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损伤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

张云;周海超;李兵;张明珠;朱辉;于涛;赵有光;杨云峰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损伤修复与否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35例伴三角韧带损伤的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30例单纯三角韧带损伤,5例内踝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术中是否修复三角韧带分为手术修复组(21例)和不修复组(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AOFAS评分(术后6个月、1年、2年)、内踝间隙、VAS评分、Baird-Jackson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5例患者术后随访21~28个月,平均25.5个月.手术修复组(102.5±11.2)分钟长于不修复组(77.5±7.9)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aird-Jackson评分系统:手术修复组优良率90.5%,不修复组优良率85.7%.手术修复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8±1.1)、(2.1±0.5)分,不修复组分别为(7.5±1.2)、(1.8±0.5)分;手术修复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内侧踝穴间隙分别为(6.2±1.15)及(3.38±0.4),不修复组分别为5.5±1.35及3.49±0.36,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85%的患者出现踝关节不稳定(手术修复组0例,不修复组1例),8.5%的患者X线示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手术修复组1例,不修复组2例).手术修复组及不修复组术后6、12、24月AOFAS评分分别为(82.1±6.6,86.2±5.9,91.5±5.8)及(78.1±6.5,83.9±5.6,90.3±5.6),比较两组间并发症及术后AOF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踝关节旋后外旋性Ⅳ度骨折同时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如果骨折复位固定后踝穴稳定,无需修复三角韧带.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不同创面处理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陈忠荣;施伟业;黄家基

    目的 探究两种创面处理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OC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广西省灵山县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3例胫腓骨骨折合并OCS患者进行研究,依据不同的创面处理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7例).所有患者均先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其后对照组行凡士林纱布覆盖治疗,观察组行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待所有患者创面软组织恢复后再行二次游离植皮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天创面渗液量、术后1、7天疼痛评分(VAS评分)及换药次数、住院时间、二期手术创面修复时间及术后长期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3天创面渗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7天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二期手术创面修复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长期随访发现两组治疗效果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胫腓骨骨折合并OCS患者行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可获得更好效果,能减少其创面渗液量和住院时间,减轻疼痛感,减少换药次数,促进创面修复,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 踝关节后外侧"烟斗样"切口的临床应用

    作者:翁诗阳;林健;黄建华

    目的 观察踝关节后外侧"烟斗样"切口同时处理后踝、外踝、下胫腓前下韧带的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07例累及后踝的旋后外旋3°和旋前外旋4°踝关节骨折住院手术患者.通过踝关节后外侧"烟斗样"切口同时处理外踝、后踝骨折及下胫腓前下韧带损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下胫腓前韧带、外踝、后踝均得到满意的处理.结论踝关节后外侧"烟斗样"切口通过一个切口、两个间隙同时处理下胫腓前韧带、外踝及后踝,视野清晰,操作简便,适合处理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有后外侧后踝骨折患者.

  • 趾行足畸形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作者:朱梁豫;李兴华;王爱国

    目的 提出人类趾行足畸形的概念并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及病例随访方法研究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趾行足畸形5例.我们采用第1~5跖趾关节囊松解,长屈肌、趾长屈肌Z字切断延长,恢复跖骨头负重,并用克氏针固定第1~5跖趾关节维持位置,8周后拔除克氏针功能锻炼.如有其他畸形,一并处理.结果 5例患者均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骨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骨愈合时间11.4周.术后12周患者均能在各种地面上行走,步态基本正常,术前的痛性胼胝逐渐消退.根据AOFA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优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0.0%.结论 恢复患足正常的跖行性是手术治疗的目标,通过前足松解、关节成形恢复第1~5跖骨头的负重,同时纠正合并的其他畸形,从而使畸形的关节得到纠正的同时,稳定受损伤足的牢固程度,改善患者的足部功能及生活质量.

  • 全螺纹加压螺钉联合微型接骨板治疗单纯距舟关节炎融合中的效果

    作者:马犇;林平;赵驰;张弛

    目的 探讨全螺纹加压螺钉联合微型接骨板在单纯距舟关节融合中的疗效.方法 对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采用全螺纹加压螺钉联合微型接骨板治疗的15例距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10足),女5例(5足).记录骨性融合时间,对比术前术后AOFAS、VAS评分.结果 15例患者(15足)术后随访全部骨性融合,骨性融合平均时间10.5周(8~13周).平均AOFAS评分从术前的(30.7±7.2)分(19~42分)提高致术后的(85.3±7.1)分(55~97分);平均VAS评分由术前的(8.5±1.0)分(4~10分)改善为术后的(1.5±1.2)分(0~5分),手术前后AOFAS、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螺纹加压螺钉联合微型接骨板内固定可以为距舟关节融合提供三维坚强内固定,允许患者早期活动,提高骨性融合率,并在短期、中期随访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栩宏;吕建龙;李亚先

    目的 探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于改善创伤性踝关节炎足踝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取阿克苏地区中医医院接收的48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就诊时间为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采取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与观察组(26例,采取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两组随访1年,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的随访,均无术后感染和螺钉断裂发生,术后1年复查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骨性融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时、术后半年时AOF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于改善足踝功能及提高早期骨性融合率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螺钉联合锚钉在融合法治疗Ⅱ型疼痛性副舟骨中的效果

    作者:崔宜栋;李筠;朱磊;王俊涛;孙玉亮;王刚;许庆家

    目的 探讨螺钉联合锚钉在舟骨副舟骨融治疗疼痛性副舟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成人Ⅱ型足疼痛性副舟骨患者15例的病历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右足11例,左足4例,平均年龄43.5岁(27~54岁);病程6~36个月,平均15.5个月.所有患者采用空心螺钉联合带线锚钉行舟骨副舟骨融合治疗疼痛性副舟,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法进行术前、末次随访相关评估.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螺钉断裂及拔出、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前患者AOFAS评分为(51.7±6.5)分,末次随访为(88.5±5.5)分,两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心钉联合带线锚钉在舟骨副舟骨融合治疗疼痛性副舟骨的临床疗效显著.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洋;扶世杰;刘刚;张磊;易刚;郭晓光;周鑫;汪国友

    目的 比较跟骨外侧双窗小切口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从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7例60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跟骨外侧双窗小切口入路(30足),B组为外侧"L"形切口入路(30足).对两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B?hler角及Gissane角,末次AOFAS评分,末次Maryland足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6~30个月,平均24.6个月.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末次Maryland评分及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皮肤浅表感染1足,B组发生伤口感染4足、伤口裂开1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距下关节炎1足.A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放射学指标B?hler及Gissane角均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均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但经跟骨外侧平双窗小切口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扩大切口钢板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国志;彭义;刘奕蓉;曲家富;曹立海

    目的 探讨扩大切口钢板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响因素和疗效.方法 选取唐山市第二医院足跟骨关节内骨折298足病例,手术方式均为扩大切口钢板内固定.观察内容包括损伤程度(Sanders分型)、术前术后跟骨的B(o)hler角(B角)、Gissane角(G角)及美国矫形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和相应的评估等级.临床检查依照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所得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AOFAS平均得分(86.78±8.18)分,优良率91.6%.Sanders分型级别越高,受伤程度越重,AOFAS评分越低,临床效果越差(P=0.00).跟骨术前、术后B角异常者较术前、术后B角正常者AOFAS评分低,临床效果差;跟骨术后G角异常较术后G角正常者AOFAS评分低,临床效果差.结论 Sander分型级别高治疗效果差,术后B角异常治疗效果差,术后G角度恢复越接近正常值,AOFAS评分越高.

  • 人工真皮修复甲瓣供区创面22例

    作者:刘汉林;刘志伟;翁雨雄;陈江海

    目的 评估人工真皮修复甲瓣供区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2例患者术中切取甲瓣后用人工真皮覆盖创面,术后2~ 10个月随访趾供区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供区创面愈合良好,形态饱满,部分甲板生长,无嵌甲.患者步态正常,创面无不适感,两点辨别觉5 ~ 7mm.结论 人工真皮修复甲瓣供区创面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创伤小,操作简单.

  • 后踝关节镜技术治疗胫后肌腱纵行撕裂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俊;徐国红;华英汇

    目的 探讨后踝关节镜技术治疗年轻患者胫后肌腱纵行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12月接受后踝关节镜技术治疗的6例胫后肌腱纵行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21~37岁,所有患者均为外伤所致.随访记录患者的首次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结果 6例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修复,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平均随访(29±10)个月(范围5~84个月).平均AOFAS评分从术前的(63.3±4.3)分提高至术后的(85.7±3.4)分(P=0.00).平均VAS评分从术前的(6.3±1.2)分提高至术后的(1.8±0.8)分(P=0.00).在随访中,3例(50%)主观满意度为很满意,2例(33.3%)为满意,1例(16.6%)为一般.术中及术后无血管或神经并发症.结论 在俯卧位下经后踝关节镜技术治疗胫后肌腱纵行撕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通过这种手术方法,不仅可以处理传统的后方踝关节间室病变,同时也可以探查处理胫后肌腱的病变.

足踝外科电子

国家级期刊 审稿时间:1个月内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