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究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抢先治疗临床效果

    作者:王齐

    目的:探讨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抢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老年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抢先治疗,比较两组预后及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MODS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服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时间≥1周、ICU住院时间≥2周、免疫功能低下、激素应用>4 d、并发糖尿病是诱发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抢先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抢先治疗临床研究

    作者:曹伟杰;万鼎铭;李丽;王冲;张素平;刘长凤;谢新生;孙慧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抢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血液科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134例allo-HSCT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移植后CMV感染的累积发生率、发生中位时间、相关危险因素,抢先治疗有效率、转阴中位时间以及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Allo-HSCT后74/134例发生CMV血症(55.2%),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4(14-283)d.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预处理方案中应用ATG和合并Ⅱ-Ⅳ度aGVHD为CMV血症的危险因素;85.1% (63/74)的患者经抗病毒抢先治疗后转为阴性,转阴中位时间为15(5-82)d,其中2例患者发生巨细胞病毒肺炎.未发生CMV血症组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为66.3%,CMV血症组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为4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及合并Ⅱ-Ⅳ度aGVHD有可能增加allo-HSCT后CMV感染的发生率,抢先治疗能有效阻止CMV血症患者发病.

  •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永平;胡凯勋;孙琪云;乔建辉;郭梅;艾辉胜;余长林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CMV感染及CMV病的发生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NST后CMV感染的诊断、监测和抢先治疗提供参考.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80例在本院血液科行NST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巨细胞病毒(CMV) DNA载量,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NST后62/80例发生CMV感染(77.5%),首次检出CMV-DNA阳性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5 d(17-133),经抢先治疗后,移植后100 d内CMV病累积发生率为11.3%.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预处理方案中使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合并其它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及移植前有真菌感染病史均为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CMV血症及预处理方案中使用ATG是CMV病的危险因素.合并Ⅱ-Ⅳ度aGVHD 23例患者CMV感染率为91.3%(21/23),但与0-Ⅰ度aGVHD组的CMV感染率71.9%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6).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CMV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有可能增加NST后CMV感染和CMV病的发生率,CMV感染容易与其它疱疹病毒感染及真菌感染伴发.移植后亦应当重视对其它疱疹病毒及真菌的监测及预防.

  • 异基因移植患者RQ-PCR监测巨细胞病毒感染并指导抢先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艳;高丽;王莉莉;丁一;徐媛媛;李红华;靖彧;薄剑;黄文荣

    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浆巨细胞病毒(CM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 (RQ-PCR)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CMV感染的诊断监测和指导抢先治疗的临床作用及特点.通过回顾性统计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4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及CMV检测数据并随访至移植后180 d,分析患者特征、RQ-PCR检测结果、CMV感染及治疗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患者CMV感染和CMV肺炎发生率为81.5%和2.9%,主要发生在移植后2个月内.发生CMV感染后63例患者接受单药更昔洛韦、6例接受单药膦甲酸钠抢先抗病毒治疗,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8%,并表现出不同的疗效反应模式.女性、预处理中使用ATG或巴利昔单抗以及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患者更容易感染CMV.使用ATG或巴利昔单抗以及发生急性GVHD的患者中CMV感染发生的时间更早(P<0.05).急性GVHD、病毒DNA大负荷量、阳性次数及治疗疗程与疗效有关(P<0.05).结论:allo-HSCT患者的CMV感染发生率仍然很高,RQ-PCR检测血浆CMV-DNA与临床转归有很强的相关性,是监测allo-HSCT患者CMV感染情况并指导抢先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方式.

  • 正确认识脓毒症抗菌治疗的六个核心问题

    作者:杨武;王选锭

    脓毒症(sepsis)是针对感染的宿主反应失控引起的危及生命的脏器功能障碍,危重者可发生脓毒性休克,及时合理的抗菌治疗至关重要。国内外指南推荐:在确认脓毒症时应在1h内尽早静脉使用抗菌药物,即所谓的抢先治疗;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留取合适的标本,但不能因为留取标本而延误抗菌药物的使用;推荐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应包括对抗所有可疑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或多种药物;在经验性抗菌治疗时,联合用药不超过3~5d,应当实施降阶梯。

  • 抢先抗巨细胞病毒治疗策略在不同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疗效比较

    作者:赵晓甦;许兰平;刘代红;陈育红;陈欢;张晓辉;韩伟;王昱;刘开彦;HUANG Xiao-jun;黄晓军

    目的 对不同类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者采用统一的抢先治疗指征,比较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从而评价抢先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进行异基因HSCT患者318例,自移植后采用实时定量(RQ)-PCR法监测血浆CMV-DNA水平,其中136例出现CMV感染,全相合HSCT 31例,亲缘半相合HSCT 88例,非血缘HSCT 17例.三种类型移植采用相同的抗病毒抢先治疗指征,比较CMV-DNA拷贝数的转阴率、CMV病的发生率及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结果 136例CMV感染患者分别采用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或缬更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抢先治疗,全相合、半相合及非血缘移植组治疗的中位时间相近,三组患者CMV-DNA终转阴率相似(96.8%,93.2%,88.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先治疗后三组患者发生CMV肺炎及肠炎的比例及死于CMV病几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0~Ⅰ度aGVHD患者(P=0.036).结论 不同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CMV感染患者,采用基于RQ-PCR监测的抢先治疗策略可达到相同的疗效.

  •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价值

    作者:谢莉萍;刘霆;孟文彤;周静

    目的 侵袭性曲霉菌病(IA)在血液病患者发病逐年增多,且伴随很高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作为早期诊断和评价IA疗效的价值.方法 8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T>38.5℃),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血液病患者被纳入研究.每周采集患者血液标本2次,共测定标本302份.GM检测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GM实验阳性定义为连续2次不同时点检测,A值>1.5.对GM实验阳性的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抢先抗曲霉治疗.结果 81例患者中27例GM实验阳性(33.0%),其中11例临床确诊IA,GM实验在该11例中检出7例阳性(敏感性63.6%),14患者临床排除IA,GM实验在该14例中检出12例阴性(特异性85.7%),同时GM实验显示可早于真菌培养结果3~30 d预测曲霉感染.27例GM实验阳性患者中,19例完成针对曲霉的抢先治疗,12例有效,7例无效死亡,病死率为36.8%.治疗有效组GM值下降到正常,治疗无效组GM值反而上升(P<0.0005).结论 研究提示:血清GM抗原检测用于早期诊断IA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高危血液病患者以GM实验阳性为起点抢先抗曲霉治疗可降低IA病死率,监测GM值的动态变化具有评价疗效的价值.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EB病毒激活的监测和抢先治疗

    作者:卢岳;吴彤;曹星玉;王静波;孙媛;赵艳丽;达万明;纪树荃;童春容;陆道培

    目的 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早期EB病毒(EBV)激活的监测及其抢先治疗的结果和预后.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行allo-HSCT并连续监测血浆EBV DNA的27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亲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移植116例;非血缘移植75例,同胞相合移植86例.预处理主要采用马利兰(BU)+环磷酰胺(CY)/氟达拉滨(Flu)或全身照射(TBI)/Flu方案,此外,亲缘单倍型和非血缘移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移植后初的3个月内每周采用实时定量PCR(RQ-PCR)方法检测血浆EBV DNA,若>5×102拷贝/ml而无临床症状时诊断为EBV血症.抢先治疗主要应用阿昔洛韦10 mg/kg静脉点滴,每8小时1次,同时在情况允许时减少免疫抑制剂.结果 移植后100 d(+100 d)内33例(11.9%)患者发生EBV血症,中位时间为+44(+19~+84)d;EBV血症的发生率在同胞相合、亲缘单倍型和非血缘移植中分别为0、15.5%和20.0%,在亲缘单倍型与非血缘移植中EBV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但均较同胞相合移植高(P=0.001).33例患者均首先采用减少免疫抑制剂剂量和阿昔洛韦抢先抗病毒治疗,其中20例患者病毒血症转为阴性,治疗有效率为60.6%,中位时间为治疗后11(4~56)d,抗病毒治疗疗程的中位时间为21(14~60)d.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表明,亲缘单倍型移植、非血缘移植以及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EBV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发生EBV血症患者(33例)比未发生EBV血症患者(244例)的2年预期生存率明显降低(54.2%比72.1%,P=0.006).结论 allo-HSCT后用RQ-PCR监测血浆EBV DNA载量可以及时确定EBV血症并给予抢先抗病毒治疗,且大多数患者对抢先治疗有完全反应,这样有利于减少高危患者EBV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亲缘单倍型移植、非血缘移植及Ⅱ~Ⅳ度aGVHD是EBV血症的高危因素;EBV血症对allo-HSCT后患者的生存有负面影响.

  • 抢先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萍;王椿;姜杰玲;蒋瑛;颜式可;杨隽

    目的 回顾性分析抢先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 allo-HSCT治疗的患者103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监测CMV-DNA,并根据其结果抢先治疗CMV相关疾病,分析抢先治疗对于阻止CMV血症发展为CMV相关疾病的意义.结果 103例患者中检测出63例次(51例)CMV-DNA阳性,CMV血症发生率为49.5%,经抢先治疗19例发生CMV相关疾病,发生率为18.4%.60例次CMV血症经更昔洛韦和(或)膦甲酸治疗转阴,1例不可评价疗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60/62).CMV相关疾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17/19),2例患者因CMV相关肺炎伴急性GVHD而死亡,CMV相关疾病的直接死亡率为1.9%(2/103).结论 在不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前提下,CMV血症和CMV相关疾病发生率未见升高.抢先治疗能有效阻止大部分CMV血症患者发病,并能有效控制CMV相关疾病的进展.

  • 抗真菌抢先治疗策略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作者:纪宇;黄晓军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引起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IFI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导致确诊后治疗的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尤其是侵袭性曲霉菌病的病死率更高达40%~90%[1].鉴于早期启动治疗的重要性,真菌感染的经验治疗(empirical antifungal therapy)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成为国内外抗感染指南推荐的治疗策略[2-4].但由于经验治疗是基于非特异性发热基础上的,因而会存在过度治疗的可能,这既增加了治疗费用,又给患者带来了发生药物副作用的风险,且容易诱导真菌耐药.近年来“抢先治疗(preemptive antifungal therapy)”的策略逐渐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综述目前抗真菌抢先治疗概念的形成及其临床应用和研究现状,为临床医生抗真菌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 肾移植术后抢先治疗和普遍预防对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Meta分析

    作者:王垒;彭贵主;叶啟发

    目的 系统评价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预防中抢先治疗和普遍预防两种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ino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维普数据库等,纳入比较抢先治疗和普遍预防两种方案降低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和CMV病发生率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12月.应用比值比(OR)、均值差(MD)和95% CI评价结局指标.用ReviewManager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1项研究,包含2 560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普遍预防在肾移植术后总的CMV感染和CMV病发生率方面均优于抢先治疗(OR =3.38,95% CI2.13 ~5.36,P<0.001;OR=1.69,95%CI 1.14 ~2.48,P-0.008);而在迟发型CMV感染及迟发型CMV病发生率方面抢先治疗优于普遍预防(OR=0.07,95% CI0.02~0.19,P<0.001;OR=0.08,95% CI0.01 ~0.60,P=0.01).但是,二者在肾移植术后的短期生存效益包括术后1年的受者、移植物生存率(P=0.82,P=0.84)及肾功能方面(P=0.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控制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抢先治疗优于普遍预防(OR=0.33,95% CI0.15 ~0.72,P=0.006).结论 在CMV感染的预防效果方面,抢先治疗并不优于普遍预防;但是抢先治疗大大降低了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 卡泊芬净治疗非HIV感染患者肺孢子菌肺炎所致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探讨

    作者:钟雪锋;居阳;李毅;陈静;李燕明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非HIV感染宿主肺孢子菌肺炎所致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的价值.方法:通过分析2例卡泊芬净成功治疗非HIV感染宿主因重症肺孢子菌肺炎所致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总结非HIV感染宿主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干咳、发热、呼吸困难,临床呈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程,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膜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G试验高滴度阳性,根据这些特点给予卡泊芬净抢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很快,终康复出院.结论:卡泊芬净可以作为非HIV感染宿主肺孢子菌肺炎所致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先治疗方案.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下)

    作者: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六、重症患者IFI的治疗(一)抗真菌治疗原则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目前多提倡分层治疗,包括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抢先治疗及目标性治疗.

  • 校正念珠菌定植指数在重症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抢先治疗中的应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作者:王东浩;高心晶;魏路清;夏睿;孙亮;李青;彭民;秦英智

    目的 评价运用校正念珠菌定植指数(CCI)对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CI)高危重症患者进行抗念珠菌抢先治疗的有效性,并获取念珠菌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1日-2009年4月30日天津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Ⅰ(APACHE Ⅰ)评分10分以上住院患者110例,随机分为CCI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CCI进行监测.对照组依据临床医师经验对患者制定治疗方案.CCI组临床出现脓毒症且CCI≥0.4者立即给予抗念珠菌治疗,CCI<0.4者则不予抗念珠菌治疗;如临床症状加重甚至生命体征不稳定,则进行补救性抗念珠菌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方法、APACHE Ⅰ评分及脓毒症发生率、ICU停留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CI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8例和50例发生脓毒症,自发生脓毒症起至临床应用抗念珠菌药物所需时间分别为(0.94±0.67)d,(3.75±3.62)d(P<0.05);CCI≥0.4(57例)与CCI<0.4(53例)两者间ICU内停留时间[分别为(15.34±6.63)d,(7.24±3.75)d]、不能建立肠内营养支持率(分别为64.9%,43.4%)也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而APACHE Ⅰ评分、需要机械通气和血液净化等脏器支持治疗者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析110例患者575株念珠菌多部位定植菌种分布显示,白色念珠菌仍占较大比例(59.3%),热带念珠菌占10.8%,其他依次为光滑念珠菌、罗伦特隐球菌、克柔念珠菌.结论 运用CCI可增加对ICU内ICI实施抢先治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可获得患者ICI菌种流行病学资料.

  • 血液肿瘤患者抗真菌经验治疗与抢先治疗首选药物的现况调查研究

    作者:纪宇;许兰平;黄晓军

    目的 根据我国多中心血液肿瘤化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抗真菌治疗的病例资料,描述治疗策略和首选药物情况.方法 调查全国15个血液病中心共367例血液肿瘤接受化疗或HSCT的患者,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抗真菌经验与抢先治疗的首选用药情况,分析抗真菌药物的构成比及影响首选用药的因素.结果 367例患者中282例(76.8%)接受抗真菌经验治疗,85例(23.2%)接受抢先治疗.抗真菌治疗的首选药物分别为氟康唑55例(15.0%),伊曲康唑174例(47.4%),伏立康唑39例(10.6%),普通和(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 57例(15.5%),卡泊芬净26例(7.1%),米卡芬净7例(1.9%),联合治疗9例(2.5%).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抢先治疗首选伏立康唑和联合治疗的比例高于经验治疗,但伊曲康唑在两种治疗策略中均为首选比例多的药物;接受HSCT的患者中,首选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的比例高于非移植患者,而非移植患者中则首选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伏立康唑高于移植患者;在进行抗真菌二级预防的患者中,首选卡泊芬净和联合治疗的比例较多,而未预防和一级预防的患者中首选伊曲康唑治疗的患者多于二级预防的患者.结论 目前我国血液肿瘤接受化疗和HSCT患者中,抗真菌治疗仍以经验治疗为主,首选多的药物为伊曲康唑,其次分别为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和棘白菌素类药物.

  • 急诊医师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初始正确抗感染治疗

    作者:陈旭岩

    先假设一个急诊科医生经常碰到的场景:在抢救室同时面对3例患者,诊断分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和严重感染.如果让当班医生选择哪一个患者应得到优先治疗或做重视程度的排序,一般会把严重感染放在后.但严重感染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严峻现状和初始正确抗感染治疗重要性的循证证据,要求各科医生务必重视感染患者;而对急诊科医生的挑战是:尽早给出正确的初始治疗.希望急诊医师早一点"看"到那幅动态临床画面:患者从感染走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走向死亡;提出在器官功能衰竭/损伤前"抢先治疗"以及努力降低器官功能不全的个数和程度等理念.

  • 吗啡抢先治疗加鼻导管面罩联合吸氧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疗效观察

    作者:赖业旺;赖汉齐;李纯华;吴伟生;周春山;杜宋耿

    目的:探讨以吗啡抢先治疗的方法,结合经鼻导管及普通面罩联合吸氧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8例住院发生的合并有低氧血症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扩管、利尿及强心等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第一时间使用吗啡3-5mg静注,并联合鼻前庭导管及普通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6L/ min,普通面罩吸氧8L/ min;观察10-15 min,如果效果不理想则予再次应用吗啡3-5mg静注.对照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10-15 min后使用吗啡3-5mg静注,同时使用高频喷射通气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插管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抢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时,采用吗啡抢先治疗方法,结合经鼻导管及普通面罩联合吸氧,能迅速改善症状,明显降低了插管率和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 ICU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抢先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

    作者:牛杏果

    目的 通过观察该院ICU收治的老年肺部真菌感染(PFI)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探讨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抢先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接收的120例老年PFI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抢先治疗组(A组)与目标治疗组(B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药敏实验结果.结果 危险因素为免疫功能低下、ICU住院时间≥14 d、侵入性操作、激素应用时间≥3 d以及应用广谱抗生素;两组在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病死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药敏实验主要检测出的是非白色念珠,占71.05%.结论 对老年PFI患者,及时把握与控制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正确监测患者的病原体,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抢先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与预后,有效减少住院时间,产生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经验治疗、抢先治疗和针对性治疗侵袭性霉菌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混合比较的系统回顾

    作者:Freemantle N;Tharmanathan P;Herbrecht R;王椿

    侵袭性霉菌病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年前,治疗侵袭性霉菌病药物只有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目前,已开发出脂质体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新型抗真菌药.这些新药大大提高侵袭性霉菌病的治疗疗效并增加经验积累.多种治疗方案和新的诊断方法使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虽然嗜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持续发热患者的抗真菌经验治疗仍被广泛应用,但只证明新型唑类药物的预防应用对侵袭性曲霉病有效,并适用于所有真菌感染.抗真菌抢先性治疗的目的是早期治疗微小病灶,并可能取得满意疗效.本文采用标准及混合治疗效应荟萃分析2种方法,系统评价抗霉菌药物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血液病患者和抢先性治疗侵袭性霉菌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并总结所有针对性治疗策略相关证据.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经验性和抢先治疗

    作者:刘正印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更趋常见,其原因除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以及肿瘤放疗和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增多等外,主要的是新的诊断真菌感染的临床实验室技术、尤其是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和(1,3)-β-D-葡聚糖试验的应用逐渐普及,为临床诊断IFI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IFI的影像学特征也成为诊断IFI的一个重要条件。与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相比,这些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的阳性结果可提高诊断的可靠性,由此为真菌感染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同时减少抗真菌药物的滥用。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