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蒲葵子抗癌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小鼠微核实验

    作者:钟振国;罗沛;黄燕;潘丽娜;黄金兰;李鹏;赵世元;廖文;韦小清

    目的 评价蒲葵子抗癌有效部位是否有致突变性.方法在药效实验跟踪下,从蒲葵子中提取分离抗癌有效成分;采用小鼠微核试验方法对其进行诱变性检测.结果 在给予剂量为11,5.5,2.75,1.375 g/kg(相当于成人日用量845倍,422倍,211倍,105倍)时,各组均未出现骨髓细胞微核率增加.结论在该实验条件下,未发现蒲葵子抗癌有效部位提取物的诱变性.

  • 核壳型n-HA/ZrO2支架材料对小鼠骨髓PCE微核率的影响

    作者:潘广嗣;吉建新;魏小平;廖伟娇;何纪文;姜智辉

    目的 探讨新制备的核壳型纳米羟基磷灰石包覆二氧化锆复合生物陶瓷材料(核壳型n-HA/ZrO2支架材料) 对小鼠遗传毒性的影响.方法 进行微核实验,按50 ms/kg的剂量,从小鼠腹腔注入高、中、低三种剂量核壳型n-HA/ZrO2支架材料浸提液,观察其股骨骨髓每1000个嗜多染红细胞 (PCE) 中的微核细胞数,并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受试样品三种浓度浸提液小鼠骨髓PCE微核率分别为2.2‰ (高剂量组),1.8‰(中剂量组)与1.4‰(低剂量组).统计学分析表明,实验组间PCE微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壳型n-HA/ZrO2支架材料无致染色体突变及潜在的遗传毒性.

  • 南宁市某水厂水源水和出厂水的致突变性研究

    作者:刘清华;马军;袁志刚;黄志碧;方玲;胡启平

    目的:对南宁市某水厂水源水和出厂水进行致突变性研究.方法:采用蝌蚪红细胞微核实验法.结果:水源水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沉淀池处理后,水质中的微核率明显降低(P>0.05),但加氯消毒后,微核率又有所增加(P<0.05).结论:邕江水污染严重和氯化消毒可增加饮用水的潜在危害性.

  • 微囊藻毒素-LR对HL60细胞遗传毒作用的研究

    作者:农清清;张志勇;何敏;田丽

    目的 探讨微囊藻毒素-LR对HL60细胞的遗传毒性效应. 方法 不同剂量的MCLR作用HL60细胞24h或48h后.应用彗星实验及微核实验分别检测DNA链断裂和染色体损伤情况. 结果 10~100μg/ml剂量的MCLR引起HL60细胞明显的DNA链断裂,染毒量与DNA链断裂之间呈现剂量一反应关系.相同剂量的MCLR还引起HL60细胞微核率升高,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微核率呈增高趋势. 结论 MCLR可引起HL60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具有细胞遗传毒性.

  • 体内彗星实验联合微核实验检测化合物的遗传毒性

    作者:王欣;王晨;宋捷;李波

    目的:考察体内彗星实验联合微核实验检测化合物遗传毒性的可行性.方法:以阳性化合物N-乙基-N-亚硝基脲为模型药物,取6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给药组[40 mg/(kg·d)],每组5只,灌胃给药3次,末次给药后3h处死大鼠.进行彗星实验,收集大鼠外周血、肝、胃、睾丸组织经前处理制备成单细胞凝胶玻片进行电泳,使用Komet 6.0软件分析单细胞显微图像,每种组织分析100个细胞(胃组织50个细胞),计算尾部DNA百分含量.进行微核实验,收集大鼠骨髓细胞进行涂片,计数2 000个嗜多染红细胞(PCE)中含微核细胞(MNPCE)的数目及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药物可使大鼠外周血淋巴、肝、胃、睾丸细胞组织的尾部DNA百分含量明显增加(P<0.05),并可使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彗星实验可用于动物体内多种脏器遗传毒性的检测;微核实验可用于动物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检测.

  • 来氟米特3-甲基异构体对小鼠的致突变实验

    作者:邓元荣;黄美星;黄晓敏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3一甲基异构体的致突变作用.方法:取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来氟米特3一甲基异构体受试药不同剂量组;分别采用Anles实验观察每皿回变茵落数、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观察微核率、小鼠精子畸变实验观察精子畸变率.结果:Ames实验中受试药各剂量组回变茵落数均未超过溶剂对照组回变菌落数的2倍.实验结果为阴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及小鼠精子畸变实验中受试药各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微核率及精子畸变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来氟米特3-甲基异构体未显示有致突变作用.

  • 海洋生物肽的微核实验和彗星实验

    作者:邹思颖;王璐;张立实;李琼英

    [目的]为3种海洋生物肽(蛋白肽、胶原肽和骨原肽)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毒理学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和彗星实验对3种样品进行检测.[结果]3种海洋生物肽在两种试验申均未表现出阳性反应.[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3种海洋生物肽未表现出遗传毒性.

  • 微量全血微核实验方法在人群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薛淑莲;王素萍;魏俊妮;史晓红;李翔;张俊斌;李贞;赵晓嘉

    [目的]探讨一种便捷、经济有效的末梢血样直接用于微核实验的技术. [方法]随机采取23名健康男性吸烟与非吸烟者耳垂血进行微量全血微核实验,并以地方病地区人群对此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结果]①实验组中吸烟者微核率(1.41±1.16)高于非吸烟者(0.81±0.60).②监测组中非正常人群徽核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 [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微量全血微核实验的实用性.

  • 丹参注射液单次给药的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作者:侯艳;白文霞;刘晶;乔红群;何小素

    目的 研究丹参注射液的单次给药毒性及遗传毒性,为评价其安全性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 采用一次性给予丹参注射液,观察ICR小鼠产生的毒性反应;用体外细菌回复突变(Ames)实验、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体外染色体畸变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进行丹参注射液的遗传毒性研究.结果 在单次给药毒性中,5个剂量组动物死亡数分别为9,7,4,3和0只;Ames实验中,丹参注射液剂量分别为5 000,2 000,500,50和5 μg·皿-1,无论加或不加哺乳动物肝脏微粒体酶(S9),各剂量组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未出现剂量依赖性的增加,结果为阴性;在染色体畸变实验中,非活化条件或代谢活化条件下,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均未出现剂量依赖性增加;在微核实验中,与溶媒对照组比较,丹参注射液各剂量组中的微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次给药毒性研究中,丹参注射液小鼠静脉注射给药的LD50为68.72 g·kg-1,95%可信限为66.92~70.58 g·kg-1,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可能靶器官组织为肺脏.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即中药制剂丹参注射液无潜在的致突变性.

  • 赤苷脉通注射液的致突变研究

    作者:侯艳;白文霞;龚英菲

    目的 探讨中药制剂赤苷脉通注射液的致突变性.方法 采用鼠伤寒沙门氏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回复突变实验(Ames实验)、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染色体畸变实验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来检测赤苷脉通注射液的致突变作用.结果 Ames实验中,赤苷脉通注射液在312.5~5 000 μg·皿 -1剂量范围内,无论加或不加S9,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TA97,TA98,TA100,TA102和TA1535 5株菌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未出现剂量依赖性的增加;染色体畸变实验中,非活化条件或代谢活化条件下,药物质量浓度为1 200,600和300 μg·mL -1时,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均未出现剂量依赖性增加;微核实验中,在1 150,575和287.5 mg·kg -1剂量组中均未见骨髓中含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增加.结论 在该实验室条件下,Ames实验、CHL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即中药制剂赤苷脉通注射液无潜在的遗传毒性.

  • 纳米抗菌材料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陆兴熠;苏冬梅;孟林

    目的 初步了解纳米抗菌材料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昆明纯系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口腔喂入10 g/L纳米抗菌材料0.1 mL,每天1次,连续4 d;对照组10只,不喂纳米抗菌材料.分别在实验第25天和第93天分两批处死小鼠,制备股骨骨髓涂片,显微镜下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情况,计算微核发生率.结果 用药后第25、93天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t=3.20,P<0.01).结论 纳米抗菌材料会对机体产生遗传毒性作用.

  • 桑黄胞内多糖的抗突变和抗氧化作用

    作者:郑立军;沈业寿;季俊虬;李宜明

    背景与目的: 探讨桑黄胞内多糖抗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材料与方法: 选用小鼠5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0.86%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CP)和桑黄胞内多糖不同剂量实验组(150、300、600 mg/kg),采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研究桑黄液态发酵胞内多糖的抗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并检测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150、300、600 mg/kg剂量的桑黄胞内多糖的微核抑制率分别为24.25%、53.36%和63.43%;各剂量组精子畸形率分别为(60.33±4.16)‰、(50.00±4.08)‰、(46.75±2.98)‰,CP组为(94.80±6.49)‰,各剂量组与CP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桑黄胞内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SOD活性呈明显负相关(r血清=-0.998,r肝=-0.979,P均<0.05),与MDA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血清=0.997,r肝=0.989,P均<0.05).结论: 桑黄胞内多糖对由环磷酰胺引起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有着明显的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功能,防止有害自由基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损伤,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产物有关.

  • 致突变试验在恶性肿瘤化疗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安菊生;王德华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test,SCE)、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ransferase,HPRT)基因位点突变及微核实验(Micronucleus test,MN)三种致突变试验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抗肿瘤化疗过程中监测化疗造成的细胞遗传性损伤.恶性肿瘤患者自发的SCE率(SCE frequence,SCEf)、HPRT基因位点突变(HPRT mutant frequency,HPRT)和MNf在不同肿瘤中不一致,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化疗可导致SCEf显著升高,且此升高多在化疗后一年内恢复.化疗也会造成HPRTmf、MNf不同程度升高,此升高在化疗结束后长期存在.以上提示,在化疗监测中,SCE对化疗造成的细胞遗传性损伤敏感,可用于短期监测;HPRT突变和MN则可用于化疗后长期监测,防治远期毒副反应.

  • 藏茵陈总萜酮的致突变及抗突变作用

    作者:王冲;侯娟;韩晶;芮菁

    目的:研究藏茵陈总萜酮的致突变及抗突变作用。方法:致突变实验采用Ames实验及小鼠体内微核实验。Ames实验采用常规掺入法;微核实验采用连续灌胃给药10 d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计数法。抗突变实验采用体内、体外两种方法,体外法选用TA100及TA102菌株与环磷酰胺(每皿200μg)和丝裂霉素C(每皿2 g)共孵育30 min后,分别给予藏茵陈总萜酮每皿156、312、μ625、1250及2500μg,检测其对阳性剂诱发的已突变菌落的保护作用;体内实验采用藏茵陈总萜酮25、50及100 mg/kg小鼠连续灌胃给药10 d后,给予40 mg/kg环磷酰胺或2 mg/kg丝裂霉素C,计算微核率,检测其对未发生突变的骨髓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致突变实验中,藏茵陈总萜酮在每皿<2500μg剂量下,未诱发Ames实验各菌株回变菌落数增加;在每皿<40 mg/kg剂量下,未诱发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高。抗突变实验中,藏茵陈总萜酮在每皿625~2500μg范围内,可使阳性致突变剂环磷酰胺和丝裂霉素C所诱发的高回变菌落数出现明显降低;藏茵陈总萜酮在50~100 mg/kg剂量范围,可使阳性剂环磷酰胺或丝裂霉素C所诱发的高微核率出现明显降低。结论:本实验条件下,藏茵陈总萜酮未表现出诱导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作用,且有显著的抗突变作用。

  • 鲁吡替康致突变性研究

    作者:马国建;陈森清;高凌;张琴芬;亢寿海;徐荣华;薛开先

    背景与目的:研究鲁吡替康(9NC)的致突变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微核实验,研究9NC体外对人淋巴细胞和体内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PCE)的诱变作用;采用小鼠抑瘤实验,研究9NC对小鼠移植瘤S180和Heps的肿瘤抑制作用.结果:9NC分别在体外≤0.187μg/ml及体内≤0.375 mg/kg剂量范围内,不诱发人淋巴细胞微核和小鼠骨髓PCE微核的增加(P>0.05),但对小鼠移植瘤S180(肉瘤)和Heps(肝癌)有抑制作用;在剂量≥0.25μg/ml(体外)和≥0.75 mg/kg(体内)时,9NC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小鼠骨髓PCE微核的显著增加(P<0.01),有明显的遗传毒性.结论:9NC在大安全耐受剂量内具备致突变性.

  • 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流式细胞仪自动化检测

    作者:孙立平;李德志;刘志谋;杨录军;刘晋祎;曹佳

    背景与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单激光流式细胞仪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自动化检测方法.材料与方法:以环磷酰胺诱导雄性Wistar大鼠微核形成,采用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荧光染色,分别用荧光显微镜及单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及正染红细胞微核率.结果:以前置角散射光(FSC)和DNA荧光(FLl)作图,大鼠骨髓细胞被分成明显的五个细胞群--有核细胞、嗜多染红细胞、正染红细胞、含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及含微核的正染红细胞;经环磷酰胺处理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及正染红细胞微核率均呈现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及时效关系;人工显微镜计数结果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49,P<0.01),二者的曲线拟合方程为Y=1.0967+1.0639X(R=0.949,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AO染色结合单激光流式细胞仪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自动化检测方法.

  • 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作为辐射生物剂量仪的初步研究

    作者:孙立平;李德志;刘志谋;杨录军;刘晋祎;曹佳

    背景与目的:探讨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是否可以替代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辐射生物剂量仪.材料与方法:以接受放疗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NPC)患者为受辐照模型,以双核淋巴细胞微核实验为比对标准,应用已建立的基于单激光流式细胞仪的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自动化检测体系,检测NPC患者接受不同累积放疗剂量后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结果:NPC患者接受放疗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迅速显著增高,呈现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对辐射的反应模式与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对辐射的反应模式一样,所得曲线方程均符合Y=A+BX-CX2+DX3模式.结论: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有可能替代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辐射生物剂量仪对辐射所致损伤进行评估.

  • 微核实验的自动化检测研究进展

    作者:孙立平;曹佳

    评价各种物理的(如多种射线、微波、电磁辐射等)、化学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以及生物因子(如多种细菌、霉菌及其生物毒素)的遗传毒性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系列遗传毒性实验中,微核实验(mieronuelei test,MNT)具有试验结果可信度高,操作相对简单,可同时对多个遗传学终点进行检测等特点而成为必做实验之一[1].然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需要运用MNT检测的有害因子越来越多.依赖于人工显微镜计数的传统MNT愈发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实现MNT的自动化检测就成了MNT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拟重点论述流式细胞仪在MNT的自动化检测中的应用,同时对图象分析体系以及激光扫描细胞仪对微核的自动化检测作简要综述.

  • 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的流式细胞仪自动化检测

    作者:孙立平;李德志;刘志谋;杨录军;刘晋祎;曹佳

    背景与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单激光流式细胞仪的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自动化检测方法.材料与方法:在本室已建立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流式细胞仪自动化检测体系基础上,使用磁式细胞分选技术,富集并分离人外周血中的网织红细胞,采用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荧光染色,用流式仪检测人外周血中的网织红细胞微核率.结果: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离到的CD71阳性红细胞占网织红细胞总量的20%至90%,产量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同一个体其分离效果几乎没有差异;网织红细胞经过富集后的人外周血样本被分成明显的五个细胞群--网织红细胞、含微核的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含微核的成熟红细胞以及有核细胞;7名健康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平均值为2.36‰,10名接受累积放疗剂量0、4、10、20、30、40及50Gy后的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平均值分别为2.97‰、29.37‰、57.90‰、69.05‰、62.58‰、51.19‰及50.07‰.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单激光流式细胞仪的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自动化检测体系.

59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