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比较

    作者:吴昌松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与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3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输注10 ~ 30个治疗剂量血小板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利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与固相凝集法对患者血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同时与经典的SEPSA(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试验)方法对53例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4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6例阴性,阳性率为88.6%.固相凝集法检测,3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阴性22例,阳性率为58.5%.2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显著(P =0.001),有统计学意义.SEPSA方法检测44例阳性,9例阴性,阳性率为83.0%,与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优于固相凝集法,其检测敏感性高,且操作简单,耗时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和白细胞介素18的检测

    作者:金呈强;董海新;刘仿;宋丽;赵元明;孙传祥;高岩;高东田;盛蕊

    目的 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分析IL-18和PAIgG在急性ITP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AIgG表达含量,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18的含量,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PLT)数量.结果 急性ITP组治疗前PLT数量明显低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LT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PAIgG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PAIgG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L-18含量均低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gG在治疗前后与血小板含量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7,-0.81,P<0.05),而IL-18含量在治疗前后与血小板含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0.74,P<0.05),IL-18含量和PAIgG表达在治疗前后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1,-0.79,P<0.05).结论 急性ITP患儿外周血中IL-18含量在治疗前后和PAIgG表达量有较好的相关性,IL-18的检测能够反映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中PAIgG表达量的变化,PAIgG及IL-18在急性ITP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成人难治性ITP微小病毒B19与血小板相关抗体及白细胞介素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崔晶;王景文;吴轶苹;翟艳玲

    目的:探讨微小病毒B19(HPV B19)、血小板相关抗体(PA)和白细胞介素(IL)-2、IL-4在成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改变和相关性及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检测血清中HPVB19-IgG、IgM、PA-IgG、IgM、IgA及IL-2、IL-4水平.结果:①ITP组HPV B19-IgG、IgM阳性数分别为15例、3例,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例、0例,2组比较,Ig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M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ITP患者根据HPV B19抗体结果分为2组,阳性组15例,PA阳性13例;阴性组7例,PA阳性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TP组IL2和IL-4水平分别为(47.54±25.74)pg/ml、(34.20±16.79) pg/ml,对照组IL-2和IL-4水平分别为(6.15±1.25)pg/ml、(19.72±4.36) pg/ml,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成人难治性ITP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体内细胞因子分泌亢进及HPVB19既往感染有关,这种感染与PA无关;这对于指导临床治疗针对不同的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 T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作者:王红美;沈柏均;时庆;侯怀水

    目的:探讨T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技术检测40例ITP患儿血清中的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变化,采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MAIPA)测定这些患儿血清中抗GPⅡb/Ⅲa和抗GPⅠb/Ⅰx自身抗体.结果:①与正常健康儿童相比,ITP患儿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显著升高(P<0.05和0.01),而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显著降低(P<0.05和0.01),慢性ITP患儿的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变化较急性患儿更为显著.②ITP患儿血清抗GPⅡb/Ⅲa和抗GPⅠb/Ⅰx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7.5%和57.5%,抗体滴度与患儿外周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0.01),抗体阳性患儿的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变化较抗体阴性患儿更为显著(P<0.05).结论:儿童ITP发病中存在TH亚群平衡的偏离,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功能亢进和TH1型细胞因子功能不足,从而出现体液免疫功能增强,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多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而减少.

  • 血液中血小板与白细胞抗体的固相化筛查

    作者:纪勇平;徐燕娜;黄萃;周斌

    目的:使用固相化方法检测输血患者体内针对血小板、淋巴细胞与粒细胞抗体的产生情况.方法:收集丽水地区597例输血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样,使用固相化抗体筛查技术对患者血样进行筛查,分析患者输血之后,体内针对血小板、淋巴细胞与粒细胞的抗体产生频率.结果:使用固相化抗体筛选体系对待检样本进行筛查之后,检出输血前血小板抗体72例(12.06%),淋巴细胞抗体103例(17.25%),粒细胞抗体108例(18.09%),混合抗体(包括同时存在2种或3种抗体)48例(8.04%),输血后血小板抗体102例(17.09%),淋巴细胞抗体105例(17.59%),粒细胞抗体115例(19.26%),混合抗体74例(12.40%).结论:患者输血后针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抗原的抗体产生频率会增加,使用固相化抗体筛查体系可以进行高通量血液抗体筛查.经过抗体筛查可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 血液病患者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情况分析与探讨

    作者:潘凌子;王霓;邵林楠;宋文倩;马杰;周世航

    目的:回顾分析本地区ABO血型定型困难,红细胞不规则抗体与血小板抗体阳性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发生状况,探讨其输血前检查的难点与重点.方法:使用试管法对标本进行ABO正反定型、抗体鉴定,使用固相凝集方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血液病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的凝集强度易发生改变导致定型困难,自身与同种抗体常单独或同时存在导致供受者红细胞与血小板的不相配合,血型异常与抗体阳性的情况与血液病的种类有关.结论:血液病患者易发生血型异常、易产生红细胞与血小板抗体,应结合其病史和输血史分析输血前检查结果选择适合的血液,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 697例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

    作者:范金波;彭娟;刘久波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输血次数和输注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对697例输注血小板制剂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697例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74例(10.62%);血小板抗体阳性与性别、血型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输血次数呈正比(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血等免疫因素刺激导致产生血小板抗体,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越大;血小板抗体阳性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为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对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应尽量进行配合性输注.

  • 流式细胞术筛查血小板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周燕;刘金莲;钟周琳;李丽兰;申卫东;吴国光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筛查血小板抗体方法应用于临床检测.方法:对78例需要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患者作流式细胞筛查术检测,同时采用经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KPLUS试剂盒)做对照,比较2种方法的实验结果.结果:流式细胞术的血小板抗体检出率为35.90%(28/78),PAKPLUS的检出率为25.65%(20/78),2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MAIPA技术鉴定,流式细胞术筛查血小板抗体为阳性的患者中,有10例含抗HLA抗体,有1例含抗HPA-5b抗体,有9例为自身抗体.结论:成功建立了流式细胞术筛查血小板抗体并应用于临床检测;该技术拥有快速、易于操作的特点,且能实现程序化、标准化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

    作者:田青;药飞;郭效君;焦晋山

    目的:观察血小板的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抗体以及年龄因素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搜集2013-04-2013 10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的92例患者的血清或血浆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4.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27.17%;血小板抗体阳性组的输注无效率为68%,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的输注无效率35.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年龄段分组的4组患者输注无效率分别为16.67%、45.45%、48.39%、8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17%、27.27%、21.88%、3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暂无法确定年龄因素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

  •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

    作者:熊婷;周小玉;汪承亚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监测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以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结果:4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27.5%(11/40);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63.6 4%(7/1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的输注无效率(58.33%)高于抗体阴性组的输注无效率(14.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1,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血小板抗体的及时检出可预测和阻止PTR的发生,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合性输血效果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少华

    目的: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发生率,分析运用配合性输血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265例输血多次且输注血小板3次以上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比较血小板配合性输注与随机输注的效果.结果:265例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发生PTR25例(9.43%),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19例(76%),成功配型12例(63.2%),配型输注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的患者.结论:多次输血的患者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 血小板输注中抗体检测和配合试验的应用

    作者:刘毅;吴敏慧;郑凌

    目的:提高血小板制剂对血小板减少、尤其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患者的输注疗效,避免宝贵血源的浪费.方法:应用单抗固相微孔板(MASPAT)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血小板供者与患者之间的配合试验.结果:2005年6月-2007年11月对109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其中42例患者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8.5%),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经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上升.结论:MASPAT法在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方面良好,操作快速、简便,判断可靠;易做到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据此建立的"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是有效的,可用于临床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配合试验.

  • 血浆置换与血小板洗涤对ITP患者血小板及相关抗体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林园;张月华;阎玉玲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和血小板洗涤(PW)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BPC)变化的影响.方法:对各组测定PAIg和BPC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PE加PW治疗组PAIg含量的递减速度均明显快于普通治疗组(P<0.01),普通治疗组BPC的回升速度明显慢于PE加PW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及血小板洗涤治疗ITP可迅速降低患者体内PAIg水平、促进体内BPC的回升;BPC的回升与PAIg水平的递减呈负相关,动态监测PAIg和BPC的变化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

    作者:董伟群;郭萍;佟力;李树清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06例AL患者的26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①AL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3.35%;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2.32%; ③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L发热组输注无效率高于未发热组(P<0.01);脾脏肿大与无肿大组无效输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 微柱凝胶免疫技术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及配型的临床应用

    作者:田莉;夏琳;杨桂芳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MGIA),对108名反复多次输血而又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对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采用MGIA进行交叉配合性试验.结果: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率为26.85%(29/108);29例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患者中,再次输注血小板时,26例发生输注无效;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加而增加.结论:反复多次输血患者,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方法稳定,操作简便,用于血小板配型,能较好的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 单抗固相微孔板法用于血小板交叉配合及抗体检测分析

    作者:吴敏慧;刘毅;刘洪莉;刘衍春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和输血后紫癜症(PTP)的发生率,避免宝贵血源的浪费.方法:应用单抗固相微孔板(MASPAT)法和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再进行血小板供者与患者之间的交叉配合试验.结果:2004年6月~2006年6月70名患者,其14名患者检出血小板(阳性率20%),其余均为阴性(80%为其他因素),χ=54.02,P=0.0000<0.05,K=0.5664.结论:经Kappa检验,MASPAT和SEPSA 2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MASPAT法在重复性,特异性,敏感性方面均优于SEPSA法,且快速,可靠,易判断;操作规范,程序化,标准化;MASPAT法可用于临床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交叉配合试验.

  • 输血前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研究

    作者:江素君;吕豪

    目的:通过检测和分析输血前患者血小板抗体,以指导临床用血,血小板抗体疾病的诊治和无偿献血献血者筛查.方法:采用固相红细胞黏附试验和分析14 515例输血前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结果:输血前患者血小板抗体总阳性率为7.75%(1 125/14 515);有输血史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3.65%(349/2 556),无输血史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2.39%(286/11 9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妊娠史妇女(≥3次)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6.33%(104/637),无妊娠史女性血小板抗体阳性率9.15%(692/7 5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输血前患者血小板抗体有利于患者的输血安全,节约血液资源,有利于血小板抗体疾病的诊治,并对无偿献血有指导意义.

  • 新乡地区临床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趁利;庞桂芝;娄白敏;赵凤莲

    目的:调查新乡地区临床反复输血和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性输注的输注效果.方法:设86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为实验组,80名≤3次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中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6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配合性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02%和11.2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患者输注ABO同型随机机采血小板不同输注次数相比较,≤3次、4~6次、6次以上有效率分别为70.00%、66.67%、3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经配合性血小板输注,计算24 h后CCI、血小板回收率,输注次数≤3次、4~6次的临床患者输注效果明显高于6次以上.结论:对于≥5次输血的患者及反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对其检测血小板抗体筛检,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配合性输注,提高输注疗效,真正做到安全有效输血,减少血液的浪费.

  •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曹涛;范金波;周媛

    目前,医疗卫生行业迅速发展壮大,逐渐与国际接轨,各种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层出不穷.对于因为各种血液成分改变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疾病,输血治疗已然成为常规的治疗手段.其中,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多,对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选择血小板输血治疗常常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然而,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正因为如此,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及其输注无效的应对办法也越来越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refractoriness,PTR)是指患者在连续2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CCI和PPR未能达标等.现将血小板输血治疗的现状及效果、PTR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以及血小板输血治疗的前景预测做一综述.

  • 血浆置换治疗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梁彩霞;李先梅;张友山;赵永峰;雷小蓉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以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重症ITP患者可因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如能采取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在短时间内提升血小板,可减少患者致命性出血的发生.笔者采取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小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重症.ITP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201 条记录 6/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