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游潮;王翔;贺民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4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动脉血流阻断试验(Matas试验)后,施行颈内动脉孤立术,其余8例行"假性瘤颈加固夹闭术"或"破口夹闭术".并对取下的瘤体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取下瘤体的病理学显示为大量血栓及机化物,无弹性纤维或平滑肌细胞等正常血管壁成分,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出院时按Barthel指数(BI)评价预后,9例日常生活能力良好(BI≥75分),2例生活能力中度缺陷(BI:50~70分);1例死于术后脑梗死.9例进行了3个月至7年的门诊随访,有5例复查了DSA,2例复查CTA.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未再出血.结论 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术前需了解颅内血管的代偿充盈情况,有必要行Matas试验.必须充分认识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并行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

    作者:徐斌;宋冬雷;毛颖;徐宏;顾宇翔;陈功;田彦龙;廖煜君;杨晨;周良辅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7例烟雾病患者.采用Matsushima(1990)的分型标准,27例患者中6例为第3期,11例为第4期,7例为第5期,3例为第6期;以缺血首发21例,出血首发6例.27例均行颢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与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相结合的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同侧颞浅动脉2个分支吻合,1例行双侧手术.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术后采用CTA、DSA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并采用TCD、CT灌注评价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 ①吻合口通畅情况:27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7例DSA复查显示,与间接手术相关的脑膜动脉和颞中深动脉均与皮质动脉之间形成新生血管吻合.②脑血流改善情况:26例术后1周内复查CT灌注成像,显示吻合侧血流量、血容量及血流峰值时间明显优于对侧.③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血患者术后TIA未再发作,原有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6例出血患者随访至今,未再有出血.④并发症:1例Ⅳ型患者术后第3天CT复查显示,距吻合口约3~4 cm的前方左侧额叶出现新发小片梗死灶.全部患者未出现由于破坏原有自发血管吻合、颞肌占位效应及过度灌注等并发症.结论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对脑烟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 血流重建结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萌;张鸿祺;支兴龙;张鹏;焦力群;马妍;鲍遇海;凌锋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重建结合颅内动脉瘤孤立术治疗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4例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前循环复杂动脉瘤患者,行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和动脉瘤孤立术.依据动脉瘤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包括对M2段及其远端的动脉瘤采用低流量旁路移植5例,对M1段动脉瘤采用中流量旁路移植4例,对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采用高流量旁路移植5例.术中或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检查,以了解吻合口通畅与否及动脉瘤闭塞状况.本组患者随访期为2~60个月.结果 低和中流量旁路移植的9例患者术后经过顺利,术后造影示吻合口均通畅.5例高流量旁路移植的患者中3例术后经过顺利,2例术后即刻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后,神经功能障碍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术后复查造影示4例吻合口通畅,1例吻合口不通.结论 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结合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应根据动脉瘤部位和侧支循环状态,可选择高、中、低不同流量的旁路移植术式.

  •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微血管变化的研究

    作者:吕田明;尹恝;罗一峰;陆兵勋

    目的 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清除前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配伍组设计,分为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大鼠,每组中各有1只大鼠取自同一窝别,体重相似.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凝固动脉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血肿清除组大鼠术后30min注入尿激酶清除血肿.术后6 h用墨汁-右旋糖酐溶液于升主动脉灌注脑组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紧邻血肿部位1 mm2区域组织内的平均微血管直径,计算微血管密度指数.结果 血肿组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微血管断裂、僵直、变细、血流淤滞.早期血肿清除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大致恢复正常,微血管变细、僵直及墨汁浓集现象基本消失.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假手术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平均直径分别为(10.4±2.4)、(19.8±2.0)、(19.6±1.7)μm;微血管密度指数为0.025±0.007、0.264±0.044、0.214±0.020.血肿组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清除组与假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组平均微血管密度指数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微循环障碍.超早期血肿清除可明显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状态.

  • 脑梗死后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观察

    作者:马敏敏;刘新峰;徐格林;马玉苹;朱武生;樊新颖;郭芮兵

    目的 探讨脑梗死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各24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7、14、21及28 d时,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及BrdU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双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MCAO术后7d,脑梗死组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假手术组与脑梗死组分别为45.0±5.6和245.0±26.l、0和201.9±21.3、0和159.3±16.4,14d后开始下降(P<0.05).脑梗死组MCAO术后7和14d,可在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观察到BrdU和DCX阳性细胞;术后28 d,损伤侧纹状体可见BrdU和Neu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BrdU和GFA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可促进成年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及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增多,并诱导SVZ区干细胞向纹状体迁移且分化为神经细胞,从而促进SVZ区的神经发生.

  •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在脑缺血动物模型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照建;王任直

    脑缺血的基因治疗是颇具前景的治疗手段,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关系到终治疗的成败.

  • 脑血管重建术的重新评价与应用

    作者:毛颖

    当我们把21世纪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20世纪所做的手术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目前所能治疗的疾病已远多于上个世纪,用来诊断和判断疾病的手段已极大丰富,取得的临床疗效也好于以往,所以我们常自豪地宣称:我们能为前辈所不能为的事.但任何临床技术的革新都是建立在前人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任何创新都需要临床结果的支持和确凿的证据,以证明方法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应深刻地意识到:我们能做的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做.

  •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近期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马妍;杨帆;凌锋

    目的 评价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6-2006年)、MEDLINE(1996-2006年)和Cochrane图书馆(2006年12月前已发表的文献和已注册但未发表的临床试验),并与研究者取得联系获得更多的相关研究资料.纳入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术后30 d内卒中发生率和卒中与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以卒中发生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以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2名评价员独立检索和提取资料,对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数据采用RevMan 4.2.1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共纳入7项临床试验的2747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381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366例.在术后30 d的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纳入8项临床试验,共2966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488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4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30 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略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OR:1.44;95% CI:1.05~1.97,Z=2.28,P=0.02);在术后30 d内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0;95% CI:0.89~2.52,Z=1.51,P=0.13).结论 现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面未显示优于内膜切除术;而在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影像学的比较

    作者:华扬;孟秀峰

    缺血性卒中是世界上严重的致残及致死性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缺血性卒中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发病比例约为3∶1,但就致残及致死率而言,后循环卒中所占比例更高[1].另有研究指出,在后循环卒中的致病因素中,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占首位[2].因此,对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 超声检测分析椎动脉走行变异与眩晕发作的关系

    作者:孟秀峰;华扬;凌晨;段春;刘强

    目的 分析椎动脉椎间段走行变异(椎动脉未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入颅)与眩晕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54例有眩晕症状的患者为眩晕组,同期选择56例健康体检无心、脑血管病史及眩晕症状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椎动脉椎间隙段的走行变异类型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TCD检测颅内段椎动脉PSV,分析走行变异对颅内、外椎动脉PSV的影响以及与眩晕症状发生的关系.结果 ①眩晕组和对照组患者椎动脉走行变异发生率,分别为83%(45/54)和21%(12/56),P=0.001.②两组共57例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患者,双侧变异者比单侧更容易发生眩晕(P=0.021);椎动脉走行高、低位变异(第3颈椎水平以上为高位变异)与眩晕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③走行变异者的椎动脉椎间隙段和颅内段的PSV分别为(56±10)和(53±10)cm/s,走行正常者分别为(59±12)和(56±11)cm/s,两者的椎动脉椎间隙段PSV比较,两者颅内段的P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41);走行变异者椎动脉颅内段流速低于椎间隙段,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 CDFI与TCD联合检测可客观分析椎动脉走行变异,该变异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蒙古沙土鼠实验性上矢状窦闭塞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高宝山;杨华东;金点石;常庆勇;钱盛伟;张继志;黄坤;曲凯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由脑静脉闭塞导致的局灶性脑缺血远远少于动脉闭塞所导致的脑缺血,但随着神经系统影像学的飞速发展,神经介入理论的普及和提高,以脑静脉血栓形成为常见的脑静脉系统疾病逐渐被临床所重视.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