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截瘫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郭伟;张宏鹏

摘要: 处理胸主动脉病变时,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腔内修复技术都可能会出现截瘫并发症.充分了解脊髓血供系统以及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将有助于减少截瘫并发症的出现.1 脊髓的供血特点1.1 脊髓的动脉 脊髓由脊髓前后动脉直接供血.脊髓前、后动脉起始部分均很细小,随着下行而逐渐增大,沿途有许多节间动脉发出的根动脉加入,与脊髓前、后动脉吻合,并在脊髓表面形成动脉网,围绕脊髓周围形成动脉冠.根动脉在颈部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及颈升动脉;在胸腰部来自肋间动脉和腰动脉;在骶部,骶外侧动脉、第5腰动脉、骶髂腰动脉及骶中动脉均参与供应.根动脉是成人脊髓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前根动脉主要供应脊髓下颈节以下至上腰节脊髓的腹侧2/3区.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血管腔内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时的溶栓治疗

    作者:杜猛;叶炜

    目的 探讨导管溶栓在慢性下肢缺血腔内成形治疗时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广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1例慢性下肢缺血(TASC Ⅱ D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UK)溶栓,然后再行血管腔内治疗,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例患者(81.8%)血管成形技术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2例(18.2%)未溶栓成功.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8.9%,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0%、88%及92%,2年为67%、84%及88%.结论 对慢性下肢缺血TASC Ⅱ D级病变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时的溶栓是可行、安全且有效的.

  • 应用脑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作者:包俊敏;Bray AE;梅志军;陆清声;冯翔;赵志青;景在平

    目的 总结应用脑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体会,并探讨其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122例(125侧)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成功完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23侧,均使用了脑保护装置,共置人支架124枚.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8.4%(123/125).围手术期发生一过I生脑缺血6例(4.9%),小卒中2例(1.6%),完伞性卒中1例(O.8%),严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例(1.6%),其余113例次(91.9%)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总卒中/死亡率为2.4%.86例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5(3~36)个月,超声检查提示50%~70%狭窄5例(5.8%),70%以上狭窄1例(1.2%),均无临床症状.非相关原因死亡2例.其余78例(90.7%)支架通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围手术期处理水平是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 下肢静脉曲张治疗478例的体会

    作者:康涛;陆耀良;韩松

    目的:总结静脉腔内激光(EVLT)联合传统手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体会。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8例(577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EVLT联合传统手术治疗。CEAP分级:C2级(68条)、C3级(179条)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EVLT+小腿曲张静脉EVLT;C4级(120条)、C5级(145条)、C6级(65条)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小腿曲张静脉EVLT术。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有218条[218/577(37.8%)]肢体出现并发症,部分肢体可存在2种以上的并发症,其中皮下淤血、瘀斑、血肿发生率为33.4%(193/577);不同程度的皮肤灼伤为6.4%(37/577);皮肤感觉异常为13.9%(80/57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0.3%(2/577)。以上并发症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明显好转。随访时间4~36个月,未见症状复发。结论EVLT联合传统手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微创优势,应针对病因病情,联合不同术式,规范化操作,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成形术与旁路转流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王佩双;胡何节;方征东;王晓天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闭塞行腔内治疗和旁路转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67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TASCⅡC/D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内治疗41例(47条肢体,腔内治疗组),旁路转流术19例(20条肢体,旁路转流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ABI)及随访1~4年的通畅率及保肢率。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行走时间明显少于旁路转流术组(P<0.01);两组术后ABI及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一期通畅率与旁路转流术组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v s 50.0%,P>0.05);术后18~48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二期通畅率及保肢率高于旁路转流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5%v s 50.0%,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及较好通畅率;但腔内治疗有着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有助于提高患肢远期血管通畅率。

  • 切割球囊扩张治疗膝下动脉狭窄

    作者:王爱林;孟昕;秦巍

    目的 研究应用切割球囊扩张治疗膝下动脉顽固性狭窄的成功率和早、中期疗效.方法 本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37例(39条患肢)经常规球囊扩张后仍有严重狭窄ASO患者进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分析技术成功率、并发症,评价其早、中期通畅率.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4.9%(37/39),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由治疗前的60%~80%降至20%~30%,术后治疗部位血流通畅,未发生远端动脉栓塞,仅有2例切割球囊扩张后发生轻度动脉夹层,应用长球囊低压扩张后夹层闭合.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59.0%(23/39),16条肢体(41.0%)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12条肢体再次行膝下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均获成功.随访时间2年,术后1年一期、二期通畅率分别为46.2%、51.3%;术后2年一期、二期通畅率分别为28.2%及30.8%.总救肢率92.3%(36/39).结论 切割球囊扩张治疗膝下动脉顽固性狭窄安全有效,并有较好的早、中期通畅率.

  • 纳米尿激酶的制备

    作者:金海将;孙敏莉;张柏根;张皓

    目的 制备包载尿激酶(UK)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并探讨制备佳条件.方法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纳米粒子;并运用酶标仪比色法测试UK药物的包封率,分析了一系列条件如磁力搅拌转速及时间、底物质量比、超声时间及功率、UK用量等条件对包封率的影响,找出包封率高的条件;纳米粒子冻干测其载药量;用粒径仪测其粒径;后运用超滤离心法纯化载药纳米粒子.结果 在室温下,将三聚磷酸钠(TPP)溶液(浓度为0.6g/L)逐滴加入包含1mg UK量的水溶性壳聚糖(WCS)溶液中(浓度为1g/L),搅拌速度为800r/min,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60 min,后在冰浴条件下超声30s,功率10W,成功制备出包封率及纯度均较高载UK纳米粒子,此纳米粒子载药量为14.5%.结论 采用简便的方法,经济无毒生物兼容性好的材料制备了高稳定性、高包封率的水溶性UK纳米粒子悬液,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 外科手术后联用超声清创机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经验

    作者:刘金玲;林少芒;李强

    目的 总结外科手术后联用超声清创机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经验.方法 97例(116条患肢)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在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外科治疗手段后,再联用超声清创机对静脉溃疡作进一步处理,溃疡创面坏死组织多者,冲洗1次/天,溃疡创面坏死组织少者,冲洗1次/2~3天.结果 116条患肢溃疡均愈合,愈合率为100%,111条患肢在术后10~65天愈合,其余5条患肢(深静脉功能不全2条,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3条)术后3个月经植皮后溃疡愈合.门诊随访6~30个月,均未发现局部溃疡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后联用超声清创机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疗效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支架治疗

    作者:薛冠华;黄晓钟;梁卫;叶猛;张纪蔚

    目的:评估支架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本院67例行支架治疗的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2例,施行导管溶栓后存在髂静脉受压的患者植入支架;合并慢性下肢静脉高压15例,直接植入支架。手术前后测支架两端压差,以及患肢大小腿与健肢周径差。术后1、6个月及1、2、3、5年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结果67例患者共植入支架79枚,直径10~14mm,长度40~100(平均89.7)mm;52例急性病例采用导管溶栓,使用尿激酶量125万~590万(平均297万)U,使用时间2~6(平均2.9)天。支架两端压力差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3±3.46)cmH2Ovs(1.53±1.73)cmH2O,P<0.001]。手术前后大、小腿患肢与健肢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13±2.63)cmvs(1.25±1.49)cm;(4.16±2.11)cmvs(1.43±1.13)cm,P<0.001]。术后1、6个月及1、2、3、5年通畅率分别为97.0%、92.5%、86.6%、85.1%、83.6%及82.1%。5例(7.5%)患者术后穿刺点渗血,加压包扎后痊愈。无全身大出血、支架断裂及移位等并发症。随访2~61(平均45.0)个月,4例患者下肢轻度肿胀,4例有沉重感,PTS发生率为11.9%(8/67)。结论导管溶栓治疗IVCS合并急性DVT安全有效,支架治疗IVCS疗效满意。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杨国凯;杨镛;万嘉;马振桓;李国剑;陆平;杨光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采用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26例下肢ASO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ABI)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124.6±32.2)m增加到(552.7±137.5)m,ABI由0.62±0.04增加到0.94±0.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为100%,2年通畅率为92.3%.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是治疗下肢ASO的有效方法.

  • 2型糖尿病足初期周围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及对VEGF、TGF-β的影响

    作者:金一琦;徐国雄;张志轩;沈利明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2型糖尿病足(DF)初期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肉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影响.方法 将38例DF患者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介入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营养神经药物及局部换药等保守治疗,介入组同时给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ABI及VEGF、TGF-β水平的变化.结果 介入组总有效率为89.5%,显著高于对照组52.6% (x2=4.38,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冷感、麻木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对照组间歇性跛行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后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介入组ABI及VEGF、TGF-β水平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F患者初期周围血管病变及时行介入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同时提高VEGF、TGF-β水平,改善预后.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