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黄帝内经》望诊的理论探讨

    作者:杜松

    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出物等,发现异常表现,收集病情资料,以了解病情的方法.本文拟探讨<内经>望诊诊法理论特点及思想内涵,以追溯望诊诊法理论之源流.

    关键词: 望诊 诊法 黄帝内经
  • 钱乙儿科望诊理论探析

    作者:杜松;卢红蓉;张玉辉;李江

    《小儿药证直诀》是宋·钱乙撰写的一部较早的儿科著作,也是儿科的鼻祖之作.书中简要地记述了小儿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关小儿诊法的相关内容多集中在上卷“脉证治法”中,但作为儿科学开山鼻祖类的著作,确实在诊法的思想和原则、具体内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建立了诊疗的规范和原则,建立了儿科诊疗的基础,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对儿科学和中医诊法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大.现系统总结《直诀》中的小儿望诊法相关理论和诊疗思想,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

  • 中医皮肤病望诊阐发

    作者:张琪;杨刚;谭城

    中医四诊中望诊居于首位.皮肤病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其病多有形可征、有色可观,进一步决定了“望诊”在皮肤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谭城教授经多年揣摩,在中医整体观及五行理论的指导下,强调望诊应以患者突出的外在征象为依据,如个人颜色喜好、形体动作.皮损方面援引取象比类法应用于宏观皮损及微观病理辨证,同时参合“时空”论治,即发病年运气候、十二地支等要素拟“两象定一象”方法,综合分析、灵活取舍归纳并形成一套独特的诊病理论,以期改变中医皮肤科某些疑难性皮肤病无证可辨或临床疗效欠佳的窘境.

  • 以学生为案例望面色教学实践体会

    作者:寇美静;邹小娟;刘雁云;戴红;姜瑞雪;胡霞

    望面色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加强学生望面色这一诊断方法的学习效果,在征得学生同意,自愿参加的前提下,在学生中找典型面色进行真实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相长.

  • 曾世荣儿科望诊经验浅析

    作者:徐金星;马斯风

    曾世荣,字德显,号育溪,又号演山翁,湖南衡阳人,元代儿科医家.著有<活幼心书>及<活幼口议>.曾世荣习医六十余年,以活幼之心,潜心专研儿科."参前辈之奥义,伸自己之独见",对小儿生理病理、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疾病治疗、护养保育等方面,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曾氏重视四诊,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在强调四诊合参的同时,尤重望诊,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望诊的重要性.

  • 张怀亮教授临床望诊经验

    作者:黄坡;胡晓;张怀亮

    目的 系统总结张怀亮教授运用望诊技术诊治疾病的经验,更好的继承其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望二便、望舌苔、望面部颜色、望痰、望咽喉五个方面来总结张怀亮教授临床中通过以望诊为主诊治疾病的经验.结果 张怀亮教授仅通过望诊诊病即获良好疗效.结论 熟练掌握望诊技巧,并结合现代检查技术,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 中医望诊图片素材库的建设与应用

    作者:李静;李悦;王学岭;邢淑丽;杨天群

    目的 中医四诊中的望诊对形态和直观的要求较高,但之前的教学更多停留在文字表述,缺乏大量生动的图片展示,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不高.本研究广泛搜集各临床科室的望诊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示疾病的临床表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 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进行标注;建立题库.结果 构建中医望诊的素材库,因不同的需求进而建立相应的题库.结论 将望诊题库应用于诊断学教学、实训课操练、阶段测验、期末考试及各种竞赛,弥补了之前望诊能力考核不足的缺陷.

    关键词: 望诊 图片 素材库 题库
  • 《内经》面部气色望诊在针灸辨证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罗健

    本文根椐<内经>有关面部望诊方面的内容,阐述了面部气色望诊的部位、内容以及在针灸辨证和治疗中的作用,提出了面部气色望诊之"望",并不仅仅是肉眼"看"的意思,而且有"望穿"、"看透"的含义,能直观、具体地了解脏腑气血虚实盛衰及其生克变化,对针灸辨证、选穴和虚实补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提出了个人掌握这一技术的条件和方法.

  • 掌纹在临床望诊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杜琳;王德志;张章;梁湘钰;赵晋昕;杨文丽;魏良燕;罗兰芳

    掌纹是在人体胚胎发育中形成,在胚胎第13周开始发育,大约在19周形成.在此期间,皮肤的真皮乳头会向表面突出,从而形成无数排列整齐的乳头线,也称脊纹,并在乳头线之间形成许多凹陷的沟,而皮肤的纹理正是由这些脊和沟构成的,同样手部的纹理也是这样产生的,即为指纹和掌纹.胎儿的姿势及出生后的外界因素都会影响掌纹的形成.多数胎儿在子宫内双手呈紧握拳状,这一姿势可以维持到出生后的一段时间.手的握姿及所形成的压力使得掌纹的三条主线变得深而长.若胎儿五指握拳不紧,则会使三条主线变得纹理浅或者呈断续状.人出生之后,掌纹和手掌的气色形态都会随着疾病、饮食、情绪、环境等变化而发生变化.

  • 上唇人中右侧望诊区单发丘、疱疹的"治未病"临床意义初探

    作者:李建宇;唐毅;刘飞飞;史文丽;刘士敬

    临床68例有效病案证实,诊病时凡望诊发现上唇人中右侧出现单发丘、疱疹的女性患者予以泻右手厥阴内关穴,其相应病症均可得到明显缓解.究其原因,上唇人中右侧单发丘、疱疹是心火客邪留滞阳明经脉的外在表现.而阳明经脉邪气实,又可引起邪气在三阳经脉的传变,因此,根据其传变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 论中医“色部”对从肾辨证的指导价值

    作者:陈慧娟;朱凌凌;石晓兰

    《内经》在整体观指导下,将自然界五色和人体五脏联系起来,建立了藏-色对应关系,并提出“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根据五脏和五色的相关性以及五脏在面部的“色部”分配,可以将体表特定部位出现的色泽异常或分泌物、排泄物颜色异常定位于相应脏腑.

    关键词: 望诊 色部 辨证论治
  • 基于图像处理的望诊面色自动识别研究

    作者:陈梦竹;岑翼刚;许家佗;崔龙涛;王文强;屠立平;黄景斌;荆聪聪;张建峰

    目的 结合图像处理与中医理论实现面色自动识别.方法 根据中医望诊面色相关理论,采用基于YCbCr颜色空间的椭圆肤色模型和主动外观模型算法对面部皮肤进行感兴趣区域分割,采用RGB空间、HSV空间、Lab空间中的颜色直方图、颜色空间的统计特征以及局部二值模式(LBP)特征对各区域进行颜色与纹理特征提取,使用支持向量机、极限学习机、BP神经网络对提取到的面色特征进行识别比较.结果 将面色识别区域分成8块.结合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和LBP特征时,面色识别率达89.08%.青、赤、黄、白、黑5种面色中,白色采用BP神经网络的分类准确率高,达89.5%.结论 本研究结合肤色检测、图像处理与中医望诊理论,可实现面部肤色自动识别.

  • 基于技能培养的中医诊断学形成性评价研究

    作者:龚一萍

    通过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对望诊技能教学环节进行分阶段的评价,改变终结性考试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实现考试与教学的真正对接,并通过计算机看图考试评价系统的研制,进行理论实践相结合、方式灵活的形成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此做法突出能力考核,有利于激发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

  • 《金匮要略》特色杂病望诊、听诊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叶莹;张琦;江泳;袁世清;蒋萃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其在中医理论学习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下简称《金匮》).《金匮》首创了理、法、方、药皆备的杂病诊疗体系,并开创了许多特色杂病的诊疗方法,如狐惑病、百合病、脏躁病等.张仲景在杂病的诊疗方法上,十分重视四诊合参.四诊中,除"平脉辨证"是《金匮》诊治杂病的重要手段外,望诊、听诊亦是非常重要的诊法.而在《金匮》的教学过程中,望诊、听诊因其较为直观和易于掌握,亦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纵观原书前22篇中,398条原文,涉及望诊的条文有130余条,其中包括望形态、望神、望头面、望目、望排泄物、望肌肤、望舌等丰富的望诊内容.听诊的内容包括听语音、痰鸣音、肠鸣音、呼吸音等,涉及条文10余条.然而,望诊、听诊内容的教学却存在明显的不足:①缺乏直观、完整、独具特色(有别于《中医诊断学》等图片库)的图片和音频数据资料;②由于时代的限制等原因,《金匮》原书对于望舌的内容较少,然而,《金匮》有方有证条文的学习,掌握舌诊信息,是理解仲景辨证论治思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些缺如的舌诊信息亦亟待补充.

  • 浅谈望诊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贡献

    作者:董照瀛;尹东辉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介绍了望诊在“治未病”思想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通过对患者面部、口腔、神情、毛发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望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患者的潜在疾病,提前加以干预,收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效果.同时指出,在临床中适当结合现代诊疗手段,有利于望诊的客观化和统一化,使其在疾病诊治中更具特色.

  • “舌为心之苗”涵义发微

    作者:王河宝;孙悦;曹征;吴丽芳;丁成华

    望舌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之说则直接反映了舌与心的密切关系.认为舌既是“心之苗”,亦是“身之苗”,其理论依据为:脏腑通过经络连属于舌、脏腑通过气化功能反映于舌、脏腑通过全息论映射于舌、脏腑通过气血津液盛衰呈现于舌.同时提出“舌为身之苗”在临床养生防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罗陆一辨治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望诊经验

    作者:赵珊珊;罗陆一

    罗陆一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对中医临床诊治心脑血管疾病有丰富的临证经验.

  • 论神志病中医诊察法的特色与优势

    作者:赵永厚;赵玉萍;柴剑波;于明;杨文秀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特有的诊察方法,是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基础,以“司外揣内”为途径而进行的.历代医家论述了有关神志病的中医诊察法内容,值得当今神志病临床挖掘与借鉴.对于神志病这种特殊病种来说,中医望、闻、问、切独具特色与优势,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建立完善的神志病中医诊断体系是发挥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特色与优势的关键.

  • 基于望诊的急性胃肠道辐射伤大鼠模型中医证候演变规律

    作者:冯剑;窦永起;王毓国;徐冉;秦丽;许成勇

    目的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活体、器官和组织动态变化,总结急性胃肠道辐射伤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 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0只和对照组10只.模型组采用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对照组不予照射,观察大鼠全身状况,并分别于照射后第1、4、7、10、14天肉眼及显微镜观察胃肠道及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照射后初期(0~2天),模型组出现躁动、多饮、目赤等现象,小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早期(3~6天),体质量下降,水样便,小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多发出血灶及糜烂坏死;中期(7 ~12天),经过短暂恢复后体质量继续下降、拒食、大量死亡,胃肠腔内淤积紫黑色黏液,黏膜下层微血管闭塞;后期或恢复初期(13天后),蜷缩少动、毛发干枯、爪甲苍白,肠组织固有层间质纤维增加.对照组活体、胃肠及黏膜组织观察均无异常.结论 急性胃肠道辐射损伤,初期属热毒内盛、气血两燔证,早期为热灼血肉、元气耗伤、脾阳不振证,中期为元气虚损、真阴耗伤、瘀毒互结证,后期为肝肾亏耗、气血两虚、血络瘀阻证.

  • 王应麟小儿特殊望诊方法介绍

    作者:钱进

    王应麟(1939~),男,自幼随祖父王子仲先生、父亲王鹏飞先生(均为已故北京著名中医儿科专家,有京都"小儿王"之称)学医.王氏家族四代行医,以儿科、妇科为主.王应麟主任在继承家学的同时,又接受正规的医学院校教育,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一直从事中医儿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关键词: 儿科 望诊 王应麟
182 条记录 2/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