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导丝法置管术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维持性透析存活10年以上的患者越来越多,需要采用长期深静脉置管维持血液透析者也在相应的增加[1].目前,临床上长期置管大多采用撕鞘套法,该法存在失血量多,血管有拐角时易导致置管受阻而失败,以及还存在涤纶套以下的隧道渗血不止等问题.
-
一种建立长期血液透析径路的新方法
我们应用带毡套双腔导管为21例无法进行常规内瘘成形术的患者建立长期血液透析径路,进行了2 506次血液透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导管结构 所有病例均采用Quinton带毡套双腔导管,其基本结构与临时性双腔导管相似,中间借助一隔片分为互不交通的两个腔,静脉腔开口在前,动脉腔开口在后。显著的特点是有一毡套,供埋于皮下,起到固定导管和防止致病菌从插管口进入体内(图1)。 图1 带毡套双腔导管模式图二、使用方法 插管部位一般都选用右颈内静脉,有3例患者因睡眠习惯置于左颈内静脉。局麻下,穿刺颈内静脉成功后,经穿刺针放入导丝,将长期留置导管通过皮下隧道,用隧道引条导引至颈内静脉穿刺处。沿导丝慢慢插入鞘套扩张管,退出导丝和扩张管,将鞘套留于血管内,把双腔导管插入鞘套,同时助手按插入的速度将鞘套向两侧成180°撕开,终将鞘套拉出静脉,将双腔导管留置于静脉内。(图2) 每次透析开始前均先用注射器抽吸动、静脉腔开口,见血后从静脉腔注入首剂量肝素,动、静脉腔开口分别与血液透析动、静脉管道相连接开始透析。透析结束后,动、静脉腔分别用10ml生理盐水冲洗,勿使留有血液,然后用含有头孢唑啉的肝素生理盐水灌注封管(头孢唑啉针0.5g+肝素2 000U+生理盐水4ml)。如有导管栓塞现象,则于封管液体中去掉头孢唑啉针,加尿激酶100 000U。
-
经肛门直肠粘膜剥离乙状结肠切除吻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19例
近2年,我们采用经肛门直肠粘膜剥离乙状结肠切除肌鞘套入肛门粘膜吻合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19例,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