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美罗培南致乙型重型肝炎中性粒细胞减少并感染1例

王晓霖;张云霞

摘要: 患者,男,40岁,因“乏力、纳差、尿黄20 d”于7月8日入院,否认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20 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下降,伴恶心、尿黄,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异常(具体不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250.00 IU/mL给予保肝、退黄治疗,复查肝功能(TB369.6μmol/L,ALT 1696.3 U/L,AST 1039.6 U/L,Alb 37.7 g/L),到我院门诊就诊,以“慢性乙型肝炎”收入院。入院查体:BP 100/70 mmHg, HR 70次/min,神清,体型偏胖,全身皮肤巩膜深度黄染,肝掌阴性,未见蜘蛛痣,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入院后完善检查:血常规:WBC 7.07×109/L;N 71.9%;RBC 5.34×1012/L;Hb 163 g/L;PLT 136×109/L;凝血功能:PT 21.70 s;PTA 41%;总胆红素504.1μmol/L;直接胆红素312.5μmol/L;间接胆红素191.6μmol/L;总蛋白64.2 g/L;白蛋白36.2 g/L;谷氨酰氨基转移酶267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89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91 U/L;电解质、血糖、肾功能正常;甲胎蛋白53.06 ng/mL;甲、戊型肝炎抗体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核酸7.31×107 IU/mL;上腹部 MRI 符合慢性肝病声像图改变。初步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症型,予保肝、退黄、抗病毒、支持、对症治疗,8 d 后复查肝功能:总胆汁酸318.6μmol/L;碱性磷酸酶170 U/L;总胆红素557.8μmol/L;直接胆红素405.3μmol/L;总蛋白62.0 g/L;白蛋白29.5 g/L;谷氨酰氨基转移酶15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04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41 U/L;凝血功能:PT 23.20 s;PTA39%;血常规:WBC 6.09×109/L;N74.4%;RBC 4.99×1012/L;Hb 151 g/L;PLT 80×109/L,行血浆置换联合吸附治疗2次,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总胆红素260μmol/L;白蛋白32.1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7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1 U/L);PTA72%;HBV DNA 载量下降。7月19号患者出现发热,查血常规:WBC 9.54×109/L;N 70.1%;RBC 4.79×1012/L;Hb 146 g/L;PLT 119×109/L;予美罗培南0.5 g,每8 h 1次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患者体温降至正常,7月23号复查血常规:WBC 3.78×109/L;N 58.0%;RBC:4.64×1012/L;Hb 140 g/L;PLT 101×109/L;美罗培南减量至0.5 g,每次12 h 静脉滴注,2 d 后停药。7月27号复查血常规:WBC 3.32×109/L;N 33.2%;中性粒细胞计数1.10×109/L;RBC 4.26×1012/L;Hb 131 g/L;PLT 90×109/L。7月30号复查血常规:WBC 1.69×109/L;N ;1.2%;中性粒细胞计数0.02×109/L;RBC 4.25×1012/L;Hb 132 g/L;PLT 114×109/L。患者无发热、咳嗽、腹痛、腹泻不适,请血液科会诊。诊断:粒细胞缺乏症,建议:1.粒细胞缺乏症并发感染风险高,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2.停用可疑药物,监测血常规变化,若血象无改善,行粒细胞刺激因子针升白细胞治疗。按照会诊意见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针150μg 以及头孢替唑预防感染治疗,8月2日复查血常规:WBC 1.5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极限,RBC 3.99×1012/L;Hb 127 g/L;PLT 99×109/L。8月3号患者出现发热,体温高39℃,急查血常规:WBC 2.68×109/L;N 32.0%;中性细胞绝对数0.86×109/L;RBC 3.86×1012/L;Hb 124 g/L;PLT 92×109/L。换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并继续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8月7号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红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白细胞分类:N 87%,L 10%,M1%,早幼粒细胞2%,血小板不少见,请血液科会诊意见: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复查外周血细胞学,必要时可完善骨髓细胞学等检查。8月8日 复 查血常规:WBC 19.04×109/L;N 82.6%;RBC 4.13×1012/L;PLT 124×109/L;停用抗生素及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8月14日复查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红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白细胞分类:N 69%,L 31%,血小板不少。8月18日复查:WBC 8.54×109/L;N 65.2%;RBC 3.53×1012/L;PLT 160×109/L;复查肝功能继续好转(总胆红素80.1μmol/L;直接胆红素65.0μmol/L;间接胆红素15.1μmol/L;白蛋白32.3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7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9 U/L),患者出院,出院后复诊,患者肝功能、血常规恢复至正常范围。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评价肝癌射频消融术疗效的价值

    作者:汪金;方向明

    目的 探讨在肝癌射频消融术疗效评价中应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的实际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接受CT、超声、MRI等检查以及活检(至少两种),对比动态三维超声造影与CT/MRI检查结果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结果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的图像重建满意率为88.33%,与二维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三维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术的有效率为83.33%,残存/复发率为16.67%;CT/MRI检查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术的有效率为81.67%,残存/复发率为18.33%.动态三维超声造影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分别为96.67%、100.00%、80.00%,CT/MRI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分别为95.00%、98.33%、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的评价结果与二维超声造影检查结果、CT/MRI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可以在准确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更多与病情有关的信息,应用价值较高,可以进行推广.

  • 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观察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

    作者:路俊英;郭志军;郭海云;门明;曾艳红;冯文秋

    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观察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并探讨其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00例患者行腹部CTA检查,进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重建,结合横断面观察肝动脉及分支的解剖变异.结果 400例受检者中肝动脉及分支均清晰显示,属于正常解剖学类型356例,占89.00%;肝动脉起源变异44例,占11.00%.其中30例(7.50%)肝动脉解剖变异属于Michels分型:MichelsⅡ型5例,占1.25%;MichelsⅢ型10例,占2.50%;Michels Ⅴ型2例,占0.50%;MichelsⅥ型2例,占0.50%;MichelsⅧ型5例,占1.25%:MichelsⅨ型6例,占1.50%.另Miclels分型之外肝动脉起源变异14例,占3.50%;其中两种及多种血管起源变异共存7例,占1.75%.结论 64排螺旋CTA能准确判断肝动脉及分支解剖变异,能为临床提供详细准确的影像学资料.

  • 原发性肝癌激光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评估

    作者:熊琨;陈丹妮;白飞;魏雪峰;林夏;薛迪

    目的 初步评估我国原发性肝癌激光消融的应用状况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PubMed、CBM和CNKI数据库的检索与文献筛选纳入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激光消融或其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激光消融及其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有其特点和较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但激光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与手术切除相比无明显优势.结论 需要扩大激光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 肝脏脂肪变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卢友光;谢丽平;林涛发;王少扬

    目的 探讨肝脏脂肪变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对5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行肝脏穿刺活检术,根据病理脂肪变性分级分为非脂肪肝组(36例)和脂肪肝组(21例),对两组肝纤维化指数(LF)值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非脂肪肝组与脂肪肝组的LF均值分别为(2.90±0.15)、(3.3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脂肪变性对RTE中LF值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 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澜;陶丹;夏丹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在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肝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肝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波消融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8.1±11.5) min、(29.5±8.6) mL、(5.4±1.9)d均少于对照组患者[(171.4±13.4) min、(298.3±15.1)mL、(12.5±1.5)d,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b指标水平为(44.1±7.4) 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3.3±5.9) g/L,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AST、ALT指标水平分别为(49.6±28.5) IU/L及(57.2±25.1) IU/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74.6±29.6) IU/L、(78.9±23.0)IU/L,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健康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消融对肝血管瘤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肝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预后.

  • 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对小儿肝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洁;潘修成

    目的 分析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对小儿肝功能是否存在影响.方法 99例患儿均为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到本院就医的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者,作为研究组,并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90例幼儿作为对照组.患儿人院后,清晨空腹情况下,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组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各项指标,包括LYM、AL、WBC、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细胞亚群、血涂片及EB病毒DNA定量等高于对照组健康幼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的情况较复杂,临床上不仅要对病原进行检查,还需要进行器官功能检查,以提高诊断效率,尽早地实施治疗措施,保证患儿健康.

  • 卡维地洛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静脉压力及其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岩;孙成刚

    目的 研究卡维地洛在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静脉压力,同时对其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肝以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观察不同治疗对两组患者肝静脉压力、肝功能、血浆内毒素、DAO活性、D-乳酸水平变化、门静脉宽度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肝静脉自由压、肝静脉楔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静脉楔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肝静脉自由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Bil、Alb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改善情况,且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内毒素水平、DAO活性、D-乳酸水平以及门静脉宽度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DAO活性、D-乳酸水平、门静脉宽度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卡维地洛能明显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静脉压力,减少门静脉宽度,降低血浆内毒素、DAO活性与D-乳酸水平,促进肠黏膜的修复,改善肠道屏障与肝功能.

  • GP73联合AFP-L3检测在低浓度甲胎蛋白肝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平武;方林

    目的 研究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检测在低浓度甲胎蛋白(AFP)肝癌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125例低浓度AFP肝病患者,根据患者的肝病种类分为肝炎组(n=31例),肝硬化组(n=40例)以及肝癌组(n=54例),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GP73以及AFP-L3水平.结果 肝癌组患者的血清GP73、AFP-L3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对照组(P<0.05);GP73以及AFP-L3联合检测肝癌患者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GP73、AFP-L3(P<0.05).结论 GP73以及AFP-L3均可作为诊断低浓度AFP肝癌患者的血清标记物,二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

  • 多期动态增强MR扫描参数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春光;牛永超;孔令春

    目的 探讨多期动态增强MR扫描参数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06例,对106例患者各病灶进行动态增强MR扫描,测量患者病灶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率(SER)、正性增强积分(PEI)、大下降斜率(MSD)和峰值(PV)情况,比较不同病灶动态增强MR扫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细胞癌、转移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脓肿、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SI、SER、PEI、MSD及PV各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MSI、PEI、MSD、PV值明显高于肝细胞癌、转移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脓肿(P<0.05);局灶性结节增生在各类肝脏占位性病变中SER值明显高于转移瘤、肝脓肿、血管瘤(P<0.05);86.48%肝细胞癌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Ⅰ型与Ⅱ型,63.63%转移瘤及55.55%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Ⅱ型,77.77%的肝脓肿、66.66%的血管瘤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Ⅲ型,80.00%的局灶性结节增生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Ⅱ型.结论 肝脏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曲线类型、量化参数存在差异性,结合两者可提高疾病鉴别诊断能力.

  • 脂肪衰减参数联合生化指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琦琦;孙红霞;庄小芳;王晓波;郭峰;王燕

    目的 探讨脂肪衰减参数联合生化指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145例NAFLD患者,3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以CT肝/脾比值为诊断标准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脂肪衰减参数对NAFLD的诊断价值.结果 脂肪衰减参数诊断脂肪肝的佳cut-off值是262.5 dB/m(AUROC=0.854,灵敏度=0.840,特异度=0.771);脂肪衰减参数诊断脂肪肝轻度、中度、重度的佳cut-off值分别是225.5 dB/m、267.5 dB/m、289.5 dB/m,AUROC分别为0.401、0.644、0.807,均P<0.05;脂肪衰减参数联合ALT或TG可提高对NAFLD诊断价值,其中脂肪衰减参数联合ALT的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脂肪衰减参数联合ALT、TG对NAFLD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肝脏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3-6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