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高度近视眼OCT检查评估和预后预测

周华;袁援生;蔡斌;张波涌;周铎;苏宇

摘要: 目的 对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评估.方法 观察分析60例114眼OCT图象特征,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其与眼轴长度和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 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131 μm~169 μm,平均145 μm±14 μm.眼轴≤25 mm时,Ⅲ组的眼数多于Ⅰ组(P<0.01);眼轴25~27 mm,Ⅱ组眼数多于Ⅰ组(P<0.01);眼轴≥27 mm时,Ⅰ组的眼数多于Ⅱ组(P<0.01).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140 μm,眼轴≥27 mm的眼数多于≤25 mm组(P<0.01);厚度141 μm~150 μm,眼轴25~27 mm的眼数明显多于其它两眼轴组(均P<0.01);厚度>150 μm,眼轴≤25 mm的眼数多于≥27 mm组(P<0.01).厚度≤140 μm,则矫正视力≤0.3的眼数多于0.4~0.5组(P<0.05);厚度141 μm~150 μm,0.4~0.5组的眼数多于≥0.6组(P<0.01);厚度>150 μm,≥0.6组的眼数明显多于≤0.3组(P<0.01).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为91.23%(104眼),其中有27.88%(29眼)出现视网膜劈裂.结论 OCT是高度近视眼的良好检测手段,可以观察到高度近视眼易发生的后巩膜葡萄肿和视网膜劈裂.随屈光度的增高,眼轴的增长,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逐渐变薄,矫正视力越差.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眼压与近视的相关分析

    作者:李裕钦;薛雨顺;车选义

    目的 探讨眼内压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患者230人,年龄8~18岁.按屈光程度不同分为正视眼tit(-0.25D~+0.25D),轻度近视组(-0.50D~-2.75D),中度近视组(-3.00D~-5.75D),高度近视组(≥6.00D)四组,分别检测眼压、屈光度,分析比较其差别.结果 高度近视组眼压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余三=三组眼压相类似,无统计学差异.高度近视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其余三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眼压明显增高,对于高度近视及有高度近视发展倾向的青少年应监控眼压,干预高眼压,以控制近视发展,保护视功能.

    关键词: 眼压 近视
  • 直角三棱镜和等腰三棱镜在斜视角测量中的差别研究

    作者:牛玉玲;徐进;严威;胡聪;贾智艳

    目的 探讨直角三棱镜和等腰三棱镜检查斜视角的差别.方法 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明确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的99名患者分别运用交替遮盖直角三棱镜和等腰三棱镜中和法进行斜视角测量.结果 1.直角三棱镜测量的三棱镜度为44.75△±14.52△,等腰三棱镜测定的三棱镜度为33.81△±8.67△,两者差值为10.4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种三棱镜的检查结果通过理论计算转换为圆周度,直角三棱镜测量值为18.11°±2.83°,等腰三棱镜为18.57°±4.35°,两者差值为0.46°.2.当直角三棱镜测量值为30△、40△、50△、60△、80△时,等腰三棱镜的测量值均数分别为24.30△±2.46△、32.61△±2.97△、38.25△±4.06△、42.50△±3.16△、50△±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角三棱镜和等腰三棱镜检查斜视角存在差别,直角三棱镜测定的斜视度偏大,角度越大两者差别越大;两种检查结果通过理论计算转换为圆周度后差别明显减小.

  • 垂直斜视75例手术临床分析

    作者:石荣先;方亚非;张建华;李彬;晁小蕊

    目的 探讨垂直斜视手术治疗方法,评价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75例垂直斜视手术患者.根据原在位垂直斜度、下斜肌亢进程度及其合并症不同分别采取下斜肌截断术、下斜肌截除术、下斜肌截除+转位术、下斜肌截除+转位+同侧眼上直肌后徙/或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伴有水平斜视者按水平斜视矫正原则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对无下斜肌亢进者行上直肌和/下直肌后徙术共6种手术方式,并进行平均3年以上的随访.结果 75例患者,通过6种手术方式进行一期手术,治愈57例(76%);好转12例(16%);无效6例(8%),其中欠矫4例(5.3%),过矫2例(2.7%),总有效率为92%.结论 垂直斜视临床表现复杂,没有固定的手术模式,需根据术前详细的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本文6种手术方法对治疗垂直斜视是可行的,绝大部分垂直斜视可通过一期手术获得临床治愈.

  • 手术治疗小儿共同性内斜视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王玲;丁月琴;胡德年;邹毓韬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小儿共同性内斜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我院1987年3月~1992年2月间以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缩短的手术方式治疗的小儿共同性内斜视病例进行跟踪随访,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与随访终止时的眼位、屈光状态及视力的变化.结果 34例(男性12例,女性22例)小儿共同性内斜视,平均发病年龄为2.5±1.5岁,术前戴镜内斜程度均≥10°,平均手术年龄为7.6±2.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4±1.0年.手术的近期有效率(100%)与远期有效率(70.6%)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1),手术前后与随访终止时的屈光状态有极显著的变化(P<0.01)而弱视状况没有改善(P>0.05).本组病例中术后复视的发生与眼球运动障碍无关(P=0.88).结论手术矫治小儿共同性内斜视前必须经过全面的视功能检查,明确病例的分型,制定恰当的手术方案,并重视弱视的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单眼弱视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红俊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单眼弱视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9~18岁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单眼弱视患儿126例(126只眼),经综合疗法治疗弱视,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依从性及年龄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单眼弱视126例(126只眼)基本治愈率56.35%(71/126),有效率30.95%(39/126),无效12.70%(16/126),治疗总有效率为87.30%(110/126).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好,与斜视性弱视和形觉剥夺性弱视之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不同程度弱视之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心注视者疗效高于旁中心注视者,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单眼弱视疗效较好,应予积极治疗,其疗效与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依从性等密切相关.

  • 332例先天性泪道阻塞治疗结果分析

    新生儿泪囊炎是由先天性泪道发育障碍所造成的,常见者为鼻泪管的下端被先天性残膜或上皮细胞屑阻塞,极少数因鼻部畸形,鼻泪管骨性腔狭窄所至.因泪液和泪囊内分泌物无法排出,微生物得以在盲端堆积和繁殖,遂形成泪囊炎[1].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按摩、加压冲洗、泪道探通.我们自2002年6月~2006年9月治疗332例352眼先天性泪囊炎,首选按摩、加压冲洗,无效者行泪道探通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未成熟儿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汪建涛;廖瑞端;陈玮琪;庄思齐

    目的分析未成熟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 ity, ROP)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32例(264眼)早产儿(孕周<37周,出生体重<2500g),自出生后第1周开始行眼底检查,根据ROP国际分期法进行诊断并分期,观察孕周、出生体重和供氧浓度等因素对ROP的影响,并随访半年.结果 132 例早产儿中患有不同程度ROP者31例,ROP发生率为23.5%;且孕周越短、出生体重越轻、供氧浓度越高,ROP发生率越高.结论必须对有吸氧史的早产儿常规进行眼底检查.

  • 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病理分析

    作者:郭自元;张苑苑;张历浊;石玉琳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病理变化与斜视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132例共同性斜视和22例麻痹性斜视病人行斜视矫正手术,将截除的外直肌或内直肌用95%酒精固定后送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结果 81例共同性外斜视中,内直肌退行性改变57例(70.4%),内直肌纤维化10例(12.3%),内直肌玻璃样变10例(12.3%),正常4例(4.9%);51例共同性内斜视中,外直肌退行性变18例(35.3%),外直肌纤维化28例(54.9%),外直肌玻璃样变5例(9.8%),22例麻痹性斜视中,13例内直肌和3例外直肌发生纤维化,6例外直肌发生玻璃样变.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直肌的病理结果经X2检验P<0.01.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之间及先天性内斜视与共同性内斜视之间经X2检验P<0.05.结论 斜视的发生与眼外肌的结构异常有关,发病较久的恒定性外斜视比发病晚的间歇性外斜视其眼外肌发生纤维化的百分比较大,说明内直肌纤维化可能是外斜视形成的原因之一,斜视的病变程度与眼外肌功能是成反比的.

    关键词: 斜视 眼外肌 病理
  • 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诸力伟;郭新

    目的 垂直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垂直斜视病例43例,其中麻痹性斜视33例,垂直性分离性偏斜(DVD)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2例.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及同视机检查垂直和水平斜视角,垂直斜视角3Δ~60Δ,水平斜视角10Δ~70Δ,作牵拉试验和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手术一期完成31例,二期手术12例.手术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斜肌麻痹26例行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减弱术,5例行下斜肌和垂直直肌手术.1例上直肌麻痹行对侧眼下斜肌后退术,另1例行同侧眼下直肌后退术.8例DVD均采用一眼或双眼上直肌等量或不等量后退,后退量为6~9mm,合并下斜肌亢进的同时作下斜肌减弱术,其中1例行下斜肌转位术.2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行下直肌后退术.结果 40例病人第一眼位正位,复视消失.2例DVD患者术后明显改善,1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术后垂直斜视8Δ. 结论 垂直斜视的手术起点是垂直斜度大于10Δ,在斜度大视野内起作用的肌肉上手术,垂直斜视矫正应保证正前方及前下方注视野,手术宜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进行.

    关键词: 垂直斜视 手术治疗
  • 垂直分离性斜视矫正术后睑裂变化观察

    作者:徐晓燕;刘黎明

    目的 探讨垂直分离性斜视矫正术后睑裂高度变化.方法 将24眼垂直分离性斜视手术前后睑裂高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睑裂高度无变化的占41.6%,睑裂高度增加1mm占54.1%,睑裂高度增加2mm占4.1%.结论 垂直分离性斜视术后睑裂高度无明显变化.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