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比较多种细胞因子对培养的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的影响

    作者:鲍华烨

    目的:研究α-促黑素细胞刺激激素(α-MSH)、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内皮素-1(ET-1)以及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等多种细胞因子对人体黑素细胞的增殖、酪氨酸酶的活性以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MTT法、多巴氧化法、氢氧化钠裂解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情况、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的含量以及黑素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分析各种细胞因子与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和黑素细胞酪氨酸酶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加入bFGF和ET-172 h后,该两组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和合成黑素能力明显增强;而SCF、α-MSH对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及合成黑素能力无明显影响.bFGF、SCF、ET-1、α-MSH各组酪氨酸酶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 mRNA表达量均比空白对照组增加.而bFGF、SCF、ET-1、α-MSH 4组对黑素细胞的凋亡均无显著影响.结论:bFGF和ET-1对正常人黑素细胞的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生成都有增强作用.

  • 人脐血成体干细胞体外向肝细胞的诱导分化

    作者:秦斐;何吉;项盈;朱发明;刘晋辉;陈舒;戴兵;严力行

    本研究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干细胞生长因子(SCF)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三者联合诱导人脐血成体干细胞(adlult stem cells,ASCs)体外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为肝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富集人脐血CD34+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实验分为诱导组Ⅰ:DMEM+HGF(10 ng/ml)+SCF(10 ng/ml)+LIF(10 ng//ml);诱导组Ⅱ:DMEM+SCF(10 ng/ml)+LIF(10 ng/ml);阴性对照组:DMEM.在培养第21天,用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分析检测白蛋白(albumin,Alb),人肝细胞型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18,CK18)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第7、14、21、23、25天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人Alb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诱导组Ⅰ中,富集的成体干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形态、体积和数量变化;细胞变圆,多呈肝细胞样细胞.RT-PCR检测表明,培养第21天诱导组Ⅰ出现较强的白蛋白基因表达,AFP表达较弱,与正常肝细胞相似,诱导组Ⅱ和阴性对照组中均无表达.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分别检测Alb、人肝细胞型CK18显示,培养第21天诱导组Ⅰ Alb和人肝细胞型CK18呈阳性;诱导组Ⅱ和阴性对照组中均未见表达.诱导组Ⅰ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b含量在第21天达到峰值,第21天后明显下降,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人脐血成体干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HGF在诱导脐血成体干细胞分化成肝细胞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 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心肌梗死大鼠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

    作者:吴祖常;吴国才;吴智明;熊丹;吕俊廷;杨志刚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 d和移植后3 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 > 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 < 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 白细胞介素3与c-kit+Lin-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春兴;王芳;廖彩仙;吴亚琼;孟兵

    背景:c-kit+Lin-即为骨髓衍生肝干细胞,与其他造血干细胞类似,c-kit+Lin-细胞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科研的需要.目的:观察在无血清无基质的条件下,白细胞介素3和因子组合对扩增c-kit+Lin-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小鼠骨髓c-kit+Lin-细胞,在干细胞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组合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白细胞介素3培养7 d,检测细胞总数、c-kit+Lin-细胞扩增倍数及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结论:各因子组均可显著扩增c-kit+Lin-细胞,扩增倍数7~19倍不等.随白细胞介素3剂量加大,虽然细胞总数上升,但是超过一定浓度后c-kit+Lin-细胞扩增反而不明显.40 μg/L白细胞介素3组细胞总数扩增245.41倍,但c-kit+Lin-细胞扩增仅为15.80倍,与20 μg/L白细胞介素3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40 μg/L白细胞介素3组细胞凋亡率低,仅为4.66%.提示白细胞介素3能协同干细胞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 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白血病抑制因子有效地扩增c-kit+Lin-细胞,其表型并不受影响,但过高剂量反而促使干细胞分化.20 μg/L剂量的白细胞介素3扩增效果佳.

  • 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突破

    作者:王亚奇;刘丽;刘爽;屈素清;虞东辉

    细胞因子是传递细胞间信息的物质.人们对"细胞因子"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神经-内分泌-免疫这一分支学科的建立,使研究者通过探索三大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间联系,对传统概念上的神经递质、激素以及免疫淋巴因子在分布、作用上的重叠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受体超家族概念的建立以及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的阐明,各种细胞间信号传导"因子"间的共性逐渐得以揭示.本文仅以两组细胞因子为例,试图通过对这些"免疫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作用的分析,说明神经递质、生物活性多肽(激素、生长因子)以及免疫细胞因子并非局限在某一系统的专一因子,而是在分布上相互重叠、功能上彼此协同/拮抗、作用特点相似的活性分子群体.它们在有机体内细胞动力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体外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管状结构的实验研究

    作者:白晓智;陶克;李小强;张月;石继红;汤朝武;胡大海

    目的 探索体外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管状结构的可行性,为体外三维重建腺管样结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31、CD34、CD45、CD90、CD105的表达.经成骨诱导液(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0.1μmol/L地塞米松,200μmol/L抗坏血酸,10mmol/L β-甘油磷酸钠,DMEM培养液)、成脂诱导液(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μmol/L地塞米松,200μmol/L吲哚美辛,0.5mmol/L IBMX,10mg/L胰岛素的DMEM培养液)、体外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并分别经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O染色和鉴定.取培养至第3代的ADSCs,经含40ng/ml HGF 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 DMEM 诱导条件培养液,诱导ADSCs 在 Matrigel 胶中三维重建管状结构.结果 体外培养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生长增殖旺盛.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表达:CD29、CD90、CD105阳性率分别为86.4%、97.7%、89.8%;CD31、CD34、CD45阳性率分别为4.1%、3.7%、2.3%,经成脂、成骨定向诱导分化后,细胞分别呈现脂肪细胞、骨细胞的表型特征.经40ng/mlHGF诱导培养5d后可在Matrigel胶中呈现管状结构特征.结论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望用于组织工程研究构建腺管样结构.

  • 树鼩干细胞生长因子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

    作者:龙琼;郝嘉茂;徐盟;毕研伟;肖红剑;李智华;闫玲梅;丁晨;李育中;姚月婷;寸韡

    目的 原核表达、纯化树鼩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并检测其免疫原性.方法 根据GenBank预测的树鼩SCF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SCF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SCF,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经Ni柱纯化后,免疫家兔,Western blot和ELISA法检测其免疫原性,并检测SCF在树鼩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ET-30a(+)-SCF经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4 500,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5.6%,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纯度达90%以上,可与兔抗人SCF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且免疫原性良好,抗血清效价为1∶256 000.在鼻、气管、肺、脾、肾、食管中能检测到SCF的分布.结论 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了重组SCF蛋白,纯化复性后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 人参皂苷联合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脑脊液HGF、TNF-α、IL-17水平的影响

    作者:吴斌;夏亮;冯方;孙才兴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脊液干细胞生长因子(HGF)、TNF-α、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替莫唑胺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人参皂苷Rg3,疗程为6个治疗周期.比较两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治疗前后脑脊液HGF、TNF-α、IL-17的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OS和PFS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HGF、TNF-α、IL-17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试验组HGF、TNF-α、IL-17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参皂苷R宙联合替莫唑胺可抑制脑胶质瘤的生长增殖而延长患者生存期.

  • 干细胞因子在大鼠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徐丽;朱思姮;邹多宏;窦晓晨;周健

    目的:探讨在SD大鼠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与自愈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各时相点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表达情况.方法:①分别在36只SD大鼠双侧下颌骨的下颌角部制造临界性骨缺损(直径5 mm)和自愈性骨缺损(直径2 mm)模型,实验动物分为6组,在术后第1、3、5、7、14、21天分别处死;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缺损区各时相点SCF的表达情况;③利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骨缺损区各时相点SCF存在与否,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大鼠双侧下颌骨的临界性骨缺损和自愈性骨缺损模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骨缺损愈合的各时相点SCF均有较高的表达,但SCF在临界性骨缺损组各时相点的表达,均低于自愈性骨缺损组.结论:SCF在骨缺损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干细胞生长因子协同血小板生成素体外扩增脐血巨核前体细胞的研究

    作者:李博;文飞球;陈霆;丁路;冯战桂;杨默

    目的 探讨在干细胞生长因子(SCF)和血小板生成素(TPO)组合作用下,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为巨核前体细胞的效果.方法 采用经免疫磁珠纯化系统收集的人脐血CD34+细胞与SCF+TPO组合体外培养,研究该组合对巨核前体细胞的扩增效果.结果 在SCF和TPO组合的作用下,脐血CD34+细胞(6例)显著地向巨核前体细胞(CD61+CD41+细胞)扩增.CD61+CD41+细胞构成比在培养第7天达到峰值(15.57±4.95)%,第14天为(9.06±2.72)%;在第14天,CD61+CD41+细胞总数和巨核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达到高峰,为较理想的培养时间.经过体外扩增,总细胞数、CD34+细胞数、CD61+CD41+细胞和CFU-MK均显著增加.结论 在SCF和TPO组合的作用下,脐血CD34+细胞可有效地扩增为巨核前体细胞.

  • 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人黑素瘤细胞c-KIT表达的影响

    作者:高莹;陈浩;关杨;薛燕宁;曾学思;孙建方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瘤细胞系c-KIT表达及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印迹法检测人黑素瘤M14细胞和鼠黑索瘤B16F10细胞中c-KIT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分析3种浓度(5、10、20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对M14细胞和B16F1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M14细胞c-KIT和p-c-KI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14细胞存在c-KIT表达,B16F10细胞未见表达.3种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抑制M14细胞的增殖,导致其形态改变:10、20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抑制B16F10细胞的增生,5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无影响.不同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抑制M14细胞p-c-KIT蛋白的表达,但对c-KIT蛋白无影响.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能抑制M14细胞的增殖,机制可能与抑制c-KIT的磷酸化有关.

  • 驱虫斑鸠菊联合紫外线照射对HaCa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其对A375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作者:张荣华;张美华;喻丽婷;于燕华

    目的:研究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VW)分别联合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及其对人黑素瘤细胞株A375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UVA及UVB分别照射预先用VW孵育的HaCaT细胞,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内皮素(ET)-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干细胞生长因子(SCF)含量,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化培养基培养A375细胞,MTT法测定A375细胞增殖变化,微孔滤膜法测定A375细胞迁移功能的变化.结果:VW联合UVB能明显促进HaCaT细胞分泌ET-1、bFGF及SCF;UVB能促进HaCaT细胞ET-1及bFGF分泌,这两组细胞的培养上清液明显促进A375细胞的增殖及迁移.VW、VW联合UVA及UVA对HaCaT细胞3种细胞因子分泌及对A375细胞增殖和迁移均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Vw联合UVB及UVB可上调HaCaT细胞ET-1和bFGF的分泌,前者还能提高SCF的分泌;两组都能促进A375细胞增殖及迁移.

  • 干细胞因子复合PluronicF-127治疗大鼠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王蕾;刘苗;周健

    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复合干细胞因子的凝胶PluronicF-127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ehymal stem cells,BMSCs)定向迁移的作用及其对大鼠下颌骨骨创伤后愈合的影响.方法 ①使用Transwell小室进行SCF凝胶组、空白对照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趋化实验,并对迁移细胞进行计数.②在30只清洁级SD大鼠双侧下颌骨分别制造直径3 mm骨缺损模型,统一在右侧注射复合材料,左侧为对照.并在术后1、2、4、6、8周分别取6只处死并取出下颌骨观察,拍摄X线片比较骨缺损情况;将标本固定切片后分别进行碱性磷酸酶与CD34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染色评分和新生血管计数,t检验统计分析评判结果.结果 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实验结果显示SCF凝胶组的迁移细胞数量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下颌骨手术大鼠术后1~8周创口内复合材料逐渐吸收,术后碱性磷酸酶免疫组化染色评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实验组成血管数多于对照组(P<0.05),而4~8周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复合SCF的凝胶对BMSCs在体外有一定趋化作用,在大于自愈骨缺损的体内骨创愈合中能发挥促成骨和成血管作用,加快愈合进程.

  • ALDH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彭诗维

    目的 探讨ALDH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EMs患者异位内膜(异位内膜组)及在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ALDH1的表达,并与30例非EMs患者在位内膜(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LDH1在异位和在位内膜组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ALDH1在异位和在位内膜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DH1在EMs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增强,提示ALDH1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LDH1在EMs异位及在位内膜均有表达,两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我们推测异位内膜干细胞可能来源于在位内膜.

  • SCF、FL及TPO在低氧条件下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

    作者:许力;莫文健;毛平

    目的 探讨低氧条件下干细胞生长因子(SCF)、FLT3配基(FL)及促巨核细胞生成因子(TPO)3种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效果.方法 采集新鲜人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根据细胞培养时是否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是否低氧条件(体积分数3%),分4组培养观察,A组为常氧条件下不含细胞因子,B组为低氧条件下不含细胞因子,C组为常氧条件下含SCF、FL和TPO,D组为低氧条件下含SCF、FL和TPO.在培养0d和7d时检测各组培养体系中的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CD34+CXCR4+细胞数、CD34+ CD49d+细胞数、CD34+ CD62L+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 培养7d时,B组、C组和D组扩增的TNC数、CD34+细胞数及CFU数等扩增倍数均显著高于A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D组的扩增效果均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培养7d时,A组CD34+ CxCR4+细胞、CD34+ CD62L+细胞及CD34+ CD49d+细胞数等扩增倍数均较培养0d时下降.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CD34+ CxCR4+细胞、CD34+ CD62L+细胞及CD34+ CD49d+细胞等扩增倍数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D组的扩增效果均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低氧可促进SCF、FL和TPO组合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并能促进和归巢有关的CD49d、CD62L及CXCR4的表达.

  • SCF/c-kit基因在隐睾大鼠睾丸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徐明;郑新民;丁协刚;周克文;李世文;汪聪

    目的 观察隐睾大鼠睾丸组织中细胞凋亡及SCF/c-kit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变化,探讨隐睾致生精细胞受损的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复制单侧(左侧)腹腔隐睾模型.1个月后分别取两组左侧睾丸组织进行real-time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CF/c-kit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隐睾生精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对照组与实验组凋亡指数分别为5.4±1.02、19.7±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CF、c-kit mRNA的表达相对含量分别为0.57±0.04、0.3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F和c-kit蛋白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相对表达含量分别为1.52±0.47、0.61±0.21;0.89±0.13、0.38±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F与c-kit均有显著相关(r=0.955,P<0.01).结论 隐睾可致睾丸生精上皮细胞凋亡增加且与SCF/c-kit基因表达异常有关.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造血支持作用的研究

    作者:吴艳;于洁;张磊;罗庆;肖剑文;刘筱梅;宪莹;戴碧涛;徐酉华;苏庸春

    目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具有造血支持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e anemia,AA)的发病机制涉及到造血微环境的异常,将两方面联系起来,体外研究再障患儿骨髓MSC的造血支持作用与再障的造血微环境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集24例再障患儿和19例对照儿童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及骨髓MSC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计数分析;应用MTT法检测骨髓MSC粘附造血细胞的能力;应用ELISA检测骨髓MSC分泌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的浓度;对骨髓MSC进行贴壁培养,接种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扩增细胞数和红系爆式集落生成单位(BFU-E),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混合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ME).结果 ①再障患儿骨髓MSC传代时间延长,CFU-F计数15.70 4±5.78显著低于对照组21.73 4±5.74,P<0.05;②再障患儿骨髓MSC培养上清中SCF的浓度30.69±16.82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0.74±14.83 pg/mL,P<0.01;③再障患儿骨髓MSC支持下的单个核细胞(MNC)细胞扩增总数和红系爆式集落生成单位(BFU-E),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混合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ME)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再障患儿骨髓MSC体外造血支持作用较对照儿童骨髓MSC显著降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再障患儿骨髓MSC增殖能力减低及分泌SCF减少有关.

  • 曲尼斯特延缓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罗俊辉;李瑛;杨阳;李军;孙林;段绍斌;刘虹;刘伏友;刘玉平;奚易云;尤燕华;李华

    目的:研究曲尼斯特延缓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DKD)大鼠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DKD模型组(n=8)、曲尼斯特低剂量(n=8)和高剂量治疗组(n=8)。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低剂量STZ注射构建大鼠DKD模型。成模后,分别予以曲尼斯特200 mg/(kg·d)(曲尼斯特低剂量组)和400 mg/(kg·d)(曲尼斯特高剂量组)分2次灌胃。于第8周末处死大鼠,收集大鼠24 h尿液测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收集血测肾功能及血白蛋白;取部分肾组织置于4%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补体C3a受体(C3aR),E-钙黏附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herin),α-SMA,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Col I),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和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的表达以及分布;Western印迹检测肾组织E-cadherin,α-SMA,FN,Col I,SCF和c-kit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肾组织FN,Col I,SCF,c-kit mRNA的表达。结果:曲尼斯特能抑制肥大细胞在DKD大鼠肾组织的浸润;DKD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并可见α-SMA表达,曲尼斯特可一定程度逆转这一过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KD模型组肾小管间质区域Col I和FN的表达增加,曲尼斯特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ol I和FN的表达;DKD大鼠肾组织SCF,c-kit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肾组织SCF,c-kit蛋白表达与肥大细胞浸润程度及肾小管间质FN,Col I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曲尼斯特能抑制SCF,c-kit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肥大细胞参与了DKD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曲尼斯特可能通过阻断SCF/c-kit信号通路,抑制肥大细胞的募集而逆转DKD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EMT,抑制肾间质纤维化。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干细胞生长因子的测定及意义

    作者:韩燕华;王晶晶;郑春勤

    目的: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干细胞生长因子(SCF)水平,初步探讨SCF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EMs患者35例(异位症组),同期因不孕或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SCF水平.结果:异位症组腹腔液SC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异位症组血清SCF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位症组腹腔液SCF水平明显高于血清值(P<0.01).对照组腹腔液SCF水平略高于血清值,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位症组Ⅰ期和Ⅱ期患者腹腔液SCF水平明显高于Ⅲ期和Ⅳ期患者(P<0.01),而Ⅲ期和Ⅳ期患者腹腔液SC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腹腔液及血清SCF水平分泌期及增殖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EMs患者腹腔液SCF水平升高,提示SCF可能在EMs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 Kit信号通路调控成年小鼠Cajal间质细胞的表型改变

    作者:韩鹃;梅峰;乔着意;王梅;任慧琴;赵庆波;刘剑

    目的 通过构建阻断Kit信号的动物模型,观察结肠壁内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数量与网络的变化,探讨调控ICC可塑性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45只4周龄健康BALB/c小鼠,体质量18 ~20 g,酪氨酸激酶特异性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STI571)灌胃制作动物模型,全层铺片Kit/CD44双重荧光标记观察造模后0、8、16 d及停药8、16 d,各亚型Kit+和CD44+ ICC数量和形态的变化,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荧光RT-PCR分别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检测Kit和CD44量的变化.结果 ①以近端结肠为例,Imatinib可致结肠壁内Kit+ ICC-IM、ICC-MY数量明显减少,用药16 d其数量下降至对照组的50%左右[ICC-MY:(136.17±3.56) vs (66.74±1.47),P<0.05],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②ICC-SM的数量及网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③用药后,Kit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均明显下降,停药后恢复正常.④用药后各亚型CD44+ ICC的数量及网络没有变化,且CD44在蛋白和基因水平均没有变化.结论 Kit信号通路可调节结肠ICC的可塑性.抑制Kit信号通路后,ICC并没有消失,只是丢失了其Kit表型.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