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缺失1例

    作者:何绍飞;查远志;李颖

    目的:通过分析先天性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缺失1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检查,认为消化道出血患者腹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有重要价值,特别是行介入治疗前的病变评估。

  • 胸腹主动脉瘤一期杂交手术治疗1例报告

    作者:赵纪春;马玉奎;黄斌;袁丁;杨轶;曾国军;熊飞;陈熹阳;吴洲鹏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因“腰背疼5个月,发现胸腹主动脉瘤5月”入院.患者入院后经降压处理,未诉胸痛、腹痛等症状.查体:腹部柔软平坦,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脐周可扪及搏动性包块,边界清楚,大直径约6 cm.双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均可扪及.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示:主动脉瘤,自胸降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向下累及至腹腔干发出以上层面(图l-A),大管径约6.0 cm(图1-B).

  •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腹腔干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表现分析

    作者:梁立毅;归俊;卢新

    目的:探究正中弓状韧带(MAL)压迫腹腔干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表现.方法:选择吸气末屏气扫描腹部CTA(电子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患者共250例,均为MAL压迫腹腔干患者,时间段为2014年5月17日—2017年5月17日,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其诊断效果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MAL压迫腹腔干的CTA影像学特征;腹腔干的起始部位前上方存在"V"型凹陷,对于重度狭窄患者具有典型的"钩状",说明带状膈肌脚结构、下缘纤维对于管腔造成了压迫.结论:给予CTA诊断MAL压迫腹腔干患者的临床价值显著,便于疾病的鉴别诊断,辅助疾病的治疗.

  • 腹腔多支血管变异1例

    作者:柯鹏;杨宇翔;林金勇;曾洪波;许佳;吴长初

    笔者在制作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一成年男性标本腹腔多支血管变异(图1、2)。腹腔多支血管变异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为积累国人体质结构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 腹腔干分支变异1例

    作者:褚成龙;刘学敏;牛权;吕超然;张丛俏;张辉

    经10%甲醛固定的成年女性尸体标本1具(来源于长治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全身皮肤未见手术瘢痕.通过常规方法解剖,观察腹腔干及其分支的起止、走行、分布等情况.测量工具为直尺和游标卡尺(精度0.02 mm),所测数据均为体内测量的压扁径.肝固有动脉自肝总动脉发出,其管径3.14 mm,分为左、右支,其中右支发出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及胆囊动脉均在门静脉和肝总管前方入肝门.在肝固有动脉走行中,单独发出1支胆总管营养支,营养胆总管.胆总管营养支全长41.52 mm,管径2.74 mm,向右水平走行,止于胆总管右后方(图1).

  • 肝总动脉变异1例

    作者:夏春波;周思;蒋常文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时发现肝总动脉起源变异较大,现报道如下.腹腔干在平第12胸椎腹主动脉前壁发出,起点外径为6.3 mm,距起点13 mm处分为胃左动脉和脾动脉,分支起点外径分别为3.1 mm和6.5 mm,在距腹腔干起点2 mm处发出一支较小的腹后壁动脉,起点外径为1.2 mm.腹主动脉在腹腔干起点下方16 mm处发出肠系膜上动脉,起点外径为7.9 mm,距起点27 mm处分出肝总动脉,肝总动脉起点外径为6.8 mm,肝总动脉分支与系统解剖学第六版(柏树令主编)记载一致.

  • 腹腔干及其分支变异1例

    作者:李京;任振峰;景爱红

    解剖1具老年男尸,发现其腹腔干及其分支变异,对腹腔干及其各级分支的起点、长度及管径作了观测,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和上腹部外科手术提供参考.胃左动脉从腹腔干前壁发出后分为两支,分别从上方、左侧行向胃小弯,分布至胃壁;在胃左动脉起点的右侧,左副肝动脉[1,2]从腹腔干直接发出,紧贴腹后壁及肝左叶后部进入肝实质,长度62 mm,管径1.8mm(图1).在胃左动脉起点下方1mm右侧,肝总动脉直接起自腹腔干前壁,向肝门走行过程中,分为右副肝动脉和肝固有动脉两个分支,右副肝动脉长55mm,管径1.7 mm,在胆囊管和肝总管的后方入肝门,并穿入肝实质;肝固有动脉长18 mm,分为左、右两支,其中右支发出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及胆囊动脉均在门静脉和肝总管前方入肝门(图2).

    关键词: 腹腔干 变异
  • 腹腔干分支变异1例

    作者:安思训;王鹏;何欣

    解剖一具60岁老年男尸,观察发现腹腔干及基分支有较大变异,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作者对其主干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分、走行、长度及起始部位、外径等作了详细观测,现报道如下.

  • 彩超诊断腹腔干动脉瘤1例

    作者:史忠阳;黄刚;于德平

    患者男,54岁,平素健康,单位体检,血压120/80 mm Hg(15.96/10.64 kPa),血生化检查均正常.彩超检查: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腹腔干动脉内径5 mm,开口处峰值流速135 cm/s,中段管腔局部呈囊状扩张,范围20.6 mm×13 mm×15.4 mm,壁较薄,光滑,腔内未见血栓,CDFI呈红蓝血流充盈.

  • 免疫性动脉炎伴多发真性动脉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李红丽;李凤华;李萍

    患者男,26岁.低热、头痛3个月,伴下肢疼痛2个月.双侧上肢、下肢动脉及腹主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1)右侧腋动脉起始部呈瘤样扩张,内膜毛糙增厚,厚处为1.5 mm(图1),瘤腔内可见湍流血流信号;(2)腹主动脉内径15 mm,内膜厚5 mm,腹腔干近肝总动脉分叉处可见囊状膨出,大小为30 mm×21 mm,囊壁厚4 mm,囊腔内血流紊乱;(3)右侧腘动脉胫腓干下方17mm处远端血流信号中断,近端管壁增厚.

  • 彩超诊断腹腔干动脉瘤1例

    作者:曹丹鸣;周启昌

    患者男性,49岁.因剑突下疼痛,阵发性加剧一天入院.体查:血压18.7/13.3kPa,脉搏90次,剑突下压痛,余无异常.血常规:Hb:122g/L.外院B超未见异常.彩超所见:腹主动脉内径正常.腹腔干局部呈瘤样明显扩张.宽处内径20mm.扩张段长约30mm.其近端内径6mm.腹腔干分支肝总动脉、脾动脉内径约5mm.

  • 超声诊断脾动脉瘤1例

    作者:徐大华;谢跃明;张玫玫

    患者女,55岁.直肠癌肝转移介入栓塞术后,无其它特殊不适.超声检查于腹主动脉左上方、胰尾后方见一类圆形囊性包块,大小约23 mm×22 mm×22 mm,边界尚清,内部透声好,囊壁上可见小斑片状强回声附着,并可见包块与腹主动脉通过一迂曲动脉相通(图1),后经仔细扫查证实其为腹腔干及其分支,CDFI示囊性包块内充满红、蓝各半的漩流,脉冲多普勒可探及双向动脉频谱.超声提示:脾动脉瘤.后行增强CT扫描证实超声所见(图2),瘤体距脾动脉开口处约51 mm处,腹腔干及脾动脉走向迂曲.

  • MSCTA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变异

    作者:陈镜;王毅;陈金华;邓以川;李然;石丹凤

    目的 采用MSCTA评价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变异.方法 收集1000例患者的MSCTA,进行VR、MIP和MPR,观察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源和走行.结果 1000例患者中,880例(88.00%)属于正常解剖学类型(Michels I型),120例(12.00%)存在不同类型的解剖变异,其中72例(7.20%)属于MichelsⅡ~X型;48例(4.80%)不属于Michels分型,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31例(3.10%),脾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5例(0.50%),胃十二指肠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脾动脉各3例(0.30%)、肝左动脉1例(0.10%),腹腔干缺如2例(0.20%),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脾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各1例(0.10%).结论 腹腔干与肠系膜上动脉存在广泛的解剖学变异;MSCTA有助于了解变异情况,对腹部血管外科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 孤立性腹腔干夹层合并脾动脉及肝总动脉闭塞1例

    作者:施辉友;邓洪波;谢光友;王荣品

    患者男,52岁,因“抬重物后出现间断腹部隐痛伴腰痛1周”人院,疼痛与体位、进食无明显关系,对症治疗无好转入院.查体:血压166 mmHg/115 mmHg,腹软,无压痛;四肢血管搏动良好.主动脉CTA:腹腔干起始段管腔稍扩张,呈“双腔征”改变,内膜破裂口位于近端,长约3 mm(图1A).VR示腹腔干于胃左动脉开口10 mm以远闭塞,肝总动脉、脾动脉近端闭塞,可见2条侧支血管供应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肝固有动脉,1支源于胃右动脉,另1支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分支脾动脉起始段闭塞,其中远段主要血流源于胃左动脉的侧支血管(图1B);诊断为局限性腹腔干夹层并脾动脉及肝动脉近端闭塞.DSA:腹腔干选择性造影见腹腔干双腔征,并见条形透亮内膜片,肝总动脉起始段闭塞,肝固有动脉血供来自胃右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侧支,脾动脉近端未显示(图1C).临床综合诊断:①孤立性腹腔干夹层合并脾动脉及肝总动脉近端闭塞;②原发性高血压3级(很高危).

  • 窒息新生儿腹腔动脉干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曹海英;刘敬

    本文运用脉冲多普勒超声研究了窒息新生儿腹腔动脉干和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胃肠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机理,提供早期敏感的诊断方法,从而指导临床,改善新生儿窒息的预后.

  • 起源于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与腹腔干关系的多层螺旋CT研究

    作者:宫凤玲;于鹏;张惠英;李盖;赵鹤亮;孙凤涛

    目的 探讨起源于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inferior phrenic artery,IPA )与腹腔干的位置关系是否存在规律.资料与方法连续观察200 例行Philips 256 层螺旋CT 双期增强扫描(腹部174 例,胸腹联合26 例)患者IPA 起源、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 开口与腹腔干开口的位置关系.结果 200 例患者右膈下动脉(right inferior phrenic artery,RIPA )均显示,共201 支;198 例患者左膈下动脉(left inferior phrenic artery,LIPA )显示,2 例LIPA 未显示,共203 支.IPA 左右共干起源占24.0%(48/200).RIPA 起自腹腔干占34.8%(70/201),腹主动脉占40.8%(82/201),右肾动脉占18.4%(37/201),右副肾动脉占2.0%(4/201),胃左动脉占4.0%(8/201);LIPA 起自腹腔干占55.7%(113/203),腹主动脉占37.9%(77/203),胃左动脉占5.4% (11/203),脾动脉占1.0%(2/203).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135 例)开口与腹腔干关系存在规律:①98.3%(57/58 )的RIPA 位于腹主动脉壁9 ~12 点位置,LIPA 及共干IPA 均位于腹主动脉壁12 ~3 点位置;②80.0%(108/135 )的IPA 开口位于腹腔干开口上下10mm 以内,其余20.0%(27/135 )均位于腹腔干开口下10mm 以外.③63.8%(37/58)的RIPA 开口在腹腔干开口下方,43.4%(23/53)的LIPA 及54.2%(13/24)的共干起源的IPA 开口在腹腔干开口上方.④IPA 开口位置越接近腹主动脉壁9 点或3 点位置时,其与腹腔干开口的距离越大,86.8%(46/53 )开口位于腹腔干开口下方;开口位置接近腹主动脉壁12 点位置时,52.5%(42/80 )的IPA 开口位于腹腔干上方.结论 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 与腹腔干的位置关系存在规律,结合这一规律,可简化血管介入科医师插管流程,更快捷、准确地找到IPA.

  • 腹腔干供血的肺隔离症的CT血管成像特征

    作者:田丽;郝娟娟;张静玉;冯志勇;杜亚南;张泽坤

    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 PS)是由体循环供血无正常肺功能的肺组织。通常由胸内降主动脉的异常分支供血,仅10%~15%为腹主动脉和腹腔动脉发出的异常分支[1],由腹腔干的异常分支供血更为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例由腹腔干异常分支供血的PS 患者的资料,总结腹腔干供血的肺隔离症的CT 血管成像(CTA)特征。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腔干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贤明;张振建;华先平;袁雪芬;梅丽;涂朝霞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腹腔干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门诊腹痛患者进行腹腔干动脉检查,主要观察腹腔干有无瘤样结构,有无内膜分离,瘤体内有无血栓等。结果腹痛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真性动脉瘤10例(其中1例合并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5例,均为主动脉夹层累及,孤立性夹层动脉瘤1例并经超声造影确诊。二维超声可见腹腔干瘤样扩张,瘤体内为红蓝相间的旋涡状血流信号,若合并血栓则可见充盈缺损;若为主动脉夹层累及则可见分离的内膜片延续至腹腔干开口。CTA证实为真性动脉瘤6例,孤立性腹腔干夹层3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干5例,余2例动脉瘤未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腔干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准确反映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血流动力学的特征,但超声不易显示孤立性腹腔干夹层的内膜分离,需要结合超声造影或CTA进行诊断。

  • 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断腹膜后纤维化一例

    作者:郑雪松;于艳丽;张在斌;张海滨

    患者男,69岁,因腹部隐痛1年来院就诊,查体:精神良好,双下肢无水肿,双肾区无叩痛,腹软,脐周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检查:红细胞4.0×1012/L,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11×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10.5%,绝对值0.9×109/L,血沉率35 mm.|/1 h.尿常规检查:白细胞(+).生化检查:碱性磷酸酶200 u/L,cAl9-9不高为10 ku/L,总胆红素为9 μmol/L.CT检查表现为胰腺下方至肾门水平于腹主动脉周围见软组织密度环绕,病灶包绕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左肾动脉,增强后见轻度强化.

  • Wistar大鼠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的实验解剖学特征

    作者:向贤宏;李鹤平;陈伟;李家平;王于;谭国胜;余雷;杨建勇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结构,为相关实验中动脉的准确显露及导管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血管铸型和大体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对10只成年Wistar大鼠的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的起源、行程、毗邻关系、显露方法及在实验中的应用等进行描述,并对其直径、长度进行测量.结果: 腹腔干起自膈肌下方腹主动脉的右前方,下行至其中点后转向右前上方,分为三个主要分支: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Wistar大鼠腹腔干与人类腹腔干类似,但无胆囊动脉.在本组有限的样本中,腹腔干变异较小.结论: 本研究描述了腹腔干的局部解剖,并在术中准确的显露了动脉,合理的选择了导管,为涉及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相关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3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