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9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手术方法切除腺体和肿瘤后,遗留凹陷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121例,应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腺体和肿瘤切除后遗留的凹陷缺损.病例随访6~48个月.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面部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及涎瘘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胸锁乳突肌瓣能够显著改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凹陷畸形,明显降低Frey综合征及涎瘘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美容设计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改良术式达到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美学效果.方法:改良术式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75例.术式中对以下方面作了相应改良:切口设计、耳大神经的保护、腮腺区域性切除、胸锁乳突肌瓣的应用、腮腺残端的处理等.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临床一期愈合,无涎瘘发生.13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面瘫,3个月后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于术后2个月恢复.患者对该切口的美观程度比较满意.结论:改良的腮腺肿瘤术式提高了手术的整体质量,克服了部分经典腮腺手术带来的美观方面的缺陷.
-
内窥镜辅助耳后小切口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技术.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腮腺肿瘤的患者78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应用改良耳垂、乳突后小"C"隐蔽切口入路,借助内窥镜在腮腺咬肌筋膜下分离建腔,找到面神经主干,根据肿瘤位置解剖相应分支,行肿瘤及区域性腮腺切除;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长、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满意度来评价内窥镜辅助小切口入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变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口干、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以及术区麻木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术后面部外观的满意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窥镜辅助下耳后小切口径路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切口小、瘢痕隐蔽,达到了微创美容效果,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体会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腮腺浅叶肿瘤手术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选择16例位于腮腺浅叶且肿瘤直径小于3cm病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或区段切除术治疗.其中传统切口手术10例,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微创手术6例,将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对比两组无差别,出血量微创组小于传统组,术后引流量微创组小于传统组.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面神经损伤及腮腺瘘等并发症,小切口手术术后伤口较为美观,患者满意度100%.结论:对于位于腮腺浅叶,直径小于3厘米的良性肿瘤,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是一种创伤小、有较好美容效果、病人易于接受的手术治疗方法.该术式较传统开放式手术,在美容、微创、疗效三方面相得益彰,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
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
目的:探讨保存功能性外科在腮腺深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17例腮腺深叶良性肿瘤患者,其中位于深叶者12例,累及浅深2叶者5例,直径均≤3 cm。采用制备筋膜腺体瓣并预留出将要切除的肿瘤及周围腺体的方法,完整切除腮腺深叶及肿瘤同时保存腮腺浅叶功能。结果:全部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创口均Ⅰ期愈合,无涎瘘,外形满意;暂时性面瘫发生2例(11.76%)。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面瘫基本消失。结论:应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能有效保存腺体功能,减少面部凹陷畸形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等并发症。
-
腮腺良性肿瘤功能性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临床参数和术后并发症.方法:88 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2 组,传统术式组47 例,即保留面神经,肿瘤及腮腺切除术;功能性外科治疗术式组41 例,即美容除皱切口、胸锁乳突肌肌瓣、植入脱细胞真皮基质和保留面神经及耳大神经的肿瘤及腮腺部分切除术.通过3~30 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肿瘤复发、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耳廓区麻木感、面部外形、口干、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情况.结果:2 组相比,面瘫、肿瘤复发、口干和涎瘘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传统的术式组耳廓区麻木感、Frey综合征和面部外形明显不对称的发生率分别为65.96%、31.91%和42.55%;功能性腮腺切除术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6.59%、7.32%和9.76%(P<0.05).结论:与传统腮腺术式相比,功能性腮腺切除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较少.
-
腮腺良性肿瘤的术后面瘫
外科手术是腮腺良性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保存面神经切除腺叶及肿瘤是目前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标准术式.由于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易损伤面神经,致术后发生暂时性和持续性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术中减轻和避免面神经损伤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将我科1994~1999年146例腮腺良性肿瘤的术后面瘫进行分析与探讨.
-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与面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
腮腺良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因其位置关系,手术时容易造成面神经损伤.面神经损伤会对患者造成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通过腮腺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探讨面神经损伤与腮腺切除手术方式的关系,为治疗腮腺良性肿瘤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帮助.
-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附7例报告)
腮腺腺淋巴瘤又叫Warthin's瘤,是一种少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腮腺肿瘤的5%~10%,其术前临床及CT定性诊断有一定难度.笔者自1998年以来共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
腮腺良性肿瘤切除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后并发症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 85例腮腺良性肿瘤随机分成2组,1组38例患者采用常规术式;2组47例患者采用保留腮腺嚼肌筋膜,保留耳大神经分支和胸锁乳突肌瓣整复术式.患者术后随访1年,每2个月随访1次.结果 微量淀粉碘试验,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和味觉出汗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在1组和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保留耳大神经后术区麻木症状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胸锁乳突肌瓣整复后耳垂区凹陷与术前比较不明显.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时保留腮腺嚼肌筋膜、耳大神经分支和胸锁乳突肌瓣整复,可以有效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症状和耳垂区凹陷.
-
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缺损区预防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行腮腺肿瘤及部分腮腺或全叶切除术,其中18例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术,术后6-18个月观察面部凹陷畸形程度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结果 常规手术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面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为54.2%,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术组面部凹陷畸形均不明显,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术能明显改善腮腺肿瘤术后面部畸形,有效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
-
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关于对腮腺良性肿瘤的术式改良及命名较多且不规范.2001年我国涎腺疾病学组讨论认为"腮腺部分切除术"[1]该术式及名称比较规范.现将1997年6月~2007年6月间我科收治的83例腮腺良性肿瘤手术资料进行探讨分析.
-
腮腺良性肿瘤110例临床疗效分析
人体有3对大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而腮腺是其中大的一对唾液腺.在唾液腺的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肿瘤的发病率高,约占80%.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又大约占75%,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25%).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手术方式及范围近些年也较多改变,病理学特征复杂及术后并发症较多.现将我科2000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10例的发病情况、诊断和治疗及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等问题总结如下.
-
腮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切除48例
目的:探索腮腺良性肿瘤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对初步诊断为良性肿瘤的48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手术,保护腮腺组织及面神经、耳大神经.结果:随访6月-3年,无肿瘤复发,无腮液漏发生,面神经及耳大神经功能等到保护.结论:该术式保守有效,可以作为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