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阳和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Meta分析

    作者:许雷来;崔艳婷;岑梦燕;谢小红;顾锡冬

    目的:分析文献中用阳和汤医治非哺乳期乳腺炎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Springer、EMBASE、MEDLINE、AGRICOLA、BIOSIS Previews、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临床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2月阳和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筛选合格研究.应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改良Jadad评分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6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阳和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值比(odds ratio,OR)为4.60,95%可信区间(CI)[2.87,7.37](P<0.00001);亚组分析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9.7%)优于常规手术联合抗生素组(69.8%)、美迪克乳腺治疗仪组(47.8%) (P<0.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地塞米松加甲硝唑组(50%)(P=0.05).纳入研究未报到不良反应.结论:阳和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 非哺乳期乳腺炎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付修林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佳治疗方式。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我院乳腺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非哺乳期患者4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总结。结果:在收集的4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治疗方式终均为行手术治疗而获临床治愈。其间,22例诊断明确直接行病灶切除术,5例诊断疑惑者行空心针穿刺取组织送病检确诊,予手术切除病灶;6例炎症较重,局部波动感明显或脓肿破溃,先行病灶区局部切开引流、局部换药,炎性控制局限、肿块缩小后,行病灶所属腺叶区段切除术;9例行病灶及瘘管切除术,4例行乳头矫正术;39例切口Ⅰ期愈合,3例Ⅱ期愈合。所有病例术后疗效满意,随访3-12月,复发4例,为直接病灶切除病例,复发率为12.5%,经二次手术切除复发病灶后愈合可。此次研究无全乳切除术病例,疗效满意。结论:手术治疗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有效治疗方式。

  • 病灶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卓虹

    目的 探讨病灶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76例NP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病灶区段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乳房外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观察1年,两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病灶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对乳腺外观美观度的满意度,提高NPM治疗的有效率.

  • 抗生素联合强的松治疗急性脓肿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CD4+/CD8+比值的影响

    作者:董明春;叶光荣;张伟;廖铭兴

    目的:探讨采用抗生素联合强的松治疗急性脓肿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CD4+/CD8+比值的影响,以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乳腺外科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脓肿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行脓肿引流配合口服阿莫西林片治疗,0.5g/次,ti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强的松20mg,bid(早晚餐后),14d为1疗程,均于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86.4%(51/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5.9%(4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在痊愈率、痊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4+百分率CD+4/CD+8比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P<0.05),而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CD”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升高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到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抗生素联合强的松治疗治疗非哺乳期急性脓肿型乳腺炎较单存使用抗生素疗效满意,痊愈时间快,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

    作者:董素明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2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 D3+、CD4+、CD8+、CD56+CD16+)、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B因子)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CD3+、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56+CD16+、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CD4+、IgA、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3、C4、B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异常,提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 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及诊治探讨

    作者:夷泽君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5年来诊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37例中,初诊时误诊为乳腺纤维瘤3例、乳腺癌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2例,误诊率为18.92%.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9个月,复发3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乳腺导管内分泌物潴留和淤积、乳管扩张、乳管炎和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等,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 火针配合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54例

    作者:刘颖;钟萍萍;阮利元;霍艳丹

    目的:探讨用中医火针配合中药的方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火针配合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对本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疾病,由于其具有种类繁多、多数病因不明、临床表现相似且复杂多变、复发率高、治疗棘手等特点,火针配合中药治疗54例患者,痊愈31例,好转21例,未愈2例,好转率96.30%.痊愈31例随访6个月,复发2例,复发率6.45%.结论:中医火针配合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临床推广.

  • 超声检查在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秦剑飞;董林森;石珉;丁靖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几年来5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采用Philips IPIQ7、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观察诊断效果.结果 在57例患者中成功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1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6例、乳腺脓肿7例、慢性纤维性乳腺炎7例.结论 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超声具有无创、实时等优点,可作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首选.

  • 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病变的超声特征

    作者:薛继平;史凯玲;陈晓燕;冯婷华;姚浮成

    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病变临床症状不典型,部分病灶声像图特征有时与恶性肿瘤表现相似,如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不光整等,并常伴腋窝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常被误诊。本文通过分析总结6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声像图表现,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

  •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璐;周飞;于理想;马忠兵;傅勤烨;高德宗;张强;李亮;王斐

    目的 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NPM病人120例(病例组)资料,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人群111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病人年龄为33(20~62)岁,病变常见于乳腺外上象限(21.7%)、内上象限(20.0%)及乳头乳晕区(30.8%),临床分型以肿块型(45.8%)为主.两组在超重/肥胖、生育次数、初育年龄、哺乳时间、初潮年龄、乳头内陷、既往哺乳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生育次数(OR=5.02,95%CI 1.06~23.86,P=0.042)、初潮年龄(OR=1.97,95%CI 1.45 ~ 2.68,P<0.001)及超重/肥胖(OR=1.25,95%CI 1.08~1.44,P=0.002)为NPM的危险因素,而初育年龄(OR=0.85,95%CI 0.74~0.98,P=0.025)为该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NPM有其特定临床特征,生育次数多、初潮年龄晚、超重/肥胖可增加该病发病风险,初育年龄晚可降低该病的发病风险.

  • 乳腺良性疾病诊治共识与争议

    作者:段学宁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成为关注焦点.在众多乳腺癌相关因素中,研究乳腺增生症、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纤维腺瘤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等乳腺良性疾病与乳腺癌之间的患病风险,规范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则尤为重要.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组织国内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及病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讨论,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针对上述疾病的诊治原则形成共识.但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治程序仍存在争议,对其认识也将继续完善,相关证据亦会不断更新.

  •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

    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一组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病因不明、良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是一组良性疾病,但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多次手术后仍易复发,脓肿反复破溃形成窦道、瘘管或溃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广大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超杰;孔成

    乳腺慢性炎症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乳腺炎性疾病,又称非哺乳期乳腺炎,近几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且病因不明,从而导致目前对该病的检出率低,治愈率低。目前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个免疫相关性疾病,有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各类细胞因子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其血浆含量不同,并有一定规律。本文就肿瘤坏死因子-α,NK细胞,干扰素-γ, CD4+T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及趋化因子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分析

    作者:王先明;吴恢升;陈伟财;王敏;宋淑芬

    本文以浆细胞性乳腺炎和特发性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为例,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诊断,要对病史、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等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和分析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特点与演变规律,治疗应采取个体化的原则.

  •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刘鹏熙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类病因复杂、病程常常迁延不愈、容易复发的疾病.治疗上有一定困难,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和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西医和中医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均有较多的经验,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可能缩短病程,减少复发,应该是预防和治疗本类疾病较为合理的方法.

  • 消肿解毒膏外敷治疗产后急性乳腺炎30例

    作者:林希;郎玮;邵深深;徐苗苗;林祥;周毅;朱雪琼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参 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现代中医乳房病学》[2]中急性单纯性乳腺炎的诊断标准.1.2 排除标准 ①非哺乳期乳腺炎及慢性乳腺炎.②头孢唑啉钠过敏者,肾功能不全者.③彩色超声诊断乳腺脓肿已形成者.1.3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01 ~2013-06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年龄21~ 35岁,平均28岁.对照组30例,年龄19 ~35岁,平均27.6岁.2组患者在年龄、症状和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非哺乳期乳腺炎术后即刻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傅少梅;殷初阳;宋晖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术后即刻假体植入乳房再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行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后,同期于胸大肌后植入Mentor假体,即时再造乳房,对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4~132 min(平均118 min),术中出血量为87~119 mL(平均94 mL ),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10~21 d。住院天数10~14 d(平均12 d),住院平均费用2万元人民币。术后所有患者均无积液、皮瓣坏死,无乳头乳晕缺血坏死。术后乳房外观评价中,9例为优,13例为良,优良率为100%。术后随访时间4~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随访期间无病灶复发、乳房变形及假体纤维包裹囊形成,患侧上肢无水肿及功能障碍。结论:保留乳头乳晕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术后运用假体植入法行即刻乳房再造,创伤小、安全、快速,恢复期短,手术操作简单易行,效果满意。

  • 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张敏;周玮珺;马建;吴敏;孔文韬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例,并随机选取同期51例乳腺癌病灶,对两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图像、VTIQ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常规超声不易鉴别,但弹性剪切波速度模式图及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定量分析结果明显不同.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多表现为绿色图像,其中绿色19例,红色与黄红相间5例.乳腺癌病灶多表现为红色或黄红相间,其中红色与黄红相间45例,绿色6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病灶SWVmax、SWVmean、SWVmin均大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肿块周围正常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结果显示:SWVmax、SWVmean、SWVmin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5、0.758、0.729.结论:常规超声联合VTIQ技术可提高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率.

  • 非哺乳期乳腺炎120例诊治分析

    作者:顾斐;邹强

    目的: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经验,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1~2005年收治的1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全组中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94例,误诊为乳腺癌17例、乳腺纤维腺瘤5例、乳腺囊肿4例,误诊率21.7%.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结论:分泌物潴留、导管扩张、乳管炎和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非哺乳期乳腺炎不同程度的病变过程,分泌物的潴留也是部分患者乳头溢液的原因.

  •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外周血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帆帆;冯佳梅;高晴倩;瞿文超;吴雪卿;万华

    非哺乳期乳腺炎由Ewing于1925年首先提出,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扩张症、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腺疾病[1]。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Kessler等[2]认为其组织学变化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推测本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Bani-Hani等[3]也认为其是由乳腺小叶内分泌物外渗刺激乳腺组织所致免疫反应。为观察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本研究对13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血清T细胞亚群、Ig及补体水平变化进行检测,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外周血免疫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96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