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兔颅骨诱导成骨中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焦志立;谢晓玲;付冬梅;赵峰;孙勇

    背景:前期实验验证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具有成骨的效果,并且选定了人与兔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结构相似时的转速和离心时间.目的:观察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诱导成骨中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随机将30只日本大耳兔分为2组各15只,在兔颅顶骨制造圆形全层骨缺损来构建动物模型,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填入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空白组不填任何材料,于建模后当天、2周、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大体观察造模区成骨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造模区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空白组骨缺损在实验结束时不能自行愈合;②建模后当天、4周、8周、12周2组标本的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均显示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的成骨速度、量及成熟度,皆明显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结果说明,制备的骨缺损实验期内不能自行愈合,符合临界性骨缺损的标准;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能促进新骨形成,随着时间的延长,成骨数量更多,质量更佳;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促使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协同作用,促进新骨生成.

  • 干细胞因子在大鼠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徐丽;朱思姮;邹多宏;窦晓晨;周健

    目的:探讨在SD大鼠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与自愈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各时相点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表达情况.方法:①分别在36只SD大鼠双侧下颌骨的下颌角部制造临界性骨缺损(直径5 mm)和自愈性骨缺损(直径2 mm)模型,实验动物分为6组,在术后第1、3、5、7、14、21天分别处死;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缺损区各时相点SCF的表达情况;③利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骨缺损区各时相点SCF存在与否,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大鼠双侧下颌骨的临界性骨缺损和自愈性骨缺损模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骨缺损愈合的各时相点SCF均有较高的表达,但SCF在临界性骨缺损组各时相点的表达,均低于自愈性骨缺损组.结论:SCF在骨缺损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成年兔桡骨骨缺损模型的骨缺损长度探讨

    作者:宋子鉴;郑欣;王进;张星晨;郭开今

    目的 建立成年兔桡骨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成年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长度.方法 选取8月龄雄性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根据骨缺损长度记为A、B和C组,缺损长度依次为10 mm、12 mm和15 mm,每组6只,行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当日,术后4周、8周和12周行CT检查,应用CT-Hedberg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实验兔,取出尺桡骨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及HE染色组织学观察分析缺损区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术后12周大体观察见A组中12例(100%)桡骨断端均有连续性骨痂生成,新生骨表面光滑,塑形良好.B组中11例(91.7%)桡骨断端有连续性骨痂生成.C组缺损断端髓腔封闭,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CT图像显示术后4周C组出现5例尺骨骨折现象,骨折侧未计入统计,12周CT图像可见A组和B组完全桥接的桡骨已形成再通的髓腔,C组断端及缺损尺侧仅有少量新骨生成,髓腔封闭.术后各时间点CT-Hedberg评分:C组(1.14±0.38,1.29±0.49,1.57±0.53)明显低于A组(2.42±0.51,3.17土0.58,3.75±0.45)和B组(2.25±0.45,2.67±0.78,3.50±0.67),(P<0.05),但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示A组和B组缺损已修复完全,髓腔再通,C组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在进行成年兔骨缺损研究时,可选择8月龄雄性新西兰兔桡骨构建15mm长骨缺损,但同时应注意由于体质量较大带来的易骨折等并发症.

  • bFGF-胶原蛋白缓释系统促进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

    作者:范伟伟;麻健丰;朱莉;黄志峰;朱雁林;周稚辉;张金桂;王燕;王彦亮

    目的:观察评估 bFGF胶原蛋白缓释系统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可能性。方法6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bFGF胶原海绵组,胶原海绵组及空白对照组。手术建立兔双侧下颌骨洞穿性骨缺损模型并植入相应生物材料。分别在2、6、8、12周对造模部位取材,行大体观察、CT影像学检测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和 CT影像学检测显示实验组骨创愈合速度较快。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成骨情况优于同期对照组,胶原蛋白在体内作用时间持续至6周以前,其持续释放的 bFGF颗粒对骨缺损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发挥作用时间主要在12周前。结论 bFGF胶原蛋白缓释系统对兔下颌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其发挥作用时间主要在骨缺损修复早期。此外,胶原蛋白海绵本身对骨缺损修复早期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 趋骨性雌二醇/煅烧骨复合物对兔桡骨临界性缺损的修复效果

    作者:赵强;齐进;李国松;王晋申;钱念东;周琦;魏义勇;邓廉夫

    [目的]以锻烧成分颗粒骨为载体,构建趋骨性雌二醇/煅烧骨复合材料,评价其修复兔桡骨临界性缺损的优势性能.[方法]建立兔桡骨中段15 mm临界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放置任何植入物;锻烧骨组:骨缺损处植入锻烧骨;复合材料组:骨缺损处植入趋骨性雌二醇/煅烧骨复合物.术后8周,应用影像学、组织学和Micro-CT等方法检测桡骨缺损处的骨修复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无明显的新骨形成;煅烧骨组骨缺损处有少量的新骨形成;SE2/煅烧骨复合物组骨缺损处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在放射学上及生物力学上均较好的修复了兔桡骨临界性缺损.[结论]局部应用趋骨性雌二醇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并有利于骨缺损的修复.

  • 新型微弧氧化涂层镁-锌-钙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张楠;刘娜;孙楚;朱剑峰;王东旭;戴云峰;吴云峰;王亚明;李军雷;赵德伟;闫景龙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涂层镁(Mg)-锌(Zn)-钙 (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的效果,以及该支架在体内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n=24),A组为无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B组为10μm厚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C组为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组.所有动物制备双侧尺骨15 mm长CSD模型,A、B组将截取的尺骨制成颗粒骨后填充至支架内修复尺骨缺损,C组采用自体颗粒骨修复.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局部皮下积气量;X线片和Van Gieson染色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根据Lane-Sandhu标准行X线片评分;Micro-CT扫描观察并计算支架降解丢失体积百分比(ΔV)及降解速度(corrosion rate,CR);监测实验过程中血清Mg2+、Ca2+浓度变化,并于术后12周收集肝、脑、肾和脾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术后2、4、8周B组皮下积气量少于A组,其中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周时B组显著多于A组(P<0.05).术后4、8周C组X线片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术后8周时B组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12周B、C组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骨缺损部位新骨塑形明显优于A组.Micro-CT示术后4、8周,B组CR及ΔV均显著低于A组(P<0.05).Van Gieson染色示B组较A组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血清离子监测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3组血清Mg2+、Ca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实验动物肝、脑、肾及脾组织HE染色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新型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能够有效修复CSD;同时,10 μm厚MAO涂层能有效改良Mg-Zn-Ca合金支架的骨修复效果、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

  • 类骨质羟磷灰石和自体骨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张卫群;王宜人;巢永烈

    目的 探讨类骨质羟磷灰石(SBR)的生物相容性,并探讨该替代材料和自体骨混合修复骨缺损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在实验动物双侧下颌骨内侧形成10 mm×10 mm×2mm大小的临界性缺损,左侧骨缺损按照1:1比例植入sBR和自体骨,右侧骨缺损内分别植入自体骨或缺如,术后2、4、8周取标本,进行大体标本、X线、组织学和Masson新三色染色法的形态学分析.结果 生物替代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自体骨混合能有效地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愈合.骨髓细胞很容易在该材料表面黏附,自体骨的加入更有利于新骨长入材料的孔隙中,分化增殖,形成骨基质,并钙化成熟.结论 SBR是一种良好的骨替代材料,自体骨的加入更有利于早期成骨和替代材料的自我改建的完成.

  •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闵昌琴;付冬梅;芦帅;孙嵩;李德华;孙勇

    目的 观察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对兔颅骨骨缺损修复的效果,评价A-PRF诱导骨组织缺损修复再生的能力.方法 选取30只健康的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A-PRF组、空白组,每组15只.在兔颅顶骨制造两个直径6.0 mm的圆形洞穿性骨缺损,A-PRF组缺损内填入A-PRF修复,空白组缺损内不填入任何材料修复.分别于手术完立即和2、4、8、12 w后,每组各处死3只实验动物,通过X射线检查观察骨组织的修复再生情况.结果 在术后2、4、8、12 w,A-PRF组骨密度阻射影及骨愈合率均明显优于空白组(P<0.05).结论 A-PRF对骨组织缺损的愈合及新骨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 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体与自体骨骨修复能力比较

    作者:李佩祺;吴补领;高杰;方一如;松本尚之;桥本典也;廖文

    目的:探讨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体修复大鼠头盖骨骨缺损能力。方法:选用8周龄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自体骨组(n=12)、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材料组(n=12)与空白组(n=4)。自体骨组和材料组于术后4、6、8周3个时间点各处死大鼠4只;空白组大鼠在8周全部处死。分别进行mirco-CT扫描分析, HE、TRAP和ALP染色,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效果。结果:8周时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物和自体骨的骨体积分数分别为(69.7±3.95)%和(42.475±4.38)%(P<0.05);随着时间延长,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材料逐渐被吸收,同时骨缺损亦逐渐修复;自体骨缺损部在6周后出现大量破骨细胞,大面积移植骨与新生骨被吸收,而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体修复骨缺损中较少发现破骨细胞。结论: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体具有较好骨缺损修复能力,且材料易于吸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