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786例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眉;罗洪;舒彬;安邦权;夏世勤;王茂玲

    本研究旨在观察及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786例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0-24 h静脉血中血小板数,计算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判断输注疗效,并根据病因、输注次数、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及是否一次性足量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786例患者总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52.5%.按不同病因分组的组间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组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与其余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按血小板输注次数分组的组间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步降低.按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分组,浓缩血小板组(一次足量输注)和单采血小板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浓缩血小板输注按是否一次性足量输注分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病因和输注次数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密切相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越高;单采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浓缩血小板;浓缩血小板血小板是否足量输注与输注有效率无显著性相关.

  • 3种白细胞滤器对机采血小板白细胞去除效果的对比研究

    作者:冯倩;王可;陈麟凤;关晓珍;张晓娟;罗园园;张婷;于洋

    目的 评价3种去白细胞滤器对机采血小板的滤白效果及过滤前后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60U机采血小板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24-96 h.分别用3种不同滤器对血小板进行过滤,检测机采血小板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单位容量、白细胞量、pH值、乳酸脱氢酶(LDH)浓度、K+浓度、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计算白细胞残留量和血小板回收率.结果 与过滤前相比,各组过滤后机采血小板pH值、LDH浓度、K+浓度和CD62p表达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白细胞残留量达到了医药行业标准;过滤后3组间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均数差为2.8%、5.4%、2.6%)和血小板回收率[(92.6±6.3)%、(82.6±4.4)%、(87.4±2.7)%]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3种白细胞滤器均可有效去除机采血小板中的白细胞,过滤后的机采血小板符合血液质量要求.A组滤器过滤后能保持较高的血小板回收率并有效避免血小板激活.

  • 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及取消白细胞过滤的研究分析

    作者:冯晓静

    目的: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过滤,得出3种不同的血小板过滤器呈现的多样性的效果方法根据血小板回收率特定值制造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离心条件,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过滤,并在浓缩血小板过滤之后进行计算,得出血小板回收率值、白细胞清除率数值、红细胞清除率数值等,后把上述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3种过滤方法的研究所得出结果均有差异,并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由12U浓缩血小板所制备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与《全血及成分质量要求》中对混合型浓缩血小板所要求的计数含量相差无几,红细胞混入量的符合率也达到71.8%,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研究总体符合率是67.2%。:可略掉关于混合浓缩血小板中白细胞过滤的程序,既采用12U型的浓缩血小板制就可达到预期成效。

  • 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及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作者:单泓;王姣杰;别立莉;刘敏;戚正;段艳丽

    背景:白膜法和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有无效输注发生率高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缺点。
      目的:观察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实验研究,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抽取126例站内采集后4-6 h的400 mL血液,随机分成改良白膜法组、白膜法组和富含血浆法组。改良白膜法采用3步离心,第1次采用次重离心,离心转速23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降速5,离心温度(22±2)℃;第2次采用轻离心,离心转速910 r/min,离心时间10 min,离心温度(22±2)℃;第3次离心转速28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离心温度(22±2)℃,离心后,挤去上层含血小板较少的血浆,袋中留30 mL血浆悬浮血小板,即为浓缩血小板。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改良白膜法、白膜法以及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中,制备前各组血小板总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富含血浆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白膜法组血小板回收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但富含血浆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白膜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富含血浆法组残留红细胞和残留白细胞的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白膜法组与改良白膜法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受到全血量、离心转速、离心时间、离心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残留量,提高了血小板的回收率,可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推广应用。

  •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蒋俊煌;严俊;刘永武;林素霞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79例血液病患者给予输注机采血小板共322例次,输注后18~24小时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4.39%、71.86%、50.54%和63.64%(P<0.01).AL、MDS组中发热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分别为P<0.01和P<0.05).AL、MDS组中脾脏肿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脾脏不肿大患者(P<0.01).AL患者是否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差别(P<0.05).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 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有效的措施.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发热、脾肿大、DIC、输注次数等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

  •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分析

    作者:逄帅;于淑红;邢美玲

    单采血小板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数量降低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我国大部分血站能够制备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1]规定1个治疗量所含血小板数量≥2.5×1011.与手工法分离制备的血小板相比,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少、纯度高、临床效果好,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发生率[2].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制备和应用.目前,多为保存期5d的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同时,部分血站能够提供保存期为1年的冰冻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本文通过引入血小板回收率(PPR),对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现报告如下.

  • 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吴建松

    目的 通过观察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71例(447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不同疾病和输注频率分组进行统计分柝,计数输注前、输注后1h、24 h外周血小板,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1)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肿瘤及其他疾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低频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中频组和高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频组与输注7次以上的高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低频组与中频组、高频组,中频组与高频组的输注后1h、24 h CCI和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不同.随着输注频率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频繁输注者(≥7次)输注疗效较差,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 临床输注血小板后疗效观察

    作者:董经纬;王广杰

    目的:本文探究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有效输注血小板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2月-2014年4月期间的172例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输注前及输注后24小时的血小板数量及临床出血改善情况判断临床输注血小板的效果。结果:在172例患者中,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43%,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57%。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血液制品次数增多而降低。结论: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自身所患疾病、输注血液制品次数、输注前血小板数量有明显相关性,与血小板的新鲜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

    作者:熊婷;周小玉;汪承亚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监测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以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结果:4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27.5%(11/40);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63.6 4%(7/1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的输注无效率(58.33%)高于抗体阴性组的输注无效率(14.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1,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血小板抗体的及时检出可预测和阻止PTR的发生,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 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及取消白细胞过滤的评估分析

    作者:叶柱江;刘赴平;邓穗英

    目的 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并过滤,评价3种血小板过滤器的过滤效果;评估分析混合12U浓缩血小板及取消过滤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计数情况.方法 以血小板回收率为70%以上设定离心条件,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混合过滤,计算过滤后的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比较分析.另外,对混合12U浓缩血小板且不过滤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及白细胞混入量进行计数并得出均值及标准差.结果 3种过滤器的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9例改由12U浓缩血小板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计数结果与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要求的血小板含量符合率为95.4%,红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为71.8%,总体符合率为67.2%.结论 可不必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白细胞滤除,每例混合浓缩血小板宜采用12U浓缩血小板制备以达到质量要求.

  • 滤过速度对混合血小板过滤效果的影响

    作者:陈龙菊;梁其隆;甘芳香

    目的 观察不同滤过速度对混合血小板过滤效果的影响.方法 取45袋混合血小板,随机分为低速、中速、 高速组各15袋,分别以10~20、60~70和150~160 mL/min的流速进行连续性 过滤,并用常规方法检测混合血小板过滤前后的白细胞数(WBC)和血小板数(PLT),比较 3组WBC去除率和PLT回收率.结果 中速组和高速组的PLT回收率均高 于低速组(P<0.01),低速组和中速组的WBC去除率均高于高速组(P<0.05).结论 不同滤过速度对混合血小板过滤效果不同,60~70 mL/min是混合血小板较为理想的滤过速度.

  • 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

    作者:崔俊林;丁涛

    目的:了解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指征,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为临床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住院并输注血小板患者128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血小板计数数值,在输注前后各1 h、输注后24 h分别采集血常规计数血小板,监测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输注阈值小于10×109/L有效率为71.8%、阈值(10~<20)×109/L有效率59.1%、阈值(20~<30)×109/L有效率53.3%。结论临床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时,计数越低输注有效率越高;血小板输注阈值应严格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

  • 血小板输注指征及影响疾病治疗的因素

    作者:邓素容

    目的:了解血小板输注后的效果监测,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为临床治疗输注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住院、有血小板减少的498例各类疾病患者,在输注单采血小板前、输注后1 h、输注后24 h采集血常规,采用迈瑞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并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值、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比例占70.68%,预防性输注占29.32%;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5.70%,其发生率与输注血小板次数呈正相关。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征,尽量减少输注次数,以免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

  • 手工制备血小板回收率的探讨

    作者:罗晓娟;谢波;高祎

    近年来成分输血飞速发展,使得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由于单采血小板耗材价格高,采集时间长,医疗垃圾多,献血者招募困难等诸多原因常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我们从2007年9月以来从街头采集的全血中先后用2种不同的方法分离血小板,基本解决了临床血小板供给不足的难题,现报告如下.

  • 1种血小板用去白细胞输血器的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王世春;王红;范娅涵;李兵;刘嘉馨;陈润;万佳;赵树铭

    目的 评价1种新型血小板用去白细胞输血器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分布表随机将53个治疗剂量的单采血小板制剂输注给实验组26名及对照组27名血液病患者,实验组采用该新型滤白细胞输血器过滤血小板,对照组采用市售滤白细胞输血器过滤血小板;体外试验,测定其经该新型去白细胞输血器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黏附率、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体内试验:观察2组的止血效果,同时测定输注后1、24 h患者校正血小板增加值(CCI).结果 体外评价实验发现,血小板回收率:实验组与对照组为(90.73±3.57)%vs(93.46±3.50)%(P>0.05),白细胞剩余数:实验组与对照组为(0.31±0.68)×106vs(0.90±0.92)×106个≤2.5×106个,(P<0.05)两组过滤前后血小板黏附率变化不明显,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均<10%.体内试验发现,输注无效发生率:(实验组为37%,对照组为29.2%).结论 该新型血小板用去白细胞输血器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过滤过程中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 Compo mat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工艺探讨

    作者:彭楷;黄霞;马姗姗;邓莉;骆展鹏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血小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时间较长,献血者难以招募,目前已不能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血小板用量.浓缩血小板作为单采血小板的后备血液成分,受到临床的青睐.目前我国采供血机构有的使用手工的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有的利用血细胞分离机来制备完成制备.手工方法受制备者的手法及经验影响较大,浓缩血小板质量不稳定;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血小板质量易控制,但需对分离参数和分离条件有严格要求.因此,本文将对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工艺流程做一探讨.

  • 血小板保存袋保存效果的评价

    作者:张春晖

    目的:比较国产(对照袋),进口(实验袋)两种血小板保存袋对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手工浓缩血小板无菌加入到2种保存袋于22℃保存,保存0、3、5、7d 后分别取样检测血小板回收率、体外聚集活性、PH。结果:随保存时间的延长2种保存袋血小板回收率逐渐降低,但各保存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保存7d 时国产袋明显不如进口袋的保存效果,随保存时间延长 PH 均逐渐下降,血小板保存5d 时各保存袋 pH 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7d 时,国产保存袋 pH(6.20±0.15)明显低于国外保存袋(6.75±0.08)(P <0.05)。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各保存袋中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迅速,但2种保存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国产与进口血小板保存袋相比,血小板保存5d 时各检测指标接近,2种保存袋保存效果基本一致;但保存7d 时国产保存袋其pH 明显不如进口保存袋保存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