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结肠癌Ⅰ期手术治疗的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梗阻性结肠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手术切除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梗阻性结肠癌手术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行肿瘤Ⅰ期切除吻合19例,切除率为86%(19/21),无手术死亡及肠漏发生.结论:梗阻性结肠癌手术切除Ⅰ期吻合是可行的.
-
腹腔镜联合肛门内镜治疗左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肛门内镜治疗左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本院80例左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肛门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单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5年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手术时间、切除标本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术后5年失访2例,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分别为27例和24例;对照组失访3例,总生存25例,无进展生存20例.两组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0.432、0.793,P=0.511、0.373).结论 腹腔镜和肛门内镜双镜联合手术用于治疗肿瘤直径<4 cm的左半结肠癌患者,能获得与单纯腹腔镜根治手术相当的远期治疗效果,避免了腹部辅助切口,且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肛裂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接受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与对照组(接受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排尿障碍情况、切口感染率,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周水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在减轻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排尿障碍程度方面总体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病例,且控制排便功能良好,全部治愈.结论 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效果良好,与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相比,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排尿障碍及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肛裂 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 临床效果 -
适形缝合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适形缝合术在重度混合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重度混合痔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行痔适形缝合术,对照组行痔外剥内扎术.在术后4w评估手术疗效,并分析两组术后肛门状态评分,利用便秘梗阻评分系统(Longo's)对两组手术前后的肛门排便情况进行评估.两组均于术后随访1年,记录随访结果,观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为92.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排便障碍、肛缘水肿、疼痛、肛门形态评分分别为(0.84±0.11)分、(1.06±0.27)分、(0.92±0.21)分、(1.15±0.37)分、(1.14±0.37)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排便应力时间、应力强度、辅助排便及总分分别为(0.94±0.36)分、(0.87±0.34)分、(0.36±0.11)分、(4.65±0.23)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1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为5.88%,对照组为1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痔外剥内扎术相比,痔适形缝合术治疗重度混合痔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术后肛门状态和排便功能良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腹腔镜ISR对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率和肛门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吻合术(ISR)对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率和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9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行腹腔镜ISR,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Dixon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随访至术后3年观察两组患者肛管静息压(ARP)、肛管大收缩压(MSP)、大耐受容量(MTV)水平以评价术后康复效果,并比较两组术后3年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保肛率为75.56%(34/45),对照组为53.33%(2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后半年ARP、MSP及MTV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MT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和术后3年时两组间ARP、ASP及MTV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ISR与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后3年生存率相近,腹腔镜ISR有助于提高保肛率,且对患者远期肛门功能的影响较小,能更好地保护患者肛门功能,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Dixon术 肛门功能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初步探讨
目的 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初步评估其价值.方法 纳入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本院180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记录术后5年存活情况.统计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全身炎症反应指标等信息,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根治术后5年存活率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根据风险模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初步探讨风险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存活率为73.84%.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AGR、NLR、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大体分型、CA153及CE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AGR)、中性和淋巴细胞比值(NLR)、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CEA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的独立因素,直肠癌根治术后存活率的预后指数方程为0.171X1+0.253X2+0.379X3+0.254X4+0.182X5 (X1=AGR,X2=NLR,X3=肿瘤分期,X4=淋巴结转移;X5=CEA).根据指数方程判断生存率的AUC为0.774(β=0.049,95%CI=0.678~0.870,P=0.000),敏感度为0.794,特异度为0.687,对应HR值为1.200.结论 AGR、NLR、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CEA水平是影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据此所得风险评估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
腹腔镜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对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和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对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20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术中IMA结扎位置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行IMA低位结扎,对照组60例行IMA高位结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第3站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术后随访3年记录两组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直径、第3站淋巴结清扫数目及第3站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x2=0.349、0.576,P=0.555、0.4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位结扎和术前辅助治疗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造瘘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腹腔镜IMA低位结扎术与高位结扎对患者第3站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3年生存率的影响均无明显差异,但低位结扎有助于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对于术前行辅助治疗和高位结扎患者,术后要注意防治吻合口漏发生.
-
改良PPH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改良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90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行改良PPH术,对照组行PPH标准术式.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术后吻合口出血、肛门坠胀感及痔核脱出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PH与PPH标准术式治疗混合痔疗效相当,改良PPH出血较少、疼痛较轻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少,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
AEM补片法联合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瑞诺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EM)补片法联合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南山区人民医院240例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两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行AEM补片法联合瘘管结扎术,对照组行常规瘘管切开挂线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疗效、复发情况、术后肛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3d,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EM补片法联合瘘管结扎术与常规瘘管切开挂线术治疗肛瘘疗效相当,前者可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复发率.
-
PPH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PPH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重度混合痔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接受PPH术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治疗)及对照组(接受PPH术治疗),每组各38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并在术后第7d及术后2个月时评估临床情况及记录术后两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第3d时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第7d,观察组肛门疼痛、肛缘肿物突出、便血、肛门坠胀感以及里急后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肛门瘙痒、肛门潮湿及其他肛门不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肛缘肿物突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前述指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PPH联合Ligasure痔切除应用于重度混合痔患者,相比于单纯PPH术而言可更有助缩短手术时间及促进术后康复,并可减轻术后疼痛感及肛门局部不适.
关键词: 重度混合痔 PPH术 Ligasure痔切除术 临床疗效 -
应用NOSES Ⅵ术式治疗40例乙状结肠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肛门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NOSESⅥ)治疗40例乙状结肠癌的临床应用 价值.方法 纳入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80例乙状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行NOSESⅥ术式,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年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和引流管拔除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og-rank x2=0.503、0.210,P=0.478、0.647).结论 NOSESⅥ术治疗乙状结肠癌疗效肯定,与传统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相比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