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肝脏杂志

肝脏

肝脏杂志

Chinese Hepatology 간장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1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1704
  • 国内刊号: 31-177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肝脏》杂志社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抗纤维化的临床疗效

    作者:龙琴;白浪;杜凌遥;唐红

    目的探究与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及抗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取随机选取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只给予保肝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病毒学指标、肝纤维化及肝功能指标。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 HBV DNA 转阴率及 HBeAg 转阴率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8,P <0.05;χ2=6.23,P <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 HBV DNA 下降幅度明显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t=7.23,P <0.05)。试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LN、HA、IV-C 及 PC-Ⅲ水平降低更加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2.98,P <0.05;t=3.56,P <0.05;t=4.02,P <0.05;t=3.99,P <0.05)。试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ALT、TBil、AST 水平明显降低,Alb 水平明显升高更加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 <0.05;t=3.23,P <0.05;t=4.45,P <0.05;t=4.16,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肝硬化伴高血压患者采用开放饮食与限盐饮食对病情改善的比较

    作者:姚强;朱婷婷

    目的:探讨肝硬化伴高血压患者采用开放饮食与限盐饮食对病情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伴高血压患者,依据饮食方式分为开放饮食组(n=40)和限盐饮食组(n =40)。开放饮食组患者不特殊限制氯化钠摄入量,限盐饮食组患者的氯化钠摄入量在80 mg/d 以下。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及血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开放饮食组患者的 ALT、AST、ALP 水平均显著低于限盐饮食组(P <0.05),Alb 水平显著高于限盐饮食组(P <0.05),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水平均显著高于限盐饮食组(P <0.05)。结论开放饮食较限盐饮食更能有效改善肝硬化伴高血压患者的肝功能,而限盐饮食较开放饮食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高血压,二者各有利弊。

  • 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肝功能障碍诱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作者:姜丽静;倪金迪;孙英杰;李响

    目的: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肝功能障碍(AHD)的诱因,为脓毒症患者 AHD 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395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其 AHD 发生情况分为 AHD 组与非 AHD 组,分析脓毒症患者 AHD 发生率,运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了解脓毒症患者发生AHD 的危险因素,分析诱因,提出防治策略。结果395例患者中,共确诊 AHD 患者85例,AHD 发生率21.5%,患者AHD 发病时间为入院后1.9~127.5 h,平均(62.9±14.1)h,其病死率为38.8%(33/85),显著高于非 AHD 患者的6.1%(19/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酒精成瘾史、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APACHE Ⅱ评分≥20分是影响脓毒症患者发生 AHD 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发生 AHD 的诱因包括高龄、酗酒、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及 APACHE Ⅱ评分≥20分等,针对存在上述诱因的脓毒症患者实施全面监测及干预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 聚乙二醇α-2a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血清 IL-21含量变化

    作者:龙云铸;谭英征;李丹;田玉球;周青;傅京力;赵韵华

    目的:探究与分析聚乙二醇α-2a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血清 IL-21含量变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普通干扰素α-2b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试验组给予聚乙二醇α-2a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对血清 IL-21含量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持续应答率为24.44%,总应答率为57.78%,试验组持续应答率为44.44%,总应答率为86.67%,试验组持续应答率及总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P <0.05;χ2=5.92,P <0.0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试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两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2.45,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IL-21含量较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4,P <0.05;t=3.26,P <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 IL-21含量较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升高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9,P <0.05)。结论血清 IL-21的含量可作为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采用聚乙二醇α-2a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转氨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 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与肝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彭娜;王武明;谭静

    目的: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其与肝功能相关性,为疾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2015年5月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分析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并分析与肝功能相关性。结果观察组 ALT(278±213)U/L、DBil (163±82)μmol/L、IBil(81±35)μmol/L 以及 TBil(241±106)μmol/L 等显著高于对照组 ALT(157±106)U/L、DBil(106±57)μmol/L、IBil(50±26)μmol/L 以及 TBil(156±94)μmol/L,P <0.05,观察组 CHE 指标(4475±1237)U/L 显著低于对照组(5627±1526)U/L,P <0.05,观察组 HA、IV-C 显著高于对照组 HA(235±206)ng/mL、IV-C(267±126)ng/mL,P <0.05,HA 与 ALT、GGT 呈现正相关,PC-Ⅲ与 TBA、GGT 呈现正相关,IV-C 与 ALT、TBil 等呈现正相关,LN 未发现相关性指标,HA 和 IV-C 指标与肝功能相关性高。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联合检测对评估患者病情有重要价值。

  • 229例肝功能衰竭病因与转归分析

    作者:李娟;张云丽;张文丽;王艳;李旭;肖健存;刘梅;陈煜

    目的:根据新指南回顾性分析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病因及转归。方法收集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中心2008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229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功能衰竭患者病因学及转归的临床特征。结果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是全部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HBV 相关肝功能衰竭者占全部肝功能衰竭患者比例为53.3%。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前3位的病因是:HBV(30.8%),药物性(30.8%),酒精性(15.4%);亚急性肝功能衰竭(SALF)前3位的病因为药物性(52.6%)、HBV(15.8%)、自身免疫性和不明原因性均为(10.5%);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前2位的病因为 HBV (71.1%)、酒精性(15.6%);慢性肝功能衰竭(CLF)前2位病因为 HBV(43.0%)、酒精性(33.6%)。老年肝功能衰竭患者好转率17.3%,中青年肝功能衰竭患者好转率47.9%。结论HBV 相关肝功能衰竭在全部肝功能衰竭中占比例多,且以 ACLF 及 CLF 为主,ACLF、CLF 前2位病因均为 HBV、酒精性。故乙型肝炎防治及戒酒很重要。肝功能衰竭患者老年人较中青年预后差。

  • 肝功能正常慢性 HBV 感染者肝组织学炎症程度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腾飞;李琼洁;邓春青;张缭云

    目的:研究肝功能正常慢性 HBV 感染者的性别、年龄、HBeAg 状态、HBV DNA 量、脾脏厚度、胆囊壁厚度及门静脉内径等指标与肝组织学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行肝组织学检查而肝功能正常的慢性 HBV感染者相关病例资料,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肝脏炎症程度的相关性。结果41例慢性 HBV 感染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病理损伤,炎症分级≥G2者共18例(43.9%),年龄和胆囊壁厚度为肝组织炎症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5.469、4.506,P 值分别为0.003、0.014)。结论有接近半数肝功能正常慢性 HBV 感染者肝脏炎症分级≥G2;年龄、胆囊壁厚度为评估肝功能正常慢性 HBV 感染者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关的临床指标,此二者作为临床指标随访该类患者可能有一定意义。

  •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技巧

    作者:黄戎娟;刘洋;张聪

    目的:采用“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并探讨手术技巧。方法在Kamada 的“二袖套法”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供体经腹主动脉行肝脏冷灌注,用缝合法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门静脉与肝下腔静脉,胆道采用支架法重建。对200只 SD 大鼠进行原位肝移植,记录各项操作时间以及术后存活率、并发症情况,专人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对200只大鼠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为90.00%(180/200)。部分大鼠死亡原因包括出血、肝下腔静脉血栓、肝上下腔静脉回流不畅、袖套扭转、脱落、胆瘘、胆道梗阻、肝功能衰竭以及肝脓肿。结论能熟练进行显微外科操作,并且手术精确是缩短操作过程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前提。而受体大鼠的术后存活情况又与无肝期时间密切相关。

  •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导致甲状腺疾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管军

    目的: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回顾总结各组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为21.33%,对照组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为10.00%,两组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桥本氏甲状腺炎发病率高(8.00%),其次为甲亢(5.33%),甲减(4.00%),无痛性甲状腺炎(2.67%)。结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甲状腺疾病相关,且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明显增加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

  • 抗病毒治疗对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HBV DNA 定量及 HBV 表面标志物的影响

    作者:高鹏;崔中锋

    目的:观察分析 HBV DNA 定量>1×104拷贝/mL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 定量及 HBV 表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时 HBV DNA 定量>1×104拷贝/mL 的成年急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 定量及 HBV 表面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肝功能各指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治疗12周观察组 HBV DNA 定量<5×102拷贝/mL 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HBsAg 有显著下降,HBsAb 有显著上升(P <0.05),治疗4周、治疗12周观察组 HBsAg 显著低于对照组,HBsAb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就诊时 HBV DNA 定量>1×104拷贝/mL 急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 HBV DNA 水平,阻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化进程,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急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率。

  • 替米沙坦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沈毅慧;迟红霞;夏冬;刘小娟;安冀坤;刘江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有低龄化发病趋势,随着发病率的迅速上升,大量病例已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并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3]。替米沙坦是一种新型的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在前期研究中已证实其对 NASH大鼠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4]。本研究应用替米沙坦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6个月,观察其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肝功能不全患者营养状况及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汝鹤群;鲍君杰;孙晓鸣

    肝硬化、肝癌等致病因素损害肝脏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肝功能不全,出血倾向、胆汁形成、物质代谢障碍等[1]。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肝病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蛋白质-能量缺乏性营养不良,在创伤及手术等应激情况下有更为突出的表现[2]。本研究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肝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肝功能不全患者营养状况及肝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严重脓毒血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硫普罗宁治疗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邓孟;刘成芳

    严重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器官功能损害,主要诱发因素为全身感染,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近年来,临床广泛关注和重视早期加强治疗,该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复苏治疗及早期有效抗生素治疗,而早期保护性治疗对器官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对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严重脓毒血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硫普罗宁治疗严重脓毒血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对肝脏的保护作用,现报道如下。

  • 血脂、血糖、肝功能等生化指标联合超声诊断脂肪肝及评估其预后的价值

    作者:邢敏;杨自力

    脂肪肝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其中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为常见[1]。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肝穿刺活检虽然是诊断 NAFLD 的金标准,但属有创操作、不利于病情长期随访。超声对组织密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广泛应用于脂肪肝检查、诊断[2]。本文以病理组织学为标准,探讨血脂、血糖、肝功能等生化指标联合超声在诊断脂肪肝及评估其预后的价值。

  • 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1例

    作者:盛云峰;徐静;李平;郑文凯;隋云华;汪茂荣

    患者,女性,55岁,因“反复乏力、腹胀2年,再发10d”入院。患者于2010年6月因皮肤巩膜黄疸查 AMA-M2阳性,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长期给予熊去氧胆酸、复方甘草酸苷等药物治疗。既往无乙型肝炎病史。人院时查体: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肝肋下未及,脾肋下可及2cm,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无明显异常;肝功能检查:TBil 27.4μmoL/L、DBil 15.3μmoL/L、ALT 35 U/L、AST 81 U/L、Alb 32.7 g/L、A/G 0.9、GGT 159 U/L、AKP 344 U/L;HBV-M(2)阳性;HCV-IgG 阴性;PT12.4S、PTa89.9%;肿瘤指标:CEA 5.4μg/mL、CAl9910.3 U/mL、AFP 6.40μg/mL。磁共振检查示:肝左外叶占位,首先考虑肿瘤性病变,原发性肝癌可能大(图1)。穿刺活检病理示:肝细胞癌(透明细胞亚型)。免疫组化:CD34(血管增生),CK7(-),Ki67(10%+),SMA (-), Vimentin(-),Hep1(+),Glypican-3(-),HMB45(-),RCC (-), Arg-1(+),(见图2)。患者诊断为肝透明细胞癌。因病灶较小,且患者肝功 Child A 级,给予行射频治疗1次,患者术后10 d 出院。术后3月复查 CT 示:肝内占位射频术后改变。后每3月复查彩超或 CT,目前已随访观察1年,无复发迹象。

  • 药物致胆管消失综合征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例

    作者:张程;赵新颜;马红

    患者,女性,59岁,无业。主因“皮肤黏膜黄染伴恶心、纳差1月余”入院。既往无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及毒物接触史,否饮酒史。患者因腰痛就诊于当地中医诊所,给予“中药汤剂”(成份:山萸肉15 g 山药20 g 熟地30 g 土茯苓30 g 杜仲炭15 g 土鳖虫10 g 木瓜10 g 寄生20 g 乳香10 g没药10 g 川半夏10 g 破骨脂20 g 苡仁10 g)治疗,服药第1天后即出现恶心、食欲不振,未停止用药,继续服用,共服药6 d。停药后第6天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呈浓茶色,皮肤瘙痒,大便发白,恶心加重、呕吐胃内容物,无反酸、腹痛、腹胀,无发热、乏力,无口干、眼干、关节疼痛等不适。停药后第21天就诊于外院,化验示转氨酶、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及胆红素均升高,给予保肝治疗后,肝功能异常仍进行性加重,于病程第45天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

  • FXR-FGF19肠肝轴:一种新的肝属性

    作者:马振增;陆伦根

    肝实质细胞死亡或者部分肝叶切除后,触发肝脏异常强大的再生能力,当肝脏受到内外源性毒素的损伤时,这种再生能力可以保护肝脏,从而保持全身代谢稳定[1]。多年来,发现了很多参与肝脏再生的起始和终止的化学物质,Nelson Fausto将这些相互关联的通路分三类,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代谢网络[2]。关于这些化学物质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动物模型中进行部分肝叶切除、肝细胞移植、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发现肝细胞具有几乎不受限制的克隆潜能及增殖能力,也发现肝脏再生能力与部分肝叶切除情况下切除的肝脏质量成正比,移植肝脏的体积大小调整(如增大或者缩小)与受试者体积的大小相关,这些发现预示着有一种密切控制成人肝脏生长和终止的机制存在,也就是肝属性(hepatostat),或者特殊的维持适当肝脏体积大小的感受器[1]。考虑到肝脏在全身代谢中的基本功能,肝属性可能至少部分功能包含在代谢网络中,在这一前提下,胆汁酸日益被认为是肝脏再生调节的关键因素,并成为调节肝属性的引人注目的因素。在啮齿类动物和人类,部分肝脏切除后短时间内全身及肝脏内胆汁酸水平增高,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调整明显影响着肝脏的再生[4]。早期的实验也显示喂养富含胆汁酸的食物可以诱发肝细胞增殖及肝脏生长[4-5]。对比而言,胆汁酸水平需要被精细的调整以免其过度增高和产生肝脏毒性作用。正如初在肝叶切除的无法尼酯 X 受体(FXR)的小鼠中证明的那样,FXR 是胆汁酸代谢级联反应的中心转录感受器[6]。肠细胞和肝脏高度表达 FXR[7]。在肠道内主要FXR 靶基因是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人类为FGF19),一旦受到胆汁酸刺激 FGF15由肠因子(enterokine)分泌并进入门静脉血液。FGF15/19到达肝脏后,活化了位于肝细胞基底膜侧的二聚体 FGFR4/β-KLOTHO,其抑制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胞内通路,CYP7A1是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8]。通过肠内 FXR/FGF15的活化降低胆汁酸的合成,即使当 FXR 从肝脏脱离时,也可以保护肝脏免于胆汁淤积性损伤[9]。事实上 FGF15/19以一种复杂的机制抑制肝细胞CYP7A1表达。如 FXR,FGF15/19也依赖于转录抑制因子小异二聚体伴侣分子[SHP]发挥作用,但是 FGF15/19没有改变SHP 蛋白水平或者它在 CYP7A1启动子上的位置,提示有其他因素与 SHP 复合体相互作用[10]。通过感应转录因子FoxM1b,FXR 在肝脏中似乎直接促进肝细胞增殖[6]。对比而言,当 FGF15结合到 FGFR4/β-KLOTHO 复合体时,可以减少胆汁酸的负荷和肝叶部分切除后的损伤,推断其通过上调FoxM1b 而不是其他增殖基因促进肝脏再生,提示 FoxM1b 也可以通过 FXR 被活化[11,12]。总之,这些发现指出胆汁酸-法尼酯 X 受体-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15轴(BA-FXR-FGF15 axis)在调节肝脏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趣的是当肝脏急性胆汁淤积时,或者在某些胆汁淤积的情况下,FXR 的表达被下调[11-13],这一结果可能表明进化防止肝脏过度生长的适应性机制。Naugler 等人应用人源化肝脏的实验性小鼠模型,为胆汁酸在肝属性调节中作为关键因素提供了有力的事实论据。

  • 201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现状

    作者:李强;黄玉仙;陈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肝损害因素的以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变性(simple non-alcoholic steatosis,NA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 NASH 相关肝硬化。NAFLD 呈全球流行趋势,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NASH 相关肝硬化仅次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居发达国家肝移植常见病因的第二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NAFLD 的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不久的将来,NASH 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将成为肝移植的常见病因。本文将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病情评估方法和治疗等方面系统阐述 NAFLD 的研究现状。

  • 肝脏再生是受复杂有序信号调控的结果--从发现肝星状细胞可促进肝脏再生谈起

    作者:于乐成

    2014年12月 Kordes 等[1]在《临床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肝星状细胞促进祖细胞和肝脏再生》的研究报告。他们采用维甲酸依赖性荧光激活性细胞分类法,从能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大鼠中分离和纯化这些维甲酸存储性(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然后将 GFP+HSCs 移植至野生型(wild-type,WT)大鼠肝损伤模型中。WT大鼠肝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是在2-乙酰氨基芴(2-acetylaminofluorene,2AAF)或惹卓碱(retrorsine)存在的条件下进行部分肝切除,这两种模型均支持以干细胞为基础的肝脏修复。结果显示:(1)移植的 HSCs 可形成间充质组织、祖细胞、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从而促进宿主动物的肝脏再生;(2)移植的 HSCs 也能使得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的 GUNN 大鼠恢复代谢胆红素能力;(3)将 HSCs 移植到宿主动物的骨髓,可以从骨髓中分离到 HSC 衍生的细胞,并可将其再次成功移植到新的宿主动物的受损肝脏中;(4)培养的 HSCs 在分化为具有胆酸合成和运输功能的肝细胞的过程中,可短暂呈现类似于祖细胞的特点。这些结果表明 HSCs 具有多潜能活性,代表了一种肝祖细胞的新来源,可以充当具有肝胆细胞等特性的祖细胞(progenitor cells)群,促进肝脏再生[1]。鉴于这项研究的新颖设计和重大发现,2015年8月 Shupe 和 Petersen[2]在《肝脏》杂志上就此发表了专门评论。

  • ACLF 相关 AKI 患者的血清集聚蛋白多糖C 端片段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作者:游国琼;王丽;段萌

    目的:探讨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血清集聚蛋白多糖 C 端片段(C-terminal agrin fragment,CAF)水平用于 AKI 诊断的价值。方法HBV 相关ACLF 患者347例,其中 AKI 患者165例,无 AKI 患者182例。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及常规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 CAF 水平。分析 CAF 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ROC 曲线分析 CAF 用于 ACLF 患者 AKI 诊断的效能。结果AKI 组 CAF 水平[1243.3(678.4,2105.9)pg/mL]显著高于无-AKI 组[250.2(135.7,436.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不同AKI 分期 CAF 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AKI-3期>AKI-2期>AKI-1期。AKI 组患者血清 CAF 水平与 MAP 呈显著负相关(R=-0.242,P =0.004)、eGFR(R=-0.480,P <0.01),与 ALT(R=0.222,P =0.004)、WBC(R=0.212,P =0.006)、sCr (R=0.392,P <0.01)及 MELD 评分(R =0.272,P <0.01)。CAF 用于诊断 ACLF 并发 AKI 的 AUC 为0.859(95%CI :0.819~0.898),而 CAF 联合 sCr 的 AUC 为0.923(95%CI :0.894~0.951)。结论CAF 反映 ACLF 患者并发 AKI 时的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并可与 sCr 联合用于提高 AKI 的诊断效能。

  • CHB 患者 Th17-Treg 失衡中 IL-21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耿建;刘瑞霞;高西阳;李彦;潘修成;傅涓涓;李丽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 Th17/调节性 T 细胞(Treg)失衡中 IL-21的作用及其初步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59例 CHB 患者和20例健康人外周血细胞中 Th17细胞和 Treg 细胞频数,同时以 ELISA 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 IL-21、IL-17、IL-10、TGF-β水平。体外分别以 IL-21、IL-2刺激 CHB 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以实时 PCR 检测培养细胞转录因子 RORγt mRNA 及 Foxp3 mRNA 表达水平,以 ELISA 法检测培养上清细胞因子 IL-17、IL-10和 TGF-β水平。结果与正常人群相比,IL-21、IL-17、TGF-β水平显著升高(P 均<0.05),CHB 患者外周 Th17/Treg 比例显著升高(P <0.05),IL-21水平与 Th17/Treg 比例呈正相关(P =0.008)。与 IL-2相比,IL-21刺激 CHB 患者PBMC 的 RORγt mRNA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16)而 Foxp3 mRNA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18),相对应的培养上清中,IL-17水平显著上升(P =0.049)而 IL-10、TGF-β水平明显降低(P =0.017,P =0.004)。结论CHB 患者中 IL-21能通过提高 RORγt mRNA 表达,同时抑制 Foxp3 mRNA 表达进而促进 Th17/Treg 失衡。

  • IL-33及其受体 ST2在 D-GalN/LPS 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姜绍文;林兰意;项晓刚;卢捷;王芃;莫瑞东;刘昱含;蔡伟;王晖;谢青

    目的:研究 D-GalN/LPS 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中 IL-33及其受体 ST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 D-GalN(900 mg/kg)/LPS(10μg/kg)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通过 q-PCR、Western 印迹、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实验技术检测 IL-33及其受体 ST2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的 IL-33 mRNA 水平随着肝损伤加重不断增高,肝衰竭时上升至峰值,D-GalN/LPS 诱导后7 h,肝组织表现为明显坏死。而肝内 ST2L 受体蛋白含量在 D-GalN/LPS 诱导后3 h,未出现明显的肝细胞损伤前已显著升高,之后不断下降,到7 h 肝衰竭时其水平降至低。此外,外周血清中 IL-33蛋白水平亦随时间持续升高,在7 h 肝衰竭时达高峰,与 IL-33 mRNA 的动态变化相一致。然而血清 sST2蛋白水平在0 h 和3 h 肝细胞损伤的早期无明显差异,但在5 h 肝细胞损伤的中期却显著升高,之后又显著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 IL-33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血窦细胞核内。结论IL-33及其受体 ST2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与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存在紧密联系,提示 IL-33/ST2轴参与了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 QIAGEN实时PCR与COBAS TaqMan检测血清HBVDNA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状态的性能比较

    作者:张占卿;陆伟;王平安;王雁冰;周新兰;丁荣蓉;李秀芬;黄丹

    目的:比较 QIAGEN 实时 PCR 与 COBAS TaqMan 检测血清 HBV DNA 水平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状态的性能。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8例,其中 HBeAg 阳性和阴性分别为162例和116例。采用 QIAGEN 实时定量 PCR 和 COBAS TaqMan 系统检测血清 HBV DNA。肝组织病理学诊断采用 Scheuer 评分系统,其中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包括 G0~G4和 S0~S4。结果血清 HBV DNA(QIAGEN)和 HBV DNA(COBAS)在 HBeAg 阳性患者 G2与 G3,S1、S2、S3与 S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在 HBeAg 阴性患者 G1与 G2、G3,S1与 S2、S3、S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血清 HBV DNA(QIAGEN)与 HBV DNA(COBAS)定量的不一致率,在 HBeAg 阳性患者 G1-2、G3和 S1-3、S4分别为4.24%(5/118)、9.09%(4/44)和3.68%(5/136)、7.69%(2/26),在 HBeAg 阴性患者 G1、G2-3和S1、S2-4分别为6.02%(5/83)、3.03%(1/33)和3.29%(2/61)、3.64%(2/55)。血清 HBV DNA(QIAGEN)和 HBV DNA (COBAS)预测 HBeAg 阳性患者≥G3、≥S4的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5和0.695、0.703和0.755,预测 HBeAg 阴性患者≥G2、≥S2的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和0.817、0.756和0.756。血清 HBV DNA(QIAGEN)和 HBV DNA (COBAS)预测 HBeAg 阳性患者≥S4的佳截断值分别为≤3.784×106 IU/mL 和≤6.668×107 IU/m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654和1.000、0.735和0.581;预测 HBeAg 阴性患者≥G2的佳截断值分别为≥5.821×103 IU/mL 和≥9.311×103 IU/m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70和0.909、0.614和0.651。结论血清 HBV DNA 预测肝组织病理状态的特点为预测 HBeAg 阴性患者≥G2的效能大,并且血清 HBV DNA(QIAGEN)与 HBV DNA(COBAS)预测HBeAg 阴性患者≥G2的性能有高度一致性。

  • 锌α2糖蛋白对实验性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

    作者:廖红雨;于景霞;刘婷;陆伦根;徐铭益

    目的:探讨锌α2糖蛋白(AZGP1)与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二乙基亚硝胺(DEN)构建肝硬化和 HCC 大鼠模型,以过表达 AZGP1基因干扰的 HepG2细胞液构建裸鼠皮下成瘤和肝原位移植模型。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和 PCR 检测 AZGP1和 TGFβ1的表达。结果AZGP1 mRNA 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和肝癌中的表达分别为(0.98±0.02)、(0.52±0.03)、(0.20±0.02);而 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在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呈现显著上调。AZGP1过表达的 HepG2细胞接种裸鼠构建皮下肿瘤(HepG2-AZGP1组)。与对照组(HepG2-GFP 组)比较,肿瘤大小无差异。裸鼠肝内移植术6周后,HepG2-GFP 组57%和 HepG2-AZGP1组14%发生肺转移(P =0.0157)。与 HepG2-GFP组比较,HepG2-AZGP1组肝脏原发灶和肺转移灶结节数目明显减少,癌细胞异型性明显较轻。结论肝硬化进展至肝癌过程中抑癌基因 AZGP1发生缺失,伴随着失去阻抑 TGFβ1作用。恢复 AZGP1功能可能是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治疗肝癌方法。

  • eIF5A 活化因子 DHPS 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苗琪;卞兆连;王昭月;彭延申;马雄

    目的:初步探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 (eIF5A)活化因子脱氧辅蛋白合成酶(DHPS)在脂肪肝小鼠模型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印迹、实时 PCR 观察脂肪肝造模小鼠及正常饮食小鼠 DHPS 的表达情况;HE 及油红染色比较 DHPS 过表达小鼠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对照组间脂肪造模后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PCR-arrays 检测引起差异的相关基因;免疫组化、荧光观察 NAFLD 患者肝穿标本及人肝细胞系 HL-7702脂肪造模后 DHPS 的表达。结果脂肪肝模型小鼠较对照组 DHPS 表达量明显升高(1.80比0.69,P<0.05),以肝脏(13.21比1.00,P <0.01)、脂肪为主(7.97比1.00,P <0.01);DHPS 过表达小鼠较 GFP 对照组在脂肪造模后肝内脂肪变性更明显(2.78比2.20,P <0.05),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Irs1)、脂肪酸合成增加(Ascbg2)及(iNos、IL-6)相关;NAFLD 患者较健康人群 DHPS 表达增多(1.29比0.50,P <0.05),且与肝细胞脂肪变性呈正相关(r =0.5927,P =0.018);人肝细胞系 HL-7702脂肪造模后(OP 2:1)DHPS 表达显著升高。结论DHPS 在脂肪肝小鼠模型、NAFLD 患者及脂肪造模 HL-7702中均有高表达,DHPS 过表达能加速肝内脂肪沉积,提示其在 NAFLD 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价值

    作者:汤伟亮;谢青

    自 Blumberg 等[1,2]首次报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物,其距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HBsAg 目前仍作为 HBV 感染的重要诊断标准。并且HBsAg 检测从初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定性诊断指标逐渐发展为目前广泛应用的 HBsAg 定量诊断及检测指标,是目前临床分析和判断病情及传染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决策和阻断传播具有重要意义[3]。

  • 核素肝门静脉血流显像对肝硬化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莉;裘云庆

    肝硬化是各种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终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迄今为止,肝活检病理检查仍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1]。然而,肝活检病理检查因其本身的有创性不能常规监测肝硬化的发展动态,肝活检穿刺的局部病变也不能反映肝脏整体病变情况和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因此,目前国内外均致力于研究无创性肝纤维化、肝硬化检查及评估系统。现就核素动态显象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测定在肝硬化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综述如下。

  • vWF 及 ADAMTS13在肝脏疾病中的意义

    作者:陈亚利;许姗姗;张晶

    微循环障碍参与了多种疾病的进展,例如脓毒症、多器官衰竭等。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可使血小板粘附聚集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特异性裂解酶(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I repeats 13, ADAMTS13)可裂解 vWF 多聚体,预防血栓形成,vWF:Ag /ADAMTS13活性比值升高常常导致微循环障碍,同时也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的主要血清学标记物。近期研究表明肝脏疾病也存在微循环障碍,vWF:Ag / ADAMTS13活性比值显著异常。现对 vWF:Ag/ADAMTS13活性比值与在肝脏疾病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 携手推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可及性

    作者: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肝脏》杂志

    慢性 HBV 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全球慢性 HBV 感染者约2.4亿,每年约78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癌)[1,2]。我国每年因 HBV 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死亡估计为26.3万例,占全球 HBV 相关死亡37%~50%[3],远高于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然而,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慈善机构方面,乙型肝炎却未得到如艾滋病等传染病同样的关注和相应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我国曾经是慢性乙型肝炎高流行区,但由于大力推广新生儿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目前15岁以下人群中 HBsAg 阳性率已经低于1%。这一重要公共卫生成就得到了 WHO 的高度赞赏,并作为范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荐。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且1992年以前出生的人口绝大部分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所以估计全人群中 HBsAg 阳性率仍然在6%左右。据此粗略推算,我国目前仍有 HBsAg 阳性者约7000万,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肝硬化约100万,原发性肝癌约30万。WHO 中国代表处组织的有关研究显示,如果不给予大范围的有效治疗,今后几十年内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中国仍将呈上升趋势;积极抗病毒治疗比不治疗、高效低耐药治疗比次优治疗有更高的成本效果比,如果能大幅度降低药物价格并采取标准的高效低耐药药物治疗和检查方案,可进一步降低费用。

  • 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探讨

    作者:陈建刚

    目前我国有6000万肝功能正常的慢性 HBV 感染者,对于这类患者需要不需要治疗,什么时候为佳干预时机,各类文献报道不一,处理意见不同,标准不一,给临床医生带来不少困惑,也成为临床经常争论的话题,现综合各类报道及自身治疗经验,就这类病人如何处理给出一些探讨性意见。

肝脏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2 03 04
200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