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合并恶变的诊疗探讨

    作者:尹立;王铁衡

    目的:探讨腰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合并恶变的诊疗.方法:选取我院临床上所遇到的腰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合并恶变的病例,通过系统分析探讨了其诊疗特点.结果:先行介入治疗,栓塞肿瘤的供养动脉即腰动脉及右侧髂内动脉,使瘤体缩小从而减少肿瘤出血,再择期行肿瘤切除术.结论:腰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合并恶变主要的治疗方案是以肿瘤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控制手术出血是手术的关键.术前栓塞瘤体血管结合术中相应止血方法是较为切实有效的方法.

  • CT血管成像技术在国人腰动脉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刘列华;张鸿;周强;成仕明;梁勇;王浩明;吕应文;任周奎

    目的 通过CT血管成像技术对腰动脉的影像解剖进行观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放射科行CT腹部血管成像检查的55例,使腹主动脉及腰动脉清晰显示.观测腰动脉起点平面及缺失,腰动脉发出处与腹主动脉形成的上夹角及其内径,腰动脉发出处相邻腰动脉间的距离及腰动脉共干现象.结果 大多数腰动脉发自相应的腹主动脉对应椎体平面.共 9 例 (16.4%) 腰动脉缺失.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 1、2、3 腰动脉发出处和腹主动脉所形成的上夹角为锐角,第 4 腰动脉为钝角.相邻腰动脉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变小.共3例 (5.5%) 腰动脉发出处有共干现象.结论 腰动脉局部解剖变异较大.行腰动脉介入治疗前要了解腰动脉的局部解剖特点,警惕脊髓血供.

  • 根动脉的解剖特点与脊髓缺血的关系

    作者:孙其志;任先军

    脊髓的血液供应有两个来源,一是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后动脉;二是来自节段性动脉,如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骶外侧动脉等的脊髓支.脊髓前、后动脉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的增补,以营养脊髓.根动脉就是来源于这些节段性动脉,它在脊髓血供中有一定的意义,它的损伤可能影响脊髓的血供和功能.但多年来对于脊髓血供的研究意见不一致[1],脊髓根动脉的复杂性以及它的损伤是否会造成脊髓缺血梗死尚存在争议.

  • 截瘫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作者:郭伟;张宏鹏

    处理胸主动脉病变时,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腔内修复技术都可能会出现截瘫并发症.充分了解脊髓血供系统以及缺血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将有助于减少截瘫并发症的出现.1 脊髓的供血特点1.1 脊髓的动脉 脊髓由脊髓前后动脉直接供血.脊髓前、后动脉起始部分均很细小,随着下行而逐渐增大,沿途有许多节间动脉发出的根动脉加入,与脊髓前、后动脉吻合,并在脊髓表面形成动脉网,围绕脊髓周围形成动脉冠.根动脉在颈部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及颈升动脉;在胸腰部来自肋间动脉和腰动脉;在骶部,骶外侧动脉、第5腰动脉、骶髂腰动脉及骶中动脉均参与供应.根动脉是成人脊髓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前根动脉主要供应脊髓下颈节以下至上腰节脊髓的腹侧2/3区.

  • 胸主动脉病变腔内隔绝术移植物相关的问题

    作者:景在平;俞旭华;冯家烜;陆清声

    对于胸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至今仍存在争议[1]。胸主动脉病变的开放手术常较复杂,需胸骨切开、左肺萎陷、主动脉置换以及腰动脉和肋间动脉的重建,增加了内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缺血、失血性休克等的风险,对于高龄(>65岁)及存在如冠心病、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严重并存病的患者难以耐受。即使是术前评估手术耐受能力较好的患者,胸主动脉病变开放手术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截瘫等)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2-5]。

  • 长段主动脉病变患者动脉腔内修复治疗二例

    作者:孙健鸣;师天雄;王深明

    例1 患者男,48岁,腹部隐痛3d入院.入院时情况:T36.5℃,P97次/min,R20次/min,Bp130/ 75mmHg,心、脑、肺、肝等脏器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CT发现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AAA),病变自锁骨下动脉至腹腔干动脉, 住院期间患者腹痛渐加重,病情变化,出现瘤体破裂症状,急诊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病变平稳后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中使用支架型人工血管两枚(talent),分别为36 mm×150 mm、38 mm×210 mm;两支架重叠部分约3 cm,腔内覆盖从左锁骨下动脉至腹腔干动脉的约32 cm 主动脉,遮盖了T3 ~ L1全部肋间动脉及腰动脉(图1~8).

  • 主动脉手术中的脊髓保护

    作者:李晓东;高枫;陈清棠

    主动脉手术中的重要并发症--截瘫是由于手术过程中脊髓缺血(spinal cord ischemia,SCI)引起,其发生率报道不一,需修补的动脉瘤越复杂,SCI的发生率也越高.腹主动脉瘤修补术中SCI的发生率为0.2%;降主动脉破裂或急性切开时,幸存者SCI的发生率可达40%.SCI的发生主要与术中全身低血压、夹闭主动脉时间过长、脑脊液压力增高、关键的肋间动脉或腰动脉断流、再灌注损伤及主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1].

  • 原发腹膜后滑膜肉瘤1例

    作者:徐妍妍;孙宏亮;王武;罗杰;佟杰

    患者男性,44岁.体检发现左侧腹部实性占位性病变,于2011年11月18日入我院.无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无腰痛、血尿、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触诊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肾区无明显叩击痛.影像学表现:腹部CT平扫(图1左上,封底)示左侧腹膜后肾后间隙巨大,分叶状不均质软组织团块,约12cm×9.1cm×10cm,与左肾及左侧腰大肌间脂肪间隙消失,左肾明显受压前移.腹主动脉旁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增强显示肿物不均匀持续强化,动脉期(图1左下,封底)、门脉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约61HU、70HU、72HU,中心见不强化坏死区.左肾实质及左侧腰大肌未见明确异常强化.肾动脉血管成像(CTA)示肿物由左侧第三腰动脉及左肾动脉分支(人肾门前)供血(图1右上,封底).CT诊断:腹膜后软组织肿瘤,间叶来源可能.

  • 选择性结扎节段动脉致局灶性脊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谭美云;郭杏;王远辉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兔所有腰动脉的方法能够建立稳定的脊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但动脉的具体结扎部位尚不明确.目的:采用选择性节段动脉结扎方法建立局灶性脊髓缺血动物模型.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8只,组.模型组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L1-3双侧腰动脉,对照组不结扎血管.建模后第3天,用改良Tanov评分法评价两组兔神经功能,取结扎血管所对应的脊髓组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后肢出现功能障碍,Tanov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脊髓组织出现急性炎性改变及神经细胞坏死等脊髓缺血现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L1~3双侧腰动脉能够建立较稳定的局灶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 后肢急性缺血大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作者:白超;杨琨;王洋;李新喜;田野;罗军

    背景:目前国内广泛采用大鼠肢体缺血模型对肢体缺血的病理过程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但在模型的构建及评估上存在一定争议,故急需一种可靠、经济、制作方便的疾病模型。目的:探索不同方式制备的 SD 大鼠后肢急性缺血模型患肢缺血的程度、持续时间和变化规律,寻找肢体缺血程度适中、稳定,维持时间较长的模型制备方法。方法:随机将72只SD大鼠等分为4组:A组大鼠给予假手术,分离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和髂腰动脉、右股浅动脉、腘动脉、隐动脉;B 组大鼠切断右股浅动脉、腘动脉、隐动脉,切除右股浅动脉,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C组大鼠结扎腹主动脉、两侧腹壁阴部动脉,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D组大鼠结扎腹主动脉、髂腰动脉和腰动脉,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结果与结论:造模后2,4,6周,以不同方法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的 B、C、D 组大鼠右后肢肌力弱于 A组;4周D组肌力弱于B、C组;6周B、D组肌力仍有弱于C组的趋势。造模后2,4,6周,B、C、D组右后肢静脉血氧分压均低于A组;造模后2,4周,D组低于B、C组;造模后6周D组仍低于C组。造模后2、4周,3个造模组右后肢肌组织部分肌细胞崩解,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毛细血管增多,炎细胞浸润,且D 组病理变化重。造模后6周,3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减轻,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提示结扎大鼠肾动脉下方腹主动脉、髂腰动脉和腰动脉的后肢缺血模型,缺血程度适中,缺血状态稳定,维持时间较长,制作方便。

  • 臀上动脉及腰动脉穿支皮瓣的3D血管造影术研究

    作者:Koonhei W.Lui;Siwang Hu;Naveed Ahmad;Maolin Tang;魏峰;高景恒;袁继龙;张晨

    背景与目的 3D血管造影术由Comelius首先提出,并由Voigt于1975年推进.至今,已有多种改良方法.临床上,利用3D技术评估穿支皮瓣已不再是新鲜事,而完全是一种必要手段.结合运用3D数字成像技术和血管造影术,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可视化血管的3D技术.这一方法可为腰动脉和臀上动脉肌皮穿支提供一种数字模型,以利于提高对腰动脉和臀上动脉跨界穿支皮瓣的安全提升.方法 对2具尸体行全身明胶-氧化铅动脉灌注.然后,对尸体标本行螺旋CT扫描及3D重建.对6具新鲜尸体注射乳胶.将尸体样本分层解剖,以证明每条穿支血管.结果 尸体样本中平均有5条直径0.6 mm的臀上动脉肌皮穿支.起自腰动脉的穿支血管,其平均直径和血供区域分别为0.7 mm和30 cm2.腰部区域的3D重建模型可以显示其形态、空间位置,以及腰动脉和臀上动脉的毗邻关系.结论 结合传统断层影像,腰动脉和臀上动脉穿支皮瓣的3D模型可以为穿支血管解剖提供更深入的理解.3D重建模型已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手段,将来,其还可在基础科学研究、临床培训、术前设计和模拟手术方面发挥更大价值.

  • 经左旋髂深动脉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1例报告

    作者:邓礼明;熊国祚;戴先鹏;伍中华;胡兵兵;陈洁;曹怡

    Ⅱ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后常见的并发症.自1997年Schie首次报道经动脉栓塞治疗EVAR术后Ⅱ型内漏以来[1],该方法已成为治疗EVAR后Ⅱ型内漏的主要手段.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应用弹簧圈栓塞治疗Ⅱ型内漏1例.报告如下.

  • 脊柱腰段外侧区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单云官;魏焕萍;王亚军;张金波

    目的:为腰椎间盘穿刺摘除髓核的进针部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观察成人尸15具(男11、女4)脊柱腰段外侧区血管神经的配布及无血管神经区的位置与范围.结果:脊柱腰段L1~L5外侧无血管神经区的范围为正方形,长(上下距离)小均值为25.03±3.46mm,大均值为2L 52±5.56mm,宽(前后距离)小均值为23.75±6.67mm,大均值为32.81±4.37mm;L5~S1区为三角形,长平均为16.42±3.80mm,宽平均为13.63±3.37mm.结论:经L1~L5区外侧区的椎间盘外侧面进针行相应髓核摘除术是安全的.L5~S1.外侧无血管神经区范围较小,进针较困难.

  • Adamk i ewicz动脉的解剖与影像

    作者:廉维帅;符伟国;王玉琦;谭德炎

    1 脊髓的动脉及Adamkiewicz动脉的解剖供应颈部脊髓的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和颈升动脉的分支.胸腰段脊髓是由胸主动脉肋间动脉和腹主动脉腰动脉的分支供应,偶尔也由髂内动脉供应.脊髓有两套几乎独立的动脉系统或者叫纵行吻合链:1根前动脉和2条后动脉.

  • 腰动脉栓塞治疗经皮椎间孔镜引起的大出血4例

    作者:陈水兵;虞希祥

    目的 探讨腰动脉栓塞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术(PTED)引起的大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4例PTED引起的大出血患者行腰动脉造影,根据腰动脉造影情况,以微粒和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3例患者腰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1例患者腰动脉造影可见假性动脉瘤.4例患者腰动脉栓塞后出血完全停止,随访1~3个月均无再次出血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ED引起的大出血内科和外科处理都比较困难,腰动脉栓塞治疗PTED引起的大出血安全、有效、微创,值得借鉴和推广.

  • 骶骨肿瘤27例供血动脉的血管造影研究

    作者:赵玮;王伟中;陈莹;段克修;易敏;蒋玲林

    目的:研究骶骨肿瘤DSA下供血动脉情况。方法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27例骶骨肿瘤患者被纳入该观察,所有患者均行腹主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骶正中动脉、腰动脉造影,记录供血动脉的起源及分支。结果27例骶骨肿瘤供血动脉:骶正中动脉20例(20支),骶外侧动脉22例(36支),髂腰动脉18例(27支),腰动脉10例(15支)支,臀下动脉3例(3支)、臀上动脉2例(2支)。结论本组所见骶骨肿瘤血供主要来自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髂腰动脉、腰动脉,臀下、臀上动脉供血少见,少见供血动脉需引起注意。

  • 胰腺、后腹膜及椎旁癌肿疼痛的介入化疗应用

    作者:茅爱武;胡旋;刘诗义;贾一平;王振磊;方世明;高中度

    目的 探索胰腺、后腹膜及椎旁癌肿疼痛的介入止痛方法,以微创技术缓解晚期癌痛.方法 对86例晚期癌症因原发或转移病变侵及后腹膜、纵隔和椎旁以及脊柱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应用介入微创技术经腰动脉、肋间动脉和其他肿瘤供养血管插管行化疗药物灌注治疗.随访术后病情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肿瘤生长得以抑制,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减轻.应用数字分级及主诉分级两种评分法同时评估,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达90.7%和88.4%.结论 腰、肋动脉化疗药物灌注能有效缓解因后腹膜、纵隔或椎旁以及脊柱病变引起的癌性疼痛,可作为临床可供选择的方法予以应用.

  • L_(1~4)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跃华;孙万驹;赵振国;隋海晶;杨昀

    目的 分析可疑腰椎病变患者L_(1~4)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相应平面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DC值对椎间盘退变的可能诊断价值,并探讨椎间盘退变的血供因素.方法 可疑腰椎病变患者65例,年龄16~76岁,平均(52.3±28.5)岁;其中下腰痛并坐骨神经痛11例,下腰痛无坐骨神经痛16例,坐骨神经痛无下腰痛33例,跛行5例;病程1~57周,平均(13.4±6.3)周.对所有患者采用椎间盘弥散成像测定L_(1~4)椎间盘ADC值,采用腰动脉MRA进行腰动脉成像,分析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相应平面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L_(1~4)平面ADC值与各自平面椎间盘退变分级明显相关(P<0.05),退变程度越大,椎间盘ADC值越小.L_1、L_2、L_3平面腰动脉血供分级与各自平面(L_(1~2)、L_(2~3)、L_(3~4))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明显相关(r_s=0.823,P=0.0163;r_s=0.791,P=0.0192;r_s=0.835,P=0.0103);L_4平面腰动脉血供分级与L_(4~5)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无明显相关(r_s=0.306,P=0.2092).结论 MR弥散成像测得的腰椎间盘ADC值能反映L_(1~4)腰椎退变程度;血供因素是部分节段椎间盘(L_(1~2)、L_(2~3)、L_(3~4))退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 改良腰动脉筋膜皮瓣修复腰骶尾部软组织深度缺损

    作者:吴健;刘俊玲;薛晓东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腰动脉筋膜皮瓣修复腰骶尾部软组织深度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16例腰骶尾部软组织深度缺损患者,缺损范围8.0cm ×7.0 cm-21.0 cm× 19.0 cm.经创面处理后,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改良的对侧腰动脉后穿支为血管蒂的轴型筋膜皮瓣进行转移修复手术.术后3~5d拔除负压引流,10 d间断拆线,12d全部拆除缝线.结果 1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创缘延迟愈合.术后随访1~4年,局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改良的腰动脉筋膜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用于修复腰骶尾部软组织深度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选择性腰动脉栓塞在治疗髂腰部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黄建忠;高铁民;蒋国民;陈亚贤;赵进委

    目的研究和评估经导管选择性腰动脉栓塞并髂内动脉栓塞在治疗髂腰部肿瘤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23例髂腰部肿瘤行髂内动脉栓塞加腰动脉栓塞,其中11例在栓塞后24~136 h手术.结果 11例肿瘤均被顺利切除;术中平均出血360 ml.10例获平均17个月随访,局部复发1例.12例姑息化疗及栓塞者疼痛逐渐减轻,软组织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选择性腰动脉栓塞加髂内动脉栓塞后手术治疗髂腰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危险性,为彻底切除肿瘤创造条件.对姑息化疗及栓塞的病人可提高其生存质量.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