴氯芬为主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 探讨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

    作者:董卫华

    目的 探讨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8月)收治的112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为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差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联合巴氯芬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肌张力改变程度和运动障碍程度.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上肢Ashworth评分(28.57%、57.14%、14.29%、0.00%vs 14.29%、32.14%、50.00%、3.57%、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55、12.6453、29.2317、3.6349,P<0.05);两组患者下肢Ashworth(评分42.86%、39.29%、14.29%、3.57%vs 21.43%、42.86%、28.57%、7.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73、0.2633、6.0555、1.2573,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Ashworth评分(35.71%、50.00%、14.29%vs 17.86%、35.71%、46.4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37、4.1692、24.4287,P<0.05);两组患者下肢Ashworth评分(46.43%、42.86%、10.41%、0.00%vs 25.00%、46.43%、25.00%、3.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12、0.2579、7.3048、3.6349,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Brunstrum评分(21.43%、28.57%、25.00%、7.14%、3.57%vs 32.14%、35.71%、14.29%、3.57%、0.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45、1.1687、3.6332、1.2573、3.6349,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Brunstrum评分(7.14%、10.41%、25.00%、35.71%、14.29%、7.14%vs 10.41%、25.00%、28.57%、25.00%、7.14%、3.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679、7.3048、0.3249、2.7129、2.6718、1.2573,P<0.05).结论 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运动障碍,降低脑卒中后肌张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巴氯芬结合运动疗法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作者:尹清;汪琴;刘青山;王濮;刘宏亮

    目的 观察巴氯芬结合运动疗法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颅脑外伤后的偏瘫住院患者20例,分别予巴氯芬口服并结合运动治疗3~6个月.服药前、服药中每2月检查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按修订Ashworth评分评定肌张力,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0例患者中显效1例(5.0%),有效9例(45.0%),好转8例(40.0%),无效2例(10.0%),总有效率为90.0%.MBI从(29.91±7.63)上升为(58.18±8.32)(P<0.01).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巴氯芬结合运动治疗对控制颅脑外伤患者的肌痉挛有效,治疗时机以早期为宜.

  • 巴氯芬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自茂;张盘德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抗痉挛药物的时机及其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肌张力增高程度将8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轻度增高组(A组)和严重增高组(B组),每组又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康复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同时接受巴氯芬治疗;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1个月后对4组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评定.结果训练1个月后,4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ADL能力均有提高,但A组内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提高的程度元显著性差异;B组内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提高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肌张力轻度增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无显著影响,只有当肌张力明显增高(Asworth 3级以上)并影响运动训练时,才有必要进行药物干预.

  • 3种口服抗痉挛药物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

    作者:郭天龙;刘景隆;郭宇

    目的 比较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盐酸替扎尼定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脑卒中后改良As-worth评分上下肢均大于Ⅱ级的患者60例,分成3组,采用单盲法分别给予盐酸乙哌立松(A组)、巴氯芬(B组)及盐酸替扎尼定(C组).治疗前,给药后4周、8周分别应用改良As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记录出现的副作用.脱落病例记录脱落时间及原因.结果 44例完成试验,A组18例,B组12例,C组14例.所有脱落患者均在前4周脱落,脱落原因为不能耐受副作用.各组患者在第4、8周时,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MBI明显增加(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4周与第8周比较,各组肌张力、MBI无显著性差异(P>0.05);脱落及完成试验的患者中,副作用发生种类和数量有差异(P<0.05),A组12例,B组16例,C组16例出现副作用(含脱落病例).结论 3种抗痉挛药物的疗效相似,提示盐酸乙哌立松的耐受性可能优于其他两种药物.

  • 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临床观察

    作者:陈佳;张国庆;周湘明;杨春桥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巴氯芬)和治疗组(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每组各25例,并给予相应治疗,疗程30 d.观察痉挛临床疗效、经修改的Ashworth量表痉挛程度评定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肢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熏蒸结合巴氯芬治疗法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

  • 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影响

    作者:关莹;张立;邢艳丽;唐强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腩卒中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方法将39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康法抗痉挛针法配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巴氯芬配合康复治疗.用改良Ashworth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肌张力分级、ADL评分、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方面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同,且无严重副作用.

  • 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冯晓东;李瑞青;任彬彬;宋晓蕾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穴位埋线组(穴位埋线+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巴氯芬组(巴氯芬+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康复治疗组(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nh痉挛评定量表(MAS)、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Fugl-Meyer、MAS、RMS及BI均明显改善(P<0.01,P<0.05),且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较康复治疗组明显;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在MAS、RM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BI评分上,穴位埋线较巴氯芬组显著提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巴氯芬和康复治疗均可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状态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较康复治疗组疗效好,穴位埋线可能疗效更佳.

  •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γ-氨基丁酸b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

    作者:魏天祺;冯珍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E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MNES组、GABA 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6h、12h、24h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处死10只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的表达.结果:大鼠经"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模后出现与临床昏迷状态相似的行为学变化,经MNES后表现出短暂的行为觉醒反应.空白对照组意识状态全部为Ⅰ级,假刺激组平均为(5.33±0.758)级,刺激组平均为(3.80±1.064)级,巴氯芬组平均为(4.63±0.964)级,4组的意识状态分级呈"空<刺<巴<假"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同一组3个时间点的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表达呈"6h< 12h< 24h"趋势,空白对照组及刺激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假刺激组及巴氯芬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同一时间点4组的GABA b受体表达呈"刺<空<巴<假"递增趋势,6h、12h、24h空白对照组与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同一时间点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后大鼠出现短暂的兴奋性反应,意识状态等级提高,正中神经电刺激是治疗脑外伤后昏迷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前额叶抑制性递质GABA b受体表达有关.

  • 用巴氯芬片剂治疗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怀民;瓮长水

    肌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它可使四肢关节肌张力平衡失调、活动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大.巴氯芬能有效地抑制脊髓神经终末突触,有效地控制肌痉挛,降低肌张力,是目前治疗肌痉挛的主要药物[1-2].

  • 巴氯芬治疗神经外科疾患并发顽固性呃逆的疗效

    作者:冯青锋;李莎莎

    目的:观察巴氯芬治疗神经外科疾患并发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选取56例神经外科疾患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胃复安、氯丙嗪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巴氯芬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和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巴氯芬治疗神经外科疾患并发顽固性呃逆的疗效优于胃复安、氯丙嗪常规治疗疗效.

  • 巴氯芬抑制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DRG神经元上GABAA受体功能

    作者:丛丽娜;张传林;陈梦洁;成洪聚;马克涛;朱贺;司军强;李丽

    目的:观察巴氯芬干预前后GABAA受体γ2亚基在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Injury,CCI)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的功能和表达变化.方法:制备CCI模型,热板实验检测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以灌胃的方式给予CCI模型鼠巴氯芬干预14天,取大鼠L4~L6 DRG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观测巴氯芬干预前后CCI模型鼠DRG神经元GABA介导的内向电流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巴氯芬干预前后CCI模型鼠GABAA受体γ2亚基的表达变化.结果:(1) CCI模型大鼠的TWL比正常组明显缩短,巴氯芬干预组模型大鼠的TWL较CCI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2)巴氯芬抑制CCI模型大鼠D RG神经元GABA介导的内向电流(P<0.05); (3) CCI手术侧和手术对侧DRG神经元上GABAA受体γ2亚基的表达量下调(P<0.05),但是磷酸化γ2亚基表达量上调(P<0.05);巴氯芬干预后的GABAA受体γ2亚基表达量较CCI组下调,磷酸化的γ2亚基表达量较CCI组上调.结论:神经病理性痛状态下,GABAA受体γ2亚基发生磷酸化可能是GABA介导的突触前抑制作用减弱的原因之一,而巴氯芬可能通过磷酸化GABAA受体γ2亚基抑制GABAA受体功能.

  • 巴氯芬在破伤风治疗中的应用一例

    作者:霍凌波;申路平;程惠民;牛敏;郭鹏

    患者男,45岁,因突发上腹部疼痛1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 d,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疼痛,呈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在当地诊所考虑为腰腿痛,给予对症、止痛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于入院前1 d,突发上腹部疼痛,疼痛剧烈,为刀割样痛,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后疼痛逐渐波及全腹,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呕吐后症状无缓解。无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为求诊治来我院,行腹部CT示:右肾高密度灶。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5/85 mm 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强迫体位,痛苦面容,查体合作。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未见曲张,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全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剑突下为著,肝浊音界缩小,腹部叩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入院诊断:(1)上消化道穿孔?(2)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入院后经12 h保守治疗腹痛无缓解,且腹膜刺激症状明显,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结肠广泛扩张,肠胀气明显,阑尾长约6 cm,直径0.8 cm,阑尾充血、水肿、化脓,阑尾周围少量脓性渗液,遂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患者逐渐出现间断抽搐,阵发性痉挛,后出现持续的全身肌肉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等症状。再次追问病史,家属回忆10 d前患者右足有锈钉刺伤史,且无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治疗。查看患者右脚掌前方有一结痂,无明显压痛及波动感。结合患者病史、体征符合破伤风诊断。给予隔离、避光、安静、心电监护,同时给予大剂量青霉素、甲硝唑及破伤风抗毒素等药物治疗,并适量给予地西泮镇静。考虑患者伤口已愈合,未行局部清创。后患者全身痉挛性抽搐症状逐渐减少,但全身肌张力增高无法缓解。给予巴氯芬5 mg、3次/d、口服;3 d后将剂量增至5 mg、q 6 h。患者肌张力增高现象逐渐由肢体远端向躯干方向出现缓解,1周左右肢体活动恢复到正常水平。3周后逐渐将巴
      氯芬减量(每3 d总量减少5 mg),直至停药未见复发。3个月随访无异常。

  • 脑桥卒中与膈肌阵挛

    作者:尹恝;吕田明;周亮;朱佳佳;曾国利

    目的 分析脑桥卒中合并膈肌阵挛的特点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分析2006~2010年在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1例脑桥卒中合并膈肌阵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期出现阵发性膈肌阵挛,阵挛频率2~6 Hz,每次发作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均可自行缓解.所有患者行常规脑电图或长程脑电监测均未发现(癎)样放电.其中8例伴有顽固性呃逆,频率为0.2~0.5 Hz.结论 脑桥卒中可以引起膈肌阵挛,预后较好,可能与中央被盖束损害导致“肌阵挛三角”环路受损有关.

  • 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的疗效研究

    作者:张伟

    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巴氯芬联合自拟存命汤治疗破伤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临破伤风患者205例,将其分为研究组103例与对照组10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巴氯芬治疗,研究组患者加用巴氯芬与自拟存命汤治疗,待患者痊愈后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西药巴氯芬治疗本病的同时加用中医,可快速的缓解患者的痉挛症状,且还可减少巴氯芬的用量,缩短疗程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起到了拮抗的作用,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红英

    目的:观察巴氯芬对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给予胃复安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巴氯芬片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组间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疗程更短,差异明显.结论:巴氯芬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 水疗联合巴氯芬改善脊髓损伤后下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学梅;乔姗;赵金荣

    目的:观察水疗联合巴氯芬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2例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口服巴氯芬,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联合水疗法.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时根据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巴氯芬对脊髓损伤后出现的下肢痉挛可起到改善作用;结合水疗后,下肢肌痉挛的改善、生活能力的提高更加显著.

  • 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

    作者:崔利华;张通;杨凌宇

    目的 对替扎尼定、巴氯芬、乙哌立松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评价.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住院治疗的103例卒中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替扎尼定组30例、巴氯芬组25例、乙哌立松组22例及对照组26例.用药前和用药后4、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 评分表、Fugl-Meyer评价表(FMA)、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进行评价. 结果 ①患者上肢和下肢用药后12周,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替扎尼定组、巴氯芬组、乙哌立松组、对照组上肢平均降低分数分别为0.8±0.6、0.7±0.6、0.7±0.4、0.4±0.4,下肢平均降低分数依次为0.8±0.6、0.7±0.5、0.7±0.5、0.5±0.5;但3个药物组间比较,P>0.05.②上肢FMA评分显示,4个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P>0.05;下肢FMA评分显示,4组患者在治疗后12周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5±3、6±5、5±4、4±4,均P<0.05.4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③改良Bathel指数显示,4组患者的分数在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 27±12、25±14、25±12、21±11,3个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嗜睡:替扎尼定组为10%,巴氯芬组为8%;胃肠道不适: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乙哌立松组为4.5%;血压降低: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全身乏力:乙哌立松组为22.7%.所有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均缓解. 结论 替扎尼定、巴氯芬和乙哌立松均有较明显的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作用,疗效无差异.在功能恢复方面,三者均未显示有明显作用.三种药物安全性均较高.

  • 1例巴氯芬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顽固性呃逆病例的药学监护

    作者:梁宝方;苏建伟;褚燕琦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急性脑梗死后顽固性呃逆的药学监护模式.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后发生顽固性呃逆进行密切药学监护,积极参与个体化治疗,协助医师完善治疗方案.结果:临床药师可以从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用法用量等药物角度方面作为切入点,将药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协助医师遴选药物,并为急性脑梗死合并呃逆患者提供药学监护.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呃逆患者实施药学监护,优化巴氯芬的治疗方案,监护逐渐增减量至停药,提高巴氯芬治疗呃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1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