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肢血管神经肌腱变异1例
摘要: 在局部解剖学操作中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左上肢(该部位无手术、外伤及疤痕)同时出现桡动脉、桡神经浅支和拇短伸肌腱变异,现报道如下.左桡动脉在大圆肌下缘下5.5cm即从肱动脉分出(取上肢外展90°位测量,下同),肱深动脉在大圆肌下3.8cm从肱动脉分出.桡动脉在距桡骨茎突上4.3cm分出1支跨肱桡肌肌腱表面到前臂背侧,沿桡骨背侧向下走行,而后进入第1掌骨间隙后,穿第1骨间背侧肌人手掌参与掌深弓的组成,见其发出第1掌背动脉,"鼻烟窝"处未发出桡动脉茎突返支和桡动脉腕背支;桡动脉本干仍向下走行,分出掌浅支参与掌浅弓,深支绕桡骨茎突进"鼻烟窝",随后分出许多分支,包括桡动脉腕背支、桡动脉茎突返支等,未发出第一掌背动脉,也不参与掌深弓的组成.
-
LCT与ICC结合在胸腹水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LCT)技术与免疫细胞化学(ICC)技术在胸腹水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在87例胸腹水液基细胞涂片中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癌胚抗原(CEA)、上皮细胞膜抗原(EMA)、间皮细胞(MC)抗体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并与HE染色比较.结果:腺癌中CEA、EMA、MC、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2%、90.2%、5.9%和3.9%.增生性间皮细胞中CEA、EMA、MC、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2.8%、97.2%和88.9%.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应用于胸腹水LCT涂片.选择一组特异的抗体(CEA、EMA、MC、Vimentin)并结合脱落细胞HE染色可以在转移性腺癌与增生性间皮细胞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
两种不同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髋动力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1年4月,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其中稳定性骨折38例、不稳定性骨折145例;随机分为两组,PFN组90例用PFN内固定术治疗,DHS组93例用DHS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术式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组疗效优于DHS组(P<0.05).结论:DHST和PFN两种内固定术式分别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PFN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更有优势.
-
多发性食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分析(附1例报道)
目的:提高对食管多发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oma,IMF)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和结果:临床诊治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多发性IMF;通过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IMF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论:IMF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胃肠钡餐检查及螺旋CT检查相互结合,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MRI中T2WI高信号长度与急性颈脊髓损伤程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MRI中T2WI高信号长度与急性颈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37例,其中脊髓完全损伤19例,不完全损伤18例.全部病人均于伤后1~7天行MRI检查,于T2加权矢状位成像上选取高信号长层面量取其长度,并分析其与颈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颈髓矢状面T2WI高信号长度,脊髓完全性损伤组明显高于不完全性损伤组(P<0.01).结论:MRI是临床诊断急性脊髓损害程度及评估其预后的良好的无创性检测方法.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并分离、培养、扩增和建立诱导MSCs,将其和BCB复合.手术建立兔双桡骨干15mm骨骨膜缺损的动物模型,实验侧植入MSCs/BCB,对照侧植入BCB,通过X线、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观察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第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得到骨性修复,对照侧则未能修复.结论:MSCs在体内能成骨,MSCs/BCB能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
正常成人膈下动脉的超声观测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的超声解剖及血流参数.方法: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观测100例正常成人的膈下动脉的起源、直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并提出正常值范围.结果:超声能够显示起始于腹腔动脉干和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右侧膈下动脉显示率(83%)较左侧(62%)高.正常成人膈下动脉直径左侧为(2.03±0.28)mm,右侧(2.07±0.30)mm,95%可信度上限值左侧2.58 mm,右侧2.66 mm;大流速左侧为(45.95±12.65)cm/s,右侧(42.85±10.31)cm/s, 95%可信区间左侧21.16~70.74 cm/s,右侧22.64~63.16 cm/s;阻力指数左侧为(0.78±0.04)cm/s,右侧(0.77±0.04),95%可信区间:左侧0.70~0.86,右侧0.69~0.85.结论:超声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膈下动脉,评价膈下动脉起源及其血流参数.
-
跖底内侧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以跖底内侧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底及近端足背不同原因造成的组织缺损,皮瓣的长度5.5~9.0cm,宽度4.0~6.5cm.结果:1988年8月~2000年8月我科临床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成功地修复足跟及足背创面22例,随访1~12年,足部功能及外形皆获得了满意地恢复.结论:跖底内侧岛状皮瓣角质层厚,跖腱膜内的纤维脂肪垫可以减缓震荡并提供稳定的负重结构,一期手术即可完成足跟、足弓背侧组织缺损的修复并缩短住院时间.
-
VEGF-C和MMP-2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以及两者的表达特征和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法检测96例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直肠组织中VEGF-C和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C和MMP-2在正常直肠组织表达率分别为2.1%和1.0%,在癌旁组织中表达为18. 7 %和21.8%,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为81.3%和79.2 %.两者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且表达率的高低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密切相关(P<0.05) .结论:VEGF-C和MMP-2在直肠癌中高表达且两者呈正相关,并与直肠癌侵袭和转移性有关,可作为预测直肠癌转移潜能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直肠癌 癌旁组织 转移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 基质金属蛋白酶-2 -
复合bFGF及肝素的外周神经桥接体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bFGF和肝素与外周神经桥接体复合后在兔正中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8只,建立左侧上臂正中神经30mm缺损.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不同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缺损,即A组为去细胞基膜管种植雪旺细胞并复合bFGF及肝素的桥接体、B组为去细胞基膜管种植雪旺细胞的桥接体、C组为去细胞基膜管复合bFGF及Hep桥接体、D组为自体神经作为对照.于术后1月、3月分别取材行HE及Masson's三色染色,光镜观察神经再生、神经内胶原纤维形成及血管形成;3月检测各组桥接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行透射电镜检查,称量指浅屈肌肌肉湿重,观察神经功能恢复.结果:复合bFGF及肝素的桥接体组(A组、C组)神经再血管化及神经胶原形成与自体神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神经再生数据(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平均髓鞘厚度、有髓纤维直径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肉湿重恢复率)与自体神经移植(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及肝素用于组织工程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缺损,能提高神经桥接体再血管化水平,减少胶原纤维形成,促进轴突生长有利于神经再生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外周神经损伤 组织工程 去细胞神经基膜管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雪旺细胞 -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的治疗优点及疗效.方法:对35例下位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复位,术中不能完全复位者行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后复位,同时行自体骨植骨和/或钛网、钢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完全复位,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12月~3 a,平均随访14个月,术后1~5月植骨融合(平均3.2月),随访时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充分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