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肝脏杂志

肝脏

肝脏杂志

Chinese Hepatology 간장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1704
  • 国内刊号: 31-177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肝脏》杂志社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评价肝癌射频消融术疗效的价值

    作者:汪金;方向明

    目的 探讨在肝癌射频消融术疗效评价中应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的实际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接受CT、超声、MRI等检查以及活检(至少两种),对比动态三维超声造影与CT/MRI检查结果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结果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的图像重建满意率为88.33%,与二维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三维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术的有效率为83.33%,残存/复发率为16.67%;CT/MRI检查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术的有效率为81.67%,残存/复发率为18.33%.动态三维超声造影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分别为96.67%、100.00%、80.00%,CT/MRI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分别为95.00%、98.33%、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三维超声造影的评价结果与二维超声造影检查结果、CT/MRI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可以在准确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更多与病情有关的信息,应用价值较高,可以进行推广.

  • 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观察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

    作者:路俊英;郭志军;郭海云;门明;曾艳红;冯文秋

    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观察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并探讨其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00例患者行腹部CTA检查,进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重建,结合横断面观察肝动脉及分支的解剖变异.结果 400例受检者中肝动脉及分支均清晰显示,属于正常解剖学类型356例,占89.00%;肝动脉起源变异44例,占11.00%.其中30例(7.50%)肝动脉解剖变异属于Michels分型:MichelsⅡ型5例,占1.25%;MichelsⅢ型10例,占2.50%;Michels Ⅴ型2例,占0.50%;MichelsⅥ型2例,占0.50%;MichelsⅧ型5例,占1.25%:MichelsⅨ型6例,占1.50%.另Miclels分型之外肝动脉起源变异14例,占3.50%;其中两种及多种血管起源变异共存7例,占1.75%.结论 64排螺旋CTA能准确判断肝动脉及分支解剖变异,能为临床提供详细准确的影像学资料.

  • 原发性肝癌激光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评估

    作者:熊琨;陈丹妮;白飞;魏雪峰;林夏;薛迪

    目的 初步评估我国原发性肝癌激光消融的应用状况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PubMed、CBM和CNKI数据库的检索与文献筛选纳入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激光消融或其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激光消融及其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有其特点和较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但激光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与手术切除相比无明显优势.结论 需要扩大激光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 肝脏脂肪变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卢友光;谢丽平;林涛发;王少扬

    目的 探讨肝脏脂肪变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对5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行肝脏穿刺活检术,根据病理脂肪变性分级分为非脂肪肝组(36例)和脂肪肝组(21例),对两组肝纤维化指数(LF)值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非脂肪肝组与脂肪肝组的LF均值分别为(2.90±0.15)、(3.3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脂肪变性对RTE中LF值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 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澜;陶丹;夏丹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在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肝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肝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波消融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8.1±11.5) min、(29.5±8.6) mL、(5.4±1.9)d均少于对照组患者[(171.4±13.4) min、(298.3±15.1)mL、(12.5±1.5)d,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b指标水平为(44.1±7.4) 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3.3±5.9) g/L,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AST、ALT指标水平分别为(49.6±28.5) IU/L及(57.2±25.1) IU/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74.6±29.6) IU/L、(78.9±23.0)IU/L,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健康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消融对肝血管瘤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肝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预后.

  • 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对小儿肝功能的作用

    作者:王洁;潘修成

    目的 分析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对小儿肝功能是否存在影响.方法 99例患儿均为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到本院就医的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者,作为研究组,并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90例幼儿作为对照组.患儿人院后,清晨空腹情况下,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组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各项指标,包括LYM、AL、WBC、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细胞亚群、血涂片及EB病毒DNA定量等高于对照组健康幼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的情况较复杂,临床上不仅要对病原进行检查,还需要进行器官功能检查,以提高诊断效率,尽早地实施治疗措施,保证患儿健康.

  • 卡维地洛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静脉压力及其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岩;孙成刚

    目的 研究卡维地洛在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静脉压力,同时对其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肝以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观察不同治疗对两组患者肝静脉压力、肝功能、血浆内毒素、DAO活性、D-乳酸水平变化、门静脉宽度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肝静脉自由压、肝静脉楔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静脉楔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肝静脉自由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Bil、Alb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改善情况,且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内毒素水平、DAO活性、D-乳酸水平以及门静脉宽度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DAO活性、D-乳酸水平、门静脉宽度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卡维地洛能明显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静脉压力,减少门静脉宽度,降低血浆内毒素、DAO活性与D-乳酸水平,促进肠黏膜的修复,改善肠道屏障与肝功能.

  • GP73联合AFP-L3检测在低浓度甲胎蛋白肝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平武;方林

    目的 研究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检测在低浓度甲胎蛋白(AFP)肝癌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125例低浓度AFP肝病患者,根据患者的肝病种类分为肝炎组(n=31例),肝硬化组(n=40例)以及肝癌组(n=54例),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GP73以及AFP-L3水平.结果 肝癌组患者的血清GP73、AFP-L3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对照组(P<0.05);GP73以及AFP-L3联合检测肝癌患者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GP73、AFP-L3(P<0.05).结论 GP73以及AFP-L3均可作为诊断低浓度AFP肝癌患者的血清标记物,二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

  • 多期动态增强MR扫描参数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春光;牛永超;孔令春

    目的 探讨多期动态增强MR扫描参数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06例,对106例患者各病灶进行动态增强MR扫描,测量患者病灶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率(SER)、正性增强积分(PEI)、大下降斜率(MSD)和峰值(PV)情况,比较不同病灶动态增强MR扫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细胞癌、转移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脓肿、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SI、SER、PEI、MSD及PV各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MSI、PEI、MSD、PV值明显高于肝细胞癌、转移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脓肿(P<0.05);局灶性结节增生在各类肝脏占位性病变中SER值明显高于转移瘤、肝脓肿、血管瘤(P<0.05);86.48%肝细胞癌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Ⅰ型与Ⅱ型,63.63%转移瘤及55.55%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Ⅱ型,77.77%的肝脓肿、66.66%的血管瘤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Ⅲ型,80.00%的局灶性结节增生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Ⅱ型.结论 肝脏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曲线类型、量化参数存在差异性,结合两者可提高疾病鉴别诊断能力.

  • 脂肪衰减参数联合生化指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琦琦;孙红霞;庄小芳;王晓波;郭峰;王燕

    目的 探讨脂肪衰减参数联合生化指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145例NAFLD患者,3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以CT肝/脾比值为诊断标准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脂肪衰减参数对NAFLD的诊断价值.结果 脂肪衰减参数诊断脂肪肝的佳cut-off值是262.5 dB/m(AUROC=0.854,灵敏度=0.840,特异度=0.771);脂肪衰减参数诊断脂肪肝轻度、中度、重度的佳cut-off值分别是225.5 dB/m、267.5 dB/m、289.5 dB/m,AUROC分别为0.401、0.644、0.807,均P<0.05;脂肪衰减参数联合ALT或TG可提高对NAFLD诊断价值,其中脂肪衰减参数联合ALT的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脂肪衰减参数联合ALT、TG对NAFLD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 192例HIV合并HCV感染患者的联合抗病毒疗效分析

    作者:黄石珍;段月勋;汪习成;杨环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联合抗病毒的综合疗效.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192例HIV/HCV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实验组采用HAART+抗HCV联合治疗的方案,抗HCV时间1年到1年半.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CD4+T,肝功能相关指标ALT及AST,血常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CD4+T的提升量为(412.1±78.6)个/μL,高于对照组(299.3±81.1)个/μL,表明实验组治疗方案对CD4+T的提升效果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及AST实验组都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表明实验组方案对肝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效果.结论 对于HIV/HCV共感染患者,在有效HAART前提下及时给予抗HCV治疗,不仅有利于CD4+T提高及免疫功能恢复,同时还有利于患者异常肝功能的恢复,阻止终末期肝病的发生.这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死亡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白细胞介素-1b、10、13和干扰素-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血清学转换的影响

    作者:王芳;谢梅

    目的 初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1b、IL-10及IL-13)和干扰素(IFN-γ)在预测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37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并记录白介素及干扰素(IL-1b,IL-10,IL-13和IFN-γ等)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HBsAg滴度;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测定血清HBV D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干扰素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检测细胞白介素和干扰素的分泌,统计分析白介素和干扰素在预测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结果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IL-10 SNP rs1800872和IL-13 SNP rs1800925基因型在不同治疗结果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0 SNP rs1800872位点在HBV恢复组中A等位基因携带者(97.3%)高于HBsAg血清学未转换组(90%;P=0.002),但与HBsAg血清学转换组相比(94.1%;P=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IL-10 rs1800872 A等位基因的患者相比于携带C等位基因,HBsAg滴度下降率更低(0.09±0.01与0.05 ±+0.08 log10IU/mL;P=0.03).但IL-13 rs1800925基因型的患者在HBsAg滴度下降率(0.09±0.02与0.09±0.01 log10 IU/mL;P=0.60)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0 SNP rs1800872携带A等位基因血清IL-10水平比C/C基因型携带者更高.体外携带A等位基因的IL-10 SNP rs1800872基因型患者分离出的PBMC(n=55)比C/C基因型携带者(n=8)分泌更多的IL-10(672.65±107.43和269.12±133.09 pg/mL;P=0.02).结论 IL-10 SNP rs1800872的A基因型与血清高含量的IL-10有关,可预测自发的血清学转换和HBV恢复.自发的血清学转换与HBV基因型无关;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HBsAg血清学转换的时长与血清IL-10的水平有关,并可预测是否发生自发HBsAg血清学转换和HBV恢复.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5+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杜炜;崔海燕;张永乐;俞哲;铝铁锋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5+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及其与肝病病情的关系.方法 对52例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和48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以及50名健康人群的外周血进行CD3+/CD4+/CD8+,CD4+ CD45RA+、CD4+ CD45RO+、CD8+ CD45RA+、CD8+ CD45RO+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 CD3+,CD4+,CD4+ CD45RA+,CD4+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在三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D8+,CD8+ CD45RA+,CD8+ 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慢性化的发生CD8+ CD45RO+T细胞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病情进展呈正相关;CD3+,CD4+,CD4+ CD45RA+、CD4+ 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不能有效地反映肝病的进展,CD8+,CD8+ CD45RA+、CD8+ 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联合检测能够更好地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和临床预后,从而指导临床.

  • 陕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规律

    作者:张瑞芹;陈延平;冯继红

    目的 分析近4年陕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1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实验室1613例HBV基因型检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乙型肝炎病毒B、C、D基因型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分为两个时间段2013年10月至2016年7月和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比较这两个时间段内基因型分布的变化规律,以此预测未来陕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变化特征.结果 2013年10月至2017年1 1月乙型肝炎基因型检出率为81.3%;基因C型占全部HBV感染者93.5%,基因B型占全部HBV感染者3.4%,基因D型占全部HBV感染者2.4%.乙型肝炎病毒B、C、D基因在各个年龄段以及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3年10月至2016年7月乙型肝炎基因型检出率为81.6%;基因C型占全部HBV感染者95.3%,基因B型占全部HBV感染者2.5%,基因D型占全部HBV感染者2.3%.2016年8月到2017年11月,乙型肝炎基因型检出率为81.0%;基因C型占全部HBV感染者88.9%,基因B型占全部HBV感染者5.8%,基因D型占全部HBV感染者4.9%.乙型肝炎病毒B、C、D基因在各个年龄段以及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陕北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以C型为主.近几年基因C型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相反的,B型、D型则有增多的趋势.

  • 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徐林芳;沈曼茹;史先芳;倪倩雯;高振军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将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将同期体检健康者65名作为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查,分析不同Child-Pugh分级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增加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值逐渐升高,C级患者门静脉内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降低越明显,Qsv/Qpv超过60%的比例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Child-Pugh不同分级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呈明显正相关(rs=0.786,P<0.05).结论 肝硬化Child-Pugh不同分级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

  • 糖原累积症Ⅸ型12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作者:王璞;董漪;徐志强;陈大为;王福川;甘雨;王丽旻;闫建国;曹丽丽;李爱芹;朱世殊;张敏

    目的 探讨糖原累积症Ⅸ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Ⅸ,GSDⅨ)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解放军第三○二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住院治疗的12例经基因检测确诊为GSDⅨ型的患者,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 12例GSDⅨ型患者根据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分为三类,其中GSDⅨa型10例,均为男性,GSDⅨb型1例,女性,GSDⅨc型1例,女性.发病年龄中位数为2.1岁.所有患者均有肝大和肝功能异常,伴不同程度的低血糖10例,生长发育落后7例,伴有尿酮体阳性6例、高三酰甘油3例、高乳酸4例.12例患者肝脏病理炎症程度均为G 1-2,纤维化程度S1-2 8例,S2-3 3例,肝硬化S4 1例.所有的肝脏病理糖原染色阳性.12例患者共检测出13个糖原磷酸化酶激酶基因突变位点,包括11个错义突变,1个缺失突变,1个剪切突变.其中5个为新发现的突变,分别为PHKA2三个:c.3597-3598del (p.F1199fs),c.1039C>T (p.Q347X),c.749C>T (p.s250L);PHKB一个:c.1776+ 1G>T (splicing);PHKG2一个:c.925 C>T (p.R309W).经生玉米淀粉口服等干预治疗,患儿症状可减轻.结论 肝大并转氨酶异常的患儿需考虑GSDⅨ型诊断,确诊及分型依赖于基因检测.GSDⅨ型尽早干预可改善预后.

  •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

    作者:尧颖;高建鹏;王辉;张志波;翟慧勤;徐智媛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AIH-PBC)重叠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提高对AIH-PBC重叠综合征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方法 对10例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肝穿刺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多发于中年女性(80%),肝组织病理变化兼具界面性肝炎,桥接样坏死及小胆管减少甚至消失.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中国人中日趋增多,AIH-PBC重叠综合征并非罕见,其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生化、免疫指标和组织学变化,重叠综合征兼具AIH和PBC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均可见肝小叶界面炎,且多为中重度,可见桥接样坏死及小叶中央融合性坏死,肝细胞炎症活动度从中度到重度不等,纤维化程度从S2到S4,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胆管病变,其中3例有明显胆管数目减少,2例有细小胆管增生.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夏利芳;关博文;单耀斌;李昆鹏;王童;郭桐生

    目的 调查隐匿性HBV感染(OBI)的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HBsAg(-)且其他HBV标志物阳性患者血清样本1570份,同时排除单独抗-HBs阳性患者.采用全自动磁珠法核酸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同时采用罗氏CAP/Prep HBV检测系统复核.结果 1570份标本中共有71份HBV DNA阳性标本.1570份标本中,肝炎506份,肝硬化399份,肝占位41份,肝癌189份,其他诊断435份.HBV DNA阳性标本中,肝炎31份,肝硬化7份,肝占位3份,肝癌16份,其他14份.71份OBI标本中有7份为健康查体者标本.结论 OBI在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生率,肝占位和肝癌患者OBI发生率较高,健康体检人群中仍可筛查出OBI者.

  •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尹艳霞;孟子强;李晓光;于建武;李树臣;许春海

    目的 评估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人组1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均为阳性,病毒载量为5.955e×104~1.688e×108 IU/mL,其中基因1b型与2a型分别是62例、44例,并有11例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均为1b型.对于1b型无肝硬化以及2a型的慢性丙型肝炎采用索菲布韦联合达卡他韦治疗,1b型肝硬化患者加用利巴韦林,疗程12周.1b型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不能耐受利巴韦林,延长疗程至24周.治疗过程中观察HCV RNA、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58.5%的患者获得超快速病毒学应答(SRVR)(1周),99%的患者在治疗4周时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疗程结束时病毒应答率为99%;治疗前后对照ALT,AST下降至正常范围(P<0.05)、肝硬化组Alb升高(P<0.05),但TBil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和24周时持续病毒学应答高(SVR12、SVR24均为99%),不良反应轻微且出现率不高,例如胃肠不适(2例),头痛(5例),乏力、腹胀(10例).结论 索菲布韦联合达卡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安全性好、不良反应低、疗效肯定.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祛脂三味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柴海生;张琴

    目的 评估祛脂三味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38例随机分为祛脂三味方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44例,在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基础上,分别使用祛脂三味方颗粒(虎杖,山楂,决明子)及安慰剂(祛脂三味方每味药剂量10%+ 90%糊精组成)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肝功能改善,FibroScan显示肝脂肪变性程度好转(P<0.05),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祛脂三味方改善NASH肝脂肪变性短期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改善肝脂肪变性程度,其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多排螺旋CT扫描对低位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作者:杜卫华

    低位阻塞性黄疸是胆总管远端结石或肿瘤、胆管炎、壶腹部癌、胰头癌、十二指肠癌等疾病导致胆管狭窄或梗阻,胆汁通过受阻,临床上表现出以皮肤、巩膜、小便黄染,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胆汁代谢障碍综合征[1].因为低位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较复杂,各种疾病的病程、病情进展、治疗方法和疾病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较多疾病早期无特异性体征,结石和炎症性梗阻可导致肝功能受损,肿瘤性黄疸症状明显时已处于中晚期[2].因此,对于低位阻塞性黄疸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指导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对低位阻塞性黄疸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MDCT)检查,探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关键词:
  • 肝硬化患者使用肠内营养素干预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生义;高颂凯;王道先;朱平;张红霞

    肝脏是机体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脏硬化后其对糖、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及能量的代谢出现障碍,使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营养治疗逐渐成为肝硬化综合治疗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30例在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风险,使用肠内营养素干预及未干预的患者,在外源性使用人血白蛋白量、肝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等方面进行对比,现将临床经验总并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奥曲肽与特利加压素联合泮托拉唑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肝静脉压指标及再出血率的影响

    作者:郑宏波;王山军;刘小莹

    既往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药物治疗方案推荐质子泵抑制剂加生长抑素类,在控制出血症状和缩短止血时间方面具有优势,但大量临床报道显示,该方案应用后存在个体疗效差异大,再出血风险高等问题[1-2].而特利加压素属人工合成类加压素,近年来其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面已获得广泛应用,并取得令人满意效果,但相较于奥曲肽能否增加患者临床受益仍无明确定论[3].本文旨在探讨奥曲肽与特利加压素分别联合泮托拉唑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肝静脉压指标及再出血率的影响,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多循证依据,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低浓度甲胎蛋白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意义

    作者:胡大山;胡建强;刘欢;刘春艳;宣佶

    乙肝肝硬化转化为肝癌往往病情发展隐匿,不易发现.虽然DKK1蛋白、AFPmRNA、AFP异质体等新的肿瘤标志物提高了肝癌的确诊率,但检测费用高[1].甲胎蛋白(AFP)仍是今后一段时间肝癌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降低AFP的诊断标准为>20 ng/mL对肝实质性占位病变的诊断更有意义[2].为进一步降低肝硬化转化为肝癌的漏诊,我科对低浓度甲胎蛋白(21~200 ng/mL)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合并肝功能损害产妇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产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丁冬梅;潘晓红

    产后出血在我国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和妊娠期急性脂肪性肝炎这些妊娠期的合并疾病使孕产妇的肝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血清蛋白含量下降和酶胆相关指标异常,肝脏的凝血功能下降,易出现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大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威胁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2].近年来,我们对合并肝功能损害产妇在产时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商品名:欣母沛)宫体注射,观察其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 药物性肝损伤的易感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杨博;李婧;杨长青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亦称药物性肝病,是指在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伤,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通常在用药后5~90 d内发生(特异质反应在5d内)[1].可能导致肝脏较为严重的损伤.对于DILI的诊疗,由于其具有确切的临床探索意义,成为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尽管DILI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其危险因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临床因素(即与宿主相关)、环境因素、药物相关的因素[2].本文主要立足于这三个方面,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易感因素的新研究动态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
  • 丙硫氧嘧啶(PTU)诱导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耕愚;刘冰;沈弢

    药物性肝损伤(DILI)作为一种主要的临床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ATD)是造成DILI的其中一类药物,其临床表现为典型的特异质性肝损伤(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IDILI),具有不可预测性,个体差异显著,与药物剂量常无相关性,临床表现多样化[1].ATD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目前包括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卡比马唑(carbimazole,CMZ)和甲硫咪唑(methimazole,MMI).其中的丙硫氧嘧啶(6-丙二硫氧嘧啶)于1947年7月被引入临床使用,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PTU的作用是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从而抑制甲状腺素前体的酪氨酸残基加上碘离子.尽管无数人从PTU治疗中受益,但在使用这种药物的60年里,关于PTU在儿童和成人中引起肝衰竭和死亡的报告已经越来越多,这些报告引起了人们对这种药物肝毒性的不良反应的担忧.本文就PTU导致肝损伤的发生率、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作用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和分析,为进一步了解PTU,从而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PTU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周天慧;谢青

    药物诱导的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可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急、慢性肝损伤.停用可疑药物后,大多数DILI为自限性,同时也有一部分患者仍可存在持续性的肝损伤,进而进展为慢性DIILI[1].DILI根据其致病药物特点,可分为固有型和特异质型,前者主要是由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引起,如对乙酰氨基酚(APAP)等,是一种剂量依赖性的肝损伤,而后者的损伤与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无明显相关性,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DILI类型.慢性DILI,尤其是特异质型DILI,缺乏相对应的实验动物模型,并难以展开前瞻性临床研究,现阶段主要依赖于各国的DILI患者信息登记网络开展相关的研究[2].

    关键词:
  • IGF-1与肝硬化的关系

    作者:刘欢;白艳霞;万艳;袁贝贝;刘京京

    近年来已有多个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与肝功能情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旨在介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肝硬化的关系,并介绍它对肝硬化预后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肝硬化相关治疗中的研究动态.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基础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e like growth foctor,IGF-1)于1957年由Daughaday等首先发现的,属IGFs成员之一,它是一个由70个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可由肾脏、胰腺、睾丸、肺脏等脏器以旁分泌及自分泌的形式产生,但其中大部分的IGF-1是由生长激素(GH)刺激肝脏以后肝脏生成,因其与胰岛素结构同源、作用相近故而得名.产生的IGF-1与GH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factor bindingprotein,IGFBP)在体内构成GH—IGF-1-IGFBP轴.

    关键词:
  • Gilbert综合征1例

    作者:雷建波;贺为人

    患者,男性,54岁,因“皮肤巩膜反复黄染50余年,体检发现肝脏囊肿半月余”于2017年12月5日入院.该患者缘于出生后即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无皮肤瘙痒,生长发育正常,日常生活如常.皮肤巩膜黄染可因劳累或感冒后加重,经休息后可缓解,无明显不适症状,未行诊治;半月前体检发现肝内多发囊肿,今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以“肝囊肿,黄疸原因待查”收入我科,病程中无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寒战、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痛,无返酸嗳气,无呕血,无心悸气短,偶有乏力,体重无减轻.饮食、睡眠良好,排尿、排便如常.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其父母无皮肤及巩膜黄染史,其姐姐为Gilbert综合征患者.

    关键词: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例

    作者:杨新英;康富标;李海军;孙殿兴

    患者,男性,48岁,主因间断呕血、便血6年,再次呕血lh急诊入院.患者于2011年因突发呕血、便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经内科治疗,出血停止.此后5次因呕血、便血在当地医院及我院诊治,多次建议患者行手术或内镜下治疗,患者均未同意,致每次均予内科治疗止血后出院.2017年8月1日凌晨3:00再次因呕血急诊入院,测血压81/52mmHg,心率100次/分,急查肝功能:ALT17.2 U/L、Alb 26.6 g/L、Glb 19.6 g/L、TBil 33.7 μmol/L、DBil 7.60 μmol/L;血常规:WBC 6.93×109/L、RBC 3.0×1012/L、Hb 65 g/L、PLT 39×109/L,N 83.4%;凝血酶原时间19.5s,凝血酶原活动度43%、纤维蛋白原含量0.97 g/L;D-二聚体0.536 mg/mL.考虑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积极给予降门静脉压、抑酸及补液、输血等治疗,患者仍间断呕血,给予下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出血停止并顺利撤管,于8月7日开始进食.8月8日行上腹部CT检查示“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腹水”.患者于8月12日上午突然出现腹痛,为持续性胀痛,伴恶心,无腹泻,排气减少.

    关键词:
  •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伴桥本甲状腺炎1例

    作者:胡晨波;金宏慧;严蓉妹;丁晓红;周里钢

    患者,女,59岁,因“乏力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否认既往有肝炎史、外伤及输血史,否认饮酒吸烟史,否认家族性疾病.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出血点及瘀斑,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全腹无压痛,肝区叩击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肝功能:TBil:14.7 μmol/L,ALT:103 U/L,AST:61 U/L,ALP:212 U/L,GGT:294 U/L,IgM:5.41 g/L,CHO:5.91 mmol/L,甲、乙、丙、戊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EBV DNA、CMV DNA均阴性.AMA:阳性,AMA-M2阳性,ANA、ASMA、LC-1、P-ANCA等阴性.甲状腺功能:TPOAB:706.4 IU/mL,TGAB:87.88 IU/mL,FT3:3.84 pmol/L,FT4:14.76 pmol/L,TSH:3.72 μIU/mL.甲状腺B超:甲状腺光点增粗分布欠均匀、右侧甲状腺结节(6.6×5.0) mm.3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TPOAB:302.5 IU/mL,TGAB:21.29 IU/mL,FT3:4.47 pmol/L,FT4:15.2 pmol/L,TSH:2.73 μIU/mL.甲状腺B超:双侧甲状腺弥漫性改变,未见甲状腺结节.肝功能:TBil:10.2 μmol/L,ALT:23 U/L,AST:19 U/L,ALP:67 U/L,GGT:30 U/L,CHO:5.59 mmol/L

    关键词:
  • 甲胎蛋白在现阶段我国肝癌早期诊断筛查中仍有价值

    作者:闫晓彤;鲁凤民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15年统计数据,肝癌是我国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年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466.1/10万和422.1/10万[1].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众多,肝细胞癌(HCC)是导致我国CHB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项2009至2012年的数据表明,通过肝脏移植或手术切除,早期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70%;而那些晚期HCC患者只能进行姑息治疗且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期仅1~2年[2].尽管早期的HCC检出率与肝硬化患者显著延长的生存期密切相关,但目前就有效的早期肿瘤检测及监测策略并未形成共识.

    关键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李静;唐洁婷;茅益民

    大量证据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1].尽管其疾病谱中的所有亚型都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发生的风险,但就肝脏病变而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风险更大.在美国,NAFLD/NASH正迅速成为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移植的主要病因之一[2].

    关键词:
  • 肝细胞癌的择优治疗方案

    作者:张明媛;牛俊奇

    肝细胞癌(HCC)在肿瘤相关死亡率中位居第三,并且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尽管随访方案逐步完善,但即使在发达国家,由于过重的肿瘤负荷和(或)难以纠正的肝脏功能,终仅有约30%的患者适合诸如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等根治性治疗方法[2].事实上,每一个患者的治疗策略都应参照已经建立的分级系统在多学科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以使患者拥有佳预后.

    关键词:
  • 运用质子泵抑制剂的肝病患者粪便肠球菌增加

    作者:张烁;杨长青

    2007年美国提出“健康公民2020”的目标之一是在2020年能降低大肠癌死亡率并提高其筛查率;但也提出了将肝硬化死亡人数降低10%.期间酒精性肝病(ALD)的死亡率略有增长,但总体仍保持基本稳定;同期粪肠球菌感染率有所增加,而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率于2010年起有所下降(图1)[1].在2017年10月《自然通讯》中,Llorente等[2]提出这些流行病学趋势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经一系列新型实验,作者证明PPI与胃酸缺乏均可引起酒精喂养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发生肝脏炎症.

    关键词:
  • 胆汁酸作用可能是酒精性肝病中肠肝轴变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江峰;陆伦根

    酒精性肝病和由此继发的肝硬化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高.肠肝轴的变化是酒精性肝病动物和患者存在广泛炎症性环境的起始原因.尽管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佳治疗手段,但是对于大部分已经养成了饮酒习惯的患者来说,难以完全做到.因此寻找引起酒精性肝病的肠肝轴损害的效应分子,可能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新靶点.

    关键词:
  • 免疫检查点阻断及其联合方案推动肝细胞肝癌治疗新进展

    作者:许影;高沿航

    全球癌症总体死亡率以每年1.5%的速度逐年递减,但肝癌的病死率却在持续上升[1].肝癌起病隐匿,由于受其他多方因素影响,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已为终末期阶段,失去手术及局部治疗的机会,预后不佳,成为较为严重的疾病负担.因此,深入探索这部分患者治疗策略,将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减轻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肝脏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2 03 04
200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