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

    作者:朱琳;宋为群;刘霖;张冉;张艳明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进行康复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患者74例,均为发病1~12个月的初发卒中,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任务导向训练,2次/ d,20 min /次,5 d /周,共12周。观察组另给予12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1次/ d,30 min /次,5 d /周。疗效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站起-行走计时(TUG)测试、膝关节屈曲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评测(KFAROM)。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Berg量表和FM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erg量表:(28±9)分比(22±9)分,(29±9)分比(24±9)分;FMA评分:(47±8)分比(36±8)分,(40±6)分比(36±7)分;均P <0.01],但组间Be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组间FMA量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erg 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10.75±0.30)、(4.71±0.1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5,P =0.34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MA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16,P <0.01)。(2)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TUG测试及KFAROM 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UG测试:(35±13)s 比(56±18)s,(53±17)s 比(58±18)s;KFAROM:(82±24)°比(60±23)°,(63±23)°比(57±26)°;均P <0.0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UG测试的差值分别为(21.5±5.0)、(4.6 ±0.6)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55,P <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KFAROM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7,P <0.01)。结论任务导向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行走能力、膝关节屈曲的关节活动度,但对下肢平衡改善效果不明显。

  • 河北省任丘市老年居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作者:杨红娜;颜应琳;于凯;王拥军;李芳;何艳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并探讨其与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课题组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任丘市60~70岁户籍居民4412名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测、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根据是否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将2013年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者分为病例组(251例),未出现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者为对照组(4161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CIMT水平等单因素分析,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病例组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史、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颈动脉斑块检出比例高于对照组[62.2%(156例)比44.2%(1838例),45.0%(113例)比14.9%(622例),55.0%(138例)比40.0%(1663例),65.7%(165例)比54.5%(2266例),均P <0.05],收缩压、胰岛素及CIMT 水平高于对照组[158(141,177)mmHg 比152(137,169)mmHg,8.07(4.77,12.48)μU/ L比6.93(4.27,11.60)μU/ L,0.950(0.900,1.000)mm比0.925(0.900,1.000)mm,均P <0.05],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4.59(4.17,5.26)mmol/ L 比4.78(4.20,5.36)mmol/ L,P <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史、CIMT增厚是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 =1.534,95% CI:1.166~2.017,P =0.002;脑血管病史:OR =3.940,95% CI:2.997~5.180,P =0.000;CIMT增厚:OR =12.122,95% CI:2.327~63.163,P =0.003)。结论任丘市CIMT、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史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IMT的监测很重要。

  • 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临床及影像学的对比性研究

    作者:张碧莹;王健;王玉洁

    目的:通过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比较,阐明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发病1周内入院的MR 扩散加权成像轴面上显示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患者46例,以157例基底节区小梗死作为对照,比较分析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与基底节区小梗死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平均年龄为(69±12)岁,其中男27例。基底节区小梗死的平均年龄为(66±11)岁,其中男98例。半卵圆中心小梗死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高血压[63.0%(29例)比43.3%(68例),P =0.018]、冠心病[4.3%(2例)比17.8%(28例),P =0.042]、心房颤动[15.2%(7例)与5.7%(9例),P =0.036]、单侧肢体无力[17.4%(8例)比6.4%(10例),P =0.02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1,3)分比3(2,5)分, P =0.002]、梗死灶直径[(6±3)mm与(10±3 mm),P <0.01]、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4.3%(2例)比24.2%(38例),P =0.006]、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4.3%(2例)比17.8%(28例),P =0.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基底节区小梗死比较,半卵圆中心小梗死的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梗死灶直径较小,同侧MCA狭窄及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较低。

  •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龙;赵学敏;袁肖征;余勇;吕克南;王复郁

    目的:观察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效果,探讨CPAP 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OSAS患者68例,根据是否接受CPAP治疗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CPAP,均治疗14 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减饱和指数( ODI)和低血氧饱和度(LS a O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I)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总有效率。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ODI和LS a O2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DI:(16±6)%比(35±21)%,(26±15)%比(36±21)%;LS a O2:(88±6)%比(75±11)%,(80±8)%比(74±11)%;均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ODI和LS a O2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2)治疗后,观察组ox-LDL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ox-LDL:(487±90)μg / L 比(548±77)μg / L,SOD:(111±10)kU / L比(94±15)kU/ L,均P <0.01]。(3)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HISS、BI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HISS评分:(5.2±2.2)分比(12.9±3.9)分;(7.6±3.1)分比(12.5±4.2)分;BI评分:(88±10)分比(52±30)分;(81±4)分比(58±30)分;均P <0.01];观察组NIHSS、B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随访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1.3±0.4)分低于对照组(2.0±1.1)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62,P <0.01)。(4)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2%(23/31)和48.6%(18/3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8,P <0.05)。结论CPAP治疗短期内可减轻急性脑梗死合并OSAS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表达

    作者:张雷;李亚军;孔祥丽;石少亭;张蓓

    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表达及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脑梗死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梗死组(<4分,21例)、中型梗死组(4~15分,49例)、重型梗死组(>15分,30例);同期体检无脑血管疾病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DMA 浓度,比较各组间血浆ADM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轻、中、重型3个组及对照组血浆ADMA 水平分别为(0.80±0.16)、(1.14±0.28)、(1.33±0.33)、(0.52±0.16)μmol/ 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32,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提示高ADMA水平是脑梗死急性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140,95% CI:1.078~1.212,P =0.045)。结论血浆ADMA水平在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中表达逐渐升高,ADMA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ADMA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管内超声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峰;李思颉;华扬;孟然;吉训明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基于导管的超声装置,该技术借助介入放射学方法将超声导管直接置入血管中,可显示血管内影像,检测血管壁性质等,已在心脏与外周血管疾病领域显示出其优势[1-2],但在脑血管疾病的诊疗领域尚属探索阶段。DSA 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传统的依靠动脉直径狭窄率来评价颅内外血管病变的技术方法存在着局限性,如DSA 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部结构评价、附壁血栓的判断、易损斑块的确诊率、易诱发斑块脱落而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缺乏确定指标等[3]。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更精准的血管内影像学技术检测脑血管病变特征及辅助介入治疗。笔者通过文献回顾,综合分析IVUS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作者:鲁明;董荃;樊东升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约有60%~75%的患者血压增高(>140/90 mmHg)[1]。即使既往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卒中急性期血压也可能增高[2]。长期以来,不主张在卒中急性期积极降压,机制在于卒中急性期血压增高是机体维持脑灌注压的代偿反应,此时降低血压有可能导致脑灌注压不足,扩大缺血半暗带,加重神经功能缺损[1]。但另一方面,大量研究数据显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增高与短期死亡和长期残疾等不良预后明确相关[2-3]。在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卒中复发、出血转化、脑水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Q-123经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的效果

    作者:赵雅宁;赵旭;李建民;薛承景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Q-123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H组、低剂量BQ-123组(50μg/ kg)和高剂量BQ-123组(75μg/ kg),每组30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 大鼠模型,每组造模后进一步分为6、24、72、144 h 4个时间点亚组。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海马区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海马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结果(1)模型制作过程中,SAH组死亡7只,1只模型不符合标准被剔除;BQ-123高、低剂量组分别死亡6只,各组有1只模型不符合标准被剔除。终纳入统计学分析:假手术组30只,SAH组22只,BQ-123高、低剂量组均为23只大鼠。(2)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各时间点PI3-K、AKt、mTOR的表达增高(均P <0.05)。与SAH 组比较,BQ-123低剂量组海马区神经元形态结构损伤减轻,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数量增加[(132±18),(110±16),(84±13),(92±10)个/高倍视野](均P <0.05),大鼠抓力值有所升高,学习记忆功能改善;PI3-K和Akt表达进一步升高(均P <0.05),mTOR的表达下降(均P <0.05)。(3)与BQ-123低剂量组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比较,BQ-123高剂量组海马区神经元形态结构损伤减轻,各时间点[存活神经元数量(153±20)、(131±18)、(137±19)、(135±17)个/高倍视野]增加(均P <0.05),大鼠抓力值有所升高,动物学习记忆功能改善;PI3-K(3.8±0.8、8.9±2.4、8.6±2.4、6.2±2.0)、Akt(4.86±1.74、8.64±1.62、7.94±1.70、6.48±1.58)表达进一步增多(均P <0.05),mTOR(2.89±0.26、2.14±0.18、1.94±0.17、1.62±0.12)的表达下降(均P <0.05)。结论BQ-123对SAH 后早期脑损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途径有关。

  • 疑似颅内血肿的外伤性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一例

    作者:王维军

    患者女,39岁,因“车祸后意识不清伴呕吐1 h 余”于2015年4月10日急诊入黔南州人民医院。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侯青;徐跃峤;程玮涛;王宁;张鸿祺;李桂林;何川;叶明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患者(1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1例患者接受13枚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203),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未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8%(6例)。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均为2.2%;术后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4.4%;麻醉诱导期出血1例,发生率为2.2%。未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支架相关缺血各3例,发生率均为1.9%;无麻醉诱导期出血和术后再出血。随访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2例,3分1例;8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 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卞立松;李静伟;张鸿祺;李桂林;何川;李传捷;叶立双;柳江;王志潮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 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 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君一;金正慧

    目的:探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卒中患者314例,所有患者均为藏族。根据是否患有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209例),观察组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为无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两组卒中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高胆固醇血症、嗜烟史、卒中家族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89、8.107、11.206,P值分别为0.011、0.004、0.001),其余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嗜烟史、卒中家族史均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OR =4.799,95% CI:1.266~3.148,P =0.028;嗜烟史:OR =4.539,95% CI:1.061~4.182,P =0.033;卒中家族史:OR =3.549,95% CI:1.279~5.377,P =0.008。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嗜烟史、卒中家族史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对该地区缺血性卒中防治应针对地域及人群发病特点。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行双抗治疗减少卒中与增加出血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美国波士顿Massachusetts医院Jones等研究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的效果。他们分析了2003年至2014年血管质量计划(vascular quality initiative)数据库里的患者资料,比较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患者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主要结局有出血再次手术和梗死性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或心肌梗死],次要结局为院中死亡和卒中/死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患者的手术影响因素。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控制亚组的异质性。

  • 2016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作者:

    关键词: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