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母婴腕带的患者身份识别系统的方案探讨
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认证的有效手段,能够提高新生儿的医护质量.本文根据现有信息识别技术的发展水平,结合医院实际应用中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几套患者身份识别的解决方案,探讨当前我国医院在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下,如何应用现有信息技术,更加快捷有效的实现母婴身份识别.
-
医院员工一卡通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 设计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服务于医院职工,能够对门禁、停车及院内消费等进行统一管理.方法 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并使用非接触式IC卡作为权限分配和身份识别的载体,构建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结果 该系统的构建实现了对医院后勤资源的统一管理.结论 该系统的构建使得医院后勤资源使用情况清晰可见,资源分配更合理高效,并对医院的管理也有所帮助.
-
彩色成像扫描器为医疗机构带来诸多利益
现今,二维条码扫描器在医疗机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它来读取病人腕带、药品、医院物资上面的条码,医护人员能够快速录入或获取病历、药物信息乃至供应商信息等,能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随着近年来二维成像技术上的创新,具有彩色成像功能的扫描器已经问世,例如国际领先的霍尼韦尔XENON 1900 Color彩色二维成像扫描器.目前,国际上的医疗机构已经开始使用这样的设备,具体应用包括病人身份识别、伤口管理、处方存档和化验稽核等.这种新式的扫描器应用给医院管理带来了诸多利益.
-
无主病人身份识别流程改造
为提高急诊无主病人身份识别的正确率,减少差错率.通过对急诊无主病人差错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主要原因患者信息卡编号进行改造流程,观察差错发生情况.结果发现:通过流程改进,把改进前差错率9.8%降至改进后0差错率,且可操作性强.并认为此新流程能明显减少无主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身份识别错误,减少医疗差错,对医院其它管理流程改造有一定借鉴作用.
-
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管理质量.方法 对我院2014-2015年接产的624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质量各指标水平.结果 2014-2015年,产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率为94.78%;入院时孕妇身份信息录入错误发生率0.18%,病历书写错误发生率0.48%,识别腕带标识填写错误发生率0.14%,新生儿识别标志脱落发生率0.34%,腕带信息涂改或错误发生率0.06%,多人间同室新生儿混淆发生率0.06%,出院时新生儿与产妇身份不相符发生率0.00%.结论 尽管出院时新生儿与产妇身份未出现不相符情况,但新生儿身份识别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需加强病历书写错误、识别标识脱落的管理.
-
品管圈在优化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医疗单位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落实情况更加重视,2008年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提出,有效地规避了以往查对制度下工作落实中的弊端,而在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中积极成立品管圈(QCC)小组,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及医疗服务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规范与责任意识,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保证医疗、护理活动的安全,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
身份识别腕带在儿科病房的应用和管理
目的:探讨身份识别腕带在普通儿科病房的应用和管理.方法:让住院患儿佩戴身份识别腕带.结果:由于身份识别腕带的使用,减少了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住院患儿使用腕带标识,可提高医务人员对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完善查对流程,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儿科护理工作安全.
-
身份识别在区域卫生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
目前在新的一轮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浪潮中,树立了以人为主线的服务理念.新的需求对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北京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区域卫生信息化中解决身份识别的问题.
-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架构——节选自《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第四章
第一节平台架构分析一、平台系统功能(一)基础功能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医疗卫生人员,终的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患者.医疗卫生人员为了更好的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可靠的、可及的、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依赖平台提供的众多服务.在平台提供的这些服务中有些是很基础但又很关键的服务,比如:个人的身份识别、健康档案索引服务、以人为中心的存储服务、数据交换服务以及数据调阅服务,下面将分别对这些基础服务进行描述.
-
病案号唯一性的数据对比分析
目的:提高病案号的唯一性,确保患者信息连续性、准确性及保证身份信息有效识别。方法对2012年5月与2016年5月全院就诊卡中含身份证的比例及同一身份证号对应的病案号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多个环节质量控制后,无身份信息的比例从43.83%下降到11.11%,同一身份证有2个以上病案号的比例从19.19%下降到0.006%,信息中心实时监控实现“零”重号。结论对病案号实行规范化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多部门紧密协作,对病案号异常情况实时监控和修正,使患者病案号的唯一性得到保障。
-
病案首页的填写对病案管理的影响
病案质量是衡量医疗质量的客观依据,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热点和难点工作.病案首页浓缩了整份病案中的重要内容,是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质量的集中体现.病案首页是病人住院后诊断与治疗的总结,也是疾病分类和医疗统计工作的原始资料.病案首页的设计集中体现了病人身份识别,病案资料检索,医院管理,医疗质量评价,统计等各方面的需要.因此病案首页的填写准确,完整与否对病案管及医院管理影响很大.
-
病案首页填写对病案统计的影响
病案首页是病人住院后诊断与治疗的总结,也是医疗统计工作的原始资料.病案首页的设计,考虑到病人身份识别、病案资料检索、医院管理、医疗质量评价、统计等方面的需要.所以,病案首页的填写完整正确与否,关系到病案的质量以及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下面谈几点常见填写错、漏或不完整对病案、统计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
给药流程条码化管理的实践
从2005年11月开始,我院开发和运行了无线移动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络和无线移动信息系统,在医嘱输入、审核、标签产生、收费、药品准备、输液配置或口服药调剂、包装发送、病区接收、患者身份识别、医嘱执行、记录和监测等环节组成的给药流程中实行条码化管理,使医生工作站、药房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实现患者信息共享,达到给药流程的全程监控,有效防止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现将我院给药流程条码化管理的实践经验介绍如下.
-
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管理
新生儿在刚出生一段时间,对外界的事物并不能完全的理解与表达,而且由于外貌上基本一致,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可能会造成新生儿父母报错孩子的现象发生.因此,对新生儿的身份识别的相关条例应该积极完善,加强安全护理的相关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促进医院和谐.
-
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的护理安全管理
目的:探讨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方法:设计护理安全管理条例、重视母婴身份识别关键环节管理,主要包括新生儿出生前、新生儿出生时、新生儿在院时、新生儿转出与出院时.结果: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共8033人,所有新生儿均未发生身份识别不正确现象.结论:设计护理安全管理条例,重视母婴身份识别的关键环节,可以有效避免新生儿身份识别过程中不安全护理事件的发生,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在妇科门诊手术室的应用
目的:探讨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在妇科门诊手术室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在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将身份识别管理用在妇科门诊手术,比较实施前后情况、医护人员和患者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患者身份识别落实情况显著提高(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将患者身份识别用于妇科门诊手术室的日常管理,能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避免差错的发生,减少医患、护患纠纷,是医院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有效办法.
-
持续质量改进在危重症患者身份识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急诊危重症患者身份识别工作中开展持续质量改进的意义.方法:比较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16年1~4月推行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前后,护理人员对危重症患者的身份识别、核查合格率.结果:护理人员对危重症患者身份识别核查合格率,从改进前的61.4%不断提升到改进后的100%.结论: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身份识别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安全医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
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管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方法: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实施了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管理,对943例新生儿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安全护理,分析新生儿身份识别安全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结果:无因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引发的纠纷;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由2014年1月的90%,上升到2015年1月的96%.结论: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效避免因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问题引起差错事故导致纠纷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
基于心电信号的身份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和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由于传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正在遭遇伪造、仿制生物特征的挑战,使得基于心电信号的身份识别技术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自心电信号被作为新的生物特征用于身份识别以来,其研究方法从复杂到简单,本文对其发展史、研究现状以及应用进行了概括.通过心电信号识别个体的方法是可行的,且有其防伪性高的独特优势,但距在实际中广泛应用尚有一段距离.
-
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加工缺陷与社会认知障碍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障碍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这种社会认知障碍与患者的面孔加工缺陷密切相关。患者的面孔局部特征加工与构型加工受损影响其身份识别,这些加工缺陷与其心理理论、归因风格方面的社会认知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患者的表情识别缺陷与其情绪知觉、归因风格、社会知觉方面的社会认知功能异常有关。但患者异常扫描策略与面孔加工缺陷的关系、表情识别缺陷的原因、不同亚类型间社会认知障碍的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