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22-18 莫西沙星对呼吸道感染的疗效

摘要: 对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初始抗生素治疗,常常直接针对现在常见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性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菌和粘膜炎莫拉氏菌,在过去的10年里这些病原菌已经对以前标准的抗生素(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形成明显的耐药性.新开发的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既增强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体外活性,又保持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在一项多国家(20个国家)、多中心(82个中心)、预期性、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中,400mg每日1次莫西沙星与1000mg每日3次阿莫西林相对照,疗程10d.研究对象为411名18岁以上的男性住院或门诊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03名接受莫西沙星,208名接受阿莫西林.主要疗效参数为治疗3~5d的临床应答;次要疗效参数为治疗后21~28d的临床应答,第3、4次随访时患者和组织者的细菌学反应评价.治疗结束时,177名接受莫西沙星治疗的患者、185名接受阿莫西林治疗的患者可进行疗效评价.两组间患者的平均年龄、疾病的危险因数(如慢性肺部疾病、吸烟史)都相当.莫西沙星和阿莫西林组分别有87%和91%的患者有单侧浸润物,都有10%的患者有胸膜渗漏.27.1%的患者属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其中莫西沙星组为27.7%,阿莫西林组为26.5%.在接受治疗的所有患者中,莫西沙星和阿莫西林的临床有效率,在治疗结束时分别为86.5%和82.2%;随访时分别为77%和78.9%.在可进行评价的患者中,莫西沙星和阿莫西林的临床有效率,在治疗结束时分别为91.5%和88.7%,随访时分别为89.4%和89.3%.对已证实为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患者,莫西沙星和阿莫西林的临床有效率,在治疗结束时都为87.8%,随访时分别为84.1%和97%.两组对常见的病原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菌)都具有杰出的清除率.对5项多中心研究中253名接受莫西沙星、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的meta-分析显示,细菌清除率分别达86%、90%和96%.在莫西沙星治疗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20)、流感嗜血菌(n=63)、肺炎链球菌(n=110)、粘膜炎莫拉氏菌(n=17)和肺炎克雷伯氏菌(n=18)的清除率分别为100%、100%、94%、94%和89%.莫西沙星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耐药性肺炎链球菌有效,对青霉素耐药菌(MIC>2mg/L)和克拉霉素耐药菌(MIC>2mg/L)的清除率分别为92%和100%.一项在8个欧盟国家85个中心进行的预期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实验中,750名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恶化的患者分别接受莫西沙星(400mg,每日1次,疗程5d)和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疗程5d),其中649名患者可进行疗效评价(莫西沙星组322名,克拉霉素组327名).两组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吸烟史等其它情况无明显差异.主要疗效参数为第14天时的临床应答;次级疗效参数为第7、14天时的细菌学应答,第7天和随访时的临床应答.治疗前从287名患者中分离出342株病原菌,常见的有:流感嗜血菌(37%),肺炎链球菌(31%),粘膜炎莫拉氏菌(18%),副流感嗜血菌(6%),金黄色葡萄球菌(6%).在可进行评价的患者中,莫西沙星和克拉霉素的临床有效率,在第14天时分别为89.1%和88.4%,在第28~35天时分别为89.2%和88.9%.在经微生物学证实的患者中,莫西沙星和克拉霉素的细菌清除率在第7天时分别为91.3%和68.4%;在第14天时分别为77.4%和62.3%;在第28~35天时分别为79.8%和77.4%,莫西沙星对流感嗜血菌的清除率尤其优于克拉霉素.对4项多国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恶化患者中进行研究的数据的meta-分析表明,莫西沙星对流感嗜血菌的清除率(97%)优于克拉霉素(72%).在可进行评价的患者中(47%,477/1017),患者接受莫西沙星治疗后,96%~98%的肺炎链球菌、副流感嗜血菌和粘膜炎莫拉氏菌被清除,临床有效率为90%~100%.一项在急性鼻窦炎患者中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患者分别接受7d疗程的莫西沙星和10d疗程的头孢呋辛.在接受治疗的患者群中,216名(89%,216/242)接受莫西沙星治疗的患者和219名(87%,219/251)接受头孢呋辛的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在可进行评价的患者群中,204名(97%,204/211)接受莫西沙星的患者和204名(91%,204/225)接受头孢呋辛的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在3~4周的随访时,莫西沙星组和头孢呋辛组分别有91%和89%的患者治愈.莫西沙星组和头孢呋辛组分别有103名(95%,103/109)和96名(84%,96/115)患者病原菌被清除,未出现重复感染.对来源于4项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35%,282/802经细菌学证实)的多国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在282名可作评价的患者中,96%的患者获得临床和细菌学疗效,89%~97%的肺炎链球菌(n=110)、金黄色葡萄球菌(n=20)、流感嗜血菌(n=63)和粘膜炎莫拉氏菌(n=17)被清除.对涉及4926名接受莫西沙星(绝大多数剂量为400mg/d)治疗的患者的20项Ⅱ期和Ⅲ期临床实验数据的meta-分析显示,不良反应通常轻微、短暂,3.8%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7.2%)和腹泻(5.7%).嗜睡的发生率为2.8%,味觉异常的发生率为1.1%,未见与莫西沙星相关的光毒性.莫西沙星不会导致健康志愿者的生命体征、血象、血液化学或心电图出现临床相关性改变.未见莫西沙星与茶碱、雷尼替丁或华法林间存在相互作用.Lode H,et al. Drugs Today,200036(4):245(英文)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氟喹诺酮在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中的作用

    作者:王菊仙;刘明亮

    在前列腺炎,尤其是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的治疗中,选择对前列腺组织及其分泌物具有优良药动学性质的抗菌剂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氟喹诺酮在治疗前列腺炎中的作用,简述了药物对前列腺渗透作用的理论背景,强调了离子障现象以及两性离子性氟喹诺酮跨膜(其两侧存在pH梯度)的非离子扩散作用.还强调了测定药物在人体(对象主要为健康志愿者)前列腺液中的浓度时必须在排除或至少可识别可能存在的尿污染的条件下进行.分析若干氟喹诺酮在前列腺液、精液以及前列腺组织中的浓度,可见不同品种的血药浓度以及对这些部位的渗透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人们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氟喹诺酮对这些前列腺腔隙的渗透及其作用的有关机制仍知之不多.尽管如此,仍然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氟喹诺酮在前列腺感染部位所能达到的浓度足以治疗由敏感致病菌引起的CBP和精囊炎.

  •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荣祖元;陈利;朱洁

    树突状细胞具有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至T淋巴细胞的能力,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肿瘤抗原肽、肿瘤细胞蛋白提取物或肿瘤相关基因等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以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融合疫苗等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治疗在动物试验与临床试验的研究进行综述.

  • 治疗葡萄球菌感染的药物

    对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的研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临床上对金葡菌感染的治疗仍面临挑战.1948年和1961年先后有报道出现耐青霉素和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目前又有耐万古霉素金葡菌的报道,由此可见人类与这种金葡菌变异株的战斗还没有结束.本文旨在阐述新研发的抗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和体外抗菌活性,以及金葡菌对这些抗菌药物出现的耐药趋势.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和口服都可用于治疗肺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达托霉素被推荐用于治疗深部感染,如由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和骨髓炎.替加环素是治疗成人复杂性腹腔内感染和复杂皮肤感染具有前景的抗菌药.目前也在研发新的头孢菌素类、喹喏酮类和接种疫苗.同时,为了防止金葡菌对新的抗生素耐药性的快速出现,需要在有效控制感染时合理使用新的抗生素.

  •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米卡芬净的作用

    作者:肖怡;张淑华

    米卡芬净是日本藤泽公司开发的一类新型水溶性棘白菌素类脂肽,是真菌细胞壁主要构成成分1,3-β-D-葡聚糖合成过程非竞争性抑制剂.它对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有广谱抗菌作用,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念珠菌也有很强的体外抗菌作用,对曲霉菌属的芽孢发芽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目前主要用于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所致的深部真菌感染.本品体内分布广泛,血浆和组织浓度较高,主要在肝进行代谢,经胆汁排泄,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对口咽及食道念珠菌病的治愈率为92%,对念珠菌血症治疗的临床好转率为92%,并对各类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表现出很好的耐受性,也没有与剂量或作用持续时间相关的毒性.

  • 抗结核候选新药PA-824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凌玉;周建琴;孙承航

    结核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在临床上频繁出现的多药耐药结核菌株使得结核病再次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然而现有的治疗药物,治疗周期长,对结核耐药菌无效.美国全球抗结核药物开发公司联盟发现一系列具有抗结核活性的硝基咪唑吡喃类化合物,临床前研究表明,其中一个名为PA-824的先导化合物的药效好、毒性小、作用机制新,对多药耐药菌株和潜伏态的结核杆菌都表现出极强的杀菌效果,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及其耐药现状

    作者:曹弟勇;周歧新;凌保东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属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至少由7个基因型组成.近年来已成为临床上较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主要通过水、体温表、喷雾器、静脉导管、导尿管、输液管等在医院内流行播散,在痰标本和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率高.该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等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尤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90%.现从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分布和耐药现状等方面对该菌作一综述.

  • 替加环素的抗菌作用及药理学性质

    作者:许明;林陈水;付水星

    替加环素是新一类甘氨酰四环素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特别是对重要的耐药性致病菌具有很高的活性.替加环素能够克服或限制细菌的外排泵和核糖体保护2种耐药机制产生作用.作为静脉用抗生素,替加环素能快速而广泛地分布于身体各组织.替加环素基本以原形参与循环,半衰期长达40 h,主要通过粪便排泄.不需要根据年龄、性别和肾功能紊乱进行剂量调整.体内外研究表明替加环素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对人体显示为线性动力学性质.非肠道给药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29.5%)和呕吐(19.7%).

  • 金黄色葡萄球菌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磊;宋诗铎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Panton-Valetine杀白细胞素可导致白细胞凋亡和坏死,已成为该细菌的一个致病因素.临床发现由PVL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感染病情复杂,死亡增多.针对目前PVL的分子生物学特点、作用机制、靶细胞、临床分布及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及其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祥宏;徐元宏

    金属β-内酰胺酶具有水解多种抗生素的能力,编码该酶的基因主要是获得性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为可移动型基因,迄今已发现包括IMP,VIM型等多种基因型,而且新的基因型和亚型不断出现.金属p内酰胺酶基因在I类和III类整合子中发现,整合子是其发生水平传播的主要因子,常见的水平传播方式由整合子通过接合作用完成,整合子及其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广泛传播与质粒、转座子密切相关.SPM-1型基因可借助于可移动的共同区域(CR)发生转移.

  •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及真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丽娟;王辂;朱辉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靶位包括真菌细胞壁、细胞膜、蛋白质合成和核酸合成.依据作用靶位分别阐述了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唑类、多烯类、烯丙胺类、5-氟胞嘧啶和芬净类,从分子层面上分别介绍了真菌对以上药物的耐药机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