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克罗恩病的小肠CTE联合CTA诊断

    作者:周敏清;谢宝君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CTE)联合肠系膜血管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临床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小肠CTE联合肠系膜血管重组检查,并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组,由两位放射医师分析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对比常规CTE和CTE结合肠系膜动脉CTA这2种方法对克罗恩病的定位诊断准确性。结果:2 2例克罗恩病患者中共33段小肠受累,采用常规CTE分组法正确诊断22段,联合CTA后正确诊断29段,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CTE联合CTA法对各段小肠CD病变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常规CTE。克罗恩病的主要CT表现:肠壁增厚(20/22),肠壁异常强化(17/22),黏膜强化(10/22),肠腔狭窄(10/22),直小血管增多(7/22),肠系膜淋巴结增生(4/22);肠外并发症主要为瘘管(1/22)、脓肿(1/22)和肾结石(1/22)等。结论:CTE联合CTA能准确显示克罗恩病的发生部位及病变的特点,定位诊断准确性优于常规CTE。

  • 小肠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征象分析和诊断价值

    作者:刘静;焦俊;张英俊;赵朝伦;王波;文伟;余晖

    目的 探讨小肠肠壁增厚的MSCT小肠造影(MSCTE)征象在不同类型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MSCTE发现小肠壁增厚并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为小肠肿瘤、小肠梗阻、小肠炎性或感染性疾病、低蛋白血症和小肠扩张症的患者共32例,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分析增厚肠壁的受累肠段、受累长度、对称与否、强化方式、程度以及肠周异常在不同类型疾病中出现的情况.结果 肠壁增厚累及十二指肠2例,空肠近段7例,空肠远段4例,回肠近段1例,回肠远段14例,弥漫性4例.不均匀强化和不对称性的局限性肠壁增厚多见于小肠腺癌、间质瘤和转移瘤,均匀强化和对称性的节段性肠壁增厚多见于炎性或感染性疾病、小肠梗阻.节段性或弥漫性肠壁增厚除淋巴瘤外,主要见于良性病变,增厚肠壁分层状强化多见于炎性或感染性疾病,强化减弱多见于肠缺血,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多见于肿瘤;增厚肠壁邻近淋巴结增大多见于小肠恶性肿瘤、Crohn氏病和结核,邻近肠系膜血管异常多见于小肠梗阻、炎性或感染性疾病.结论 小肠肠壁增厚的长度、对称性、强化方式及肠周异常的不同有助于小肠肿瘤、小肠梗阻、小肠炎性或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CT小肠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作者:梁朝晖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年龄在28~67岁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接受双相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 CT小肠造影检查后12例患者(60%)是阴性反应,而8例患者(40%)出现阳性反应.在8例阳性患者中,1例患者具有腹腔疾病症状,表现为迟钝的空肠回肠黏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例患者有炎症性肠病(活跃性克罗恩病),表现为壁增厚伴随黏膜过度增强和和黏膜下层水肿,并伴有肠系膜脂肪增厚和“梳子征”.结论 CT小肠造影在OGIB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率,能够可靠地显示胃肠道出血点位置,并能指导随后治疗.

  • CT小肠造影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亚辉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CTE)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拟诊为IB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E检查;以临床表现、肠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等检查综合判断为金标准,评估CTE检查IBD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结果,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CTE诊断IBD53例,非IBD27例,灵敏度83.02%、特异度77.78%、准确率81.25%、阳性预测值88.00%、阴性预测值70.00%;CTE诊断克罗恩病灵敏度83.78%、特异度88.37%、准确率86.25%、阳性预测值86.11%、阴性预测值86.36%;CTE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灵敏度81.25%、特异度98.44%、准确率95.00%、阳性预测值92.86%、阴性预测值95.45%.结论 CTE是有效诊断IBD的方法,也有助于鉴别诊断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 能谱CT单能量小肠成像应用于克罗恩病临床评估的价值

    作者:石桥;谢婷婷;袁知东;邓乾华;言伟强;郭学军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小肠成像应用于克罗恩病临床评估的价值.方法 48例临床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行腹部CT能谱成像.原始图像经信号-噪声比(CNR)分析获得佳成像Kev值,重建单能量图像.观察指标包括病变肠管位置、肠壁厚度、肠管狭窄程度、肠管强化程度、肠壁周围表现(浆膜层、脂肪间隙、系膜血管)、淋巴结肿大及相关并发症;计算正常肠壁与病变肠管动、静脉期强化率△A%与△V%.所有患者行内镜(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金标准为活检病理.结果 (1)能谱CT单能量成像结合物质分离功能清晰显示病变肠管范围,病变肠段共132处,肠壁厚度3.1-26mm.病变累及空肠9例,回肠39例,回盲部42例,结直肠29例;25例显示肠壁水肿、增强同心圆样或分层样改变,39例浆膜层毛糙,18例显示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36例显示肠系膜血管增多征象,其中24例有明显的"梳齿"征表现.22例显示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淋巴结大小约3.5-14.5mm.1例出现肠管穿孔,腹腔脓肿形成;3例肛瘘,4例不全小肠梗阻,2例有肠管狭窄伴胶囊内镜滞留.(2)平扫CD病变肠壁与正常肠壁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期、静脉期CD病变肠壁强化程度及强化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节段肠壁(P<0.01);病变节段肠壁动脉期与静脉期肠壁强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能谱CT单能量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临床评价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C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CT小肠造影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史肖华;沈宣文;朱琪麟;庞智;郑家驹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在小肠克罗恩病(CD)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检查资料,重点分析其中27例小肠C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小肠造影检查资料。结果27例小肠CD患者的CT小肠造影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81.5%(22/27),强化增加88.9%(24/27),多节段性病变74.1%(20/27),肠腔不规则狭窄70.4%(19/27),系膜区淋巴结肿大33.3%(9/27),肠管周围蜂窝织炎29.6%(8/27),腹腔内脓肿14.8%(4/27),炎性包块11.1%(3/27),不全性肠梗阻33.3%(9/27),腹腔积液40.7%(11/27),瘘管或疑似瘘管形成7.4%(2/27)。其中9例腹腔内有脓肿、炎性包块、瘘管或疑似瘘管形成病例在CD正规治疗3~6月后,复查CT小肠造影,有2例复查两次,均显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 CT小肠造影可帮助全面评价小肠的病变范围和并发症,并可对病变部位进行跟踪复查,是辅助小肠CD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可作为小肠CD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术前CT小肠造影预测克罗恩病与术中探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作者:杨建波;龚剑峰;李毅;顾立立;朱维铭;黎介寿

    目的 探讨术前CT小肠造影(CTE)检查与术中探查结果相比对克罗恩病(CD)患者梗阻、瘘及脓肿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临床、 内镜、 影像学、 手术及病理确诊的176例CD患者的术前CTE资料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SI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64排双源CT机行全腹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扫描结束后将动脉期及静脉期图像采用1.0 mm薄层重建,在MMWP 4.0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和大密度投影.将CTE结果与患者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CTE对梗阻、瘘及脓肿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及准确率.结果 176例CD患者中男122例,女54例,平均年龄29(18~65)岁,平均病程为48(1~240)月,CT检查距手术间隔时间为16(1~30)d,体质指数平均17.8(10.8~34.7)kg/m2,26例(14.8%)患者存在营养风险(NRS2002≥3).全组单独回肠受累23例(13.1%),单独结肠受累19例(10.8%),同时累及回结肠126例(71.6%),上消化道受累8例(4.5%).术前CTE检查共发现小肠病变199处,其中梗阻131处(65.8%),瘘管形成42处(21.1%),脓肿26处(13.1%);而术中探查共发现小肠病变235处,其中梗阻133处(56.6%),瘘管形成74处(31.5%),脓肿28处(11.9%).因术中探查新发现而改变手术方式者29例(16.5%).CTE术前对梗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78.8%、86.9%和78.0%;对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83.8%、79.1%、67.5%和90.4%;对脓肿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6.2%、98.0%、90.1%和99.3%.结论 术前CTE可有效评估CD梗阻、瘘及脓肿病变,与术中探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脓肿的准确性高,可作为CD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 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在克罗恩病CT小肠造影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练延帮;曹务腾;朱珊珊;林杨皓;刘得超;王馨华;邱建平;周智洋

    目的 评价自适应迭代降剂量(AIDR)技术在克罗恩病CT小肠造影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3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经炎性肠病多学科诊疗小组确诊为克罗恩病的26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AIDR技术行CT小肠造影检查.由两名诊断克罗恩病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阅片,计算每例患者所受电离辐射总量,并分析克罗恩病影像学特点.结果 26例患者辐射剂量为5.58~12.90(9.00±2.00) mSv,明显低于常规使用剂量(15 mSv).克罗恩病CT小肠造影检查发现,26例患者中,1例患者处于静止期,另外25例共出现109处节段性肠壁增厚,合并系膜侧淋巴结肿大,同时出现异常强化现象.其中16例发现肠腔狭窄,12例肠壁呈分层样强化,14例出现“梳样征”;8例出现系膜侧脂肪密度增高,7例肠瘘,6例腹腔脓肿,3例肛瘘.结论 低剂量AIDR技术CT小肠造影技术不会损失图像质量,能够有效诊断克罗恩病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对比观察

    作者:陈仲耿;任爱民;黄祖和

    目的 研究采用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58例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行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检查,分析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十二指肠13例,近端空肠11例,远端空肠11例,近端回肠16例,远端回肠7例.CT、MR检查仅在近端回肠的灵敏度、NPV以及诊断率上有差异,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性疾病的诊断率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双气囊小肠镜、CT小肠造影及两者联合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菊辉;李路;王深皓;董蕾;杨全新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BE)、CT小肠造影(CTE)及两者联合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不明病因的小肠疾病患者145例,其中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24例,慢性腹痛80例,腹胀15例,腹泻16例,怀疑克罗恩病10例,均行CTE及DBE检查,分析CTE、DBE及两者联合检查对病因的检出情况.结果 DBE以及联合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病因的总检出率及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均高于CTE,对腹痛病因的总检出率及小肠非特异性炎症的检出率均高于CTE,对腹泻病因的总检出率及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的检出率均高于CTE(均P<0.05).对于腹胀的病因以及疑似克罗恩病,CTE、DBE、联合检查的总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BE和联合检查在诊断血管畸形方面优于CTE,而对于占位性病变和可疑克罗恩病的诊断,DBE、CTE以及联合检查诊断价值相当,但是联合检查的互补作用可提供更多的疾病信息.

  • 碘伏醇单用与联用甘露醇对CT小肠造影效果的影响

    作者:卢伟贤

    目的 探讨两种造影剂在CT小肠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医院接受多层螺旋CT全腹扫描中的小肠造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碘伏醇水溶液)和观察组(甘露醇+碘伏醇水溶液),每组30例,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小肠各段充盈度、准备时间及进水量、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2至4段小肠充盈度明显提高,准备时间及进水量均明显减少(P<0.05).检查期间两组均没有出现明显药品不良反应.结论 行CT小肠造影时,选用甘露醇+碘伏醇水溶液作为造影剂的小肠腔充盈效果相对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静;余晖;焦俊;王黔;赵朝伦;王波;文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小肠造影(MSCTE)在小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及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组织病理学或临床治疗证实病因为小肠梗阻的患者MSCT平扫及MSCTE资料,计算MSCTE及MSCT平扫判断小肠梗阻部位、程度的准确性和MSCTE在小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准确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敏感性.结果 52例患者中机械性小肠梗阻46例,血运性肠梗阻5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其中37例有MSCT平扫资料.机械性小肠梗阻中32例有MSCT平扫资料,MSCTE与MSCT平扫判断机械性小肠梗阻部位、梗阻程度的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E对小肠梗阻病因的诊断正确率高于MSCT平扫(P<0.01);MSCTE对小肠梗阻病因诊断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为9.62%,敏感性为90.38%.结论 MSCTE在小肠充分扩张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对小肠梗阻病因的诊断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CT肠道三维重建薄层扫描检查的护理配合

    作者:欧艳;杨小莉;张铭光;李小琼;杨佳

    目的 讨论CT肠道三维重建薄层扫描(CTE)检查的护理及配合.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2月34例行CTE检查患者予以详尽的宣传教育和充分的肠道准备,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事项.结果 34例患者都获得较为满意的检测图像及诊断数据,为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有效的依据.结论 CTE检查安全方便,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检查成功的保证;检查前肠道清洁,口服甘露醇充盈小肠可有效改善CT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和诊断准确率.

  • 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赵国营

    目的:对比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中我院接收疑似小肠病变患者96例,均行择期手术,术前均给予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与CT小肠造影进行检查,通过观察两种影像方式显现的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判断其灵敏度、特异性.结果:手术病理结果证实70例患者为小肠肿瘤性病变,其中小肠腺癌28例,间质瘤21例,淋巴瘤17例,脂肪瘤4例;病灶部位显示:十二指肠11例,空肠36例,回肠23例;MR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5.71%、100%、97.14%;而CT检查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2.86%、98.57%、95.71%,组间差异对比显示无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中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创伤小,更适宜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

  • 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活动性评估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方舒;蒋政焱;章伟;尹春雷;于卫敏

    目的 应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活动期与缓解期克罗恩病(CD)的CT小肠造影(CTE)特征性表现.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肠镜、手术或病理确诊的 CD患者62例,记录活动期与缓解期 CD患者的 CTE 特征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果 62 例 CD患者中活动期 40 例,缓解期 22 例.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肠壁厚度、动脉期及门静脉期CT值、强化方式、游离缘假性憩室改变、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梳状征、腹腔淋巴结肿大、蜂窝织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肠壁厚度(OR=4.589,95%CI:1.689~11.822)、肠壁均匀强化(OR= 0.006, 95%CI:0.001~0.067)、梳状征(OR=23.112,95%CI:1.707~312.997)3个特征变量有意义.结论 肠壁厚度、肠壁均匀强化及梳状征是鉴别活动期与缓解期CD的 3 个特征性预测指标,Logistic 回归模型有助于鉴别CD的活动性.

  • 克罗恩病CT小肠造影表现与活动指数的相关性

    作者:涂慧娟;边联龙;黄永志;沈星;屠建春

    目的:评估克罗恩病(CD)CT 小肠造影(CTE)表现与临床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 CD 患者的临床、CTE 资料,根据临床活动性分类进行分组,观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和缓解期3组的肠壁、肠外及并发症影像学表现,经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像表现与临床活动性的相关性。结果37例中,中度活动期患者18例,重度活动期10例,缓解期9例,共147个肠段受累,121个肠段肠壁增厚(肠壁≥4 mm),平均厚度约(12.1±3.2)mm。42个肠段为3层状,71个为双层状,34个无分层。20例患者观察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7例出现肠系膜末梢直小血管增多密集,呈齿梳征。22例出现肠管周围脂肪密度增高。4例腹腔脓肿,7例瘘管,16例肠梗阻或狭窄,17例肛周脓肿或肛瘘等肛周病变。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及缓解期3组间肠壁分层、肠壁增厚、齿梳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腹腔脓肿、肠腔狭窄及肠梗阻等征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E 能显示 CD 肠壁、肠外改变和并发症情况,有助于缓解期及活动期 CD 的鉴别。

  • 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及复发再手术的评估价值

    作者:姜梦洁;孙灿辉;毛仁;冯仕庭;李子平;李雪华

    目的 探讨术后CT小肠造影(CTE)对克罗恩病(CD)患者术后复发及复发再手术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治疗CD患者的术后CTE和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间临床结局将其分为未复发组(6例)、复发未手术组(45例)和复发手术组(21例).采用CTE半定量评分系统(0~3分)评估疾病活动性,对比3组之间的CTE评分差异;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CTE评分患者术后累积再手术率的情况.结果 72例患者中,未复发组均未发现病变,CTE评分均为0分;复发未手术组CTE评分为3(0~3)分;复发手术组CTE评分为3(2~3)分.未复发组、复发未手术组及复发手术组3组的CT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E 3分的患者术后再手术的比例高于CTE 2分者(P< 0.001).结论 CTE可评估CD患者术后肠道复发的状况,为临床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提供更多信息.

37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