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马莉;苏丽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由于外周血存在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寿命缩短,从而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出血.

  •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临床输注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杜玮璐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6月-2014年3月收治需输注血小板患者120例,其中50例无输血史患者为对照组,70例有多次输血史患者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交叉配型,比较血小板输注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43%和14.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次输血史患者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血小板配型输注1 h、24 h时CCI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随机输血患者(P<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导致患者产生同种抗体,血小板输注前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 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谦

    长期多次输血维持治疗的患者极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从而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文章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两个方面作一综述.

  • 仙连颗粒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抗体的影响

    作者:梁爽;周波;王祥麒

    目的 观察仙连颗粒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对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膜蛋白水平的影响,证实ITP的发病机制与体液免疫有关.方法 选取ITP病例40例和正常对照20例,运用单盲法将4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强的松片,治疗组口服仙连颗粒.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的血小板(PLT)值,IT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PAIgG、PAIgA、PAIgM、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的水平.结果 仙连颗粒的疗效明显优于强的松(P<0.05);可以升高PLT,降低PAIgG、PAIgA、PAIgM及GPⅡb/Ⅲa的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 仙连颗粒能够代替强的松治疗ITP,ITP的发病机制可能与PAIgG、PAIgA、PAIgM及GPⅡb/Ⅲa的高表达有关.

  • 应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同时存在矛盾的策略

    作者:麻柔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现代研究表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欧美国家年发病率为5~10/10万人口.我国尚无ITP发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慢性和难治性ITP具有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等特征,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以下就慢性和难治性ITP的治疗谈一点我们的临床经验.

  • 13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罗圆圆;陈麟凤;汪德清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输注血小板的13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输血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同时对影响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相关因素如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血型及年龄和影响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如抗体强度、血小板种类、保存时间、患者体重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2例血液病患者,抗体总阳性率18.94%,输注1376次,有效率为59.23%;有效组抗体阳性率为8.33%,远低于无效组抗体阳性率31.67%(P<0.05).不同疾病、输注次数和不同年龄阶段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抗体阳性率高,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在三个年龄段中21~40岁年龄段的抗体阳性率高.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和血型无关.随着抗体强度和患者体重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均降低;辐照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高;在同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中,无并发症患者的血小板输注疗效明显优于有并发症的患者;血小板保存天数与输注有效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液病患者的疾病、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抗体强度、血液成分、体重和并发症对血小板输注均有一定的影响.

  • 献血者血小板1-16抗原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及已知HPA型供者数据库的建立

    作者:孙国栋;段现民;张彦平;尹志柱;牛小利;李艳凤;牛海江;赵有良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基因多态性,根据分布频率来判断HPA抗原不配合比率以及抗体产生的机会,确定有临床意义的血小板抗原系统,并建立邯郸地区血小板基因频率数据库和供者库.采用SSP-PCR方法对邯郸地区148名随机献血者进行HPA1-16抗原32个等位基因的检测分析,并与不同人群的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每个样本均检测到HPA-1a、2a、4a-14a、16a基因;HPA-4a、7a-14a、16a呈现单态性,未检测出相应的等位基因HPA-b;对于HPA-1、-2、-5、-6主要以a/a纯合子为多,a/a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9595、0.8108、0.9865、0.9797,没有b/b纯合子出现.在HPA1-16中,具有高杂合度的是HPA-15,基因型HPA15a/15a、HPA15a/15b、HPA15b/15b频率分别是0.2230、0.5270、0.2500;HPA-3在其次,基因型HPA3a/3a、HPA3a/3b、HPA3b/3b频率分别是0.3851、0.5135、0.1014.经x2检验,结果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邯郸地区随机献血者HPA1-5系统基因频率与石家庄地区相似(P>0.05);与我国台湾人群进行HPA1-13、HPA-15的比较,HPA-1、-2、-6具有明显的不同(P<0.05),其它相似(P>0.05);与韩国人群进行HPA1-8的比较,除HPA-3具有明显不同外(P<0.05),其余均相似(P>0.05);与美国黑人进行HPA1-5的比较,HPA-1、-2、-5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与英国人进行HPA1-11的比较,HPA-1、-5具有明显的不同(P<0.05).结论:北方地区中国人群HPA-2、-3、5、-15系统具有多态性,且HPA抗原分布不配合比率较高,这必然造成免疫暴露的机会增加,提示在临床上可能具有重要的免疫学意义.同时,在此次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邯郸地区血小板基因频率数据库和血小板已知型供者库.

  • 共刺激信号分子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郭莹;瞿文;王一浩;刘惠;李丽娟;丁少雪;吴玉红;关晶;付蓉

    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分子(CD80、CD86)的表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ITP患者30例、完全缓解ITP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5例为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 CD5+、CD19+ CD80+、CD19+ CD86+、CD41a+IgG、CD41a+IgM及CD19+B细胞内IgG和IgM的表达,并与ITP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初诊ITP患者B1(CD19+ CD5+)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 CD80+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B胞内抗体IgG和IgM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ITP患者IgG和IgM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难治组ITP患者治疗前后IgG和IgM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 CD80+细胞数与Thl的表达水平及Thl/Th2的比例呈正相关(r=0.502,r=0.471,P<0.05).CD19+ CD80+细胞数与IgG和IgM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552,r =0.467,P<0.05),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424,P<0.05).IgG和IgM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658,r=-0.526,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共刺激信号增强,导致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介导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参与ITP发病.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与血小板抗体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肖容;陈银霞;张王刚;田玮;刘捷;曹星梅;何爱丽

    本研究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137的表达及血清血小板抗体(PAIgG)含量并探讨二者相关性及与血小板数量等疾病表现的关系,以期阐明共刺激分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及病情判断中的作用.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ITP患者及40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137的表达;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AIgC含量.结果表明:ITP患者CD80、CD86和CD137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92±2.02)%,(8.68±4.25)%,(5.32±2.67)%,PAIgG平均含量为210±3.02 ng/107P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1±0.75)%,(4.56±2.06)%,(1.37±1.25)%和20±1.13 ng/107PA(p<0.01).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与PAIgG含量呈正相关(r=0.302,P<0.05),与患者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r=-0.369,P<0.05).结论: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137是参与ITP发病和免疫反应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过度表达与ITP发病及临床病情密切相关.纠正其异常表达、调节免疫状态可能是ITP的治疗策略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 4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晓珏;邵建政;张丽花;李勇浩;钱寅娟;戴烨烨

    目的 探讨4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择42例(191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比较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结果,并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等指标,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无效输注率为28.57%(12/42),对于输注没有效果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67%,与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更高(P<0.05).在输注次数逐渐增加下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结论 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影响输注疗效.

  • 老年输血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寓;王娟;杨均

    目的 探讨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以及分子筛凝胶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分子筛凝胶技术检测94例老年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根据CCI值判定是否发生输注无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输注无效率为87.5%,显著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输注无效率为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反复输血的老年患者使用分子筛凝胶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可以提高血液资源利用效率,预防和较少输注无效的发生.

  • 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作者:贾晓冰

    目的:研究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收入我院的老年反复输血者88例。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 SEPSA),检测老年反复输血但仍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输注前后对血小板进行计数,计算1小时和24小时内血小板增值( CCI)。使用SEPSA及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阳性且输注无效者使用输注配合血小板。结果老年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阳性者57名,阳性比为67.77%(57/88);再次输注血小板时48名患者无效;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的CCI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老年反复输血者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关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使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可有效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产生输注无效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流式细胞术筛查血小板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韩博文

    目的 建立一种用流式细胞术筛查血小板抗体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方法 将78例需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患者进行AB两组试验,分别用常规处理法和流式细胞术来进行检测,观察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 A组的检出率为25.65%,而B组的检出率为35.90%,相比而言,B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而且检测的时间也要短于A组,但是两者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经检测,B组中还发现有10例含抗HLA抗体,有1例含抗HPA-5b抗体,有9例为自身抗体.结论 对于筛查血小板的抗体,流式细胞术的建立以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该方法不仅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还实现了标准化,非常适用于临床检测.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危急状态的识别

    作者:竺晓凡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以往也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它是免疫介导的以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血小板,造成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1].儿童ITP的年发病率大约1/10000,我国尚无发病率方面的统计学报道.ITP有成人型和儿童型、急性和慢性以及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但在诊断儿童ITP时应格外注意排除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2].

  • ITP患儿治疗中血小板下降的因素探讨

    作者:冯建飞;王军;耿世林;张树人;汤有才;盛光耀

    目的分析部分病毒感染导致ITP患儿在治疗中,血小板数量下降的因素.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62例治疗中ITP患儿血清柯萨奇病毒(CB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EB病毒(EB)和肺炎支原休(MP)IgM抗体.结果显示62例ITP患儿感染阳性率为75.8%(47/62).其中RSV阳性率为32.3%(20/62);CBV阳性率为17.7%(11/62);MP阳性率为14.5%(9/62);ADV阳性率为9.7%(6/62).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33.9%(21/62).结论ITP患儿治疗过程中,部分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其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抗病毒和免疫的应用.

  •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标准化治疗

    作者:竺晓凡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文献报道儿童ITP发病率大约4/10万~5.3/10万[1],我国尚无发病率方面的统计学报道.目前认为ITP是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破坏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 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与意义

    作者:姚慧臣;王宁遂;徐酉华;李欣

    目前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同时需要较多的血量,因此给儿科临床应用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拟应用流式细胞术建立一种简便、快捷、敏感的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方法.应用荧光素化的羊抗人F(ab)2段IgG抗体结合血小板表面的抗体,应用荧光素化的羊抗鼠IgG抗体作为阴性对照.即以直接法测定血小板表面结合的IgG.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的平均荧光强度.血小板荧光强度(MFI)反映血小板表面PAIgG的水平.测定正常人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血小板平均荧光强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平均荧光强度(MFI)为23.67±9.10(道数).31例ITP组的MFI为103.63±31.41(道数).Itp病人的血小板荧光阳性率为90%.治疗有效的病人,随血小板计数的上升,血小板荧光强度逐渐下降.因此,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抗体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PAIgG检测方法,可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作者:陈斯一;林瑜;郑鑫;刘俊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30例IT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的PAIgG,20例ITP患儿治疗后复查PAIgG.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T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ITP组PAIgG阳性率为80%,正常对照组为20%(P<0.001),ITP组PAIg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20ITP患儿治疗后复查PAIgG,其数值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1).T淋巴细胞亚群中,ITP组CD3、CD4、CD4/CD8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抗血小板相关抗体对提高ITP的诊断、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ITP的病理机制.

  •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合输注疗效观察

    作者:滑世轩;万震;孙长义;岑东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免疫性抗体阳性率,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疗效.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固相凝集法对临床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48例产生免疫性血小板抗体的患者,通过计算随机输注组和配合性输注组1h和24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观察配合性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共48例(38.70%),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a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的Ⅰ类分子(HLA-Ⅰ)抗体阳性37例(29.83%);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阳性4例(3.22%);HLA-Ⅰ和HPA抗体并存7例(5.64%);血小板交叉配合输注组的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4.34%),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抗体是导致PTR的主要免疫因素,HPA导致的PTR作用相对较弱;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可显著提高血小板的疗效和安全性.

  • 输血不良反应的抗体分析

    作者:徐娜;何晓玫;高新强;单小燕;李伟;刘娜

    目的 通过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样本进行分析,探讨有效降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手段和措施.方法 对71例输血反应样本进行血清学分析,即进行红细胞抗体、HLA抗体、血小板抗体筛查,分析产生输血反应的原因.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多见,多次输血的患者易产生红细胞抗体(20例,占28%)、HLA抗体(30例,占42%,10例同时有细胞抗体),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比率小(1例,占4.1%).结论 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201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