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附27例报告)
摘要: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12~64岁,平均年龄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打击伤6例,坠落伤3例,受伤至入院在48小时以内.其中因合并血肿及脑挫裂伤而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者9例.Fisher分级2级21例,3级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于基底池、环池11例,大脑半球脑沟7例;血肿发生于前侧裂6例,纵裂2例,天幕下1例.
-
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血小板参数和继发性脑损害的影响
重型颅脑损伤致残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继发性脑损害.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外周血血小板(PLT)参数会发生变化,这与继发性脑损害存在一定的联系~([1]).近年来,我们研究发现早期高压氧(HBO)治疗能有效恢复PLT参数的变化,减少继发性脑损害的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非小细胞型肺癌伴脑转移的外科治疗
脑转移是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常见的远处转移,预后差,自然病程约3个月.即使采取姑息性放疗和(或)化疗等非手术治疗,其中位生存时间也常常不超过6个月[1].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4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均表现为促甲状腺激素(TSH)及催乳素(PRL)增高,FT3及FT4减少,MRI示垂体增大,甲状腺素替代治疗2-4个月后,垂体恢复正常,TSH及PRL水平亦恢复正常.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具有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治疗首选甲状腺素实验性替代治疗,而不宜行手术治疗.
-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显微减压术治疗42例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54侧下肢).结果 平均随访40个月.42例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54侧下肢膝下麻木、疼痛症状术后89% (48/54)缓解,肢体平衡问题术后70% (21/30)缓解,随访期间54侧下肢无一侧发生顽固性溃疡或截肢.术后拇指两点辨别觉好转40侧(74%,40/54),腓总神经、胫后神经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波幅改善38侧(70%,38/54).并发症:踝部切口愈合不良3侧(6%,3/54).结论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及术中神经彻底减压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类型及MRI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orsclersis,CAS)斑块的稳定性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1-3].目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其致残率和致死率仍无明显降低.因此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逐渐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转向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方式[4-6],为进一步探讨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提高手术预防卒中的效果,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对40例CAS狭窄患者行颈部动脉MRI检测和斑块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CAS斑块的病理类型及MRI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
颅咽管瘤围手术期内分泌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激素替代治疗
目的 研究颅咽管瘤围手术期内分泌变化影响因素及激素替代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手术治疗的47例颅咽管瘤患者.术前采血,测定TSH、T3、T4、PRL、FSH、LH、E2、T值,8 am、4 pm分别检测血皮质醇1次,并于术后1周对上述指标进行常规复查.手术前后监测尿量、尿比重.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TSH、性腺激素低下和尿崩的出现率显著高于术前,高PRL出现率明显低于术前;手术前、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咽管瘤术后内分泌功能紊乱加重;开颅手术及肿瘤全切除明显影响术后内分泌变化;颅咽管瘤术后需常规激素替代治疗,围手术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可明显减少低皮质醇血症的发生.
-
荧光引导脑胶质瘤切除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引导在脑胶质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对10例脑胶质瘤患者术中应用荧光素钠将肿瘤染色,根据荧光染色强度判定肿瘤的边界并切除.结果 星形细胞瘤( WHOⅡ级)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各3例,术中肿瘤切除范围与病理学检查相符,术后1周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语言肢体运动障碍一过性加重3例,给予对症治疗后逐渐恢复.结论 该方法应用简便、安全、经济,对高级别胶质瘤术中可直观、实时判断肿瘤的边界,大大提高了肿瘤切除率.
-
中央沟附近胶质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目的提高中央沟附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年至2001年我科治疗的中央沟附近87例胶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预后.结果87例胶质瘤中,肿瘤主体位于中央沟前38例,位于中央沟后30例,主体位于中央沟下方19例.临床上首发症状为癫痫的62例,以进行性一侧肢体无力15例,以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的10例.术后病理提示星形细胞瘤58例,少突胶质瘤细胞瘤20例,少突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混合瘤6例,胶质细胞增生3例.按Kernohan分级分类,其中星形细胞瘤中星形细胞瘤Ⅰ级6例,星形细胞瘤Ⅱ级29例,星形细胞瘤Ⅲ-Ⅳ级2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中Ⅰ级6例,Ⅱ级14例.在肉眼下肿瘤全切除70例,次全切除17例.术后肢体功能障碍较术前减轻20例,不变25例,短期加重而后肢体恢复的有12例,加重30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术前要充分了解肿瘤的解剖位置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软膜下切除肿瘤,保护中央沟静脉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是手术的关键.
-
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颅内压(ICP)监测在国内外均被列入颅脑创伤的治疗指南,并作为较高级别的推荐意见[1-2],但我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尚不普及.为探索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推广该技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 1年10月,对6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实施ICP监测来指导治疗,并与同期收治的49例未行ICP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
脑磁图对颅内电极脑电图电极埋置的指导价值
目的 通过研究脑磁图(MEG)对侵入性颅内电极脑电图(icEEG)中电极埋置策略的影响,评价MEG在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83例经临床发作症状学、电生理及影像学诊断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根据MEG是否参与评估电极埋置策略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的差异.手术疗效按照Engel疗效评价标准分级,Engel Ⅰ、Ⅱ、Ⅲ级为手术有效,Engel Ⅳ级为手术无效.结果 两组中,MEG未参与电极埋置策略评估的共43例,术后有效23例,占54%;而MEG参与评估电极埋置策略的共40例,术后有效31例,占78%,两组手术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56,P=0.022).结论 MEG能够指导电极埋置位置,增加发作起始区被电极覆盖的几率,提高颅内电极脑电监测的定位准确率,从而提高手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