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联抗分支杆菌治疗难治性非哺乳期乳腺炎

    作者:孙昊;霍红军;段君英;郑嘉璐

    目的:研究三联抗分支杆菌治疗难治性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就诊的手术后复发或经保守治疗后复发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激素加手术治疗,实验组行三联抗分枝杆菌药治疗加手术治疗。对两组的复发率以及复发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复发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出现复发时间为(71.9±11.4)d,长于对照组的(10.1±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手术联合三联抗分枝杆菌药治疗难治性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临床单纯手术治疗,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延迟复发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林毅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经验总结

    作者:许锐

    林毅教授通过辨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病机,针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成脓期、窦道期采用温阳法结合特色外治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 小切口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引流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应用

    作者:童怡兰;朱占永;余墨声;赵月强;姚晓莉

    目的 探讨小切口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治疗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小切口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治疗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手段、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 20例患者中左侧乳腺炎8例,右侧12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1.2±1.3)岁.根据患者病灶部位行小切口手术,并行可调节负压引流技术,创面一期愈合18例;通过负压引流联合换药直至愈合2例.均获得随访,1例复发,余19例患者对术后乳房外观及愈合后瘢痕相对满意.结论 小切口手术联合可调节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安全性好,成功率高,恢复情况较佳.

  •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高频超声诊断

    作者:李银珍

    目的 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声像图特点,评价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诊断准确率及误诊原因.结果 3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声像图表现复杂多样;结合临床、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征象诊断准确率较高.结论 高频超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范光荣;陈翠芬;朱志军;张芳璟;郭吉敏;王小鹏;严芳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和18例乳腺癌患者的MRI、DWI表现,并测量ADC值,取对侧乳腺对应部位正常腺体ADC值作为对照组.DWI采用单次激发的平面回波(EPI)序列,b值为0 s/mm2和800 s/mm2.结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44±0.51)×10-3mm2/s、(1.08±0.27)×10-3mm2/s、(1.73 ±0.23)×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23 P=0.00),组间两两比较,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测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 急性乳腺炎的治疗体会

    作者:黄绍辉

    急性乳腺炎,中医称乳痈,也叫妒乳,多见于初产妇产后1~4周的哺乳期,非哺乳期乳腺炎多为大汗腺或皮脂腺感染.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其次为链球菌感染.笔者治疗的这组病例全部为哺乳期妇女.以单侧或双侧乳房乳汁排出不畅通,乳房红肿,内结硬块或伴全身高热恶寒,为特征.此病如失治或误治,终导致乳腺化脓,无法母乳喂养小孩.给母亲和小孩带来很大的不便.笔者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应用中医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哺乳期妇女乳腺炎189例病例,疗效很好.治疗方法及治疗体会报到如下:189例病例中,其中3例为初诊时已经化脓转外科手术;余下186例中131例为生产后15天内发病,55例为哺乳期不同时间段发病;146例为初产妇,40例为二胎产妇,全部均在3天内临床治愈,无一例转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如下:

  •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价值

    作者:毕卓芳;邱飞;叶茂清;李桂梅

    目的 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与4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灰阶超声与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影像学资料与病理资料完整,并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由2名有经验的超声造影医师根据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统计诊断符合率.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结果 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超声确诊46例,符合率为92.00%;40例乳腺癌患者超声确诊32例,符合率为80.00%.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超声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欠清、低或更低回声斑、微小钙化、腋窝淋巴结结构清晰;乳腺癌患者超声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可见毛刺、回声低而不均匀、砂粒样钙化、腋窝淋巴结紊乱甚至消失.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癌患者血流信号分级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均显著小于乳腺癌患者(P<0.05).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具有明显的特点,可指导临床鉴别诊断,但应避免完全依赖超声诊断.

  • 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中区段切除术的应用效果

    作者:梁素琼;洪泓;何文君;黄丽芳

    目的:研究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治疗中区段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东莞市常平镇常平医院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50例,均接受区段切除术治疗,分析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50例患者接受区段切除术后有42例切口缝线一期愈合,1例患者切口张力较大出现愈合延迟,1例患者由于初次手术未成功接受二次手术治疗,二次手术后成功愈合.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21±1.19)个月,随访期间没有患者出现复发,全部患者均表示满意术后的乳房外形.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治疗中应用区段切除术手术效果好,安全性高,术后能够迅速恢复.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肖晓明;李正茂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非哺乳期乳腺炎(NPM)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汉川市中医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9例NP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结果确诊,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相比较,观察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征.结果:49例NPM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1.8%,其中3例患者误诊为乳腺癌,1例患者误诊为增生性结节.二维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或欠规则,包膜回声不明确,内回声不均匀;肿块区域可见血流显示者38例,Alder半定量分级:0级者5例,Ⅰ级者3例,Ⅱ级者17例,Ⅲ级者3例,测得频谱血流者32例,收缩期峰值流速(PSFV)均值26.3 cm·s-1,阻力指数(RI)均值0.5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对乳腺包块及内部血流形态及走行进行分析,从而提高NPM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乳痈方结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文春娅;陈少辉

    目的:讨论乳痈方结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到阳春市中医院就诊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乳痈方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乳痈方进行治疗的同时采取外治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现象,并对患者的乳房红肿状态、脓肿形成、痛感、乳房肿胀物、乳头凹陷以及乳房瘘管情况采用积分法进行记录,并对参与诊疗的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乳房肿胀、乳房肿物等症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采取乳痈方结合外治法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 非哺乳期乳腺炎微创手术与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瑾琨;李征毅;于志强;伍建春;佟建蒙;王先明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6年-2009年本院就诊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例80例,随机分组.炎性包块型组:①局部切除+灌洗组;②局部切除+灌洗+全身用药组;③局部切除+灌洗+局部封闭组;④局部切除+灌洗+局部封闭组+全身用药组;脓肿型组:①局部搔刮+灌洗组;②局部搔刮+灌洗+全身治疗组;③局部搔刮+灌洗+局部封闭组;④局部搔刮+灌洗+局部封闭组+全身用药组.随访时间6个月~2年.结果:除了综合治疗组(局部切除或搔刮+灌洗+局部封闭组+全身用药)没有复发,其余各组均有复发(平均复发率23.3%).结论:综合治疗非哺乳性乳腺炎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超声引导麦默通治疗非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初步探讨

    作者:陈湘;曾福强;孙健;罗明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麦默通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女性患者超声引导下麦默通行乳腺炎病灶微创清除术的效果.结果 25例患者共切除27个病灶,病灶小1.2 cm×0.8 cm,大4.5 cm 2.8 cm,均一次性治疗痊愈.术后无感染,发热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麦默通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定位准确,创伤小、不损害乳房的外观,且安全简便,少并发症.

  • 伴乳头内陷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毛有胜;王林;欧阳伊雯;潘悦;罗雪莹;陈伟财;何劲松

    目的 探讨将乳头内陷牵引术应用于伴先天性乳头内陷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伴乳头内陷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47例,按内科治疗同时是否行乳头内陷牵引术分A、B两组,其中B组同意行牵引术进行乳头内陷的矫正,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A组的治愈率为78.9%,B组的治愈率为92.9%,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x2=0.916,P=0.339);随访1年的复发统计,A组的复发率为33.3%,B组复发率为3.8%,A组复发率高于B组(x2=4.417,P=0.034);A组所有病人乳头内陷均未改善,B组所有病人乳头内陷均得到矫正.结论 乳头内陷牵引术联合药物治疗伴乳头内陷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可降低复发风险保持乳头乳房功能与美观.

  •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作者:何劲松

    非哺乳期乳腺炎可分为特异性乳腺炎和非特异性乳腺炎,前者主要包括乳腺结核、真菌、寄生虫感染等,后者包括浆液性乳腺炎(PCM)、肉芽肿性乳腺炎(GLM)、乳晕下脓肿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尚未阐明,此类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却又复杂多变、容易复发,极易与化脓性乳腺炎和乳腺癌混淆,常导致临床误诊而影响治疗。因此,充分认识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类型(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和诊疗进展做一评述。

  •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血液中自身抗体和免疫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许锐;郭倩倩;杨乐平;赖米林;佟琳

    目的:检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中自身抗体(ANA、AHA)、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的情况,以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否是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5年5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住院治疗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78例,同时选择88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外周血中自身抗体(ANA、AHA)水平、同时检测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及补体(C3、C4、总补体)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免疫指标的变化,自身抗体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组抗核抗体(ANA)阳性的有50例,占64.10%(50/78),其中荧光模式以颗粒型和胞浆颗粒型为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非哺乳期乳腺炎组抗组蛋白抗体(AHA)阳性的有28例,占36.00%(28/7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非哺乳期乳腺炎组IgA、IgM因子,C4、总补体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异常,患者外周血自身抗体ANA、AHA阳性率高,揭示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手术治疗探讨

    作者:陈淑如;黄宇康;彭伟强;吴楚成;陈迪;方勤

    目的 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断的非哺乳期乳腺炎50例患者,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并对所有病例进行3~15个月随访.结果 本组采用切开引流术8例,瘘管切除6例,乳腺区段切除22例,乳腺扩大区段切除+腺体皮瓣转移术13例,1例因病灶广泛累积全乳,建议患者行保留乳头乳晕经皮全乳切除+硅胶假体植入术,因患者个人原因暂未行该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3例出现复发,采用二次手术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手术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首要方法,手术方式需要根据不同临床分型决定.

  •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价值

    作者:毕卓芳;邱飞;叶茂清;李桂梅

    目的: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与4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灰阶超声与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影像学资料与病理资料完整,并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由2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根据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统计诊断符合率.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结果: 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超声确诊46例,符合率为92.00%;40例乳腺癌患者超声确诊32例,符合率为80.00%.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超声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欠清、低或更低回声斑、微小钙化、腋窝淋巴结结构清晰、血流信号分级0-Ⅱ级;乳腺癌患者超声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可见毛刺、回声低而不均匀、砂粒样钙化、腋窝淋巴结紊乱甚至消失、血流信号Ⅱ-Ⅲ级.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具有明显的特点,可指导临床鉴别诊断,但应避免完全依赖超声诊断.

  •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磁共振诊断

    作者:杨昂;肖学红;王志龙;黄晓星;曾淑妍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 NPM)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及其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3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NPM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磁共振表现特点。结果43例NPM均为单侧乳腺发病,T2WI上病灶以低信号(17例)或高低混杂信号(22例)为主,21例病灶可见灶周水肿,11例病灶增强后可见簇状小环形强化,皮肤增厚者10例,动态增强曲线主要为Ⅰ型(7例)或Ⅱ型(33例),43例中16例有腋窝淋巴结肿大,其中13例判断为良性淋巴结。结论磁共振上NPM的一些征象,如病灶周围水肿,簇状小环形强化,动态增强曲线Ⅰ、Ⅱ型,淋巴结转移征象少,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

    作者:周君敬

    目的 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接诊的6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与30例正常人进行研究.结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组患者的CD3+、CD8+的数目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患者的CD56+CD16+ NK的数目、IgM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C3、C4及B因子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

  • 4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治疗报告

    作者:宋杏丽

    目的:非哺乳期乳腺炎诊疗过程中的经验探讨.方法:分析介绍46 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结局.结果:炎性肿块28 例、无痛性肿块13 例和慢性瘘管5 例.伴乳头溢液者20 例,伴乳头凹陷19 例.治疗后6 例复发.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初诊误诊率较高,超声检查联合纤维乳管镜以及细胞学检查对提高诊断准确率有重要意义.治疗后易复发,故需采取针对性果断治疗措施,彻底切除并病变组织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96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