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急诊电子](/imgs/2095-5316/0.jpg)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确诊的儿童狼疮性肾炎42例,在口服醋酸泼尼松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每周1次,100 mg/次,共4~6次.于第0.5、1、3、6、12个月末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SLEDAI-2K)、红细胞沉降率、补体C3、C4、24小时尿蛋白定量、CD20细胞计数等指标.比较利妥昔单抗使用前后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 在第2周末时SLEDAI-2K降至(13.7±4.1)分,与治疗前(17.4±4.8)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7,P=0.032),在第3个月末时SLEDAI-2K下降至低水平(4.1±1.1)分,同时观察到治疗后各个时点红细胞沉降率(F=6.068,P=0.033)、补体C3(F=10.543,P=0.009)和C4(F=9.478,P=0.011)显著性改善,并维持至第12个月末;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第4周末时降至(15.3±5.0)mg/kg,与治疗前(32.4±7.2)mg/k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7,P=0.032),第3个月末时降至正常范围内(4.8±1.4)mg/kg,并在第12个月末仍维持低水平蛋白尿(5.2±1.7)mg/kg;外周血B细胞计数(CD20细胞)在第2周末时降至(27.94±4.24)个/μl,与治疗前(66.45±7.46)个/μ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5,P=0.023),在此后6个月内均维持B细胞耗竭状态,在第12个月末时明显回升至(24.66±5.57)个/μ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个月末和第6个月末时,醋酸泼尼松的中位剂量分别是10(5,15)mg(Z=-2.972,P=0.016)和7.5(5,12.5)mg(Z=-3.145,P=0.007),均较治疗前20.25(10,50)mg显著下降,48%(20/42)患儿在第6个月末时醋酸泼尼松维持剂量不超过5 mg;观察到7例共12人次利妥昔单抗输注相关反应综合征,12人次的泌尿系感染,3人次肺炎,14人次上呼吸道感染,未影响利妥昔单抗全程应用.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确切,能较快实现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维持,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临床一线选择.
-
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肌钙蛋白Ⅰ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 I)的检测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脓毒症患者135例,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成脓毒症组(73例)、严重脓毒症组(44例)、脓毒症休克组(18例)3组,比较3组患者血浆NT-proBNP和cTn I的差异.并追踪所有患者的结局,根据结局将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患者进一步分为死亡组(17例)和存活组(45例),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在血浆NT-proBNP、cTn I、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上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之间的血浆NT-proBNP和cTn 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71,11.477;P=0.000,0.004).死亡组患者的NT-proBNP(2439.8±145.4)pg/ml高于存活组(1509.1±100.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27,P<0.05),cTn I的浓度(2.01±1.32)ng/ml高于存活组(0.56±0.4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6,P<0.05),APACHEⅡ评分(22.8±7.5)分高于存活组(18.9±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21,P<0.05),LVEF(43.5±13.1)%低于存活组(52.6±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62,P<0.05).结论 可以通过观测脓毒症患者血浆NT-proBNP和cTn I的浓度,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判断患者的预后.
-
双微型锁定钢板经背侧入路治疗伴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型骨折(附31例报告)
目的 探讨双微型锁定钢板经背侧入路治疗伴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双微型锁定钢板经背侧入路治疗伴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平均49岁(24~74岁).骨折按AO分型:C1型9例,C2型20例,C3型2例.分别于术后第1周、1个月及6个月复查腕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功能参照Garland-Werley(GW)评价系统.结果 31例患者经术后随访8~28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良好,8例行同种异体骨植骨.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21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90.32%.术前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分别为(5.90±1.90)mm、(-5.29±2.66)°和(10.85±4.15)°,术后6个月分别为(11.32±1.90)mm、(12.00±2.67)°和(21.70±3.71)°,术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骨折内固定松动、骨不愈合、骨折移位、拇长伸肌腱炎、拇长伸肌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双微型锁定钢板经背侧入路治疗伴背侧移位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使骨折端解剖复位,有效恢复腕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力学功能,取得理想临床疗效,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
阴囊镜治疗附睾头肿物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阴囊镜治疗附睾头肿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57例附睾头肿物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阴囊镜下附睾头肿物切除术.记录这些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分析阴囊镜治疗附睾头肿物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并评估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57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阴囊镜下手术治疗.术前34例(59.6%)考虑为囊性肿物,17例(29.8%)实质性肿物.平均手术时间为(32.5±7.8)min,其中用于术中观察(7.2±2.9)min,肿物切除(11.4±3.2)min.37例(64.9%)术后病理结果证实附睾囊肿,16例(28.1%)慢性非特异性附睾炎.平均随访(7.5±3.5)个月,17例(29.8%)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分级均为GradeⅠ~Ⅱ.其中阴囊水肿较为常见,为7例(12.3%).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97.5±5.3)分.结论 阴囊镜下附睾头肿物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附睾头肿物微创治疗方法,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疗效的比较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用于治疗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88例早、中期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按照是否接受腹腔镜手术将所有手术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43)和开放手术组(n=45),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以及妊娠结局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①与开放手术组相比,腹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52.14±18.34)min短于开放手术组(61.11±22.89)min、术中出血量(45.58±19.06)ml少于开放手术组(68.22±24.05)ml、术后切口感染率(2.3%)低于开放手术组(20%),肛门排气时间(1.93±0.94)d短于开放手术组(3.16±1.38)d,术后住院时间(4.09±1.32)d明显短于开放手术组(5.69±1.74)d,术后第1、3天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47.74±3.87)mg/L和(39.37±3.47)mg/L]低于开放手术组[(65.44±6.37)mg/L和(56.62±3.96)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在早产率、流产率和致畸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早、中期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中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更高的手术效率,术后恢复快,并且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平均血压与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中平均血压和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protein,NGAL)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期间入住本科室的高血压患者共98例,收集入组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动态血压监测,获取24 h平均收缩压(24h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aytime averag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aytime averag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averag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ighttime averag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结果,测定血清NGAL含量,根据24h SBP水平将患者分为收缩压达标组和收缩压未达标组,分析动态血压相关数据和血清NGAL之间的关系.结果 收缩压未达标组的NGAL、24h SBP、dSBP、nSBP水平高于收缩压达标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GAL浓度与24h SBP、dSBP、nSBP呈正相关(分别r=0.835,0.787,0.82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GAL浓度和24h SBP、dSBP、nSBP仍存在相关关系(分别t=9.09,7.65,8.75,均P<0.05).结论 收缩压水平和NGAL间存在相关性,高收缩压易引起NGAL升高,易出现早期肾损害.
-
超声引导椎旁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椎旁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80例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旁组和对照组(n=40).椎旁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前行术侧T2~T6胸椎旁阻滞,每个节段注射0.5%罗哌卡因3 ml.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全身麻醉,术毕行静脉自控镇痛.分别于麻醉前和术后48小时抽取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并计算CD4+/CD8+值.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小时静息状态疼痛程度、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术后48小时:椎旁组CD3+T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53.4±5.6)%v.s.(51.4±5.2)%,t=3.19,P<0.05];椎旁组CD4+T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29.4±3.1)%v.s.(22.6±2.9)%,t=4.78,P<0.05];椎旁组CD8+T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23.5±2.3)%v.s.(20.4±2.1)%,t=2.13,P<0.05];椎旁组NK细胞高于对照组[(11.8±1.3)%v.s.(10.1±1.2)%,t=3.17,P<0.05];椎旁组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1.3±0.1)v.s.(1.1±0.1),t=1.63,P<0.05].椎旁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为(0.05±0.02)μg/(kg·min),低于对照组(0.09±0.03)μ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P<0.05).与对照组比较,椎旁组患者术后48小时静息状态疼痛程度降低,舒芬太尼累积剂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评分提高.结论 超声引导椎旁阻滞可保护乳腺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同时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和转归.
-
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初步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突发性聋(以下简称"突聋")伴及不伴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检查结果,评估其前庭功能的状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28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眩晕,将其分为突聋伴眩晕组(n=8)以及突聋不伴眩晕组(n=20).比较两组间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和前庭双温试验检查结果.结果 突聋伴眩晕组患者的听力曲线类型以全频型为主.突聋伴眩晕组中,前庭双温试验异常4例,cVEMP异常6例;突聋不伴眩晕组中,完成前庭双温试验14例,结果异常者9例,完成cVEMP检查18例,结果异常者7例.突聋伴眩晕组与突聋不伴眩晕组间cVEMP及前庭双温试验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突聋患者无论是否伴有眩晕,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前庭功能损害.正确客观的前庭功能评价有助于评估及监测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
-
3D打印技术在听神经瘤个性化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基于颅脑螺旋CT增强扫描的三维虚拟模型及其3D打印实体模型在听神经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5例听神经瘤患者颅脑螺旋CT增强扫描所得的DICOM数据,分割颅骨、血管、肿瘤等不同组织并进行数据信息提取和三维重建,在同一坐标系下实现装配融合形成三维虚拟模型,优化处理后,经3D打印技术制作实体模型,用以辅助患者手术治疗,同时邀请18位不同年资的神经外科医师对模型进行独立评分.结果 5例患者均重建三维虚拟模型并制作出听神经瘤实体模型,可直观地了解肿瘤与颅骨、内听道及周边血管的关系.医师根据实体模型,术前制定个性化的手术预案,术中参考模型,5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医师对问卷调查所有问题的评分均大于4分.结论 基于颅脑螺旋CT增强扫描的三维虚拟模型及其实体模型,可有效指导医师制定完善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减少术中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