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脂质体两性霉素B渗出引起皮肤损伤1例
两性霉素B为治疗深部器官真菌如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佳首选药[1],脂质体两性霉素B是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如胆固醇酰酸钠的复合物,与普通两性霉素B相比其毒副反应显著减少,在临床上可用于有贤损伤或因药物毒性而不能使用有效剂量的两性霉素B的病人[2].
-
1例心脏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曲霉菌感染的护理
心脏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深部曲霉菌感染病情凶猛,病死率高达29.4%.本院1例并发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心脏移植病人主要通过脂质体两性霉素B(商品名安浮特克,Amphotec)治疗,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
经验治疗、抢先治疗和针对性治疗侵袭性霉菌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混合比较的系统回顾
侵袭性霉菌病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年前,治疗侵袭性霉菌病药物只有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目前,已开发出脂质体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新型抗真菌药.这些新药大大提高侵袭性霉菌病的治疗疗效并增加经验积累.多种治疗方案和新的诊断方法使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虽然嗜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持续发热患者的抗真菌经验治疗仍被广泛应用,但只证明新型唑类药物的预防应用对侵袭性曲霉病有效,并适用于所有真菌感染.抗真菌抢先性治疗的目的是早期治疗微小病灶,并可能取得满意疗效.本文采用标准及混合治疗效应荟萃分析2种方法,系统评价抗霉菌药物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血液病患者和抢先性治疗侵袭性霉菌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并总结所有针对性治疗策略相关证据.
-
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播散性毛孢子菌病1例
患者,女,20岁,全身皮肤红斑、结节,进行性加重9年伴持续发热40余天,于2000年4月29日入院.患者于1991年初鼻梁部出现小片状红斑,之后渐扩展至双侧颧部,在当地医院间断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感染等治疗无效,皮损渐蔓延至躯干、四肢,形成大小不一的浸润性红斑及结节,时有糜烂、结痂,病情反复不愈.于2000年3月起患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遂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9.6℃,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10kPa,轻度激素面容,精神差,左颈后、左腹股沟淋巴结黄豆大小,心、肺(-),肝肋下4~5cm,质中,无压痛.颜面、躯干及四肢可见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浸润性红斑及结节,部分结节呈淡黄色,红斑表面可见灰褐色粘着性厚痂,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口腔舌根部见灰白色假膜.血常规:WBC15.8×109/L,Plt358×109/L,嗜酸性细胞计数700×106/L.尿、便常规、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均正常.肝功能:ALT155U/L,总蛋白82.8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