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的现状分析及优化

    作者:王曙霞;陈峰

    目的:探讨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管理的优化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方法:选取6000份血液制品进行研究分析,行分组对照研究,将2018年1~11月期间("冷链"优化管理后)采集的3124份血液制品作为观察组,将2017年2月期间("冷链"优化管理前)采集的2876份血液制品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液制品的质量合格率,同时对"冷链"管理优化前后的血液运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液制品的不合格率(0.26%<1.36%)相对更低(P<0.05).与"冷链"优化管理前相比,"冷链"优化管理后的温度监控质量[(95.84±3.92)分>(85.44±5.02)分]、运输记录质量[(95.92±3.76)分>(84.15±5.26)分]、设备管理质量[(96.14±3.61)分>(84.64±5.08)分]和风险排查质量[(96.12±3.51)分>(83.62±3.95)分]相对更高(P<0.05).结论:针对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的现状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提高血液运输质量,确保血液制品安全投入临床应用.

  • 宁波市血液运输完整冷链管理系统的建立

    作者:汤晓娴;彭明喜;张亚琴;董国飞;朱兴德

    目的:探讨采供血机构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监测与监控的方法,建立合适的血液运输管理模式,确保所输血液从血管到血管安全可靠.方法:采用ZNO1温度监测芯片和ZNO1温度监测处理软件,专用运输箱(10U.S.QT/9.5L、24U.S.QT/22.7L、40U.S.QT/38.0乙)及报废血液:先模拟测试外部环境高/低温条件下血液运输过程中专用运输箱内的温度变化情况,调整血液与冰量比例及包装方式.测定不同血液制品运输过程中血袋之间、血袋与隔水膜之间、血袋与箱底之间、血袋与箱壁之间的温度变化,找出高点和低点,并对比国家标准判断是否合格;再采用合格的模拟冷链运输方式试运行及冷链系统相关环节的修正.结果:本站使用的血液运输冷链管理系统在6小时内均能满足血液运输要求.结论:在"血液运输冷链"的整个过程中,温度的监测与监控是保证血液安全的依据,而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决定因素.

  • 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温度监控观察

    作者:盛男

    目的 探讨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温度监控的应用效果.方法 广州血液中心自2014年1月开始实施新版配送医疗用血单位血液运输过程冷链温度监控模式,期间严密监测运输中途误点或误车、血液包装不正确、监控仪探头放置不正确、送达血液质量不合格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统计2014年1—12月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次数,并与2013年同期进行比较,探讨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温度监控的应用价值.结果 2014年实施新版配送医疗用血单位血液运输冷链温度监控模式后,运输中途误点或误车、运输中血液处置不当、血液包装不正确、监控仪探头放置不正确、血液温度超标、送达血液质量不合格等不良事件发生次数较2013年均显著降低,差异P<0.05.结论 加强对配送医疗用血单位血液运输冷链温度监控提升了血液冷链运输水平,同时保证了血液质量,应推广使用.

  • 野战运输对红细胞保存的影响

    作者:姚根宏;栾建凤;叶东;朱培元;严京梅;洪萍;胡新勇;易学明

    为了研究野战运输条件对几种血液成份的影响,为战时伤病员救治的血液保障提供依据,将红细胞悬液、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洗涤红细胞经过模拟野战公路(三级公路)运输(震荡)4小时,然后在4℃条件下继续保存15天;取震荡前、后及保存15天的3个时间点的血样,分别进行上清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和血生化分析.结果表明:红细胞悬液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组游离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和钾离子浓度在震荡前、后及保存15天后的改变没有明显差异,而洗涤红细胞在震荡后上述三项指标显著增加,继续保存15天后,进一步增高.3个组中其它一些血液学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野战运输条件下(三级公路),采取合理的保温和减震措施后,运输4小时内红细胞悬液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仍然可以继续保存15天并应用于临床,而洗涤红细胞则不能.

  • 血液运输完整冷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分析

    目的:分析血液完整运输过程中冷链管理的现状,建立更有效地冷链管理体系,包装血液运输的质量。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管理的现状和存有的问题,并对运输血液的人员、运输血液的设备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结论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冷链管理体系,制定科学规范的标准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此标准实施,专业的冷链设备,强化对血液运输人员的管理,对血液运输的条件及血液质量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保障血液贮存、运输的质量,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 一种具有双温控血库功能运血车的研制

    作者:段德光;孙景工;苏琛;任旭东;牛福;刘志国;崔向东;谭树林;张西正

    目的:研制一种具有双温控血库功能的运血车.方法:采用越野汽车底盘改装,后车厢设有2个独立血库,制冷机组采用非独立式双温控制冷机组;对车厢壁板断热结构和门框密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车厢的隔热密封性能;对血库内的血架和血筐进行模块化设计,针对血库内气流组织形式与温度分布均衡性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并针对血架进行了隔振缓冲设计.结果:该车2个血库的内部温度可独立设定为4℃或-20℃,实现了“双温双控”,可同时运送需要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的成分血液,运输后的血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的各项规定,达到人体输注要求.结论:双温控血库功能运血车的研制成功对适应成分血运输保障的迫切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满足军队血液卫勤保障多样化的需求.

  • 血液运输减振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

    作者:苏琛;段德光;杨猛;牛福;崔向东;任旭东

    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公路血液运输的减振装置.方法:利用不锈钢金属丝网块在负载作用下丝间滑移产生的干摩擦阻尼,大量吸收和耗散系统能量,实现减振的原理,采用在血架与血库底板之间加装4个全金属复合阻尼减振器,对血液存储架进行整体减振,并对安装该装置的车辆开展各种路况和车速条件下的行驶振动试验.结果:试验表明,血库底板传递到血架的振动衰减了27.8%~30.7%,振动信号传递函数幅值为0.3~0.8,达到了设计要求.结论:血液运输减振装置能明显降低血库底板的振动强度,有效保障了血液运输后的质量.

  • 青藏高原地区长途运输对血液质量安全的影响

    作者:葛旭辉

    目的 通过将格尔木采集的血液运往西宁全过程的血液质量分析,探讨青海高原地区影响血液运输的因素.方法 格尔木地区驻军部队集中采集的血液运输至西宁后,部分血液出现了轻微溶血,针对造成溶血的原因通过排除法进行分析.结果 高海拔地区献血者红细胞代偿性增高会使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加之大气压强的迅速改变,造成运输过程中发生溶血.结论 通过对高海拔地区采集的血液因客观原因在长途运输时部分血液易发生溶血的分析,增加了对高原地区血液运输的认识,希望得到更多高原地区血站高海拔血液运输的重视.

  • 射频识别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在海军医院船上的应用

    作者:郑长青;冯帅;李露嘉;王曙光;刘鹏;姚雪

    目的:检测基于RFID的血液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海洋环境下的稳定性、准确性、环境适应性及影响因素分析,为改进适合海上环境的RFID血液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依据。方法在海军医疗船上进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贮运、清点、出入库及贮运血箱温度监控试验。结果系统在不同海况下运行情况比较稳定、工作流程较为合理;电子标签和智能读取装置能够承受海洋环境下的高盐、高湿等恶劣环境,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温度监控系统在准确性、稳定性、灵敏度方面未达到预期的使用要求,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结论基于RFID技术的血液管理系统在战备血液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相关软硬件改进,有可能实现军队血液中心、野战血站、医疗船(医疗队)等相关部门及过程的信息共享。

  • 血液运输箱日常使用过程中保温性能监控的探讨

    作者:彭楷;樊小蓉;骆展鹏;刘加伟;杨俊鸿;邹晓萍;冯治伟

    目的:探讨血液运输箱保温性能监控的方法,为血液运输箱安全运输血液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按照冷源与血液体质量比选定冷源数量,通过智能温度芯片连续自动记录温度,监控血液运输箱内各个监控点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冷源与血液体质量比固定1∶6不变,环境温度12℃时,血液运输箱(2~10℃)冷链可保证8 h;环境温度25℃时,血液运输箱(2~10℃)冷链可保证4.5 h;环境温度44℃时,血液运输箱(2~10℃)冷链可保证2 h。结论在冷源与血液体质量比不变时,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血液运输箱保持冷链要求的可使用时间应根据血液运输箱保温性能监控结果发生变化。

  • 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在血液运输中的应用

    作者:高施俊;马莉;聂晓绚;马庆

    目的 选用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对血液冷链运输进行温度监控,通过更为经济、便捷的方法直观地监控血液冷链过程受控的情况,确保血液冷链运输的安全,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1].方法 血液冷链运输箱中按要求在红细胞类血液制品周围放置水质冷媒,同时放入经与校准合格温度计对比合格的温度记录仪和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在外环境为30℃下,放置4h.读取温度记录仪的数值,观察标签颜色变化情况.结果 读取温度记录仪数值,均在2-10℃之间,符合血液运输的要求.观察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未发生超温时的颜色变化,与温度记录仪的读数相比较,结果无差异.结论 采用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可有效、直观地了解血液冷链运输过程的温度变化情况.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具备超温后产生不可逆的颜色变化,可作为原始记录的依据.

  • 相变保温材料在血液长途运输中的应用

    作者:叶东;栾建凤;朱培元;姚根宏;严京梅;汤时杰

    目的探讨以相变保温材料作为悬浮红细胞长途运输保温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在分别装有悬浮红细胞5.12袋,于运输途中火车停站时观察运血箱中温度.结果在近72 h的运输过程中,悬浮红细胞的温度始终维持在1-7 ℃,达到运输红细胞的温度要求.结论利用该相变保温材料可有效保障72h以内血液运输的温控要求.

  • 客机运输对不同保存期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魏少平;李柱;雷慧芬;祁术元;王洪波;刘娟;樊凤艳

    目的 探讨客机运输对不同保存期悬浮红细胞质量及保存期限的影响.方法 保存了10、21、32 d的保养液为MAP配方的悬浮红细胞各6袋,每袋红细胞制备时均分为2袋,分别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保存了10、21、32d的红细胞依次分3批次进行实验.实验组血液分别搭乘播音-737客机往返飞行3h,期间经历2次起降.对照组血液到达机场后直接返回医院,放置于本科室储血专用冰箱保存.前2批血液分别在飞行结束后及红细胞保存d28、d 35无菌取样15 mL进行血细胞计数、红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悬浮红细胞上清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FHb)、钾离子(potassium,K+)和乳酸(lactic acid,LA)浓度检测.第3批血液分别在保存d21、28、35无菌取样进行上述指标检测.结果 每批次实验结果均显示随着悬浮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其上清中FHb、钾离子和乳酸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红细胞ATP水平随保存时间延长显著降低;红细胞计数结果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保存10、21、32 d后经历3h大型飞机运输的悬浮红细胞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客机运输3h,期间起飞降落均为2次,对保存10、21、32 d的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及保存期限均未产生明显影响.

  • 射频识别技术在血液运输保存中的应用

    作者:陆颖;王晓伟;徐丽娟;宋海婷;陈民才;王全立

    血液出库、入库和运输保存过程中的数量清点和温度监控一直是输血控制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前者需要耗费人力对血液逐一进行清点核查,后者往往缺乏连续有效的温度监测手段,特别是大量血液远程运输时对血液温度的监控和数量清点都十分困难.目前国内血站和血库系统还没有使用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olenaifieation,RFID)系统进行血液运输保存管理的报道和实践,我们中心与北京蓝播科技有限公司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初步的实践应用,现介绍如下.

  • 血液标本运输和保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张玲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从血样运输、血样贮存原则和血样预处理三个方面探讨了血液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和处理办法,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帮助.

  • 关于如何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的思考

    作者:王清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很多新的研究发现取代了我们陈旧的治疗手段,但血液仍然是一种稀缺而又被普遍需求的公共资源;是临床抢救和治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手段。血液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值得广大血液工作者深思。

  • 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分析

    作者:杨振宇;谭萍;张福;张红祥

    冷链是一套作用于血液和血液制品储存和运输的系统,可以把它理解为血液从献血者血管到患者血管全过程的温度控制,它贯穿于血液的采集、运输、制备、包装、储存、发放、直至临床输注的全过程.如同任何其它质量管理过程一样,冷链的强度取决于它薄弱的环节,一个环节的失误会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终可能给受血者带来致命的后果.血液的运输过程就是整个采供血冷链中薄弱的环节之一.它包括血液从无偿献血者采集后运送回血站(收血)和合格血液制品由血站运送至医疗用血单位(送血)2个过程.笔者通过对这两个过程冷链的跟踪调查,以发现这两个过程中冷链的薄弱环节,确定关键控制点,以优化运输方式,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血液运输 冷链
  • 血液运输中温度监控及温控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黄婉真

    目的:研究和分析血液运输中温度监控方式以及温控的效果。方法:本次实践研究主要选择不同的温度环境,借助连续温度检测技术,观察和记录不同运输时间条件下血液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血浆类血型在运输环境在0到10℃、10℃到30℃或者>30℃的环境下,血液冰源质量比例为2:1到1:2,能够保证运输时间为12小时并血浆类血液保持在<0℃的状态当中。全血或者红细胞血液运输环境在0℃到10℃、10℃到30℃之间时,血液冰源质量比例为5:1到1:1,在运输时间<6个小时的前提下,全血和红细胞类血液能够达到血液运输的需求,保持在1℃到10℃之间。结论:严格控制血液冰源质量比例能够为血液运输环境的保障带来积极的影响,在血液运输的过程当中,要注重温度的监控,保证温控的效果,提升血液运输的质量,满足血液运输的需求。

  • 普通送血箱血液运输冷链的研究

    作者:刘秀英;孙超;翟方丽

    普通送血箱血液运输冷链的研究.方法:选取我站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普通送血箱血液运输工作,设为对照组,该组行常规运输管理.对工作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另选取我站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的普通送血箱血液运输工作,设为观察组,该组应用冷链系统.对比两组运输工作的效率、质量.结果:观察组普通送血箱血液运输的效率、质量均优于对照组接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送血箱血液运输,应用冷链系统能够提升效率和质量,后续工作中可予以推广.

  • 关于血液运输过程中的冷链控制情况分析及优化对策探讨

    作者:王淑艳

    目的:分析血液运输过程中的冷链控制情况,探讨优化对策。方法采用TR__2E防湿智能温度测量记录仪和数字温度测量仪对随机抽取的血液运输过程中的四个血液运输箱中的血液冷链全过程的温度进行监测,对血库中这四个血液运输箱中血液储存的温度是否符合规定进行分析,统计血液运输中的冷链温度。结果在血液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血液、血浆的温度控制均和相关规定要求相符。结论血液冷链控制状况较为理想,为了更好地做好血液运输中冷链控制,今后还需要在脆弱、敏感环节加强改善,以为确保血液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