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imgs/1004-2806/0.jpg)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Blood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Edition) 림상혈액학잡지(수혈여검험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应用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睾丸及附睾肿瘤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针吸细胞学对睾丸及附睾肿瘤的诊断价值,并对其细胞学形态特征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睾丸及附睾肿瘤的细胞学特征,并行病理组织学对照,对光镜分型困难者加做免疫组化.结果:细胞学诊断与组织学完全符合者27例(93.10%),细胞学可疑恶性1例(3.45%),经组织学证实为恶性,2者合计,符合率为96.55%,分型不符合1例(1/29)占3.45%,无假阳性报告.结论:针吸细胞学对睾丸及附睾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及灵敏度,是术前诊断睾丸、附睾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若结合免疫组化,分型将更为准确,有利于临床确定治疗方案.
-
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的变化及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将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A组,42例)、微量蛋白尿组(B组,36例)和大量蛋白尿组(C组,31例)3组,分别检测其血浆tHcy水平,并与对照组(78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血浆tHcy水平显著升高(P<0.01).B组、C组与A组比较及B组与C组比较,tHcy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患者tHcy水平的升高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正相关(r=0.389,P<0.01).结论:T2DM患者的tHcy水平升高,并随着肾脏损害的加重而逐步升高.tHcy水平增高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
孕妇体内ABO血型血清抗体动态观察
目的:随着孕周增加观察孕妇体内血清抗体滴度动态变化.方法:对122例O型孕妇用凝胶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结果:血清抗体首次检测37例(30.3%)IgG抗A(B)效价≥128,其中23例(18.8%)IgG抗A(B)效价≥256;末次检测29例(23.8%)IgG抗A(B)效价≥128,其中16例(13..1%)IgG抗A(B)效价≥256.14例抗体滴度不同程度升高,38例抗体滴度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血清学检查针对预防新生儿溶血病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检测手段,而孕妇体内血清抗体的动态观察更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
-
单抗固相微孔板法用于血小板交叉配合及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和输血后紫癜症(PTP)的发生率,避免宝贵血源的浪费.方法:应用单抗固相微孔板(MASPAT)法和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再进行血小板供者与患者之间的交叉配合试验.结果:2004年6月~2006年6月70名患者,其14名患者检出血小板(阳性率20%),其余均为阴性(80%为其他因素),χ=54.02,P=0.0000<0.05,K=0.5664.结论:经Kappa检验,MASPAT和SEPSA 2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MASPAT法在重复性,特异性,敏感性方面均优于SEPSA法,且快速,可靠,易判断;操作规范,程序化,标准化;MASPAT法可用于临床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交叉配合试验.
-
鲜芦荟汁对单采血小板者穿刺针眼止血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鲜芦荟汁对单采血小板者穿刺针眼伤口止血韵作用.方法:对单采血小板899人次分2组,对照组310人次为采集后对其针眼采用经典的压迫护理方法;试验组589人次为对其针眼运用鲜芦荟汁加按压护理的方法.结果:对照组77.42%须用力按压8~15 min才能达到止血效果,另2.26%发生皮下血肿等不良反应;试验组82.17%5 min内达到止血效果,且无皮下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运用鲜芦荟汁对单采血小板后针眼的止血效果良好,且操作简单,值得在无偿献血活动中推广运用.
-
台州市25家医院临床用血管理现状调查
目的:为进一步规范、指导医院的临床用血,提高临床输血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基本情况采用填表和现场验证的方法;临床用血采用抽查用血病历的方法,不合理输血判别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录的输血指南进行.结果:25家医院中11家设置独立输血科(血库);人员构成高级职称和医学专业分别占9.4%和11.8%;2005年三级医院每床位年均用血量(以红细胞与全血计)为7.69 U,二级甲医院4.75 U,二级乙医院为2.60 U;有些输血申请单和记录单项目填写不完整和不规范,部分没有输血治疗同意书和输血反应情况反馈;不合理输注红细胞制品、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的比例分别为9.5%、51.7%、21.2%.结论:输血科(血库)设置及人员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输血相关文书尚有缺陷;不合理输血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血浆不合理使用为严重.以上情况应引起重视,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MCHC对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早期筛选价值
目的:观察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测对慢性溶血性贫血(HA)的早期筛选价值.方法:统计溶血性贫血(HA)、巨幼细胞性贫血(MA)、缺铁性贫血(IDA)、小细胞HA(先天遗传小细胞或并发IDA)各30例患者外周血常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数据,以健康人群3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MCH、MCHC、MCV均值.结果:HA患者外周血常规MCHC明显高于MA、IDA及对照组(P<0.01);IDA患者外周血常规MCHC明显低乇对照组(P<0.01);MA、小细胞HA患者外周血常规MCHC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患者MC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小细胞HA患者MC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常规MCHC检测可作为HA的早期筛选指标.
-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诊断前列腺癌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在筛查高危人群前列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检测泌尿外科189例前列腺疾病患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CEA、AFP、NSE、Ferritin、β-HCG、fPSA、tPSA、CA125、CA15-3、HGH的含量.结果:189例前列腺疾病患者血清中,fPSA和tPSA升高超过正常者分别为15.3%(29/189)和39.7%(75/189),病理诊断前列腺癌共13例,fPSA和tPSA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3/13)和64.8%(114/176).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是进行快速和规模性筛查前列腺癌的可行和有效手段.
-
采血环境动态低臭氧与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效果的对比
目的:探讨动态消毒机的低臭氧静态动态消毒与紫外线静态动态2种消毒效果进行比较.方法:血站采血室,机采室,采血车分别采用2种消毒模式进行静态消毒和动态消毒,并做细菌培养.结果:2种消毒方法静态培养后均符合卫生部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经数理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臭氧消毒机消毒效果好于紫外线消毒效果.但只用紫外线消毒后,在采血中细菌数明显增加;而用臭氧消毒机后,能保持采血环境的消毒效果始终达到国家标准.结论:动静联合消毒是保持采血室等空气消毒效果的佳方法.
-
安顺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的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安顺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情况.方法:对1998年10月~2005年12月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的梅毒感染者进行分析.结果:梅毒的感染率逐年上升,且感染者多为青年人.结论: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感染情况与我国性病流行趋势一致,采供血机构在继续提高梅毒抗体检测水平的同时,应重视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减少因"窗口期"输血带来的危险.
-
温度波动引起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不可逆聚集
目的:查找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出现不可逆聚集原因.方法:收集2001年9月~2006年10月本站制备的789袋冰冻血小板的溶解情况,观察融化复苏后出现不可逆聚集与保存温度波动的关系.结果:3次集中出现融化复苏不可逆聚集均与保存温度的波动密切相关,其发生率为78.1%.结论:保存温度波动会造成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不可逆的出现.
-
机采血小板采集量与血浆处理量关系的探讨
目的:对机采血小板过程中血浆处理量与血小板采集量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检测献血者的采前PLT及机采后血小板收集数量,同时观察处理血浆量,得出数据后整理分析.结果:处理血浆量越多,采集血小板量越多.结论:根据献血者的采前PLT选择合适的处理血浆量能保证血小板数量的收集.
-
白细胞滤器滤除血液中白细胞的时效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血液在保存期不同时间段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和TNF-α)含量的差异,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含量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发生率的关系,为选择滤除白细胞时机提供依据.方法:无偿献血800人次,每人次400 ml,制成二袋红细胞悬液(各1U),其中1袋滤除白细胞为过滤组,另1袋未滤除白细胞为未滤组.分别于≤7 d、8~14 d、15~21 d、≥22 d不同时间段,测定血细胞指标和IL-1、IL-6、IL-8和TNF-α水平,并观察2组血液在不同保存期内临床FNHTR.结果:过滤组在保存期间内IL-1、IL-6、IL-8和TNF-α水平无明显升高.未滤组IL-1、IL-6、IL-8和TNF-α含量,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高,尤以15~21 d时间后更为明显;2组血液在不同保存期内临床FNHT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未滤组血液在保存期间能自发产生和积聚IL-1、IL-6、IL-8和TNF-α,非溶血性FNHTR除同种白细胞抗体所引起外,可能与IL-1、IL-6、IL-88和TNF-α有关,血液保存好当天或15 d内滤除白细胞,可有效地减少临床输血FNHTR发生.
-
术中自体血回输在248例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在颅脑手术用血量大的患者病例中,开展术中自体血回输,可节约用血,还能减少异体输血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术中出血超过800 ml的无菌手术患者病例,但手术中不含恶性肿瘤细胞.经过术中自体血回输机,回收,滤过,洗涤,术中需要时6 h内直接回输给患者本人.结果:在248例中,患者术中失血850~5800 ml,平均失血量1350 ml,术中回收红细胞334800 ml,经离心清洗,净化后获得红细胞251100 ml,平均每例1012.5 ml.其中222例回输自体血224775 ml,24例除回输自体血26325 ml,因术中监测Hb低,还补输异体红细胞15600 ml,248例患者共节约用血282000 ml.26例输新鲜冰冻血浆32400 ml,节约血浆116400 ml.输血反应率为"0".结论:对预估术中失血多的手术患者中积极开展自体血回输,是一种合理、经济、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
-
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孕妇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分析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感染孕妇的宫内阻断作用.方法:筛选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208例,分成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组、生理盐水注射组和不注射组(无干预组),ELISA方法测定新生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以及荧光定量PCR分析脐血乙肝DNA含量.结果: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组脐血HBsAg阳性率为27.38%(17/68),DNA检测阳性率(DNA含量>103 COPYS/L记阳性)为22.06%(15/68);生理盐水注射组为91.43%(64/70)、87.14%(61/70);无干预组为90.00%(63/70)、88.57%(62/70).HBsAg阳性率,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组与生理盐水注射组(χ2=61.14,P<0.005)和不注射组(χ2=59.81,P<0.005)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NA检测阳性率,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组与生理盐水注射组(χ2=59.05,P<0.005)和不注射组(χ2=61.86,P<0.005)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可有效阻断乙肝的宫内感染.
-
探讨从骨髓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方法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中枢神经及骨髓损伤在临床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由于采集骨髓血中含有以血浆为主的多种成份,单纯采用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难以达到分离效果,笔者采用美国进口羟乙基淀粉做红细胞沉降剂,实验选择羟乙基淀粉与骨髓血之间合适体积比,从中探讨其对单个核细胞回收率的影响.
-
2种不同放置血袋方法离心破损率的比较
手工分离成分血常用的设备就是离心机,但在离心过程中,离心破损时有发生.我们通过改变血袋放入离心机的方法,探讨与离心破损率的关系,以求大限度降低因离心破损而造成的血液报废.现将2004年10月~2005年3月期间用2种不同形式放置血袋离心破损情况报告如下.
-
探索供血新模式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安全、足量、及时地保证临床用血需要是政府赋予采供血机构的责任.如何在保证平诊供血的基础上,妥善的解决急诊供血问题,已成为采供血机构所共同面临的新课题,不同规模的血站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血液供应模式,笔者就此问题将本站的经验做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如下.
-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1例
患者,男,52岁.血型O型,Rh阳性,主因"发热、胸痛20 d,黑便1周"入院.既往无过敏史.
-
天然抗M抗体致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1例
血型鉴定是输血科日常工作之一,有时会遇到一些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情况.通过重复操作排除技术操作问题后,正反定型不合的原因基本可分为亚型、抗体缺失和ABO系统以外抗体的干扰,后者在一些有免疫史的人群中更常见,比如输血或妊娠[4].
-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自身免疫高效价抗I抗i和C3致配血不合1例
患者,男,32岁.2004年10月8日主诉腹痛(腹部肿块一年余)收住入院.临床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因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皮肤和巩膜轻度黄染,发热,血红蛋白36 g/L,急需输血支持治疗.次日配血正反定型不符,血标本送我单位检查.
-
急性白血病导致A抗原减弱1例
血型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人的一生中血型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但由于某些疾病的影响,可导致血型抗原减弱,国内国外均有报道.笔者在配血实验中发现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正反定型不符,现报告如下.
-
单纯检测HBsAg筛选献血者的危险性
HBV感染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已众所周知,而乙肝的诊断一直主要依靠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和抗体.
-
昆明小鼠Tim-2基因的单个核苷酸变异的研究
目的: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黏蛋白域蛋白(T cell immunoglobulin-and mucin-domain-containing molecules,Tim)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Tim-2基因在昆明鼠体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提示昆明鼠在肿瘤学和免疫学的相关试验中有可能出现的与国际通用的其他品系小鼠(如BALB/c小鼠)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取不同来源的5只昆明小鼠的肝组织,提取总RNA后逆转录得到cDNA,使用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Tim-2基因,克隆后测序,然后比较测序图谱.结果: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的Tim-2序列相比,451(TCC→GCC:丝氨酸→丙氨酸),502,504(CCA→TCT:脯氨酸→丝氨酸),586,587(GAT→TCT:天冬氨酸→丝氨酸).其他变异位点无氨基酸改变.结论:提示昆明小鼠与国际通用的其他品系小鼠(如BALB/c小鼠)Tim-2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有差异,在使用昆明小鼠进行免疫学相关的试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由于这种不同所造成的对实验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