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瘤体变化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者:戈小虎;杨建平;慈红波;方青波;朱锋;管圣;阿力木江;朱兵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短期生存率高等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术后远期并发症不可忽视.本文就EVAR术后瘤体变化及应对策略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布加综合征术后复发的血管腔内治疗

    作者:钱爱民;姜坤;于小滨;朱礼炜;戎建杰;桑宏飞;雷锋锐;张晔青;李承龙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次腔内治疗的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我科采用血管腔内技术成功治疗的29例BCS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腔内技术治疗成功.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差由术前(21±6)cm H2O下降至术后(6±1)cm H2O(P<0.001);肝静脉-右心房压差由术前(27±6)cm H2O下降至术后(5±2)cm H2O(P<0.001).出院时患者症状均消失或好转.病例随访8~27月,效果良好23例,好转4例,复发2例.结论 大多数BCS术后复发病例,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行方法.

  • 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作者:沈世凯;王成刚;吴丹明;张立魁;刚清伟

    目的 探讨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AIOD)患者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61例成功接受腔内治疗的TASCⅡD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Rutherford分级:3级8例,4级29例,5级14例,6级10例.均采用腔内治疗,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近肾病变常规采用预置球囊保护肾动脉,靶血管病变开通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果 59例患者成功开通动脉,手术成功率为96.72%.手术成功患者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86±0.13,明显高于术前(0.27±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出现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6例(9.83%),穿刺相关并发症4例(6.58%),上述并发症经处理后症状好转.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5.6±12.4)个月.术后1、3、5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83% 、81.35%及67.79%,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61%、89.83%及79.66%.随访期间共3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行膝上截肢术.结论 充分评估TASCⅡD型AIOD患者的病变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及方案,消除并发症危险因素是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三维打印引导预束径支架开窗技术在全腔内主动脉弓和三分支重建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昭;童垣皓;周敏;于同;王炜;张明;冉峰;刘晨;李晓强;刘长建

    目的 总结应用三维(3D)打印技术引导预束径支架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三分支重建),完全血管腔内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经验及效果.方法 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12例,其中主动脉弓动脉瘤4 例,主动脉弓部夹层8例,年龄(60.17±13.32)岁;男性10例,女性2例.术前根据CT制作3D打印模型导板,然后在3D导板的引导下,采用预束径支架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三分支重建)等完全腔内的方法行腔内修复,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所有手术一期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 12例患者中手术成功11例,1例因术中支架扭转窗口无法对准,改行烟囱和原位开窗术治疗,技术成功率91.67 %(11/12);手术时间(4.38±1.67)h,无手术死亡. 11 例手术成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期内无脑梗死、截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CTA提示所有患者主动脉弓三分支动脉均通畅,其中1例无名动脉支架桥接处有少量内漏,予以观察.结论 应用3D打印技术引导预束径支架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三分支重建)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为完全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定位准确、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中短期效果安全可靠,但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 血管腔内射频消融术治疗雷诺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新喜;田野;罗军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射频消融术治疗雷诺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血管腔内射频消融术治疗的3例雷诺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踝肱指数、冷水刺激试验、临床症状、血管通畅程度评判临床疗效.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患者在随访期间临床症状保持良好,均无复发,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血管腔内射频消融治疗雷诺综合征既可达到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的治疗效果,又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本研究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其中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进展

    作者:方青波;慈红波;雍恒;戈小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又名Buerger's病,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节段性狭窄及闭塞的炎性血管疾病,多见于青年男性吸烟者,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动静脉及神经.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当发生严重肢体缺血(CLI)时,需手术重建血流,大限度保留患肢.血管腔内治疗可能是TAO个体化治疗的重要选择,并有助于增加治疗成功率.

  • 腔内射频消融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体会

    作者:陈锟;沙拉依丁·沙力克江;窦怀豹;杨芳丽

    目的 评价动脉腔内射频消融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5例TAO患者进行腔内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踝肱指数(ABI)、临床症状、血管通畅程度等评判临床疗效.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患者在随访期间治疗效果保持良好,均无复发,CT血管造影(CTA)显示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血管腔内射频消融术治疗下肢TAO微创且效果明确,但因病例数较少,但仍需要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 主髂动脉闭塞病变(TASC D级)腔内治疗的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王成刚;沈世凯;吴丹明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病变(TASC D型)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51例成功接受腔内治疗的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资料,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为51~85岁,平均年龄为(61±11)岁。术前评估均适宜选用血管腔内治疗。手术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针对病变段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等腔内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闭塞段血管长度为4.8~20.6 cm,平均为(13.8±2.2)cm,未能开通闭塞段2例,手术即刻开通率为96.6%。48例(94.1%)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82±0.22),明显高于术前(0.35±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6~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2.6±10.4)个月。术后1年、3年、5年的原发通畅率分别为88.4%、83.6%、70.2%,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1%、96.1%、82.4%。结论对于主髂动脉闭塞病变(TASC D型),以腔内治疗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术后疗效观察

    作者:刘波;马鲁波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多发于下肢血管,是一种以中、小动脉和静脉节段性、无菌性炎症和血管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闭塞性疾病,绝大多数发生于男性[1].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干细胞移植、血管腔内治疗等.

  • 血管支架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黄福华;孙立忠

    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腹主动脉瘤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常可因瘤体破裂致死,手术治疗的死亡率及高并发症的风险对外科医师及患者均是一项严重的挑战,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运用血管支架的血管腔内治疗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显示较低的死亡率和良好的近期效果从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血管支架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作者:张宇;张志伟;吴继东;刘宏;赵京;李新宇

    目的:探讨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方法、难点、并发症处理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84条肢体)。采取股总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下肢动脉造影,以导丝配合导管通过动脉狭窄段,或开通动脉闭塞段;开通失败者,尝试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经导丝引入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完毕后造影,如残余狭窄>30%,则再次扩张;出现动脉夹层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结果:84条肢体行介入治疗,82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6%。术后16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平均增加500 m(50~2500 m),43例静息痛者疼痛均减轻或消失,8例足趾溃疡者经换药3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1例足趾溃疡患者因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行股-腘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3例足趾坏疽者行截趾术,术后3个月内创口愈合。1例前半足坏疽者行膝下截肢。术后6个月、1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96.3%和95.0%,术后1年肢体保全率为95.0%。结论:对于膝以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者行腔内治疗,成功率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重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0例

    作者:黄彧禾;徐清华;桑宏飞;李晓强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0例(24条肢体).结果:24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治疗;1例治疗后第2天出现下肢急性缺血,改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症状改善;另1例髂动脉支架4月后再次出现下肢动脉闭塞,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40月,平均2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4±0.13.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

    作者:张海军;高涌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40例(44条肢体),包括髂动脉病变18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PTA)6例,内置支架术(PTA+stenting)12例;股浅动脉病变13例,其中PTA5例,PTA+stenting 8例;腘动脉病变2例,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病变7例,单纯deep球囊扩张,不放置支架.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髂动脉18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股浅动脉13例,11例获得成功,1例致血栓形成取栓治疗成功,1例介入失败转为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腘动脉2例获得成功;膝下动脉7例中5例获得成功.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操作简单,短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继发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期外科治疗

    作者:都晓英;唐文波;高涌

    目的:探讨在继发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中,一期处理血栓性浅静脉炎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经验.方法:对5例由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引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依次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浅静脉点式剥脱术的联合手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于术中均证实深静脉血栓由浅静脉血栓蔓延而来.术后肢体肿胀明显消退;术后随访1~6个月,肢体肿胀未再次出现.结论:一期手术治疗继发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作者:李英

    导管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2],为微创性治疗,疗效肯定,住院时间短,很受欢迎[2].但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轻则影响治疗进行,重则致严重脑功能障碍,甚至造成死亡.

  •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家平;杨达宽;闫东;袁曙光;杨绍军;李迎春;杨青;吴起杰;龚颖娜;麻东辉;韩正林

    目的评价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患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施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包括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3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颈动脉动静脉瘘1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左锁骨下动静脉瘘1例,髂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及股动脉狭窄1例.除1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1例股动脉狭窄患者使用了裸支架外,其余34例患者均采用带膜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特殊不适,术后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合并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完全消除了临床症状.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是一种实用且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的治疗进展

    作者:赵梦鹏;韩新强;王文明;陈刚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其功能完好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保证.然而在透析过程中常因血栓形成、狭窄等原因导致内瘘丧失功能,如何保持AVF通畅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AVF功能丧失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应用脉冲磁场联合氦-氖激光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

    作者:张葵;郭湘萍;白仲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发病率约10%,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1].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ASO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治疗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全身情况、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 Society Consensus,TASC)分级,进行消除危险因素、加强运动[2]、药物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但鲜有应用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的报道.我科应用脉冲磁场联合氦-氖激光治疗ASO患者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血管内移植物的研究历史

    作者:赵珺;景在平

    介入医学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大型放射诊疗设备的研制、各种介入器械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人们对微创治疗的观点更加接受、医疗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日益提高等等.在介入和血管腔内治疗方面,没有优秀的移植物,剩下的只能是空谈.下面简要回顾一下国外血管移植物研究的开拓者们的标志性成就,这些内容对于专注于介入学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学的研究者可能有所启发.

  • 血管腔内治疗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文华;蒋国民;王一波

    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约占全部高血压患者的2%[1].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据报道,大于40岁的RAS患者中,约90%的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性RAS,并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逐渐发展与成熟,经皮血管腔内肾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PTRA)、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rtery stenting,PTRAS)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RH)取得了良好的疗效[2-3].现就我院收治34例RH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46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