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承基 凌锋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第三代功能性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作用

    作者:朱琳;梁军;张冉;刘霖;宋为群

    目的:探讨第三代功能电刺激(FES)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病程3~12个月的初发卒中患者40例,按病例单双号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1次/d,30 min/次,5 d/周,共12周。FES组另给予12周的FES治疗,1次/d,15 min/次,5 d/周;根据上肢功能状况给予患者被动电刺激、触发反馈电刺激、助力反馈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杯子训练)的作业治疗。疗效评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Brunnstrom分级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及腕关节背伸的主动关节活动度(WEAROM)测评。结果(1)治疗前FES组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MAS和Brunnstrom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FES组与对照组比较,MAS和Brunnstrom量表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分别为(0.7±0.3)、(0.8±0.4)分和(0.6±0.2)、(0.7±0.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 FMA评分和WE-AROM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S组FMA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为(8.3±4.0)分,高于对照组的(4.3±2.5)分;FES组WEAROM的治疗前-后差值为(21±10)度,高于对照组的(14±6)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康复训练相比,结合了FES治疗的康复训练对于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及腕关节背伸的关节活动度提高效果更明显。但对上肢痉挛改善效果不明显。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头痛表现的临床分析

    作者:窦香君;罗国刚;袁兴运;张强;张丽芸;刘憬杰;张秋丽

    目的:分析不同发病形式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常见首发症状头痛的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8月-2013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高新医院住院的51例经MR静脉成像(MRV)或DSA确诊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按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组(≤3周)32例;慢性组(>3周)19例。结果(1)51例患者首次发病年龄集中在20~40岁,且以女性多见。在诸多首发症状中,头痛居首位,占84.3%(43/51);以单纯头痛为首发症状占52.9%(27/51),以头痛伴有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如眼科症状、偏瘫、失语等)占31.4%(16/51),以其他症状(如癫痫、偏瘫、眼科症状等)为首发症状占15.7%(8/51)。(2)急性组以单纯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构成比高于慢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5.6%和31.6%,P<0.05),而慢性组以头痛合并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构成比高于急性组(P<0.05)。另外慢性组首发症状包括眼科症状的发生比例高于急性组(P<0.01)。(3)对43例头痛患者进行分型,钝痛或胀痛者占72.1%(31/43),炸裂样痛占11.6%(5/43),其他性质痛占16.3%(6/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对年轻的既往无偏头痛病史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妇女,突发进行性加重或不典型头痛的患者,以及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应把CVST作为一个重要的诊断考虑。

  • 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朝阳;张裴景

    目的:观察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发病时间<1个月的首次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按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于病情稳定48 h后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进行步行能力训练。采用 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 FMA-L)、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采用表面肌电评估胫前肌、腓肠肌的肌张力、肌力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L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20.0±6.2)、(5.1±1.6)分,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仅试验组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力、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均较治疗前好转(P<0.01),其中试验组胫前肌肌力、肌张力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0±7)、(12±4)μV,对照组分别为(12±4)、(9±3)μV;试验组腓肠肌肌力、肌张力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5±8)、(19±6)μV,对照组分别为(10±3)、(11±2)μV。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的治疗能显著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

  • 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屈亚平;孙丽;朱琳;宋为群

    目的:探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40例,按病例号奇偶数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20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平衡训练,平衡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下肢稳定性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起立-行走”计时(TUGT)、大步速和步长、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FAC),综合评定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衡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稳定性指数(分别为6.5±1.3、8.5±2.1)、BBS评分[分别为(49±4)、(34±3)分]、TUGT[分别为(13.5±3.2)、(22.3±2.8)s]、大步速[分别为(60±23)、(50±21)m/min]、大步长[分别为(54±12)、(42±11)m]、FMA评分[分别为(31±4)、(24±5)分]、MBI评分[分别为(81±14)、(70±11)分]及FAC分级评分[分别为(4.31±0.39)、(3.21±0.19)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及DSA在颈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师艳芳;武剑;宋海庆;张倩;黄小钦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 DSA对颈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颈动脉夹层患者的三种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SA检查24例,CTA检查16例,颈动脉超声检查21例。DSA、CTA、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分别为95.8%(23例)、75.0%(12例)、71.4%(15例)。其中DSA显示以线样征多见,有12例(占50%),CTA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均以双腔征多见,分别为37.5%(6例)和52.4%(11例)。颈动脉超声及CTA检出颈动脉夹层与DSA相比,一致率分别为66.7%和8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Kappa=0.39,P=0.08;Kappa=0.43,P=0.22)。颈动脉超声联合 CTA检查与 DSA的一致率为87.5%(15例),(Kappa=0.67,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SA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不可替代。颈动脉超声联合CTA能提高诊断率,颈动脉超声可作为颈动脉夹层的筛查方法。

  • 远隔缺血预适应脑保护的实施方式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馨蕊;任长虹;吉训明;韩剑虹

    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十分广泛,但真正意义上实现基础转化到临床者极少。1986年,Murry等[1]提出,预先给予一个器官短暂非致死性的轻度缺血处理后,会对以后致死性的缺血产生耐受,称之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1993年,Przyklenk等[2]报道了一个器官的短暂缺血会诱导另一器官的缺血耐受,称之为远隔器官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通过对远隔脏器或组织行短暂、非致死性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从而使被保护脏器能够耐受之后较长时间IR损伤,这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在临床操作中, RIPC易于掌握,可控性强,操作简便,临床运用前景广泛。笔者将RIPC的实施方式、对组织器官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颅内动静脉畸形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国权;方兴根;徐善水;李子付

    颅内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CAVM)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复杂的疾病,其成人患病率为18/10万,年发病率为1/10万,年出血率为0.5/10万[1]。CAVM是青年人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以往认为它是一种先天性血管胚胎发育异常的疾病,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还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3]。CAVM主要是由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一支或多支引流静脉构成,其中畸形血管团内动脉不经毛细血管床直接引流至静脉。CAVM内部除了上述3个结构还常伴有静脉曲张、畸形团内动脉瘤、供血动脉瘤、动静脉瘘及迂曲增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建立实验模型对 CAVM的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病理生理变化、栓塞材料研究、放射神经外科的研究以及开展相关介入治疗新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笔者结合这些方面对目前的CAVM实验模型综述如下。

  • 颅外段脑供血动脉夹层的诊治现状

    作者:水旭健;张全斌;陈左权

    颅外段脑供血动脉夹层虽在临床上少见,但却是年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动脉夹层(dissection)指各种原因致使血液通过破损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分层的病变。根据分离层面可将夹层分为两类:一类在内膜和中膜之间发生剥离,进而造成管腔狭窄;另一类在中膜和外膜之间剥离,可形成夹层动脉瘤。脑供血动脉主要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两者的颅外段均可在没有明显锐性或钝性头颈部损伤的情况下发生夹层,从而造成缺血性卒中等严重后果。我们对颅外段脑供血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等综述如下。

  •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琳

    即使患卒中者已接受了针对病因的规范治疗,但大部分幸存的患者仍遗留持久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失用或单侧空间忽略[12]。因此,神经康复始终是恢复功能重要的治疗手段。很多研究已表明,卒中患者可以从康复治疗中获益,康复训练的功能恢复超过自然恢复的效果[34]。然而,尽管传统的康复治疗具备一定的强度,但往往需持续数周甚至数年,患者还是不能恢复至发病前的状态。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如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或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已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手段,对卒中后的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笔者将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应用于调节皮质网络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双侧椎动脉入路闭塞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方兴根;李真保;狄广福;吴德刚;江晓春;戴易;徐善水

    目的:探讨经双侧椎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对5例均采取经双侧椎动脉入路,使用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将夹层动脉瘤两端致密填塞,中段疏松填塞,将动脉瘤隔离于血循环之外。结果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4例临床症状迅速好转,无肢体活动及精神异常。治疗后6个月随访改良Rankin评分(mRS)4例0分,1例4周后意识转清,6个月时随访mRS 3分。治疗前DSA显示为椎动脉扩张和狭窄,椎动脉平均受累长度为(9.3±1.5)mm;治疗后5例夹层动脉瘤均完全不显影,无再出血发生,未见有新发梗死。6个月后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及载瘤动脉再通。结论采取双侧椎动脉入路闭塞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可能是一种有效防止再出血的治疗方法。

  • 突尼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非洲国家对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诊断、预测、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较少。一项纳入2009年1月-2012年12月突尼斯军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MRI、MRV确诊的CVT患者,记录并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6个月至4年)。主要预后指标是死亡或残疾。该研究共纳入41例患者,平均年龄41.24岁,大部分是女性(68%)。急性发病的有10例(24%),亚急性26例(63%),慢性5例(12%)。常见的发病症状是头痛(83%),其次为癫痫、局灶性运动障碍、视乳头水肿及精神状态改变。侧窦和上矢状窦易累及,分别占56%和51%;同时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的患者占46%。19例患者(46%)D-二聚体>500μg/L。大部分CVT患者(56%)有血栓形成倾向,由遗传或后天获得,其中有妇产科病史的占50%,感染性病变的占34%。83%的患者预后较好。随访结束时,32例(78%)完全康复,改良 Rankin评分(mRS)0~1分,2例部分恢复(mRS为2分),4例有残疾(mRS为3~5分),另有1例患者 CVT复发。该病例组中CVT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栓形成倾向、感染及产后状态。口服避孕药在这组病例中不是主要危险因素。

  • 脑血管病与神经免疫进展研讨班

    作者:

  • 201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作者:

    本刊对一些常用的词汇,如CT、MRI、DSA将允许直接使用缩写;对以下常用词汇,可在第1次出现时不标注英文全称,即写出中文全称后,直接用英文缩写。见下表。

  • 借鉴国内外研究进展深化我国卒中康复

    作者:张通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有效的方法,是脑血管病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2-3]。我国卒中康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卒中康复观念形成和普及阶段,其次是卒中康复机构建设和三级康复网络建设时期[4],到“十一五”期间是卒中康复规范方案的制订和普及阶段[5]。国家“十二五”期间,我国从国家政策、科研投入及国内康复专家的研究方向,都体现了继续对卒中康复体系建设的加强。其中包括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全面地推广规范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注重康复新技术的开发研究等,努力提高我国卒中康复水平,缩小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深入实施,国内卒中康复领域专家同国外学者一道,对卒中的康复机制、医学管理和康复理念、康复治疗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下面对卒中康复领域的一些新进展进行回顾,总结并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紧跟国际科研前沿课题,以利于我国卒中康复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 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方案

    作者:马妍;段炼;佟晓光;佟志勇;顾宇翔;王东海;王继跃;任军;阿里木江·艾力;蔡艺玲;黄玉杰;蒯东;王晓健;黄承光;游潮;曹毅;于加省;罗祺;邹安琪;黄胜平;何伟文;吉训明;凌锋

    1研究背景
      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artery 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精确定量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方法的出现,对1985年的临床试验结论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不断,北美国家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工作[3-4]。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系统文献回顾

    作者:刘玲;刘海波;王晓玲;孔丽;顾永盛;陈光辉;杨窻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rTMS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交叉核对,而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研究(228例,其中rTMS 136例,对照92例),对4篇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rTMS组54例,对照组42例),另外3篇非RCT进行系统综述。(1)Meta分析表明,rTMS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SMD =1.73,95%CI:0.45~3.01,P =0.008)。(2)高频rTMS(>1 Hz)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60,95%CI:0.10~3.11,P=0.04);低频rTMS(1 Hz)与对照组相比,在一些吞咽功能评分的改善方面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低频治疗潜在的优势。(3)rTMS治疗后,卒中患者Barthel指数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60,95%CI:-36.21~-7.00,P=0.004)。(4)在不良反应方面,7篇研究均未报道有头痛、耳鸣或癫痫等任何不良事件发作。结论对卒中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rTMS治疗可显著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并且安全、有效。

中国脑血管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