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尹秀茹;王键;梁佐迪;裴凌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模式应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肥胖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型术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悬雍垂腭咽成型术的OSAS肥胖患者(BMI≥30 kg/m2)40例,随机分为容量控制通气组(V组,20例)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组(P组,20例).记录麻醉诱导未吸氧前(T0)、气管插管后30 min(T1)和1 h(T2)、拔除气管导管后30 min(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同时计算T1、T2时点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胸肺顺应性(CL)、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观察比较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麻醉前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与V组比较,P组在T1、T2时PaCO2、Ppeak、Raw以及T1~T3时RI降低(P<0.05),在T1、T2时CL以及T1~T3时PaO2、OI升高(P<0.05),两组在各时点的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容量控制通气模式相比,PCV-VG能够有效提高OSAS肥胖患者的胸肺顺应性,降低吸气压力和气道阻力,减少肺内分流,有利于改善动脉氧合和气体交换.

  • 压力控制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治疗危重症哮喘并肺闭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江培猛

    目的 观察压力控制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应用于危重症哮喘并肺闭锁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12例危重症哮喘并肺闭锁综合征患者分别采取容量控制通气(VCV)与压力控制通气(PCV)联合呼气末正压进行通气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种通气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PCV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VCV组(P<0.05).结论 压力控制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可有效降低气道压力,预防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

  • 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罗滨;张卫星;扶志敏;周钧;孟春营;杨超;温定国

    目的 探讨应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容量监测仪技术研究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这种新型呼吸模式应用于ALI患者的临床疗效,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程度,以提高ALI的治愈率.方法 42例ALI患者,男27例,女15例;年龄15~75岁.按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40例患者(2例未完成研究)分为两组,每组20例.双水平正压通气组:入院的第1~20例患者,给予双水平正压通气呼吸支持,采用支持/时间(S/T)模式,吸气末压初始设为8~10 cm H2O,逐渐增加至14~20 cm H2O,以患者舒适为宜;呼气末压初设为3~5 cm H2O,逐渐增加至8~12 cm H2O,吸入氧浓度(FiO2)保持不变.对照组:入院的第21~40例患者,采用辅助/控制(A/C)通气模式,并依次按5 cm H2O,10 cm H2O,15 cm H2O,20 cm H2O 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每种压力持续30 min,通气支持过程中FiO2保持不变.观察两组患者的心排血量(CO)、体循环血管阻力(SVR)等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改变.结果 两组死亡13例,其中双水平正压通气组死亡5例,对照组死亡8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7例,感染性休克3例,循环衰竭3例.双水平正压通气组气管内插管时间(2.9±0.8 d vs. 4.2±0.9 d, t=7.737,P=0.006)和住院时间(17.2±4.5 d vs. 18.5±3.6 d, t= 2.558,P=0.039)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当PEEP在5~15 cm H2O范围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随着PEEP的增高而逐渐增加(P<0.05);当PEEP增加至20 cm H2O时CO降低,SVR、肺循环阻力(PVR)和气道峰值压(PIP)较5~15 cm H2O范围时增加(P<0.05).双水平正压通气组:PaO2、PaO2/FiO2随着EPAP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当EPAP增加至10 cm H2O时PaO2、PaO2/FiO2达大值(P<0.05);与对照组比较PIP明显降低 (t=7.831,P=0.000).结论 对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给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可减少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在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前提下可降低PIP,缩短气管内插管及住院时间.

  •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李林;张毅男;许世广;王述民;刁玉刚;张铁铮

    目的 评价压力控制-容量保证(PCV-VG)通气策略用于达芬奇机器人肺叶切除术对吸气压力、氧合参数及术后通气结局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达芬奇机器人肺叶切除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PCV-VG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9.0±5.5)岁,单肺通气采用PCV-VG模式.容量控制通气(VCV)组,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51.0±3.9)岁,术中采用VCV通气模式.分别在不同时间段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氧合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单肺通气期间PCV-VG组的吸气峰压(Ppeak)显著低于VCV组(P<0.05),肺动态顺应性Cdyn则高于VCV组(P<0.05);两组术前氧合指数(OI)及呼吸指数(RI)无差异,单肺通气阶段PCV-VG组OI明显高于VCV组(P<0.05),RI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低于VCV组(P<0.05).结论 PCV-VG通气模式用于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单肺通气中比传统的VCV通气模式更能降低吸气压力指标、并改善了氧合参数.

  • 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较性研究

    作者:徐思成;黄亦芬;董旭南;王在义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对呼吸力学和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对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进行机械通气(MV)治疗.A组先用PCV,分别保持潮气量(VT)和平均气道压(MPBW)不变,后改为VCV;B组先用VCV,后改为PCV,保持血氧饱和度平稳0.5 h后监测指标.受试者在5 h内依次完成上述实验.结果:PCV时峰压(PIP)、平台压(Pplat)明显低于VCV时的PIP、Pplat(P均<0.01),而MPaw明显高于VCV时的MPaw(P<0.01);在保持MPaw相同时,氧合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无气压伤.结论:PCV可以有效地控制PIP、Pplat,并保证氧合,实现肺保护性通气.

  •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作者:程琳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差值均较容量控制通气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明显降低(p<0.01),通气1小时、12小时后的气道分压、平均气道压和平台压明显低于容量控制通气的治疗组(p<0.01).结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是一新型通气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对降低气道压力、确保肺泡通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玉婷;刘玉革;范雷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三种不同通气模式对肥胖患者的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的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30~35,年龄18~6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压力控制通气组(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容量控制通气组(volume-controlled ventilation,VCV)和压力控制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组(PCV+PEEP),分别为22、18、20例。气管插管后,予不同的通气模式,于麻醉前5 min(T0)、气腹前5 min(T1)、气腹后30 min(T2)、气腹解除后10 min(T3)、拔除气管导管后10 min(T4),记录PH、氧合指数(OI)、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肺动态顺应性(Cdyn)。结果 VCV与PCV、PCV+PEEP组相比,T2、T3时点PH值明显升高,PaCO2、PaO2、OI明显降低(P<0.05),Cdyn无明显差异(P>0.05);同组内T1与T2比较PH、Cdyn、OI、PaO2降低,PaCO2升高;OI、PaO2在T2、T3时点PCV+PEEP组明显高于CVC和PVC组(P<0.05)。结论压力控制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在肥胖患者的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改善通气功能,改善机体氧合,促进气体交换。

  • 容量控制通气与压力控制通气对老年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惠英;黄德辉;刘衬云;何炳华

    目的 分析容量控制通气与压力控制通气对老年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压力控制通气疗法,对照组采用容量控制通气疗法.分析两种通气模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两组在术后1天肺功能每分钟大通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指标、残气量/肺总量指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T1~T4时间点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心排量、心脏指数、每博量、每博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在T2~T4时间点的中心静脉压指数、每博量变异度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单肺通气方式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明显差异,为研究较少的单肺通气方式及初步作用机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 压力控制通气对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云梅;黄卫东

    机械通气尤其是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是治疗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急性肺损伤时肺顺应性下降,故常规机械通气易引起气压伤、心输出量减少等副作用.为了提高机械通气对创伤性ARDS的疗效,笔者于1996年6月~2000年6月治疗创伤性ARDS 40例, 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治疗各20例.现报告如下.

69 条记录 4/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