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正颌手术治疗

    作者:管永昱

    目的:利用颌骨Le Fort Ⅰ手术的原理以及方法,治愈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患者。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颌骨骨折错位愈合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正颌手术的外科常规,分析畸形机制,并截断颌骨,患者颌骨复位之后行小型钛板固定。结果患者经颌骨Le Fort Ⅰ手术后,均恢复至伤前状况,基本恢复正常咀嚼及纠正了面部畸形。结论使用颌骨Le Fort Ⅰ手术对患者的颌骨骨折进行治疗,能够基本恢复患者下颌咀嚼功能并纠正患者的面部畸形。

  • 手术先行(surgery-first)加速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婷;刘新强;翟轩萌;盛云飞;朱青

    目的 比较正颌手术干预下牙齿的移动与传统正畸牙齿移动速度的差异与组织学变化.方法 选取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与对照组,每组18只.实验组上颌右侧模拟lefort Ⅰ型截骨术,术后与对照组同时以35 g力近移上颌左侧第一磨牙.分别于术后7、14、28 d随机处死各组内实验动物6只,对比其第一磨牙近移量,并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7d,实验组与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量分别为(0.1180±0.0228) mm、(0.0880±0.019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分别为(0.280±0.0256) mm、(0.208±0.025) mm,两组盖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 d,分别为(0.602±0.028) mm、(0.402±0.026) mm,两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压力侧透明样变不明显,以直接骨吸收为主,破骨活跃且广泛.结论 手术后出现牙齿移动加速,牙周组织改建活跃.

  • 安氏Ⅱ类错颌与舌骨位置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辉;李昕;张景慧

    舌骨位置、形态及功能运动异常伴随于安氏Ⅱ类错颌的发生、发展,并与正畸治疗及正颌手术后的稳定有密切相关性.近年来尤其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关系备受关注,因此本文近年来关于安氏Ⅱ类错颌与舌骨位置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

  • 正颌手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陈苗

    目的:总结正颌手术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74例正颌手术患者进行总结.结果:无1例并发症出现.结论:手术成功是患者痊愈的前提,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患者痊愈的保证,保持呼吸道通畅、面颊部冰敷、及时抽吸胃内容物、做好心理护理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促进患者痊愈的关键.

  • 血必净注射液对口腔正颌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洁;姜虹;朱也森

    目的 通过将血必净应用于口腔正颌手术术后的患者,研究及对比其术后的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 选择口腔正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血必净治疗.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血小板聚集率增加,血小板活化增加,出凝血时间缩短,术后出血量有所减少.结论 中药血必净可以改善口腔正颌手术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异常,减少术后出血.

  • 丁卡因在正颌术后患者胃管置入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雍琪;魏建华;马婕;陈欢;何英莲

    目的 观察0.1%丁卡因表面麻醉用于正颌术后患者胃管置入过程中,对置管不适的效果和一次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双颌接受正颌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干预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于术后第1天采用半卧位经鼻留置胃管,对照组用传统方法留置胃管,干预组置管前3 min应用0.1%的丁卡因给予咽腔喷雾表面麻醉,分别测量置管时间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对置管不适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7 ±0.8 min vs 4.2±1.1 min),一次性置管率高于对照组(97.5%vs 85.0%),置管疼痛不适程度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892,x2=3.914,Z =2.660;P <0.05).结论 胃管置管时应用0.1%丁卡因表面麻醉可有效减轻患者置管痛苦,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 不同全麻方法对正颌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郝洁;张倩

    目的:观察和比较两种不同全麻方法对青年患者正颌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择期行正颌手术青年患者(18 ~39岁)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Ⅱ组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每组各3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情况.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术前1天以及术后1、3、7天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试评估.结果:Ⅰ组患者听从指令时间与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早于Ⅱ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患者术后第1天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各有1例.结论:采用MMSE评估,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青年患者正颌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引起一过性POCD.

  • 应用"手术优先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西冉;杨学财;杜德奖;刘新强;李宁毅

    目的 探讨应用正颌联合术后正畸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采用无术前正畸的"手术优先法"矫治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男2例,女7例,年龄15~28岁,平均19.7岁;9例患者均有明显的下颌前突畸形.术后2~3 d行颌间牵引,固定上下颌于牙合板 ,2~3 d更换一次橡皮圈,持续 4周左右.待患者面部肿胀基本消退,上下颌位置关系趋于稳定,拆除牙合板,进入常规正畸治疗阶段.结果 9例患者术后经过6.5~19.5个月的正畸治疗,面型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患者本人及家属感到满意,咬合功能恢复正常.随访3~32个月,术后外貌及咬合关系良好,无明显复发现象. 结论 采用"手术优先方法"能够有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导致的牙颌面畸形.

  • 偏颌畸形的治疗

    作者:金长鑫;柳大烈;张健明;吴琼

    目的 探讨偏颌畸形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9例偏颌畸形患者根据畸形部位和程度,分别采用LefortⅠ型截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颏部水平截骨、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和假体置入等手术方式,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9例,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面形、(牙合)关系有较大改善,效果满意,所有截骨线愈合良好,无牙根损伤、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根据偏颌畸形类型及程度选择手术方式,配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可得到满意效果,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结合下颌骨整形术治疗轻度的偏颌畸形效果满意.

  • 下颌骨牵引成骨配合正颌手术矫治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作者:石蕾;归来;尹琳;唐晓军;尹宏宇;杨斌;杨仁凯;张智勇

    目的 探讨下颌骨牵引成骨配合正颌手术治疗成人严重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方法.方法 将患者三维CT重建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手术模拟设计,确定截骨线的位置、牵引向量以及拟牵引的长度并制作手术导板.一期手术行口外入路内置式牵引器置入术,术后5~7d开始骨牵引,延长速度为1 mm/d,牵引结束后,牵引器保留3~6个月.二期手术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将上颌骨旋转、下降,关闭患侧开颌,采用下颌骨外板植入到上颌截骨下降后的间隙并妥善固定,以保证骨质愈合、维持上颌截骨下降后的稳定性、增加患侧上颌骨的骨体积以增加患侧的丰满度.颏部仍遗留偏斜或形态位置不佳者,同时行颏成形术予以调整.结果 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采用上述方法矫治9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咬合关系趋近正常,效果满意.8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1例上颌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延迟愈合,未影响面部形态及咬合关系.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配合正颌手术是矫治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有效方法.

  • 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颌术后咀嚼肌功能及力的研究

    作者:谢贤聚;白玉兴;幸丹;王红梅

    目的:联合应用肌电图仪与咬合分析仪评价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术后的肌肉及咬合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Ⅲ类正颌手术患者及15例正常患者,病例组在正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进行Bio-pakⅡ肌电图仪与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同步测量,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除息止位外,术后6个月组肌电电位及总力显著高于3个月组( P<0.05);术后1年组功能运动时主要活动肌肉的肌电电位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组(P<0.05),正常组主要活动肌肉的肌电电位和总力显著高于术后1年组(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手术后1年中,肌肉及咬合功能逐渐增强,但变化不完全同步,且都不能达到正常水平。

  • 骨性Ⅲ类正颌手术前后髁突运动对称性分析

    作者:孟菲;高晓辉;杨晓江;廖囡囡;温黎明

    目的 测量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手术前后髁突下颌边缘运动的对称性,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术后髁突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15人,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运用下颌三维超声定位技术.ARCUSdigma系统对大张口和前伸运动时两侧髁突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 下颌大张口和前伸运动时,骨性Ⅲ类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组的双侧髁突运动轨迹在冠状向上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组双侧髁突三维方向的运动轨迹均较好,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术后9个月时下颌功能性运动逐渐趋于正常,提示应将正颌手术后正畸时间保持在9个月以上.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术前正畸拔牙与不拔牙的比较研究

    作者:房兵;毛丽霞;林晓松;吴勇;冯贻苗;娄新田;夏蕴辉

    目的 评价骨性安氏Ⅲ类畸形正颌术前正畸中上齿槽及牙的唇倾度的矫正,对正颌术后面型改善,以及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建立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安氏Ⅲ类错颌畸形双颌手术,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和非拔牙的两组患者,拔牙病例20例,非拔牙病例20例,头影测量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长轴、鼻唇角、颌凸角等与面型有关的数据,评价拔牙和非拔牙术前正畸对安氏Ⅲ类错颌畸形面型矫正的影响.结果 测量显示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矫正使鼻唇角明显增大,覆盖明显增大,代表面型的数据: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两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拔牙组对面型的调整更有效;牙长轴、覆骀覆盖、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在拔牙组数据与正常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值得注意上颌前牙的代偿性唇倾,对其去代偿矫正是安氏Ⅲ类错颌畸形矫正中调整面型的主要因素.

  • 正畸配合根尖下截骨术治疗严重双牙弓前突的临床研究

    作者:景先明;刘名燕;罗晨;李罡

    目的 探讨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矫治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选择10例安氏Ⅰ类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符合正颌手术的患者,术前正畸矫治完成后实施上、下前颌部截骨后退术(术中去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牙骨块),术后进一步正畸治疗以改善咬合关系.通过手术前后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后退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10例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矫治后,效果非常显著.上颌切牙平均后退7.13 mm,上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48 mm,上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66 mm.上颌硬、软组织后退的比例为1∶0.87;下颌切牙平均后退6.62 mm,下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91 mm,下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89 mm.硬软组织后移的比值为1∶0.85.结论 重度骨性的双牙弓前突患者,应首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彻底纠正前突的面型,上、下颌的硬软组织显著的内收,达到十分满意的疗效.

  •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颌术后颊部宽度变化的三维研究

    作者:袁玲君;沈国芳;吴勇;毛丽霞;夏韫晖;房兵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颌术后颊部宽度变化的规律.方法 20例完成正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25.06±5.33)岁,其中9例接受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退术,11例接受Lefort-Ⅰ型截前移骨术和BSSRO后退术,分别在术前2周(T1)、术后6个月(T2)进行面部激光扫描检查,手术前后软组织面型的三维图像在同一坐标系中完成测量,分析颊部宽度的变化.结果 在经过外眦连线中点的冠状截面上,20例患者术后单侧颊部软组织宽度增加(3.58±2.21) mm,不同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组单侧颊部增宽(1.74±0.76) mm,双颌手术组单侧颊部增宽(5.00±1.86) mm,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接受单纯下颌后退或者双颌手术后,颊部宽度均有增加的趋势.

  • 成人骨性Ⅲ类手术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改变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杨一帆;梁源;王亚丽;丁寅

    目的 研究骨性Ⅲ类成人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点及不同手术方式后软组织改变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成年骨性Ⅲ类手术治疗患者94例,其中单纯下颌手术31例,单纯上颌手术10例,双颌手术53例.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术前不同性别软组织形态及不同手术方式唇部软组织改变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男女骨性Ⅲ类成人患者在上唇长度、颏唇沟的深度及颏唇沟角度上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后退手术组患者下唇厚度、下唇长度、颏唇沟深度、下唇倾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性变化.上颌前徙手术组患者上唇部软组厚度、上唇长度、鼻唇沟深度、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也有显著性变化.双颌手术组上下唇软组织厚度、上下唇长度、颏唇沟深度、上唇倾角、鼻唇沟角、下唇倾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变化.结论 男女骨性Ⅲ类成人手术患者唇部软组织厚度差异不大,在唇长度及颏唇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双颌手术较单颌手术而言,能同时对上下唇部软组织形态加以改善,适合鼻唇、颏唇形态均不佳的患者.

  • 成人正畸治疗Ⅳ.成人修复前正畸治疗和小范围牙移动治疗

    作者:陈扬熙

    在正畸门诊中,很多成年患者并非以矫治错(牙合)畸形为主诉,大部分是会诊中需做正畸辅助处置,如牙周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正颌手术、外伤治疗,以及缺失牙修复、美齿治疗等.

  • 计算机辅助正颌手术的三维模拟与(牙合)板制作新方法

    作者:林艳萍;张诗雷;陈建军;王成焘

    在正颌外科手术中,定位(牙合)板是按模型外科调整颌间关系后所形成的牙弓形状及(牙合)关系制作而得,整个过程为手工制作,程序繁琐,而且在(牙合)架上安装模型时对操作者要求高,精度难以保证.有研究指出,模型外科模拟结果与实际手术结果之间的误差为-7.7~6.6 mm.

  • 髁突再造与正颌手术:关节功能与颜面外形的兼顾

    作者:胡静

    颞下颌关节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的矫正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富有挑战性的一个课题.过去,对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治疗主要以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恢复开口功能为主要目标,受多种因素制约,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的咬合关系失调及继发颜面畸形没有得以有效矫正.

  • 成人双颌前突正畸或正颌治疗判别方程的研究

    作者:赵军;白宇明;陈刚

    目的:采用单因素独立样本检验和多因素判别分析方法,研究建立成人双颌前突的正畸或正颌治疗的判别方程.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成人双颌前突27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正畸组14例、正颌组13例.两组均依照其术前侧位头影测量片建立14项测量指标,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及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判别方程.结果:下唇突度(LLP)及 H 比(H ratio),可作为单样本分析判别指标;根据多因素判别分析方法建立判别方程为:Z=-40.574+0.362 Ui-Li+0.575 Li-NB+0.347 ULP-0.879 LLP,Z<0时,判别为正颌治疗组;Z>0时,判别为正畸治疗组.结论:治疗成人双颌前突,应用多因素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的判别方程较为合理.

134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