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三十例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特点分析

苏雯;许春娣;王歆琼;余熠;郭燕;许旭;肖园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VEO-IBD)患儿的遗传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确诊的30例VEO-IBD中国汉族儿童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体格发育、实验室检查、药物疗效,并采用目标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和Sanger测序法对目前报道的50个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30例患儿中有15例患儿存在有意义基因突变,其中13例患儿为IL-10RA突变,1例患儿为CYBB半合子突变,1例患儿为SLC37A4复合杂合突变.本研究观察到IL-10RA的8个突变位点及突变病例数分别为p.R101W(10例)、p.K173NfsX7(5例)、p.R165X (414)(2例)、p.R117H(2例)、p.P146fs(1例)、p.G141R(1例)、p.V100G(1例)和p.Y64C(1例).与15例基因无突变/无意义突变组患儿比较,基因突变组的15例患儿的起病中位年龄更低[0.5 (0.03,2)个月比4(0.23,9)个月,P=0.025];1月龄前起病的患儿所占比例更高(66.7%比26.7%,P<0.05);合并肛周病变患儿所占比例更高(73.3%比26.7%,P<0.05)和药物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更低(46.7%比0,P<0.01).结论 中国VEO-IBD患儿中单基因突变的阳性率较高,常见的为IL-10RA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IBD患儿存在发病年龄小,更易合并肛周病变以及药物治疗缓解率低的特点.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合并溃疡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马腾辉;黄小艳;钟清华;刘占振;邝颖仪;王磊

    目的 探讨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CRP)合并溃疡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51例CRP合并溃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复方制剂保留灌肠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再进一步比较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时间不同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51例CRP合并溃疡患者中,18例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有效,有效率为35.3%.与治疗无效的患者比较,治疗有效的患者中维持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时间≥6个月者更多(10/18比2/33,P=0.000),毛细血管扩张评分更高[3(1.5,3)比2(0,3),P=0.048],血小板计数更低[(210.3±73.7)×109/L比(252.9±64.8)×109/L,P=0.001],白细胞计数更低[4.7(3.7,5.8)×109/L比6.0(4.6,6.5)×109/L,P=0.02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方制剂保留灌肠维持治疗时间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74,95%CI:0.011-0.515),P=0.009).复方制剂保留灌肠维持治疗>6个月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维持治疗≤3个月组(83.3%比17.8%,P=0.000)和维持治疗>3个月且≤6个月组患者(83.3%比27.3%,P=0.022).结论复方制剂保留灌肠对治疗CRP合并溃疡患者有一定疗效,当复方制剂保留灌肠维持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疗效更显著.

  • 姜黄素调控自噬促进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修复

    作者:刘琦琦;张立泽;逄承健;徐薇涵;赵刚

    目的 观察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Ⅰ的表达变化,探讨姜黄素在结肠炎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姜黄素灌胃组、美沙拉嗪灌胃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DSS法制造结肠炎模型.造模第1天起,姜黄素灌胃组予姜黄素灌胃,美沙拉嗪灌胃组予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处理21 d,第22天处死小鼠,留取标本.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结肠病理损伤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Beclin1、LC3Ⅱ/Ⅰ表达.结果 姜黄素灌胃组的小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2.23±0.10比0.07±0.05,P<0.01),低于模型对照组(2.23±0.09比3.90±0.07,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Beclin1、LC3在姜黄素灌胃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0.74±0.02比0.17±0.11,P<0.01;0.77±0.06比0.26±0.02,P<0.01),但低于模型对照组(0.74±0.02比0.89±0.02,P<0.05;0.77±0.06比1.06±0.02,P<0.05).Westemblot检测结果显示,Beclin1、LC3Ⅱ/I在姜黄素灌胃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0.27±0.02比0.11±0.01,P<0.05;1.64±0.05比0.55±0.07,P<0.05),但低于模型对照组(0.27±0.02比0.36±0.01,P<0.05;1.64±0.05比1.87±0.04,P<0.05).结论 姜黄素改善结肠组织损伤,可能与下调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 血浆游离DNA完整性检测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变筛查的价值

    作者:李文清;林经安;王锃;刘益娟;陈锦元;俞星;蓝瑞隆;王承党

    目的 评估外周血游离DNA(cfDNA)的完整性(cfDI)检测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直肠癌变筛查的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78例克罗恩病(CD)、67例溃疡性结肠炎(UC)、40例结直肠癌(CRC)患者及37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Alu115cfDNA和AIu247cfDNA含量,计算cfDI(Alu247/Alu 115 cfDNA比值).比较活动期CD(ACD)、缓解期CD(RCD)、活动期UC(AUC)、缓解期UC(RUC)、CRC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cfDNA含量和cfDI.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浆cfDI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CRC组的cfDI为0.317 (0.246,0.37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265(0.203,0.334) (P=0.017)、ACD组的0.260(0.251,0.277) (P=0.005)、AUC组的0.267(0.191,0.316)(P=0.017)、RCD组的0.254(0.235,0.278) (P=0.005)和RUC组的0.278(0.236,0.309)(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各组间cf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cfDI在其相应临界值时,CRC组区分健康对照组、ACD组、RCD组、AUC组、RUC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692、0.674、0.650和0.665,P值分别为0.031、0.003、0.010、0.025和0.017.结论 外周血cfDI有助于IBD与CRC的鉴别诊断,可能成为IBD患者结直肠癌变监测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 水飞蓟宾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减轻结肠炎

    作者:马嘉珩;曹海龙;陈雪;郑荣娟;董文逍;王斯南;曹晓沧;王邦茂

    目的 探讨水飞蓟宾(SB)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的作用及其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调节.方法 48只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和DSS+SB组.对照组小鼠正常饮水,余两组小鼠连续7d自由饮用2%DSS水溶液诱导结肠炎模型.从造模第1天起,DSS组小鼠予0.5%羧甲基纤维素0.2 ml·只-1,d-1灌胃;DSS+SB组小鼠予水飞蓟宾溶液0.2 ml·只-1·d-1灌胃,比较3组小鼠结肠炎症反应情况、肠道黏膜屏障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情况.结果 (1)结肠炎症情况:DSS+SB组比DSS组的结肠长度更长[(5.34±0.14) cm比(4.78±0.13) cm,P<0.01],炎症活动指数评分更低(实验第5天,6.73±0.72比8.74±0.45,P=O.02),肠组织损伤程度更轻.(2)肠道黏膜屏障情况:与DSS组比较,DSS+SB组小鼠血清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的浓度明显降低[(2.02±0.22) mg/L比(4.28±0.55)mg/L,P<0.01],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0.72±0.15比0.04±0.02,P<0.05)、occludin(0.52±0.04比0.18±0.01,P<0.05)和黏蛋白2(MUC2)(0.36±0.06比0.07±0.03,P<0.05)表达均增高.(3)NLRP3炎症小体活化情况:与DSS组相比较,DSS+SB组结肠F4/80表达减少,IL-1β和IL-6表达降低,NLRP3、凋亡相关点状蛋白(ASC)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论 水飞蓟宾可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降低炎性因子的产生,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对DSS诱导的结肠炎产生保护作用.

  • 人肠上皮细胞类器官三维培养体系的建立

    作者:杨洪生;张盛洪;陈白莉;邱云;冯瑞;陈旻湖

    目的 构建人肠上皮细胞类器官三维培养体系.方法 采用含2 mmol/L乙二胺四乙酸的分离液分离肠镜活检标本或手术标本肠黏膜的隐窝,并用基质胶包埋隐窝后覆盖富含生长因子的培养液.光镜下观察记录类器官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荧光及核酸原位杂交分析检测肠上皮及类器官成熟细胞及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分别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染色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标记增殖或凋亡的细胞.结果 隐窝细胞包埋于基质胶内培养4~5d可形成类器官结构,第8天消化重新包埋后可继续生长.核酸杂交法显示类器官富含Lgr5阳性细胞.撤去Wnt3a、R-Spodin、SB202190、Nicotinamide 5 d后类器官细胞可分化成Fabp1阳性细胞、Muc2阳性细胞、Chga阳性细胞、Lyz阳性细胞.类器官可见增殖细胞,细胞凋亡少见.结论 该培养体系可成功构建人肠上皮细胞类器官,可为研究肠道疾病肠上皮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可靠的体外研究模型.

  • 肛周手术和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序贯治疗成人克罗恩病肛瘘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徐萍萍;邱云;崔秀秀;贾玉良;何池义;韩真

    目的 比较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肛周手术及肛周手术后抗TNF-α单克隆抗体序贯方式治疗成人克罗恩病(CD)肛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查找相关的临床研究(试验性研究及观察性研究).研究的首要观察目标为肛瘘的应答率,次要观察目标为肛瘘复发率.结果 8个对照研究被纳入,包括3项前瞻性研究和5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68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序贯治疗组相比于单纯肛周手术组未显著提高肛瘘愈合率(78.5%比65.2%,OR=2.21,95% CI:0.83~5.90,P=0.11);分层分析发现两组在肛瘘完全愈合率及部分愈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序贯治疗组的肛瘘复发率较单纯肛周手术组低(20.8%比76.1%,OR=0.10,95% CI:0.03 ~ 0.37,P=0.0006).序贯治疗组与单纯抗TNF-α单克隆抗体组的肛瘘愈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预防瘘管复发的风险较低(30.0%比69.2%,OR=0.24,95% CI:0.06~0.93,P=0.04,n=57).序贯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疼、轻微胸痛、轻微输液反应、过敏反应、肌肉乏力、腹痛及败血症,主要为抗TNF-α单克隆抗体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肛周手术和抗TNF-α单克隆抗体的序贯治疗并未显著提高肛瘘愈合率,但相比于单一治疗方法可降低肛瘘复发率,同时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371例不同时期手术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刘锦阳;赵科;张兴鹏;张宝仁;韩洪秋

    目的 探讨近30年不同时期行手术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年至2017年手术治疗371例UC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范围、疾病严重程度、术前治疗药物、手术时机和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各时期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近30年来,手术治疗的UC患者逐渐增加.与1987~ 1996年组相比,1997~ 2006年组和2007~2017年组的急诊手术患者比例减少(10.4%比2.1%,P=0.026;10.4%比0.5%,P=0.002),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患者比例增加(77.1%比92.9%,P=0.003;77.1%比96.7%,P< 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97.9%比39.0%,P<0.001;97.9%比22.0%,P<0.001).结论 近30年UC的外科手术治疗理念不断提升,围手术期管理理念改进,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患者比例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

  • 实验性结肠炎小鼠Th17/Treg细胞变化及云母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张碧碧;王梦瑶;练丽玲;孟立娜

    目的 观察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中Foxp3/ROR-γt变化,探讨Th17/Treg细胞失衡在结肠炎中的作用以及云母的保护效应和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云母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云母组采用TNBS法制备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后第1天起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肠,云母组予云母混悬液灌肠,连续3d,第4天处死小鼠,留取标本.观察小鼠一般状况、结肠大体及病理损伤情况.使用RT-qPCR、免疫组化和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ROR-γt、Foxp3、IL-10、IL-17A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较,云母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下降,结肠大体、组织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Foxp3、IL-10、ROR-γt、IL-17A表达均明显升高(P均<0.05),Foxp3/ROR-γt比值明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云母组ROR-γt、IL-17A的表达明显降低(P均<0.05),而Foxp3、IL-10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Foxp3/ROR-γt比值也显著升高(P=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鼠结肠组织Foxp3/ROR-γt比值与IL-10表达呈正相关(r=0.72,P=0.03),与IL-17A表达呈负相关(r=-0.67,P=0.05).结论 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中存在Th17/Treg细胞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失衡.云母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可调节失衡的Th 17/Treg细胞,上调IL-10,抑制IL-17A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 环节护理在克罗恩病消化道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术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刘亚男;李明哲;陈泓磊;傅丽萍;陈俊榕;李初俊

    目的 探讨环节护理在克罗恩病(CD)消化道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EBD)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4月至2018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确诊CD合并消化道狭窄行EBD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环节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EBD术中的情况.结果 36例CD患者入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狭窄部位、狭窄长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心率增快(11.1%比44.4%,P=0.025)、术中拔镜(5.6%比33.3%,P=0.035)、术中躁动(16.7%比50.0%,P=0.033)和术后渗血(22.2%比55.6%,P=0.040)等方面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环节护理可有效的降低患者在EBD术中的应激反应和并发症.

  • 克罗恩病上消化道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黎苗;高翔;赵俊章;杨庆帆;黄梓城;晁康;唐健;陈泓磊;范新娟;李初俊;黄艳;郅敏;胡品津

    目的 分析成人克罗恩病(CD)上消化道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上消化道症状的关系,以评估胃镜检查对CD诊断的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幽门螺旋杆菌(Hp)阴性成年CD确诊患者.所有病例由指定的内镜专家和病理学家进行胃镜检查并活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内镜检查时常规从患者上消化道的6个部位(食管、胃体、胃窦、胃角、十二指肠球部和降段)采集10块标本送检.同时收集患者人口学和临床资科.结果 纳入136例Hp阴性成年CD患者中,58例(42.6%)和83例(61.0%)分别检出可能与CD相关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病变.病理组织学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7例(5.1%),局灶增强性胃炎14例(10.3%),局灶活动性炎31例(22.8%).根据内镜和组织学特征可确定CD病变26例(19.1%),其中无上消化道症状组和有上消化道症状组分别为24例(24/111,21.6%)和2例(2/25,8.0%).结论 无论有或无上消化道症状的成人CD患者中,上消化道病变常见,可确定CD特异的上消化道病变也不少见,推荐对疑诊或确诊的CD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和活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