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错牙合伴牙列缺损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错牙合伴牙列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口腔门诊收治的错牙合伴牙列缺损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方法对缺损牙列进行修复,观察组40例结合口腔正畸与修复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成功率的95.0%高于对照组的77.5%,满意度的92.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错牙合伴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方法进行治疗,牙齿功能及美观效果的改善明显,患者满意度提高,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实施。
-
儿童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时机,畸形分类和正畸矫治方法.方法:对81例儿童早期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归类,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矫治并总结其矫治效果.结果:创伤性咬合,口唇闭合机能异常,前牙埋伏阻生,乳牙早失所致间隙不足者矫治后均达到功能与形态明显改善并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骨性畸形患者牙颌面发育明显促进.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分析儿童错牙合畸形,掌握矫治适应症进行早期矫治可充分利用儿童生长发育优势,简化疗程,降低矫治难度,将患者导向正常生长发育.
-
自制上颌前方牵引装置在乳前牙反牙合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反牙合是诸多错牙合常见的畸形之一,我科从2002年至2007年5月采用自制上颌前方牵引装置加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在前牙反牙合的应用收到良好效果.
-
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生3 869名错牙合畸形的调查
对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生3 869名错牙合畸形的调查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内蒙古民族大学2005~2006级3 869名在校生,年龄18~21岁,其中男1 476例,女2 393例;汉族2 536例,蒙族1 270例,其他民族(回、满、鲜、达斡尔等)63例.
-
牙合平面偏斜诊治的研究进展
牙合平面偏斜是正畸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牙合平面与颅面部生长型与颞下颌关节的功能以及与正畸治疗的稳定性有潜在的关系.本文就牙合平面偏斜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情况作一论述.牙合平面在颅面部错牙合畸形矫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评价矫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牙合平面偏斜将影响颅面部的生长发育、口腔功能、上下颌骨的关系、牙齿咬合以及面部美观[1].
-
成人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正畸后的美容修复
目的:探讨成人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采用正畸后的美容修复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接收的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正畸治疗且患者牙齿基本排列整齐、咬合关系正常后,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容修复治疗,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治疗后,修复体自然美观舒适,中线无偏斜,经随访2年后,未见复发。结论:成人前牙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正畸后采用美容修复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应用"手术优先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应用正颌联合术后正畸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采用无术前正畸的"手术优先法"矫治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男2例,女7例,年龄15~28岁,平均19.7岁;9例患者均有明显的下颌前突畸形.术后2~3 d行颌间牵引,固定上下颌于牙合板 ,2~3 d更换一次橡皮圈,持续 4周左右.待患者面部肿胀基本消退,上下颌位置关系趋于稳定,拆除牙合板,进入常规正畸治疗阶段.结果 9例患者术后经过6.5~19.5个月的正畸治疗,面型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患者本人及家属感到满意,咬合功能恢复正常.随访3~32个月,术后外貌及咬合关系良好,无明显复发现象. 结论 采用"手术优先方法"能够有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导致的牙颌面畸形.
-
下颌偏斜对颜面形态和身体姿势的影响
下颌骨相对颅骨正中矢状面出现不对称时称为下颌骨偏斜(Mandibular deviation) [1]。下颌骨偏斜不仅可导致错牙合、颜面部不对称、下颌运动异常、颅面部肌群间肌力平衡失调,还进一步影响躯干两侧肌群的平衡与协调,使头颈、肩腰等部位在人体站立、行走时姿势不对称,影响口腔功能和体态美观[2~4]。
-
替牙期儿童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42例拔除体会
在临床上,埋伏多生牙(下称埋伏牙)现象较为常见,尤其多见于替牙期儿童.由于埋伏牙侵占了正常的牙列空间,往往会影响到儿童正常牙合关系的建立,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错牙合,因而这类埋伏牙应早日拔除.考虑到替牙期儿童所处的特殊阶段,在处理这类埋伏牙时应作全面准备.作者自1992年-1995年在口外门诊工作期间共处理此类患儿42例,拔除埋伏牙52颗,现将拔除体会总结如下.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开牙合畸形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开牙合畸形的临床应用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选取高角型开牙合畸形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30岁,平均24.5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均采取拔牙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头影测量指标并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矫治后前牙覆牙合恢复正常,面型得到明显改善.SNA角减小1.6°(P<0.001),SNB角减小0.5°(P=0.038),ANB角减小1.1°(P<0.001),GoGn-SN角减小1.7°(P<0.001),U1-NA减小3.7 mm(P<0.001),L1-NB减小1.8 mm(P=0.001),U1-L1角增加16.6°(P<0.001),U1-SN角减小8.2°(P<0.001),OPP-SN角减小5.3°(P=0.012),FH-PP角减小0.9°(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PP减小0.6 mm(P=0.091),L1-MP角减小0.6°(P=0.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开牙合畸形能有效进行垂直向控制,使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获得良好疗效.
-
正畸患者切牙影像失真发生情况分析
目的 研究正畸患者曲面体层片上的切牙影像失真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影像数据库中选取500例正畸患者的曲面体层片和头影测量侧位片,所有曲面体层片均采用咬合杆投照,分别从切牙牙体影像放大、缩小、牙根变短、根尖模糊等评价指标分析上下颌切牙影像失真的发生情况,在头影测量侧位片上测量中切牙根尖-对颌切牙切缘的距离,探讨切牙影像失真发生的原因.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500例患者中,切牙牙体影像正常者共417例,切牙牙体影像失真者共83例,影像失真发生率16.6%,其中切牙牙体影像放大17例、牙体影像缩小0例、牙根变短30例,牙根影像变短伴模糊36例.影像失真患者的根尖-切缘距离大于影像正常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7.18,P=0);影像失真患者的覆盖值大于影像正常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7,P=0).结论 严重牙颌面畸形如反牙合、深覆盖是导致曲面体层片的切牙影像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
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评价
目的:研究使用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16~38岁,平均(21.5±5.6)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使用下颌外斜线区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患者在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共计26个软硬组织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磨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关系,侧貌改善.治疗后ANB角增大(0.80±1.02)°,P<0.05,Wits值增大(1.67±1.74) mm,P<0.05;L1-NB距离减小(2.64±1.50) mm,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远中移动(3.26±1.95) mm,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尖远中移动(0.79±1.27) mm, P<0.05;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远中移动(3.06±1.80) mm,P<0.05.下颌牙齿与下颌平面的夹角:L1/MP角度减小(6.37±8.53)°,L5/MP角度减小(10.59±8.50)°,L6/MP角度减小(11.48±7.22)°,L7/MP角度减小(15.72±7.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唇和审美平面距离减小(1.70±1.59) mm, P<0.05.结论: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能够有效治疗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侧貌改善良好;下颌牙齿发生有控制的倾斜移动.
-
上颌 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及BSSRO术前1周内( T1)、术后1周内(T2)、术后3个月(T3)及术后6~14个月(T4),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扫描。在经过轴位断面上髁突大内外径中点并与髁突大内外径垂直的斜矢状断面上,按照Kamelchuk法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计算髁突位置参数,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位于前位、中位及后位等3种不同相对位置的分布比例,并对不同时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时期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右侧:(2.78±1.23) mm、(2.47±0.89) mm、(3.07±0.85) mm;左侧:(2.93±0.83)mm、(2.69±1.14)mm、(3.44±1.16)mm]分别与T1[右侧:(1.81±0.95)mm、(1.65±0.55)mm、(2.13±0.52)mm;左侧:(2.12±1.05)mm、(1.79±0.59)mm、(2.15±0.93)mm]、T3[右侧:(2.08±1.25)mm、(1.79±0.68)mm、(1.80±0.76)mm;左侧:(2.05±0.75)mm、(1.99±0.94)mm、(2.14±0.71)mm]及T4[右侧:(1.94±0.77)mm、(1.81±0.69)mm、(2.05±0.69)mm;左侧:(1.89±0.69)mm、(1.80±0.61)mm、(2.19±0.75)mm)]时期比较,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及T4期双侧关节各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位置参数及髁突相对位置分布比例在各时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上述结果提示,T2时期髁突向下移动,但在T3时期髁突位置恢复至与术前一致的位置,并在T4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行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BSSRO术后,短期内髁突的位置可发生显著改变,但可逐渐恢复至术前髁突的位置并保持稳定。
-
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治疗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肌电图研究
目的:研究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于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动电流的影响.方法:用表面电极记录姿势位、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口内戴入肌激动器与口内戴入肌激动器同时使用口外力4种情况下的肌电活动,比较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结果:姿势位时,治疗前后的肌电活动没有变化;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时,咬肌的肌电活动减小;治疗后3种状态时,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未见差异.结论:在治疗早期,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咬肌肌电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颞肌前束者影响不大.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格尔Ⅱ类/病理生理学 肌电描记术 肌激动器☆ -
两种固定矫治方法治疗安式I类错牙合畸形临床比较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0~2003年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正畸门诊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病例40例,均为12~15岁恒牙列期,牙列拥挤者,性别男女均有.
-
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错牙合伴牙列缺损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 探究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错牙合伴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牙科收治的错牙合伴牙列缺损患者62例,按照入院时间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种植修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腔正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牙齿松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软垢指数及附着丧失指数均明显较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错牙合伴牙列缺损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费用虽较高但可减少牙齿松动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牙齿畸形、软垢指数及附着丧失指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后咀嚼效能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12~18周岁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治前与矫治后1年咀嚼效能的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河北省口腔医院正畸门诊12~18岁的错牙合畸形患者31例,其中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16例、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采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吸光度法分别测量安氏Ⅱ、Ⅲ类患者矫治前与矫治后1年的吸光度值,统计并比较结果。结果安氏Ⅱ类患者矫治前的吸光度值为(0.990±0.108),矫治后的吸光度值为(1.040±0.102),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患者矫治前的吸光度值为(0.980±0.068),矫治后的吸光度值为(1.102±0.110),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者矫治后1年的咀嚼效能比矫治前高。
-
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患病情况。方法296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发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发病因素。结果本组研究中,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率为3.05%(6/197),男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的发病率为1.01%(1/9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患者错牙合的检出率是安氏Ⅰ类错牙合检出率的4倍;安氏Ⅱ类患者错牙合的检出率是安氏Ⅲ类错牙合检出率的4倍,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颞下颌关节骨关节患者较为常见,患者的病症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错牙合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
砷剂在儿童口腔内科的临床应用
乳牙牙列是儿童时期的牙列阶段,乳牙对儿童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它不仅保证了咀嚼和语言功能,而且咀嚼功能的生理刺激,可以促进颌骨的发育.乳牙还是恒牙萌出的向导,如果乳牙龋坏而不及时治疗或过早脱落,常可引起恒牙错牙合,造成颌面部的发育畸形.
-
浅谈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目的 研究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方法 从错(牙合)畸形的形成、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几方面进行探讨.结论 认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