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侯青;徐跃峤;程玮涛;王宁;张鸿祺;李桂林;何川;叶明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患者(1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1例患者接受13枚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203),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未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8%(6例)。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均为2.2%;术后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4.4%;麻醉诱导期出血1例,发生率为2.2%。未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支架相关缺血各3例,发生率均为1.9%;无麻醉诱导期出血和术后再出血。随访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2例,3分1例;8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 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温志锋;刘源;梁传声;潘起晨;王运杰

    目的 总结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应用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治疗结果.结果38例患者中致密填塞33例,大部分填塞3例,瘤颈残留l例,术中破裂出血后死亡l例.12例患者入院DS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比较困难,通过血管内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不断提高血管内治疗水平.

  •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王序;王文革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各18例,第1组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第2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第3组采用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及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11.11%)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小山;祝刚;晏广;李志平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本院诊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每组各24例,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OS评分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 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比较

    作者:向斌;向华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对比非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12月间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例共2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6例;年龄26~ 74岁.按照治疗是否采用支架辅助将患者分为两组,应用支架辅助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栓塞16例为A组,非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7例为B组.分析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2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在出院后4~7个月血管造影复查结果显示,A组患者动脉瘤复发率为12.50%(2/16),B组为42.86% (3/7),A组动脉瘤复发率较B组有所降低,但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2.50%,B组为14.2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6.25%,B组为14.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辅助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栓塞治疗颅内宽动脉瘤的手术方式,不会增加出血和血栓栓塞风险.应用支架辅助对患者进行治疗,有降低动脉瘤复发率的趋势,能否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尚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 脑室外引流在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后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凌海平;张鑫;张庆荣;吴琪;文立利;陈姝娟;邓金龙;王汉东

    目的 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文中通过探讨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脑室外引流(EVD)的安全性,为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所有血管内治疗后行EVD的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置入支架分为支架辅助组(n=14)和单纯栓塞组(n=13),比较2组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支架辅助组与单纯栓塞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出院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室外引流距介入手术结束时间、术前合并脑室积血及脑积水以及EVD后合并穿刺道出血率、引流管留置时间、围手术期合并其他部位出血以及不良预后发生率在支架辅助组和单纯栓塞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症破裂动脉瘤患者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行EVD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策略.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疗效分析

    作者:周江;朱光耀;陈茂送;孙成丰;丁方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应用弹簧圈单纯栓塞82例,支架辅助26例,双导管技术2例,球囊辅助1例.结果 113例中111例成功栓塞,术中死亡1例,术中栓塞失败1例,术后死亡3例.术后DSA造影结果 按Raymond分级:I级83例,II级19例,III级9例.出院时无神经功能障碍96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9例,重度障碍3例.全部病例随访3~40个月,均病情稳定,无再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38例伴动眼麻痹症状,23例完全恢复、15例部分恢复.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 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

    作者:黄珊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下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及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护理、常规护理等。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出血,并发症3例,治疗后均痊愈。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减少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手术相关出血性与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亮;吕明;李佑祥;杨新健;姜除寒;吴中学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141例(共162个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相关出血、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别探讨两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中发生破裂出血7个,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1个。影响出血性并发症的有意义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为动脉瘤形态是否规则与是否伴随血管痉挛,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为动脉瘤形态是否规则。影响缺血性并发症的有意义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为是否伴随血管痉挛。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扩展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提高颅内动脉瘤治愈率,但手术相关出血与缺血性并发症亦应引起重视。了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引起警惕,有助于规避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 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56例临床分析

    作者:程安林;冯雷;潘力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使用LEO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5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其中支架辅助43例,双微导管技术辅助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本组5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43例(76.8%),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5例(8.9%),中度神经功能障碍6例(10.7%),死亡2例(3.6%);64个动脉瘤中61个行血管内治疗,其中致密栓塞51个(86.3%),90%栓塞8个(13.1%),部分栓塞2个(3.3%),3个动脉瘤未治疗.结论 应用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可以提高单纯弹簧圈栓塞的致密率、栓塞率,且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良好.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长期疗效

    作者:陈光忠;詹升全;刘茂才;曾少建;唐凯;周东;林晓风;周德祥;舒航

    目的:探讨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的类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策略及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11月经支架辅助栓塞的82例83个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分析动脉瘤形态和大小、支架种类选择、患者预后及随访疗效等资料.结果:82例患者中,男37例,女45例 .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形态主要有囊状、柱状、锥型和不规则型四种形态,分别为26、23、18和16个,其中1例为双侧后交通镜像宽颈动脉瘤.所选用支架包括Winspan、Enterprise、Neuroform及Solitaire支架.支架植入及弹簧圈填塞技术成功率10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出血3例,死亡1例,均为锥型宽颈动脉瘤,术后肢体偏瘫1例,另1例恢复良好.GOS预后评分:5级73例,4级4例,3级和2级各2例,1级1例.随访57例,随访时间1月4.5年,动脉瘤复发5例,3例给予补充填塞治疗,2例继续观察.结论:根据后交通宽颈动脉瘤不同类型,并采取恰当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策略治疗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 参考虚拟脑血管内镜下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探讨

    作者:余永铭;吴金海;覃成安;郑宏江;封铭恒

    目的:探讨参考虚拟脑血管内镜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参考虚拟脑血管内镜及3D路径下支架辅助治疗的23例共23个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0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瘤4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2例,椎动脉瘤1例,分析栓塞程度、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23例患者的支架均成功到位,覆盖瘤颈,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5例完全栓塞,8例不完全栓塞;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动脉瘤破裂或者再破裂出血.结论:参考虚拟脑血管内镜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有较好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

  • 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并支架辅助治疗的护理

    作者:杨建华;周洁;段会玲;李凤梅;王建平;鲁婷;杨许蓉;姚启龙;张勇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支架辅助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支架辅助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颅内破裂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患者18例,术后随访2年,15例治愈,1例生活自理,1例重残,1例死亡.结论:颅内复杂动脉瘤需支架辅助治疗,经积极的术前评估,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术后及早行脑室外引流,预防脑血管痉挛,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重症护理体会

    作者:周巍

    目的:探索重症护理干预模式在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科室接收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随机平均分成2组:为参考组提供常规护理服务;护理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重症护理干预服务.观察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术后1月时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参考组相比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重症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 盐酸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梁晓东;王子亮;李天晓;贺迎坤

    颅内动脉瘤行单纯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的过程中,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是主要并发症之一。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尤其是破裂动脉瘤,以及介入栓塞术中、术后的血栓形成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以盐酸替罗非班(以下称替罗非班)为代表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因其较短血浆半衰期及撤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迅速的优点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