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意义

    作者:毛淑清;黄宇翔;王晴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血小板抗体检测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凝集法对108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血小板同种抗体和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测分析.结果 108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检测出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77例,阳性率为71.3%,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急性白血病14例,慢性白血病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血小板减少症27例.对77例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进行同种异型和自身(结合、游离)抗体的检测,结果仅血小板减少症表现为同种异型、自身(结合、游离)抗体及同种异型+自身抗体三类情况均有阳性病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仅表现为单一同种异型抗体阳性.结论 患者机体对来自不同血小板抗原刺激可产生不同类型的血小板抗体,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临床有着重要的诊疗作用.

  • 机采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陈艳萍;周丽

    机采血小板(platelepheresis)也称单一供者血小板(single-donor-platelet,SDP),是指用血细胞分离机从一名健康献血者血循环中一次采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该献血者的其他血液成分即刻回输.随着成分输血的飞速发展,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除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使用外,目前,在我院外科手术后及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中,也广泛应用.机采血小板虽然具有数量高、纯度高等优点,但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血小板抗体,使输入的血小板无效.

  •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叶海辉;皮佑珺;润袁敏

    血小板输注能有效治疗及预防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并已成为肿瘤放化疗患者及血液疾病患者的支持疗法[1]。但临床经验表明,输血次数、输注量、器官移植、妊娠等因素可刺激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RPT)[2]。RPT 是指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不能引起机体出现反应,即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时间很短或血小板恢复率较低[3]。因此,在血小板输注前应对患者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有效降低 RPT 发生率,提高输血效果。本文观察经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患者与未经交叉配血随机输注 ABO 同型血小板患者RPT 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抗体及血小板膜蛋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邱丽君;陈宏新;王淑香;沈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的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免疫综合征,本文测定患者血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分子GMP-140、CD63的表达,血小板抗体及测定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数的改变,并探讨这些变化对ITP患者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 血小板输注患者相关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琛;谢朝阳;麦奇;李静

    一般认为,血小板输注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出血,近年来临床上的作用日益普及,但是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加和输注量的增多,部分患者出血倾向又重复出现,甚至更加严重,而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RT).

  • 网织血小板和血小板抗体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意义

    作者:仲伟爱

    目的 用诊断试验的方法对网织血小板(RP)和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的检测,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进行评价.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1例ITP患者、61例非ITP患者网织血小板和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后利用诊断试验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其中,非ITP患者中,再生障碍性贫血(AA)2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21例,急性白血病(AL)20例.结果 利用RP%升高来诊断ITP的灵敏度(Sn)0.77,特异度(Sp)0.72,阳性预测值(+PV)0.73,阴性预测值(-PV)0.76,符合率(RA)0.75,KaPPa值(K)0.50,阳性似然比(+LR)2.75,阴性似然比(-LR)0.32;利用PAIgG抗体 (+)来诊断ITP的灵敏度(Sn)0.66,特异度(Sp)0.74,阳性预测值(+PV)0.71,阴性预测值(-PV)0.68,符合率(RA)0.70,KaPPa 值(K)0.42,阳性似然比(+LR)2.54,阴性似然比(-LR)0.46.RP %的ROC曲线下面积比PAIgG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大.结论 RP%检测和PAIgG检测对诊断ITP有一定的价值,根据需要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 血小板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戴兰;缪竞诚;范磊;沈文红;韩悦;白霞;王兆钺;阮长耿

    目的比较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水平,以评价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MAIPA)检测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P-选择素)的特异性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ITP组MAIPA的阳性率为63.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阴性;PAIgG分别为73.3%、45%.淋巴细胞亚群中,ITP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8、CD19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对提高ITP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ITP 的病理机制.

  • 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检测与早期流产相关性探讨

    作者:林燕;聂宇波;徐静;张春燕

    目的 研究探讨通过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对判断早期流产的临床意义,并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早期流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产科2015年9月~2016年6月就诊的有早期流产史的50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其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并计算检测阳性率.同时,选取同期在产科接受产前检查的正常孕妇1092例作为对照,行相同检测,比较2组受检女性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结果 有早期流产史的观察组女性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22.0%)显著高于无早期流产史的正常孕妇(3.1%)(P<0.05);有早期流产史的女性中,流产次数>2次的女性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率(40.0%)显著高于流产次数≤2次的女性(17.5%)(P<0.05);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的女性早期流产的发生率(24.4%)显著高于检测阴性的女性(3.6%)(P<0.05),且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与早期流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 =0.782,P<0.05),其相对风险RR =6.96.结论 通过固相凝集法对孕妇的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有利于早期流产发生风险的预测,也有利于流产病因的分析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防.

  • 两种不同来源血小板进行基于光子晶体技术的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对比研究

    作者:凌云;孔欣;陈宝安

    目的:比较分别由浓缩血小板、新鲜血液分离血小板所得血小板裂解液,行光子晶体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效率。方法:检测样本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患者32例和正常健康人对照31例。对来源于浓缩血小板和新鲜血液分离的血小板同时进行基于光子晶体技术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及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 MAIPA)检测,以MAIPA检测结果作为光子晶体技术检测结果的参照。结果:两组不同来源的血小板行光子晶体的血小板抗体检测敏感性均高于MAIPA,且浓缩血小板组更高。新鲜血液分离组特异性高于MAIPA,浓缩血小板组低于MAIPA。结论:使用新鲜血液分离采集血小板行光子晶体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效率较高。

  • 微柱凝胶法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改良方法

    作者:周晓华;王明元;吴建香;姚利;方振羊;张学光

    为解决微柱凝胶法血小板抗体检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一些改良措施,解决血小板自凝的问题.结果显示改良后的方法敏感度与特异度均获得较好的改善,可操作性得到了提高.

  •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

    作者:王辉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350例分为既往无输血史(A组,110例)和有输血史(B组,240例)两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9例,61例行给予配合性血小板输注(C组),38例行随机血小板输注(D组);计算输注后1 h和24 h血小板升高指数(CCI),CCI>4.5×109/L判为输注有效。结果 B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50%,高于A组的8.18%( P<0.05 ),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而增高。C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D组(83.61% vs .26.32%)(P<0.05)。结论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实施交叉配型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 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小板抗体筛选中的应用

    作者:李岚;董洪强;张琼丽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在检测血小板抗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实验组)和8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 146例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28例.11例输注机采血小板少于3个治疗量的血液病患者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输注3~9个治疗量的患者63例,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2.70%);输注10~19个治疗量的患者41例,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9.51%);输注2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2例,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27.27%);输注大于30个治疗量的患者9例,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量和次数相关.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值得选择.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虞荣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造成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该病的年发病率50~100/10万,其中半数以上为儿童,大多数儿童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天或数周内发病,男女比例相近,经治疗后约70%~80%患儿可以治愈,余20%~30%可能发展为慢性ITP,成人ITP以慢性型多见,发病年龄在20~50岁,女性多见.

  • 宁波地区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的调查和分析

    作者:刘科益;张媛媛;张珍丹

    目的 通过调查宁波地区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的阳性率,分析血小板抗体在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种类的阳性率情况.方法 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来自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结果 宁波地区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为2.43%;血液系统疾病的阳性率高于其他系统疾病.结论 建议常规开展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的筛查.

  • 血小板抗体对早期流产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测价值

    作者:谢一唯;王莹;李育;蒋璐茜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与早期流产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对175例有早期流产史的妇女及2537例正常孕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按流产次数进行分类观察.应用ROC曲线分析血小板抗体效价水平对NAITP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175例有早期流产史的妇女,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34例(19.43%),2537例正常孕妇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74例(2.92%),有早期流产史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流产次数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效价水平在1:32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为0.802,灵敏度0.714,特异度0.854.结论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发生早期流产的风险较血小板抗体阴性者高,且血小板抗体效价≥1:32时对NAITP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因此,作为无创性评估手段,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产前血小板抗体筛查可提前预判孕妇发生早期流产的风险,对于效价较高的妇女可进行早期干预,预防早期流产和NAITP的发生.

  • 卡式微柱凝胶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应用

    作者:史恩祥;范海丽;王苗武;郝千飞

    在多次输血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30%~70%可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和血小板输血紫癜(PTP)[1],导致PTR主要有两大原因:(1)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多发生在脾肿大、发热、感染、出血和DIC患者中;(2)免疫性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ITP等)导致血小板寿命显著缩短,很快被破坏.输注1 h后血小板回收率为0,甚至比原来更低[2],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笔者应用微柱凝胶法对血小板同种抗体进行筛查,现报告如下.

  • 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

    作者:张趁利;庞桂芝;娄白敏;赵凤莲

    目的 调查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140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其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3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检测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1h后和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比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0.71%;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3~5次、6次以上)患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后输注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后的效果,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3.72%.结论 对于≥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检测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做交叉配型,提高输注疗效,减少血液的浪费.

  • 两种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的方法学比较

    作者:胡宁克;陆欢平

    目的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和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10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SEPSA法和MGIA法分别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采用SEPSA法在100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8例,阳性率为8.0%;MGIA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为9.0%.两种方法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SEPSA:x2=23.66,P<0.01;x2=20.02,P<0.01).结论 SEPSA法血小板抗体检出率与MGIA法基本一致,但MGIA法具有简便、快速、易于标准化等特点,更适合于批量标本的临床初筛试验.

  •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丽娟;卓海龙;刘斌杰;孙艳丽;王全立

    目的 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明确感染、发热、肝脾肿大和血小板抗体等因素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通过CCI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血小板抗体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感染、发热、肝脾肿大等因素的分析经临床资料统计获得.结果 观察的30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568次,有174次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其中输注前有感染症状的占59.8%(104/174),发热症状的占14.9%(26/174),肝脾肿大的占11.5%(20/174),血小板抗体的占13.8%(24/174).结论 感染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

  • 322例患者输注配合性血小板的临床研究

    作者:任苓苓;邵春燕;卓海龙;骆群

    目的 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对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输注相合血小板的无效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与配合性输注1 h和24 h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结果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39例,阳性率为43.2%.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8.7%;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3.8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P<0.05),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1.3%.不同疾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能够改善患者的输注效果,尤其是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的效果.

201 条记录 4/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