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预防膝关节痛,正确运动有讲究——两个简单运动促进膝关节健康
关节健康需要全范围关节运动目前全世界每年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已超过100万,而且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长.现代整合疼痛医学认为,关节疾病如此多发的原因,在于我们缺少全范围的关节活动而导致关节退化.在整合疼痛医学中有一种称为“制动退化”的现象,也就是任何关节如果不活动,它就会开始退化.
-
以教材助力疼痛学发展
由高崇荣、樊碧发、卢振和三位教授主编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专著,经过两年努力,终于完稿。这对当前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无疑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
在麻醉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开展疼痛医学教育的探讨
疼痛医学是一门基础教育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目前该专业从业人员多来自从事临床麻醉的专业人员,因此将部分麻醉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为掌握疼痛理论和临床诊疗技术的专业疼痛医师,有助于促进我国疼痛医学学科的发展。通过分析当前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疼痛医学教育的现状和面临问题,提出应针对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专门的疼痛医学选修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疼痛诊疗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加强疼痛医学的科学研究,使他们成长为未来从事疼痛医学专业领军人才。这些建议将极大推动疼痛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疼痛医学的发展。
-
浅谈浮针对疼痛医学发展的启示
目的:浮针疗法是对中国传统针灸学的现代发展.使用一次性浮针在皮下组织进行扫散,对软组织伤痛和一些内科杂病有快捷稳定的效果,安全无不良反应.分析浮针疗法的特点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认为浮针疗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会给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疼痛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
康复医学在多学科疼痛治疗发展中的作用
康复医学与疼痛医学密切相关,由于这与两个学科的多学科组成和基础与临床紧密配合两个学科基本特点,使得这两个学科相互促进并各自得到长足发展[1-2].国外多学科疼痛治疗已经发展60余年,且相对于其他单一疗法有更强的循证依据[3],其中物理治疗、康复护理和疼痛认知占重要比例.目前国内两者结合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地医院有各自解读、各自为政,出现设置模式多样,诊疗范围重叠,诊疗不规范,导致患者多次重复诊治、资源浪费,治疗效果差异犬[4].而我国康复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即中医药和西医药相整合,形成"整合医学",使之在疼痛治疗具有潜在而独特优势[5].
-
多学科干预与慢性疼痛治疗
康复医学与许多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与疼痛医学.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两个新兴医学学科在我国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与两个学科的多学科组成和基础与临床紧密配合的学科特点密切相关.2002年8月17日-22日在美国召开的第十次国际疼痛大会(10th World Congress on Pain,August 17-22, 2002 San Diego, CA, USA),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此次会议与会代表5500人,来自98个国家,有医生、心理学家、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药剂师等专业人士,是一次多学科的盛会.大会报告向代表们提供了当前中枢痛、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nonal pain syndrome,CRPS)、骨骼和肌肉疼痛、关节痛、癌痛、术后痛、妇女骨盆疼痛、婴儿和儿童疼痛评价等多方面的疼痛话题.
-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超声诊断
肌骨超声诊断和肌骨疼痛的超声引导治疗逐步成为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和疼痛医学一项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随着超声在肌骨疾病应用的不断进展,目前其在国外已被公认为诊断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
-
疼痛机制研究对疼痛治疗的推动作用
疼痛医学与康复医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半个世纪以来疼痛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该学科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即多学科组成和基础与临床密切配合.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理学家P.D. Wall和加拿大心理学家R. Melzack合作提出了疼痛的"闸门控制学说",这是对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疼痛特异传导学说的一种挑战.闸控学说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在接受伤害性的刺激时,并非作出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反应,而是根据当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作出主动的应答;或使疼痛加重,或使疼痛减轻.而其关键部位在于脊髓背角的第II层,被认为是"闸门"所在.大脑的情绪活动通过下行抑制系统或下行易化系统来关闭或开放闸门,起到有力的调控作用.闸门也可被外周刺激所影响,例如轻的触觉可以兴奋粗纤维来关闭闸门,而伤害刺激可兴奋细纤维来开放闸门.这一学说打开了人们的思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根据这一理论,可利用特定的(高频、低强度)电刺激来兴奋粗的有髓纤维,通过抑制同一节段细纤维的传入而发挥镇痛作用,构成了"经皮电刺激镇痛"(TENS)的基本原理.
-
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及其治疗进展
一、相关概念现代疼痛医学提出了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Sympathetically maintained pain,SMP)的概念,定义为用局麻药阻滞支配疼痛区域的交感神经所能缓解的疼痛.而对阻滞交感神经无反应的疼痛称为非交感神经依赖性疼痛(Sympathetically independentpain,SIP)[1].
-
如何认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简称神经痛,它是人类和社会送给疼痛学科的"礼物",也是随着人类社会高度发展以后带给疼痛学科新的挑战和机遇,她使得疼痛科医师能够有机会体现自己学科的核心技术和价值.国家卫生部2007年发出的227号文件宣布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正式建立疼痛科是我国临床医学界的一件大事,她体现了政府对于慢性疼痛疾病和慢性疼痛患者的高度重视和人文关怀,同时对于新兴的疼痛医学寄予厚望.
-
疼痛医学中的非特异性疗效
虽然疼痛医学领域的专业训练要求医生掌握林林总总的治疗技术,但是资料表明,慢性痛患者的好转不仅得益于治疗本身,也得益于疗法的非特异性作用,后者涉及到患者的人格以及医患之间的人际关系.本期"疼痛临床动态"对治疗的非特异性作用做一综述,并为疼痛医学训练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
超声扫描在疼痛医学中的应用:医生的第三只眼睛
超声扫描是使用高频声波(超声波)产生动态可视图像.超声对体腔、腺体、血管和其他组织的常规检查的开展,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其常常与神经阻滞、细针穿刺活检、关节注射或者血管导管插入等操作结合应用.超声设备比其他影像设备便于移动,没有辐射和磁场,相对经济.但是,与传统放射学图像相比,至今有关超声影像操作的研究还不够详尽.
-
美国疼痛医学专科医师培训
概述在过去的30年间,疼痛医学逐渐成为活跃的一个领域.近一份来自医学院的报告称,在美国受疼痛困扰的人数高达1亿,尽管每年医疗费用约为5600-6350亿美元,但患者仍然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已知的一个原因就是疼痛医学并未被官方承认,也未发展为一项医学专科,而只是被当作一系列零散的亚专科,因而患者得不到整体的治疗.被美国医学专科学会(ABMS)认证为疼痛医学,将是开展这个新学科的重要因素,并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在业界同仁和大众心中的声望.目前的培训系统首先包括由三个现存的基础学会认证的一个亚科目,然后是在一个核心专科常规的住院医师培训后接受一年的专业从业人员培训.这个安排有一些缺点,包括缺乏其它专科对于处理疼痛治疗的培训;缺少一个规范化疼痛治疗和培训的专业组织的领导;延长了培训时间但极少接触疼痛医学,这些使得这个方案花费和浪费极大.即使将专业从业人员培训时间延长为2年也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
国内首届疼痛介入治疗医师会议胜利召开
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从1992年成立至今,在我国疼痛医学的创始者、奠基人韩济生院士以及诸位前辈们的领导指引下,志存高远、精心耕耘.15年来我国的疼痛事业逐步走上了学术观念不断更新、理论研究成果迭出、治疗方法推陈出新、学科建设海纳百川的光明大道.
-
《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史(2007~2017)》征稿
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革,见证了疼痛医学的崛起,亲历了疼痛科在中国的诞生、发展与腾飞!为纪念中国卫生部(2007)227号文件颁布十周年,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分会和《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编辑出版《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史(2007~2017)》,目的在于“留住历史,传承发展”!全面概述中国疼痛医学十年间的发展历程,深入展现疼痛科在中国大地发展从无到有的进程及代表人物的突出贡献。通过记录疼痛科建科的奋斗历程,展现他们为推动我国临床疼痛医学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讴歌为疼痛医学而探索、奋斗、传承、创新的科学精神。
-
全国疼痛科建设高峰论坛通知(2017)
2007年卫生部颁文成立疼痛科,10年来疼痛医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疼痛科的学科建设和管理也提到一定的高度;在疼痛科成立十周年之际,“全国疼痛科建设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5月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征稿简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由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担任主编。本刊报道有关疼痛学科基础和临床的研究性质的文章。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内临床各疼痛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和从事疼痛医学基础研究、教学的工作者。本刊的宗旨是:根据“基础与临床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通过报道有关疼痛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促进我国疼痛医学的健康发展以及与国际相关学术团体和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本刊设有特约综述、论著、国外医学动态、综述、科研简报、临床病例报告、国际译文等栏目。主要刊登未公开发表过的研究论文、专题讲座,以及与疼痛相关的“医、教、研结合”的工作介绍、学术交流及学术会议情况等(含国际疼痛杂志论文的节译文)。本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
-
对疼痛科与疼痛科医师的思考
2007年卫生部下发了[2007]227号文件,决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27";在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疼痛科的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这无疑是我国疼痛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将促进我国疼痛医学的快速发展,终解除病人的病痛,造福于患者.疼痛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临床上有对应的疾病和患者,有相应的业务范围,有从事疼痛诊疗的专门医护人员,有专门的教学和实习,有科技人员从事疼痛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事实上,疼痛医学完全具备了作为专业学科的各种条件.以下就疼痛科和疼痛医学的有关事宜,浅谈一些看法.
-
全国首届疼痛科主任峰会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举办的全国首届疼痛科主任峰会,于2006年5月13~15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举行.参会人员有: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司长、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高光明处长、中华医学会学术部戴毓平副编审、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韩济生院士、以及来自全国30个省市所在医院的疼痛科主任或业务骨干等,共计149位代表.会议由疼痛学分会秘书长、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康妹娟主任主持.
-
新的开始新的希望
2012年,在世界东方的中国,龙年正强势来临.作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官方杂志的《中国疼痛医学杂志》迎来了第18个生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和北京大学一起,是《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的主办单位.《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她忠实地见证了中国疼痛医学的成长.我们所喜见的是,学会和杂志的第一代创办人正在有序地把重担转移到年青一代肩上.从本期公布的2012年编委名单上可以看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年青一代完全能接过接力棒,完成时代的嘱托!与此同时,我们聘请德高望重、为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担任顾问,继续为疼痛杂志掌舵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