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adiology 국제의학방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1897
- 国内刊号: 12-139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正常新生儿脑组织1H-MRS研究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是一种可在活体上无创性测定脑内代谢物质的技术,能在分子水平上反映脑内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可以从细胞水平上反映发育过程.1H-MRS在临床上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系统回顾国内外近年来正常新生儿脑组织不同部位的MRS及与年龄变化相关的研究进展.
-
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脑小血管病(SVD)是指脑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包括发生于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疾病.SVD的病理学表现包括纤维素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出血、闭塞等改变.SVD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症、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血脑屏障破坏.早期发现和处理血管危险因素特别是SVD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几种特殊类型小血管病的病因、病理改变和常见临床表现类型及其影像学表现.
-
事件相关fMRI在广泛性焦虑症情绪刺激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对负性情绪刺激反应出现脑区活动异常是广泛性焦虑症(GAD)的重要表现.功能MRI(fMRI)在焦虑症情绪刺激的脑影像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事件相关fMRI的特点及焦虑症fMRI常用的刺激范式和刺激材料予以简单介绍,并主要就事件相关fMRI在各年龄段GAD情绪刺激条件下脑功能改变及相关脑区之间联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进展及影像学评价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慢性胰腺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与IgG4相关的系统硬化性疾病,其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B超检查、超声内镜、CT、MRI、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AIP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伴不同程度胰管或胆管的狭窄,但经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高,正确的诊断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就AIP的临床进展及影像学表现予以综述.
-
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在儿科肾病综合征病人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DE-CTPA)在儿科肾病病人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由2名放射科医师复习了2010年4月-2011年6月共52例年龄≤18岁的肾病病人的DE-CTPA影像和CTPA影像,记录灌注缺损或充盈缺损的有无,确立肺栓塞的诊断;在双能量CT灌注影像上记录肺栓塞区域的CT强化值.结果 52例患儿中,11例(21.2%,11/52)病人有肺栓塞.其中9例在CTPA上表现为叶(n=3)、段(n=5)和亚段(n=1)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其余2例CTPA上未见异常征象,而DE-CTPA上表现为亚段和亚亚段灌注缺损.11例病人中有8例在DE-CTPA上表现为叶(n=3)、段(n=5)分布的栓子,即以肺叶和肺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区,另3例非闭塞性亚段肺栓塞未出现典型灌注缺损.双能量CT自动化分区所测得肺栓塞区域的CT强化值[(37.8±15.6) HU和(49.5±14.1) HU,t=-2.663,P=0.014]和手工所测得的肺栓塞区域的CT强化值[(19.1±11.2) HU和(49.6±12.7) HU,t=-8.841,P<0.001]均低于非栓塞区域所测得的CT强化值.结论 本组儿科肾病综合征病人肺栓塞检出率为21.2%,DE-CTPA能显示儿童肺栓塞所致的灌注缺损,具有提高儿科病人肺栓塞检出率的潜力.
-
低剂量CT早期肺癌筛查的应用进展
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是目前提高病人5年生存率的关键,CT技术已经成为显示胸部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然而其辐射剂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低剂量CT在保证影像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剂量已成为非常重要且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影像学表现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较为罕见,临床表现多样.PA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CT碎石路征对于诊断非常有帮助,并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疗效提供重要信息.就PAP的定义、病理、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综述.
-
不同MR脉冲序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MRI经历了从结构成像到功能成像,从单纯T1WI、T2WI序列到多脉冲序列成像的发展过程.利用多个MR脉冲序列成像可获得乳腺癌病变的定性、定量信息,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生物学评价、疗效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也存在敏感性高而特异性相对较低且费用较高的问题.就乳腺癌MRI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综述.
-
CT能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随着多层螺旋CT问世,各种成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CT的临床应用.能谱成像作为CT的一项新技术能够生成40~140 keV的101个单能量图像;能够进行物质分离,生成新的基础物质密度图像,如水、碘、钙,并测量其相对浓度及展示不同物质CT值能量曲线图,在临床及科研应用中拥有巨大潜力,就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展望予以综述.
-
肝胆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 Gd-EOB-DTPA的临床研究进展
Gd-EOB-DTPA 为一种新型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除了具有非特异性细胞外对比剂的性质,在体内还可以特异性地被肝细胞所摄取,并通过肾脏和胆道双重系统排泄.由于其具有细胞特异性和独特的代谢特点,Gd-EOB-DTPA 肝脏增强MRI检查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小病灶的检出和肝内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对显示肝内外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与通畅情况等亦可提供更多信息,因此对胆管疾病的诊断亦具有明显优势.
-
肝细胞癌TACE治疗进展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肿瘤,我国肝癌的死亡率也位居前列.目前,手术是唯一有可能治愈HCC的方法.绝大多数病人来医院就诊时已经处于肝癌中晚期,对于此类病人,介入治疗是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又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血管性介入治疗包括: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肝癌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主要对HCC TACE治疗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易被延误诊治.DSA检查曾被视为诊断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金标准,但DSA检查辐射大,属有创性检查,而且只能通过间接征象推测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存在.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MRI及MR血管成像等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在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诊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
动态影像学检查在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
颈椎失稳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应用动态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动力位计算机X线摄影片和动态MRI)可以较好地观察不同体位时颈椎的稳定性,进一步理解颈椎功能单位失稳与颈椎病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临床医师合理解释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梅尼埃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梅尼埃病(M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但临床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及客观特异性的检查及诊断方法,往往只能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不特异的内耳机械检查方法获得临床诊断,并不能获得内淋巴积水的病理诊断.MRI具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和多种成像序列,可以客观显示MD内淋巴积水这一主要组织学标志,有望应用于临床,成为梅尼埃病较特异、简便的诊断方法.综述MD病理生理机制、组织病理学表现、临床诊断方法和影像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
肿瘤靶向性MR分子探针的标记及研究进展
使用MR分子成像技术对肿瘤细胞进行标记、显像的关键在于MR分子探针的运用.运用不同的分子识别系统合成靶向性探针,从肿瘤的基因、分子水平特异性地诊断肿瘤的发生是肿瘤成像的基础.针对肿瘤细胞的各种 MR靶向分子探针标记方法进行综述.
-
适于MR分子成像的钆基靶向纳米粒研究进展
影像技术与纳米技术的结合促进了MR分子靶向成像的发展,基于各种材料的纳米粒在构建分子靶向对比剂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利用纳米粒作为载体,可增加Gd3+的荷载量、增强弛豫效果、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实现主动靶向成像,并因此弥补了MRI在分子成像中低敏感性的缺陷.就含钆纳米粒的优缺点、合成材料与方法、弛豫效果、安全性进行综述.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1994 |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