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혈관외과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158例次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与长期通畅率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人工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AVG)的长期通畅率、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6年7月在本中心行AVG术的15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和统计术后初级通畅率、辅助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结果 本组患者共建立158例次AVG,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术期死亡率为0,平均随访时间18.9(3~56)个月.初级通畅期平均13.6(1~37)个月,1年初级通畅率为72.13%,1年辅助初级通畅率为83.61%,1年次级通畅率为98.36%.2年初级通畅率为43.10%,2年辅助初级通畅率为44.83%,2年次级通畅率为93.10%.随访期间内,149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3.2周左右消退.55例患者发生内瘘狭窄(121例次),38例患者血栓形成(61例次).38例患者和15例患者分别出现Ⅰ期和Ⅱ期窃血综合征.假性动脉瘤4例,感染2例.结论 AVG术后并发症整体可控,经过积极处理也具有较高的次级通畅率,是无法建立AVF时重要的替代选择.但是AVG长期初级通畅率目前并不高,随访维护成本较高,AVG术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告知,使其对AVG有合理的预期.
-
采用WIFi分级分析糖尿病足小截肢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WIFi分级分析糖尿病足(DF)患者发生小截肢危险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98例DF患者分为两组,52例小截肢者列入观察组,其余46例为非截肢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WIFi分级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F患者发生小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l c)、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统计学无差异(P>0.05),观察组足部创面(W)、缺血(I)、足部感染(Fi)的平均分级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W、Fi是DF发生小截肢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美国血管外科协会发布的针对严重下肢缺血(CLI)的WIFi分级对DF患者小截肢风险具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
介入取出与血管粘连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经验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取出与血管粘连滞留体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的经验和技巧.方法 总结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4例PICC导管因血管粘连滞留体内患儿介入取出经验,穿刺单侧股静脉,应用导丝建立从PICC导管尾端-PICC导管头端侧孔-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股静脉全轨道,用导管或长鞘管沿着导丝逐步分离粘连.结果 3例患儿成功取出PICC导管,1例患儿取出PICC导管近心端,4例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经导管介入建立全轨道方法可有效分离与血管粘连无法顺利拔出滞留体内的PICC导管.
-
分期颈动脉内膜剥脱与支架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目的 对比分析分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与分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24例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症状性患者18例,无症状患者6例.应用CEA和CAS分期处理双侧颈动脉狭窄,观察术后30天及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5例患者共30例次行分期CEA,其中28例次采用人工血管补片及转流管,2例次行外翻式剥脱术.9例患者共18例次行分期CAS,手术成功率均为100%.CEA组中,1例(6.7%)出现声音嘶哑,1例(6.7%)出现颈部血肿并感染,2例(13.3%)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6.7%)术后出现出血性大卒中.CAS组中,3例(33.3%)出现血液动力学抑制.术后1年随访时,CAS组中1例(11.1%)出现心肌梗死.CEA组与CAS组未发现再狭窄,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作,无死亡发生.两组主要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不良事件中未出现血流动力学抑制事件和使用血管升压药物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期CEA与分期CAS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均有效,而CAS治疗出现血流动力学抑制几率大,治疗方案的选择应个体化.
-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后静脉压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股浅静脉戴戒术和单纯性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后的下肢静脉压变化.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治疗的106例PDVI患者(121条患肢),分为股浅静脉戴戒术组(A组,51例患者,53条患肢)和单纯性浅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组(B组,55例患者,68条患肢),在手术前、术后12天、1年和5年分别进行患肢足背静脉压测定.结果 手术后1年:A组51例术前和术后静态静脉压(P0)为(127.80 cmH2O vs 126.55 cmH2O)和B组55例术前和术后静态静脉压(P0)为(126.70 cmH2O vs 125.80 cmH2O),两组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和术后运动后低静脉压(Pmin)为(76.54 cmH2Ovs 63.3 cmH2O),压力回升到静止静脉压水平90%时所需时间(RT50)为(8.20秒vs 18.60秒),和B组术前和术后Pmin(75.72 cmH2O vs75.10 cmH2O)与RT90(8.50秒vs 8.1秒)相比较,A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股浅静脉戴戒术在术后能有效的降低运动后静脉压低值(Pmin),同时能延长压力回升到静止静脉压水平90%的时间(RT90).
-
内脏动脉瘤41例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内脏动脉瘤(VAA)的合理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9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41例VAA患者,其中脾动脉瘤24例,肾动脉瘤7例,肝动脉瘤4例,腹腔干动脉瘤4例,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多发动脉瘤1例,并对其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2例行手术治疗,1例脾动脉瘤破裂患者在准备手术过程中发生二次破裂而死亡,18例未手术,首次手术成功率91.3%(21/23),二次手术成功率95.7%(22/23).所有患者随访1~36(平均14.7)个月,22例手术患者中1例术后1个月出现脾梗死,余患者术后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复发;未手术18例,其中1例3个月后脾动脉瘤破裂导致死亡,3例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分别在5、13、15个月后死亡,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增大.结论 VAA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未手术者应密切随访.
-
经皮血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系统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血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系统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我科134例可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分别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和经皮血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对全部患者的病变程度做评估,以下肢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将超声多勒普及经皮血氧分压激光多普勒诊断结果与下肢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多普勒超声检查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4%,84.0%,14.3%,78.8%,19.04%.而经皮血氧分压激光多普勒检查组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95.3%,89.5%,97.1%和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血氧分压激光多普勒检查,可有效提高早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
铁与脂质代谢相关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与调节机制
目的 了解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与巨噬细胞内铁代谢之间的关系,探讨造成AS斑块内巨噬细胞铁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AS斑块组织、正常动脉组织各25份,油红染色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脂质含量.检测铁代谢相关蛋白[铁蛋白(FT),膜铁转运蛋白(FPN1),亚铁氧化酶(HP),铜蓝蛋白(CP)]含量.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定位FPN1在巨噬细胞的表达情况.取12名AS患者及12名正常人血清样品,测定血清铁调素(Hep)浓度.结果 AS斑块脂质富集,结合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1).正常人血清Hep浓度显著低于AS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S患者斑块处F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细胞中FPN1含量增加,而CP、HP表达量降低(P<0.01).免疫荧光显示,AS斑块处FPN1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胞质内.结论 AS斑块组织中铁代谢紊乱,细胞中FPN1的非细胞膜定位和CP、HP的表达下降,阻止铁从巨噬细胞中排出.同时血清中Hep的水平较高,也加重了巨噬细胞中铁的累积.说明铁的累积可能加剧了AS斑块的形成及发展.
-
超声造影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怀疑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在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后,再进行外周静脉超声造影,随后从胭静脉插管进行顺行静脉造影,比较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顺行静脉造影的诊断结果.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22例患者下肢DVT,3例不能明确诊断;超声造影明确诊断24例患者DVT,1例为深静脉高凝状态;静脉造影诊断24例DVT,1例无静脉血栓.结论 超声造影可替代静脉造影对下肢深静脉是否血栓形成进行准确诊断.
-
应用Straub Rotarex导管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塞
目的 总结腔内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塞(ASE)的经验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12月北京友谊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例ASE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的腔内技术治疗.结果 血流再通后早期死亡2例,主要原因为高血钾引起的心搏骤停;存活1例,术后早期持续肾替代治疗,存活肢体血运良好.结论 腔内治疗可以快速开通ASE血流,持续肾替代维持是存活的关键.
-
布加综合征治疗现状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指因肝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可发生于包括肝静脉(hepatic veins,HV)至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入右心房口处的任何部位及任何性质的闭塞或狭窄性病变[卜3],但要除外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及肝窦阻塞性病变.BCS即肝后性门脉高压,分为肝静脉型、IVC型及混合型.因肝静脉血回流受阻,常表现为腹水、胸腹部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下肢水肿等.
关键词: -
布加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历程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系由肝静脉和/或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所引起的肝后性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为肝肿大、腹水、腹痛、黄疸,如累及下腔静脉,则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水肿等[1,2].1845年,英国内科医师Budd[3在《On Disease of the Liver》首次描述了3例肝静脉分支的炎症病变所致的肝静脉闭塞.1899年,奥地利病理医师Chiari[4]报告了其13例尸检发现的肝静脉开口处静脉内膜炎.Pleasants[5]于1911年报道的18例及其文献复习的314例下腔静脉阻塞病例,其中分别有6例(33.3%)和62例(19.7%)伴有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水平的病变.后人称之为BCS,此种病变多见于东亚(如中国)和南非.
关键词: -
治疗性血管新生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在外周动脉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公认的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有开放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但因患者年龄多较大,且常合并其他系统病变,故仍然有30%的患者因为手术风险拒绝手术干预而未能得到很好的救治[1].1999年,Isner和Asahara提出了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并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性血管新生即运用局部注射促血管生成因子,或者移植内皮祖细胞或其他能产生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的多能细胞刺激新血管生成[2].实现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方法有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
关键词: -
孤立性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
孤立性髂动脉瘤(isolated iliac artery aneurysm,IIA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限于髂动脉的扩张性病变,髂动脉径向扩张直径超过正常直径的1.5倍[1],其中髂总动脉瘤占70%~90%,髂内动脉瘤占10%~30%,髂外动脉极少受累;两侧动脉受累机会相近,可单发,也可多发.IIAA临床极其少见,其发病率为0.1%~1.9%[2],约占腹部动脉瘤的2%~7%[3].IIAA患者多无自觉症状,但瘤体极易发生破裂;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15%~70%[3,4].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防止IIAA破裂及死亡的关键.
关键词: -
MicroRNA在腹主动脉瘤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机制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的病理性扩张,当其大直径超过正常直径的50%或者3.0 cm时即可诊断[1],因能导致致命的动脉破裂而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研究表明AAA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5%,而女性约为1%[2,3].在美国每年约有15000例患者因动脉瘤急性破裂而死亡[4].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AAA以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带来巨大的经济及医疗负担[5].AAA现已证明的危险因素有老年(>65岁)、男性、AAA家族史、中心型肥胖及吸烟史[6,7],而高密度脂蛋白高水平与发病率呈负相关[8].AAA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和女性等,有价值的风险评估指标是瘤径大小与其增长速度[9-11].AAA组织病理特点包括外膜与中膜炎细胞浸润、弹力蛋白降解、中膜薄弱[1,2]等.
关键词: -
严重下肢缺血性病变的新分级——2014年美国血管外科学会WIFi分类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严重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正常行走能力的常见疾病[1].近年来各种诊疗手段不断提高,对该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认识更加深入,发现现有的分级方法存在诸多不足.美国血管外科协会根据创面情况、缺血情况、足部感染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于2014年颁布了WIFi分类法,现在介绍如下[2].
关键词: -
胸主动脉瘤伴声音嘶哑、咯血1例
患者,男性,67岁.因声音嘶哑2年,伴胸痛、咯血10天于2016年5月7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并进行性加重,无吞咽困难,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头痛、呕吐.患者10天前因胸痛、咯血1次在当地医院检查,CT提示:主动脉壁间血肿,转入我院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1)检查:降主动脉见瘤样膨出,扩张管径大处约为53.1 mm,全主动脉管壁内见软硬斑块,部分见钙化影,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胸主动脉直径21 mm,夹层动脉瘤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以下16 mm处,大径为64 mm.
关键词: -
永久坐骨动脉闭塞导致下肢缺血1例
患者,女性,50岁.因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个月于2015年2月27日入院.患者平素经常骑行三轮脚蹬车,长时间骑车后会出现下肢酸痛不适感.此次出现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00米,服用药物沙格雷酯、阿司匹林、立普妥等药物,症状无改善.既往有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1A、B)提示双侧永久坐骨动脉(persistent sciatic artery,PSA),股浅动脉纤细,与胭动脉不连续,左侧PSA闭塞.
关键词: -
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16)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的常见病,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如外科开放手术、腔内激光闭合术、腔内射频闭合术和硬化剂治疗等.其中硬化剂注射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为该病的微创治疗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硬化剂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多次组织血管外科专家就其治疗的适应证、剂量、注射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现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本指导意见,以期望规范和提高我国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水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