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态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同病理结果在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中的对比分析

    作者:胡海峰;王影;刘莹;白连杰;邓佳佳;张春宇

    目的 探讨动态磁共振成像(Dynamic 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同血管内皮因子(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微血管密度(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等病理结果在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行DCE-MRI扫描并于一周后取病理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两两比较对照组、良性组及恶性组间定量参数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Ktrans值及Kep值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及恶性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Ktrans为88.6%,Kep为95.1%;敏感性:Ktrans为87.9%,Kep为68.7%.乳腺癌患者的Ktrans值及Kep值同MVD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0.597;0.612);Ktrans值及Kep值VEGF存在极强的相关性(r=0.781;0.763).结论 DCE-MRI中定量参数同MVD、VEGF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中有着较好的效果.

  • 磁共振动态定量扫描在鉴别腮腺肿瘤恶性度中的应用

    作者:桑鋆智;李醒;张天宇;李卉;吕伟扬

    目的 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ynamic 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在诊断良恶性腮腺肿瘤中的情况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月间于我院行DCE-MRI扫描并进行手术病理确诊的患者共90例,包括肿块112个.分析各病理类型的肿块的定量参数数据:Ktrans、Kep、Ve,同时分析DCE-MRI定量参数在良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腮腺淋巴瘤、腮腺恶性肿瘤、腮腺混合瘤和其余各类良性病灶的Ktrans值、Kep值和Ve值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23;34.56;44.79,P<0.01);恶性肿瘤病灶较混合瘤病灶的Ktrans值和Kep值明显较高,而Kep值明显较淋巴瘤低.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规定阈值Ktrans=0.31 min-1,恶性肿瘤病灶的确诊灵敏度为74.31%.特异度为78.92%;恶性肿瘤与腺淋巴瘤比较规定阈值Kep=0.96 min-1、Ve=0.364,恶性肿瘤病灶的确诊灵敏度为66.32%,特异度为69.26%.结论 DCE-MRI中定量参数扫描效果准确,在诊断良恶性腮腺病变中有着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对于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庆军;李小娟;张静;黄敏华;郭勇

    目的:通过与常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比较,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是否能进一步提高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24例良性乳腺病变(22例女性)和31例恶性乳腺病变(27例女性)均进行DCE-MRI和IVIM检查。在常规DCE-MRI中计算初始强化率(IER)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在IVIM中计算组织弥散系数(D)。结果恶性病变IER的平均值均高于良性病变(P<0.001),但 D平均值均低于良性病变(P<0.001)。恶性病变中Ⅲ型TIC更为常见而Ⅰ型TIC更为少见。在鉴别诊断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D的曲线下面积(AUC)(0.98)、敏感性(93.55%)、特异性(100.00%)和诊断准确率(96.36%)高。D和TIC联合使用的AUC高达0.99。结论在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IVIM较常规DCE-MRI更具优势。而IVIM和DCE-MRI结合使用将进一步提高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

  • 盆底动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虞志康;严志汉;HUANG Lei;毛传万;ZHOU Yun-xin;林嘉瑜

    目的 探讨盆底动态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价值.方法 SUI患者35例,平均年龄51岁.健康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5岁.均行盆底动态MRI检查,分别于静息期及力排期进行快速梯度回波T2加权矢状面扫描,以耻尾线(PCL)作为参照标志,分别测量静息期及力排期膀胱尿道连接部的移动度和膀胱尿道后角以及尿道倾斜角3项指标.统计学分析2组MRI测定指标的差异.结果 静息期2组膀胱尿道连接部均位于PCL以上.力排期SUI组膀胱尿道连接部下移距离为(-0.9±1.1)cm,对照组为(-0.1±0.3)c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力排期SUI组膀胱尿道后角为(156±36)°,倾斜角为(65±37)°;对照组分别为(113±28)°,(17±2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动态MRI诊断SUI简单易行,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静态、动态磁共振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李敏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指盆底支持系统因退化、损伤所致松弛而引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排便困难和盆腔器官脱垂.目前,对于盆底解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态解剖学,功能性解剖受到更多关注.盆底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系统,易并发多个盆腔脏器功能异常,而临床物理检查常常不够全面、准确,术后复发率较高.盆底功能磁共振全面评价盆底形态及功能性病变,为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临床依据,明显减低术后复发率.

  • Ⅲ期动态增强MRI对子宫肌瘤瘤内血管密度及透明变性分级的评估

    作者:袁涛;全冠民

    为了解子宫肌瘤两种病理学改变--血管密度与透明变性程度与Ⅲ期动态磁共振成像(MRI)上强化类型的关系,选择10例绝经前患者,平均年龄39.9(29-51)岁,共20个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MRI动态扫描与手术时间间隔88.6(15-24)d,MRI上测得肌瘤大径为8.3(3.4-21.3)cm.部位:浆膜下11个,壁间8个、黏膜下1个.

  • 盆腔器官脱垂女性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变化特点

    作者:刘萍;唐连;陈春林;陈兰;冯婕;彭程

    目的 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女性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变化特点.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9月—2017年4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中老年POPⅡ-Ⅳ度女性病人30例[(56.5±10.20)岁]及中老年已育无POP女性20例[(48.2±9.20)岁]作为对照.受试者均行静动态MRI检查,通过Mimics 10.01构建静动态肛提肌三维模型.二维观察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形态及髂尾肌形态,三维测量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横径、前后径,肛提肌起始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肛提肌板角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静动态肛提肌测量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肛提肌测量指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结果 终顺利构建26例POP组及20例对照组肛提肌三维模型.POP组动态较静息肛提肌裂孔异常"U"形及"O"形增多,髂尾肌异常"漏斗"形及"凹槽"形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静动态MRI无明显变化(P>0.05).POP组和对照组的肛提肌动态三维测量指标均较静态增大(P<0.05).静息时,POP比对照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侧距离明显增大(P<0.05),余无明显差异(P>0.05);动态时,POP比对照组肛提肌三维测量指标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中年已育女性虽无POP症状,但肛提肌趋向松弛改变;屏气用力下POP组肛提肌形态改变更明显,说明肛提肌支撑力的减弱与POP的发生密切相关.

  • 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病人肛提肌的MRI评价

    作者:崔璨;程悦;沈文;吴彦洪

    盆腔器官脱垂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而导致盆腔脏器脱离正常的解剖位置。肛提肌是盆底支持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损伤及功能障碍是盆腔器官脱垂的重要致病原因,因此对肛提肌的解剖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成为盆腔器官脱垂研究的关键。动态MRI、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以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等MRI技术能够提供肛提肌形态、运动、功能、微观结构以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探索盆腔器官脱垂发病机制、完善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动态影像学检查在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淑丽;蔡跃增

    颈椎失稳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应用动态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动力位计算机X线摄影片和动态MRI)可以较好地观察不同体位时颈椎的稳定性,进一步理解颈椎功能单位失稳与颈椎病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临床医师合理解释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下颈椎退变性失稳的动态磁共振检查

    作者:王占杰;徐金秀;刘连祥

    介绍颈椎退变的解剖学基础及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对退变性颈椎失稳的病理生理及颈椎动态磁共振表现进行综述,并与颈椎病的其他常用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 盆底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姜宏雷;彭朋

    目的:使用自行设计的高顺应性球囊模拟粪便进行盆底动态MRI检查,评价其可行性、敏感性、稳定性.方法:对50例盆底功能失调女性患者(年龄24~ 79岁,中位年龄56.5岁)行盆底动态MRI检查.先在静息状态下扫描盆底,观察盆底肌肉及相关组织结构形态,然后在患者肛管内插入高顺应性球囊后采集提肛和力排动作时的图像.结果:盆底动态MRI检查中有8名患者未能排出液囊(其中包括5人改为左侧卧位后排出液囊),另42人均在仰卧位排出液囊.50名患者共诊断直肠前膨出41例(82%)、膀胱膨出35例(70%)、外括约肌萎缩16例(32%)、会阴脱垂12例(24%)、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症8例(1 6%)、肛直肠连接异常下降3例(6%).结论:盆底动态磁共振可直观准确的诊断复杂盆底功能异常.

  • 动态磁共振成像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永康;陆薇丹;韩劲松;周延;刘剑羽;张坤

    目的 探讨动态磁共振成像(MRI)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POP病人78例,对其临床检查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及HMO分度,与动态MRI的测量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床检查与动态MRI的相关性:Aa与膀胱颈、Ba与膀胱底、C与宫颈或阴道穹窿低点到H线的距离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836、0.867,相关性好;Bp与子宫直肠陷凹低点、Ap与直肠肛管连接处直肠前壁到H线的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7、0.481,仅中度相关.两种分期在诊断前、中、后盆腔脱垂的Kappa检验结果分别为:K=0.313、0.794、0.385,前后盆腔一致性弱,中盆腔一致性强;x2检验结果分别为:x2=3.368(P=0.064)、5.143(P=0.016)、15.042(P<0.01),前盆腔两种检查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盆腔POP-Q的诊断率较高,后盆腔动态MRI的诊断率较高.两种分期在评价前、中、后盆腔脱垂程度的Kappa检验结果分别为K=0.063、0.328、0.167,一致性均差.结论 动态MRI能够准确评估前、中盆腔器官脱垂,评估后盆腔器官脱垂比临床检查更具有优势.动态MRI可以作为临床检查的有效补充.

  • 盆腔器官脱垂盆腔器官静动态磁共振成像三维变化特点研究

    作者:刘萍;唐连;陈春林;陈兰;彭程;常清娴;廖科丹;谭欢庆;王建平;陈硕臻

    目的 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盆腔器官静动态MRI三维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POP-Q诊断为POPⅡ~Ⅳ度的患者30例(以前中盆腔脱垂为主,POP组);同期收集无POP症状的中年经产妇2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盆腔静动态MRI检查,利用Mimics 10.01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并测量两组骨盆参考线长度及静动态器官指示点(膀胱颈、宫颈内口、肛直肠连接处)分别至耻尾线(PCL)头尾侧、耻棘线(PIS)内外侧、坐骨棘连线(IS)腹背侧的投影距离,对比两组盆腔器官自身静动态位置变化及组间盆腔器官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移动度.结果 POP组26例与对照组20例成功重建.POP组动态(屏气用力)时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明显大于静息,且发现2例POP患者合并肠疝;对照组动态较静息盆腔器官下移约10 mm.两组动态较静息PCL线均增大,但两组间骨盆参考线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屏气用力前后两组间膀胱、子宫下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下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子宫、直肠左右方向移动度均极小,约1~3mm;POP组膀胱未脱出阴道口时膀胱后移,膀胱脱出阴道口后膀胱前移;对照组膀胱均后移约10 mm,两组膀胱前后方向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直肠后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有无POP,屏气用力均使盆腔器官向下、向后移动.无POP时动态器官较静息平均下移、后移约10 mm;POP时器官下移度与其临床脱垂程度有关(平均下移度约30 mm),POP子宫、直肠后移度与对照组相当,膀胱脱垂为主时膀胱前移.

  • 盆腔器官脱垂盆腔器官及肛提肌动态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作者:刘萍;唐连;陈春林;陈兰;谭欢庆;苍鹏;林艳;李晓玲;廖科丹

    目的 探讨利用动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原始数据集构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盆腔器官及肛提肌动态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选取1例于2014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盆腔动态MRI扫描的POP患者,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构建静息及大脱垂状态骨盆、盆腔器官及肛提肌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三维测量,包括:肛提肌板角度,肛提肌裂孔横径及前后径;膀胱颈、宫颈内口、肛管直肠连接处距耻尾线(pubococcygeal line,PCL)的投影距离.结果 (1)大脱垂状态时膀胱失去正常形态,从阴道前壁向前下脱出;阴道前壁呈凹槽状,子宫从后下脱入阴道内;肛直肠向后下移位.(2)大脱垂状态与静息状态相比,肛提肌板角度增大15.25°,肛提肌裂孔横径增大5.88 mm,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增大16mm.盆腔器官垂直方向下移:膀胱:43.46 mm,子宫:46.48 mm,直肠:18.91 mm.结论 POP盆腔器官及肛提肌动态三维模型可以再现POP患者达大脱垂程度时盆腔结构的真实状态,是对静息盆腔器官及肛提肌数字化三维模型的重要补充,有望为盆底手术提供个体化的解剖学和功能学参考.

  • 早期动态MRI增强斜率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肌肉骨骼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覃大明;黄治华;赵慧艳;谭必勇

    目的 探讨早期动态MRI增强斜率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肌肉骨骼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西医部老年糖尿病肌骨肿瘤患者64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应用早期动态MRI(磁共振成像)诊断,对比2组患者MRI增强斜率值的区别.结果 2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方面,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的slope存在显著区别(P<0.05),DER对比无明显区别(P>0.05);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不同临界点slope值在鉴别恶性肌骨肿瘤性质方面存在不同的效果(P<0.05).结论 早期动态MRI增强斜率值能够体现老年糖尿病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血管化程度与灌注,从而有效判断肿瘤的性质,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相位对比电影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骨骼肌运动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姜丽;窦祖林;温红梅

    近几年,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发展及后处理软件的开发应用,其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动态磁共振成像(dynamic MRI)技术也得到相应发展,主要包括运动磁共振成像(kinematic MRI)[1]、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 MRI)、相位对比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 phase-contrast MRI)和新的实时磁共振成像(real-time MRI)[2].生物力学研究者们已经开始采用这些动态MRI技术进行在体骨骼肌运动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有关骨骼肌力学、几何学及骨骼运动的研究结果都来自于动物研究、尸体研究和计算机模型.

  •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对克隆氏病局部炎症活性的量化分析

    作者:张菁;漆剑频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对克隆氏病局部炎症活性的量化评估.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13例经组织学证实的克隆氏病.采用德国西门子1.5T Magnetom Vision MR扫描仪作横断及冠状位扫描.T1加权快速小角度激发2D序列,TR 72.5ms,TE 4.1ms;T2加权自旋回波序列,TR 2730ms,TE 138ms.静脉注射马根维显对比剂(用量0.2ml/kg,流率4ml/s)后T1加权磁化准备快速小角度激发脂肪饱和序列,TR 94.2ms,TE 4.2ms.在末端回肠壁病变区域采用横断位动态T1W序列(TR 11ms,TE 4.2ms),在注射对比剂后每1.5s采集一次,持续1min.通过半定量评分和兴趣区选择获得对比剂摄取值.将磁共振参数与CDAI(克隆氏病活动指数)和SAI(严重活动性指数)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18.5s后(范围3.0~28.0s)肠壁开始吸收对比剂,持续16.1s(范围8.0~50.0s)达到峰值.肠壁的大对比剂强化率为266%(105%~450%).所有病例都在达到峰值后出现了一个平台期.大对比剂吸收率、曲线上升时间及平台期持续时间都与CDAI有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591、P=0.033;r=0.822、P=0.001;r=0.562、P=0.046.CDAI的平均值为108,标准差106;SAI的平均值为114,标准差115.SAI与CDAI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874.大对比剂吸收率、强化起始时间和达峰时间与移行脂肪、局部淋巴腺炎、实验室指标、温度、肿瘤指数、心率和舒张期血压无相关性.结论:动态磁共振成像可以定量分析克隆氏病肠壁的局部炎症活性,但要将其作为常规方法运用到临床实际中还需要大量的研究.

  •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颈脊柱的动态和静态磁共振检查的比较

    作者:韩萍;冯敢生

    摘自Fortschr Rntgenstr,1999,170∶22-27目的:比较动态和静态磁共振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侵犯颈段脊柱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例正常志愿者和20例类内湿关节炎病人进行了颈段脊柱动态磁共振功能成像,使用一个体位支架,使病人在动态检查时可以作颈部连续前、后曲运动.结果:动态磁共振成像可较好地辨别齿状突上、前、后关节囊组织的分布,特别是评价在曲屈和伸展运动时脊髓的压迫和侵犯.特别适合于评价寰枕和寰枢平面的脊柱稳定性.磁共振电影与常规摄片、CT以及静态磁共振检查比较,对扁颅底和颈段脊髓的显示更为清楚.结论:动态磁共振成像是类风湿关节炎颈部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特别是往往只有动态磁共振成像才能够显示颈部脊柱的融合、不稳定以及对脊髓的压迫.

  • 盆底动态MRI对盆底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

    作者:彭朋;蒋涛;杨新庆;康嘉宝

    目的 使用自行设计高顺应性球囊模拟粪便进行盆底动态MRI检查,评价其可行性、敏感性、稳定性.资料与方法对40例盆底功能失调女性患者(年龄24~79岁,平均56.5岁)在肛管内插入高顺应性球囊前、后分别行盆底动态MRI扫描.并对插入球囊前、后所得检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40例中,诊断膀胱膨出20例(50%)、直肠前膨出29例(72.5%)、外括约肌萎缩16例(40%)、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5例(12.5%)、肛直肠连接异常下降2例(5%)、直肠子宫陷窝疝11例(27.5%)、会阴脱垂9例(22.5%)、内外括约肌放松异常8例(20%).盆底动态MRI检查过程中,有24例在仰卧位排出球囊.16例未能排出球囊(其中5例改为左侧卧位后排出).经统计分析,球囊排出者与未排出者,以及同一患者使用球囊前后所得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球囊排出患者较未排出者盆底运动要明显,而球囊的使用可明显加大盆底运动幅度,更好地反映盆底运动.

  •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程静云;谢辉;徐国斌;吴光耀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变可累及整个胃肠道,常呈节段性分布.CD的诊断缺乏金标准,其诊断需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随访观察[1].由于内镜属于有创性性检查,CD病人的随访常依赖影像学检查,对于年轻患者,长期CT随访检查有潜在电离辐射的风险.在近10年间,MRI以其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等优点成为年轻CD患者优选的一种检查方式[2].目前,CD严重程度及活动性的评估常依赖临床评分,常用的为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并常应用于临床研究中.但基于临床症状的CDAI常与内镜下病变的严重程度不相符,因此,还不能作为CD严重程度的结论性指标.多项研究表明,基于磁共振小肠显影(MR enterography,MRE)而形成的磁共振活动指数(MaRIA)和Clermont评分,在CD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估方面与内镜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3~5].新兴磁共振技术如DWI、DCE-MRI、动态MRI序列、MTI等,不仅能够描述肠管形态结构的变化,还能够提供功能及微观结构方面变化的信息.本文旨在讨论磁共振新技术在评估小肠CD活动性及严重程度方面的作用.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