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呋塞米试验预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智睿;CHEN Dong;丁朝兵

    目的 研究呋塞米(商品名:速尿)试验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价值.方法 45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在发病后3 h内采用头部CT明确诊断,24 h复查CT,了解血肿扩大的发生情况.其中血肿扩大87例,无扩大364例.所有患者确诊后测量血压,对出血量≤20 ml和>20 ml的患者,分别静脉注射呋塞米20 mg和40 mg.注射后30 min复测血压,计算平均动脉压(MAP)在注射呋塞米前后的变化,研究血肿扩大与呋塞米试验后MAP变化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呋塞米试验后,MAP降低越多,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越低(χ2=54.84,P<0.001),MAP降低值与血肿扩大发生率呈负相关(r=-0.94,P<0.001).②呋塞米试验后,MAP降低<10 mm Hg的占48.1%(217/451),其中血肿扩大组高达82.8%(72/87),无血肿扩大组为39.8%(145/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8,P<0.001).③以MAP降低<10 mm Hg为阳性(即预测将发生血肿扩大),或以MAP降低≥10 mm Hg为阴性(即预测将不会发生血肿扩大),两种预测方法总的符合率和综合评价指标与Youden指数一致,但以MAP降低<10 mm Hg预测将发生血肿扩大的敏感性较高(82.8%),假阴性较低(17.2%).当以MAP降低≥10 mm Hg预测不发生血肿扩大的特异性较高(82.8%),阳性似然比为3.39.结论 呋塞米试验后以MAP降低<10 mm Hg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发生血肿扩大,以MAP降低≥10 mm Hg预测不发生血肿扩大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呋塞米
  • 缺血性卒中并发高钠血症危险因素的分析

    作者:郭栋;WANG Wei-hua;夏章勇;LIU Li-feng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22例的临床资料. 患者入院后1 h内采用离子电极法测量血液生化指标.其中高钠血症43例,非高钠血症279例,记录可能影响血钠水平的9项危险因素,进行χ2 或t检验,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终点指标以发病后4周的病死率作为判断.结果 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发高钠血症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大剂量甘露醇(OR=4.9,95%CI:2.40~9.71)、大脑中线结构损害(OR=3.9,95%CI: 2.00~7.65)、血糖增高(OR=1.4,95%CI: 1.18~1.69) 3项因素进入模型(P<0.05).高钠血症组4周病死率为67.4%(29/43),明显高于非高钠血症组的17.2%(48/27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8,P<0.01).结论 引起高钠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大剂量甘露醇、大脑中线损害和血糖增高.高钠血症患者预后差,生存率低.

  • 钙化斑块对双源64层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作者:XIAO Guo-dong;胡伟;XU Ge-lin;刘新峰;ZHANG Ren-liang

    目的 评估钙化斑块对双源64层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颈内动脉(ICA)狭窄的影响.方法 筛选93例前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同时接受CTA与DSA检查.CTA采用双源64层CT进行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重组和轴位像扩大测量狭窄血管和正常血管的直径.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的方法进行血管狭窄度的分级.根据CT值的大小确定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定义为CT值≥130 Hu.CTA和DSA检查结果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和2名神经内科医师分别进行测量.结果 经CTA和DSA检查的186支血管中,ICA狭窄的有117支,其中检测出钙化斑块的有49支,其CT值为130~461 Hu;而非钙化斑块致狭窄的ICA有68支.当ICA狭窄率>50%时,CTA对不伴钙化斑块狭窄血管的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4.3%,阳性预测值为94.3%,阴性预测值为100%,Kappa值为0.941;CTA对伴有钙化斑块狭窄血管的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1%,阳性预测值为82.6%,阴性预测值为100%,Kappa值为0.831.当血管狭窄率>70%时,不伴钙化斑块CTA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6.0%,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100%,Kappa值为0.928;伴有钙化斑块CTA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7%,阳性预测值为72.7%,阴性预测值为100%,Kappa值为0.805.结论 64层CTA对非钙化和钙化的ICA狭窄的诊断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在诊断钙化斑块时略低.

  •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郑华;WANG Mo-li

    目的 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 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χ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秀琼;HE Chun-gang;阳初玉;LU Xiao-cai;林卫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按照1∶1配比设计的方法(匹配因素为年龄、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选择43例TIA患者(TIA组)及43例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终点测定法测定血清hs-CRP的浓度.将TIA组患者再分为hs-CRP <4.5 mg/L组及≥4.5 mg/L组.在1年的随访期内记录入选者再次发生TIA及脑梗死事件,分析hs-CRP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TIA组血清hs-CRP浓度中位数为7.60 mg/L,对照组为2.4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IA患者1年内有15例再次发生TIA,9例发生脑梗死(其中有6例为再次发生TIA的患者);对照组有4例发生TIA,其中1例发生脑梗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7),对照组发生TIA、脑梗死事件患者血清hs-CRP浓度均高于4.5 mg/L.②43例TIA患者中,hs-CRP<4.5 mg/L组为16例,≥4.5 mg/L组为27例.hs-CRP≥4.5 mg/L组患者在随访期内TIA、脑梗死的发生比例均比hs-CRP<4.5 mg/L组增高(13/27,2/16,P=0.018;9/27,0/16,P=0.027).TIA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与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有关(P<0.01).③血清hs-CRP浓度≥4.5 mg/L在预测TIA发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89.5%、74.6%、50.0%、96.2%和77.9%;而在预测脑梗死发生时以上指标分别为100%、68.4%、29.4%、100%和72.1%.结论 hs-CRP可作为评价TIA患者预后的指标.血清hs-CRP水平高的TIA患者提示预后差.

  • 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早期再梗死的关系

    作者:孟然;JI Xun-ming;周晋;JIA Jian-ping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尿激酶溶栓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早期再梗死的关系.方法 接受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16例,剔除无效和出血病例后共204例.按疗效标准分为溶栓后早期再梗死组(15例)和溶栓成功组(189例),用Clauss法经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溶栓前后血浆Fg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其与溶栓后早期再梗死的关系.结果 ①溶栓前再梗死组低密度脂蛋白、全血低切黏度,均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再梗死组患者溶栓前血浆Fg为(6.1±0.7)g/L,成功组为(4.1±0.3)g/L;溶栓后24 h,再梗死组Fg为(5.2±0.4)g/L,成功组为(3.8±0.5) 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5例再梗死患者中,10例再梗死发生于溶栓后12~24 h.④溶栓后,再梗死组的血浆Fg水平下降幅度较小,并于溶栓后12 h开始回升,24 h达到高峰,发生再梗死时的平均Fg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4.0 g/L);成功组血浆Fg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约12 h左右达低,此后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结论 血浆Fg水平增高是尿激酶溶栓后早期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 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活性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作者:ZHANG Ning;潘耀华;ZHANG Wei-qiao;张晓华;GE Jian-wei;江基尧;QIU Yong-ming

    目的 观察不同温度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α-KGDHC)活性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不同低温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取雄性SD大鼠35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n=5)及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再灌注组(n=30),后者根据再灌注时温度的不同,再分为37℃、33℃及28℃组(n=10).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时利用降温毯降温,使肛温分别保持37℃、33℃及28℃ ,时间为3 h.在缺血后24 h时检测各组大鼠双侧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线粒体α-KGDHC活性及脑梗死体积.结果 ①假手术组、37℃组、33℃组、28℃组缺血侧皮质α-KGDHC分别为(20.1±1.3)、(9.5±0.9)、(15.2±1.1)、(5.5±1.2)mU/mg(蛋白);海马区为(17.1±1.1)、(8.1±1.1)、(12.2±1.0)、(4.1±1.1)mU/mg(蛋白).33℃组与37℃组和28℃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37℃组脑梗死的体积大,占对侧大脑半球的(48.2±1.1)%,33℃组梗死体积小,占(31.6±1.3)%,28℃组占(34.8±1.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提高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α-KGDHC 活性是低温干预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33℃低温比28℃低温有更好的效果.

  • 大鼠颈总动脉零应力状态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关系

    作者:张旭静;QIU Wei-bo;王桂清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大鼠颈总动脉零应力状态变化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取30只3、12和24个月龄SD大鼠(每组10只).处死大鼠后,迅速取下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置入4 ℃氧合Kreb′s 液(pH=7.4)中,用于各组大鼠颈总动脉血管的零应力状态张开角的测量.右侧颈总动脉置入4%多聚甲醛溶液,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颈总动脉组织形态学及定量形态学进行观察,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壁e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大鼠月龄增高,成年大鼠颈总动脉发生明显重构,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并伴有eNOS蛋白表达的降低.①3个月龄大鼠颈总动脉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eNOS阳性表达数分别为10.1±2.5和79±8,显著高于12(6.7±1.4,64±8)和24个月龄大鼠(1.9±0.9,30±5),P<0.01;②3、12和24个月龄大鼠颈总动脉张开角分别为(80±6)度、(110±6)度和(121±4)度,12和24个月龄大鼠颈总动脉的张开角都显著大于3个月龄大鼠的张开角(P<0.01);③应用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月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eNOS阳性表达数量与血管张开角变化呈负相关(r=-0.8089,r=-0.7560,P<0.05).结论 无论在血管形态学还是在零应力状态方面,不同月龄大鼠颈总动脉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血管壁组织eNOS蛋白表达与大鼠颈总动脉零应力状态的改变呈显著负相关.

  • 甲状腺功能减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一例

    作者:戴培;马欣

    患者女,64岁.因突然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0 h,于2007年6月17日以"脑梗死"收入院.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2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病史.体检:表情淡漠,意识清楚,血压140/90 mm Hg,面部水肿,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光反应灵敏,双眼睑下垂,伸舌受限;全身轻度水肿,以眼睑略重;甲状腺无肿大、结节.严重构音不清,颈抵抗阴性,克氏征阴性,左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不高,四肢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感觉检查未见异常.其他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 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雅玲;董强

    血管内皮细胞为衬贴在血管腔表面的单层扁平或多角形细胞,它不仅是血管壁与血流之间的一道生理屏障,还具有影响血管张力、纤维蛋白溶解、细胞生长和炎性反应的能力.

  • 影像学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书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 ,是指围产期、新生儿期由于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引起的脑损伤性疾病,轻者可治愈,重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和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1-2].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2007年文献引用情况分析

    作者:LI Yan-qiong;闫贵恩;JIA Jian-ying;史燕侠

    目的 分析<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杂志情报吸收和利用情况,客观地反映文献的引用规律及特征.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统计<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2007年间刊载的651篇论文所用的参考文献(引文),以此作为数据源,利用Excel软件对全部引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别对引文数量、引文类型、普赖斯指数、文献自引构成比及主要被引期刊等指标,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结果 651篇论文中共有引文7680条,有引文的论文为596篇,引文率占91.6%,篇均引文11.8条.引文总量中期刊占95.5%,图书占4.3%,其他占0.2%.普赖斯指数为54.0%.651篇论文中有61篇论文出现期刊自引文献79条,占论文总数的9.4%,文献自引构成比为0.010(79/7680).被引用频次居前20位的期刊占引文总量的47.4%.结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涉猎文献范围广,栏目丰富,引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引文类型以期刊为主,自引率在适中范围内.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