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1、TLR-4及尿蛋白定量与原发性IgA肾病病理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肾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分析其与肾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67例原发性IgAN患者.所有患者取肾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中MCP-1与TLR-4的表达,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不同Lee分级和肾小管间质损伤分级患者间MCP-1、TLR-4表达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并进一步分析MCP-1、TLR-4表达与24 h尿蛋白定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原发性IgAN患者MCP-1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随着Lee病理分级和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的加重均有升高趋势(P<0.01),而不同Lee分级和肾小管间质损伤分级原发性IgAN患者TLR-4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IgAN肾组织中MCP-1、TLR-4表达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5281、0.6262,P<0.01).结论 MCP-1与原发性IgAN存在密切关系,其表达可作为判断原发性IgAN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尿蛋白是IgAN进展及预后的危险因素.
-
氨茶碱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了解氨茶碱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18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为氨茶碱口服和糖皮质激素吸入联合使用,B组单纯口服氨茶碱,C组单纯吸入糖皮质激素.疗程为3个月.观察3组治疗前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大呼气流速峰值(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EV1%)和哮喘控制测试评分表(ACT)评分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PEF、FEV1%和AC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A和C组治疗后FeNO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组FeNO、FEV1%预计值和AC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临床疗效程度分布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结论 氨茶碱与糖皮质吸入联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
-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在新辅助化疗三阴乳腺癌与非三阴乳腺癌中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应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 DX)方案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2例乳腺癌患者,其中TNBC 27例,非TNBC75例,均应用DX方案新辅助化疗。观察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NBC患者总有效率与非TNBC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TNBC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临床完全缓解率高于非TNBC患者(P<0.01,P<0.05)。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手足综合征等,TNBC与非TNBC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BC患者较非TNBC患者对DX方案新辅助化疗更敏感,且未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
-
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颅内镜像动脉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颅内镜像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我科收治的19例颅内镜像动脉瘤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二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结果 本组一期手术11例,二期手术6例,一侧动脉瘤夹闭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38个,未处理2个.术后恢复优良12例,轻残5例,重残2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镜像动脉瘤效果显著,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
盆腔脏器切除术治疗复发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盆腔脏器切除术治疗复发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9月-2007年5月54例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再次手术,手术组中盆腔脏器切除术20例、姑息性复发病灶切除术22例,12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姑息手术与非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3.6%及0%,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0.0%,且均获得R0切除(肿瘤周围及切缘镜下未见癌残留).结论:盆腔脏器切除术是治疗复发直肠癌的有效方法,严格选择病例,掌握手术适应证,确保获得R0切除,是获得满意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妇科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比较应用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循环、呼吸、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择期拟行腹腔镜手术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行腰-硬联合麻醉的A组和行静脉复合麻醉的B组,每组均为150例。连续监测患者在麻醉前、手术10 min、术后10 min的心率( HR)、呼吸( R)、平均动脉压( MAP)、血氧饱和度( SpO2)等指标,并在麻醉前、气腹后10 min时以及术后10 min时检测患者的动脉血气。结果两组在麻醉前HR、R、MAP、SpO2等指标未见明显差异;在手术10 min时A组HR、R、MAP较麻醉前有显著的下降( P<0.05),但在术后10 min恢复至麻醉前范围;而B组在手术10 min时、术后10 min,各指标较麻醉前变化不大(P>0.05)。在气腹10 min后,A组pH值较麻醉前显著降低、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值较麻醉前显著升高,氧分压( PaO2)较麻醉前降低(P<0.05);在气腹10 min后,B组PaCO2值较麻醉前显著升高,但是却显著低于同时间A组PaCO2值水平, PaO2值显著低于麻醉前,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与静脉复合麻醉两种麻醉措施均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而静脉复合麻醉对呼吸、循环的影响较小。
-
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小儿肺炎合并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小儿肺炎合并呼吸困难类型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396例小儿肺炎中确诊为心源性呼吸困难40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39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均进行血清NT-proBNP检测,观察3组血清NT-proBNP水平,分析心源性呼吸困难患儿血NT-pro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间的相关性.结果
-
腓动脉逆行穿支蒂皮瓣修复足背侧软组织缺损13例
目的 探讨腓动脉逆行穿支蒂皮瓣修复足背侧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1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足背侧软组织损伤13例实施腓动脉逆行穿支蒂皮瓣修复手术.结果 13例腓动脉逆行穿支蒂皮瓣均成活,随访4~8个月,皮瓣血运与质地优11例,良2例,未行神经移位的9例感觉恢复达S2,行腓肠外侧皮神经移位的4例中3例感觉恢复达S3,1例达S3+.结论 应用腓动脉逆行穿支蒂皮瓣修复足背侧软组织效果优良,可在一定程度恢复浅感觉.
-
甲状腺恶性结节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甲状腺结节389例,依据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分为良性结节(良性组)272例与恶性结节(恶性组)117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结节大直径、钙化、回声结构、结节边界是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危险因素。糖代谢异常与甲状腺结节性质无关(P >0.05)。结论结节大直径、钙化、回声结构、结节边界的超声特征可为临床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提供依据。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猝死16例尸检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猝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原因,提高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预防和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对1995—2013年本科室对由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16例猝死病例进行尸检分析,进行肉眼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6例病例中,伴有主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1例(Ⅰ级~Ⅳ级狭窄),5例合并高血压病,2例确诊为Marfan综合征。10例死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心包填塞,6例死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循环障碍。所有病例镜下均可见:主动脉中膜分离并呈退行性变,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变性甚至消失,并可见血肿及含铁血黄素,弹力及胶原纤维断裂,部分区域呈黏液性变。结论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分子遗传学和炎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早期干预,争取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
131碘内照射治疗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白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放射性131碘(131I)治疗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白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20例健康人和128例甲亢患者131I治疗前、治疗后7 d及3个月白细胞系列(包括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等)进行检测并分析研究.结果 各组131I治疗后7 d白细胞数均升高、中性粒细胞数升高、淋巴细胞数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治疗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1I治疗辐射对甲亢患者白细胞影响轻微,为一过性,不受性别、年龄及治疗剂量等因素影响,无需升白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